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作家馬伯庸和史航,都在推薦一部日本電影《搬家大名》,據說社畜看了會感覺心累不已。在好奇心驅使下,找來電影一看,果然是很有趣的一部片子。
《搬家大名》的故事背景設置在1682年,即德川幕府第五代將軍德川綱吉時期,姬路藩藩主松平直矩半夜接到通知:
將軍下令他調轉領國,在2個月時間內,從關西的播磨地區,跨海搬到位於九州的豐後日田城。兩地之間距離600公裡,涉及數千人員和輜,搬家的任務十分繁重。更慘的是,薪俸也從原來的15萬石削減一半,降到了7萬石。
人多、事雜、時間緊、錢少……所有的不利因素像一道道緊箍咒,困擾著大名松平直矩,家臣們也都束手無策,該如何是好呢?
幫助他們走出困境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片桐春之介。
片桐春之介雖然是上級武士,但性情內向、沉默寡言,只對讀書情有獨鍾。他在藩府內擔任「書庫番」之職,類似於今天的圖書館管理員,天天窩在書堆裡對著兵法書籍,看得津津有味。
這天,眾家臣們商討「搬家奉行」人選遲遲未定,一位武士提出可以由片桐春之介來接手,眾人一看:燙手的山芋終於丟出去了,便紛紛附和。
於是,「新人」片桐就被趕鴨子上架,負責統領所有搬家事宜。當然,他有過強烈抗議,但面對「要麼做,要麼切腹」的兩難選擇,有點兒「慫」的片桐還決定保命要緊。
好在片桐不負眾望,在好友鷹村、前任搬家奉行之女於蘭、會計中西監物等人的幫助下,成功且高效地組織了這次大型搬家活動。
當然,這不是松平直矩所經歷的第一次搬家,也不是最後一次。他的一生中共搬家7次,因此被後人戲稱為「搬家大名」,電影名稱《搬家大名》便由此而來。
01 頻繁「搬家」背後:幕府時代的「轉封」制度
松平直矩的「悲催」搬家經歷,是江戶時代「轉封」制度的一個縮影。
所謂「轉封」,指的是根據幕府將軍的指令,大名從現有領地搬遷到新的領地,這種搬遷並不僅限於大名及其家眷,還有跟隨他的家臣、武士等人,人數少則上千,多則超過萬人。
因此,每一次轉封,都是一次浩大的人員大遷徙,耗費人力、財力無數。松平直矩在5歲時,親眼看到父親在搬家途中暴斃而死,這樣的場景在他年幼的心裡留下了深刻印象,午夜夢回時都對搬家心有餘悸。
伴隨著「轉封」的,還會有「減封」「加封」等命令,也就是對大名的薪俸進行增減的操作。在松平直矩的故事裡,他從姬路藩轉到日田城,薪俸從15萬石降到7萬石,之後輾轉羽山、陸奧白河兩地,薪俸才逐漸增至10萬、15萬石。
不止是松平直矩,江戶時代數次搬遷的大名屢見不鮮,第二代將軍德川秀忠時期的幕僚大久保忠鄰,最初的領地在小田原藩,之後一度轉封美濃加納、播磨明石、肥前唐津等地,薪俸也從6.5萬石增至8.3萬石。
為什麼大名們要頻繁搬家呢?其背後有著江戶時代特殊政治制度的考量。
眾所周知,江戶時代日本的實際統治者是幕府將軍,掌握著全國土地的所有權。為了方便管理,全國1/4的土地由德川家直接管理,其餘的則分封給各個大名。
200餘位大名有親疏遠近之分,和德川家關係最為親密、最受信賴的是親藩大名,通常可以分到土地豐饒、距離江戶較近、交通便利的領地,譜代大名、外樣大名分到的領地往往要略遜一籌。
為了防止大名與領地的關係過於密切,形成對幕府統治的衝擊,德川家設計了多種削弱藩閥勢力的政策。
其一是「參勤交代」,大名定期要在領地和江戶之間往返,向將軍匯報工作,他們的家眷還得作為「人質」留在江戶。其二是普請助役,要各地大名出人出力幫助修路築橋,或者打仗等。其三就是轉封制度,大名在一個地方還沒待上幾年,就得換一個新領地。
當然,每一次「轉封」都會給出相應的名目,比如繼承家業的子嗣年幼、地方出現叛亂等。在電影《搬家大名》中,設計了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理由,因為松平直矩拒絕了小納戶役(總務官)柳澤吉保的「示愛」,並且使他當眾出醜,柳澤出於報復心態,唆使將軍下達了讓松平直矩「轉封」「減封」的指令。
02 「搬家」是個大工程:人、錢、事裡的江戶生態
從幕府將軍的角度來說,轉封制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穩固統治手段,但對於接到指令的大名來說,每一次「轉封」,都是大傷元氣的頭疼事。通過電影《搬家大名》,我們不難發現,大名搬家要處理的問題簡直多如牛毛,涉及的人和事都十分龐雜。
搬家之初,必須仔細丈量土地,繪製城市道路、鄉村的地圖,整理好所有文書帳簿,以留給下一任大名做參考,類似於今天職場上的「工作交接」。
接下來是確定要帶走的家當,製作成清單,這涉及到要僱傭多少人手搬運行李和費用的問題。不過,這可是一件相當「得罪人」的事,此次的搬家奉行桐春之介,需要逐一到武士家進行檢查,清理出不必要、累贅的物件。
