眼下正值秋冬招聘季,明年預計有超過九百萬的高校畢業生,將有一大批求職者勢必會通過招聘平臺尋找工作,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又可能有新一批的信息被洩露。而原本應是用於信息交換的招聘平臺,也成了簡歷信息洩露的源頭,一條信息販賣產業鏈由此而來。
記者調查發現,不少人在招聘平臺投遞簡歷後,被「刷單、貸款、賣車、賣房」等電話騷擾,有人詢問「來電方」後得知,自己的信息被人從招聘網站下載後變賣了。QQ、貼吧等,就是簡歷販賣的交易地。一個賣家透露,一份簡歷一手賣三塊五,二手八毛錢,就是四塊三,再加一次隔天,三毛,那就四塊六,一天能掙幾千塊。
網友評論
延伸閱讀
網絡求職簡歷頻遭倒賣,誰來保護求職者信息安全?
近半年來,隨著國內疫情逐漸平息,經濟進入復甦周期,就業市場也呈現出活躍狀態。在這一背景下,被視為熱點創業領域的網際網路就業平臺的流量不斷突破新高,在就業市場中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然而,在線招聘繁榮景象的背後,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行業風險。
近段時間,多家媒體先後報導了與網際網路就業平臺有關的亂象,其中諸如個人簡歷買賣、推介詐騙平臺、情色招聘等,給求職者帶來了諸多困擾。據《新京報》報導,從售賣企業招聘帳戶到批量下載應聘者個人信息,再通過貼吧或QQ群銷售簡歷,存在一條完整的黑色產業鏈。
不論是平臺方還是監管層,都應及時重視這些問題,堅決制止並打擊利用網際網路招聘行不法之事的企業和個人。如此,才能維持行業健康發展,保護求職者尤其是年輕求職者的權益。
年輕人從校園走入社會,能否順暢地找到一份適宜的工作,不僅決定著他們在可預見的未來中會過上怎樣的生活,也對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近年來,各種新型網際網路就業平臺之所以取得迅猛發展,既是因為廣大求職者需要更寬廣、更便利的求職通道,也是因為傳統的就業市場在雙向選擇過程中受限於信息流動性的不足,亟待得到網際網路技術的支持與補充。
令人遺憾的是,在很多情況下,這些新型網際網路就業平臺未能充分盡到監管與審核義務,從而讓個別不法企業和個人鑽了空子。此前,多家就業平臺都被曝出被欺詐組織利用的記錄。近日被曝光的個人簡歷買賣現象,並不是什麼前所未見的新問題。在監管缺位、泥沙俱下的平臺環境中,隨時可能發生招聘亂象。只有及時填補漏洞,才能讓用戶在求職時感到安全。
面對各種與自己有關的負面新聞,網際網路招聘平臺也許會感到有些委屈——販賣個人簡歷也好,編織就業騙局也罷,作出這些惡行的並不是平臺本身,而是惡意利用平臺的人。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平臺無需承擔責任。新型網際網路就業平臺從誕生之初,就寄託著年輕人對於打破就業信息藩籬、營造更加健康的就業環境的美好期待。如果網際網路技術沒有改善就業市場原有的不足,反而讓更多不法者獲得魚目混珠的機會,用戶又有什麼理由給予信任?
在網際網路創業領域,有一個常用的比喻,叫做「站在風口上,豬也會飛」。從這個角度上看,讓新型網際網路就業平臺這隻「豬」飛起來的「風口」,正是廣大求職者對就業機會的迫切需求。倘若各大平臺只關注日活與流量,而忽視了對求職者的保護,這個動力強勁的「風口」遲早要熄火,到那時,缺乏危機意識的「豬」只會從高處驟然摔下。
當一項新技術被引入一個傳統領域時,我們並不能簡單地認為:技術必然會帶來正面的影響。具體到招聘這件事上,網際網路就業平臺一方面降低了企業與求職者之間的溝通成本,提高了雙方獲取信息的廣度,另一方面,企業發布求職信息門檻的降低,尤其是審核環節缺失,造成了全新的風險。為此,本著「技術向善」的原則,平臺方還應加強自我規範,避免種種亂象持續。有關部門也應認真考慮,如何將網絡招聘信息的發布納入監管,加強對違規失責者的懲戒力度,不讓心懷理想的求職者受到傷害。
(原標題:央視曝光簡歷信息被販賣)
來源:綜合自@央視網快看、中國青年報
流程編輯:U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