無論是已經鏽跡斑斑的鐵茶壺,還是價值不菲的唐物,一旦要將之丟棄或變賣,心裡總是有些捨不得,因此片桐遇到的阻撓力量並不小。為了以身作則,片桐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整整四天,硬是把書裡的所有內容記了下來,然後將最珍愛的書籍付之一炬。
搬家中的「重頭戲」自然是錢,跨海搬家預計要花費2萬兩銀子,但藩府的金庫裡只有區區3000兩,巨大的資金缺口就得靠借。然而,厚著臉皮向商戶們借款,又是一場漫長的心理博弈。
商人們身處「士農工商」中的最底層,他們的社會地位不高,藩府所謂的「借」常常意味著有去無回,他們心裡老大不情願,但又懼於武士們的武力脅迫,最後不得不勉強就範。
電影中的片桐提出了一個「雙贏」的建議:讓從事運輸貿易的商家販運清酒到九州,這樣可以獲得商業上的收益。他的真誠和友好態度打動了商鋪老闆,借到了第一筆資金。
在松平直矩的此次「搬家」中,還有一個更為棘手的問題:裁員。由於薪俸減半,藩府在轉領後,無力支付全部武士的薪水,因此要裁撤到2000多名武士。在江戶時代,武士是一個典型的寄生階層,他們擁有諸多特權,可以從主人那裡直接領取錢糧,不用從事生產勞動。但是他們如果被「解僱」,失去了主人的庇佑,就成了沒有生存能力的浪人,要麼是切腹自殺,要麼就成了社會不安定因素。
片桐在閱讀兵書《甲陽軍鑑》的過程中,得到了啟發:一旦回鄉務農,必將重見天日,這是日後東山再起的武田家之策。在他的勸說下,這些武士接受了暫時務農的安排,在山間地頭開闢稻田,做起了農夫,等著有朝一日,加封恢復至15萬石,再回到藩府中效力。
03 從圖書管理員到家臣長:小人物片桐的逆襲啟示錄
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裡,片桐春之介經歷了人生最大的一次考驗,他被迫走出舒適區,一點點去尋找資源,向前任搬家奉行的女兒諮詢經驗,鼓起勇氣跟持反對意見者對峙,想方設法減少開支。
片桐的努力得到了回報,不僅這一次「搬家」組織得當,在之後的幾次「轉封」中,他都很好地履行了搬家奉行的職責。片桐還把「搬家」的流程、注意事項一一整理歸納,形成了系統化的操作手冊。
由於在「搬家」過程中,他對藩府內部的人員、財務等有充足的了解,他後來被松平直矩提拔為家臣長。
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圖書管理員,居然做到藩府內的眾家臣之首,不能不說是「小人物」逆襲的一個典範。對於今天的職場來說,我們也可以從片桐的故事中得到不少啟示。
第一,與人溝通中,「真誠」和「守信」永遠是第一位的。
片桐之所以能夠借到錢,能夠說服被辭退的武士轉行種田,他的誠意扮演了重要角色。作為地位高高在上的上士,他甘願向商人和泉下跪,許諾一定會還錢。這種誠懇的姿態得到了和泉的認可,他說:這個錢不是借給松前藩,而是借給了片桐大人。
在搬遷到九州後,片桐沒有忘記曾經給留守武士們的諾言,他一有時間就給他們寫信,告知藩府最新的情況,不至於讓他們感覺被遺棄。等終於恢復15萬石的薪俸後,片桐快馬加鞭趕回姬路藩,迎接武士們回到新的領地。
第二,逆襲是個結果,過程中的積累和成長更為重要。
片桐之所以能夠在「藩府職場」中逆風翻盤,和他一直以來的用心積累和謙遜好學的態度分不開。他喜讀兵書,雖說沒有機會運用於實戰,但他可以融會貫通,巧妙地用於人事協調上,取得了良好的收效。
他在最初接手「搬家奉行」時毫無頭緒,這時他會想到找上一任搬家奉行求教,而不是一味閉門造車;對於於蘭、西村等人提出的建議,他也可以做到從善如流。
「搬家」這樁苦差事,沒有壓倒片桐,反而讓他得到了鍛鍊和提升,發揮出了自己的比較優勢,性格中懦弱膽怯的劣勢也逐漸被彌補。
第三,團隊合作,是成就大事件的關鍵。
片桐的「搬家」故事中,時時處處都有團隊協作的影子,他也極為注重團隊凝聚力的提升,他對眾人說:「搬家就像場戰爭,我們來共同打贏它。」
在搬家預演中,武士們要一邊訓練一邊唱歌,朗朗上口的歌詞和旋律可以起到提振士氣的效果。會計中西幾天不眠不休,幫忙整理出一本厚厚的商人名錄,使片桐在借款時有了可靠的參考。
對於留守姬路藩的武士們,片桐也做出了周密的安排,他讓一位名望和資歷深厚的武士留下,作為這些武士的「精神首領」,帶他們挺過難關。當武士們重返藩府後,片桐特意製作了一座高大的石碑,刻上務農期間死去武士的名字,這一細心的舉動讓所有武士都深受觸動。
總的來說,《搬家大名》是部很不錯的歷史主題電影。
在故事呈現上,「搬家」本是一件關涉無數細枝末節的「小事」,聽起來有些枯燥乏味。但電影中加入了不少喜劇成分,有效衝淡了其沉重意味,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幾位主演的表現也十分出彩。
更重要的是,它的觀看和解讀視角是多維的。
歷史愛好者可以從中看到江戶時代幕府統治的細節:幕府將軍與大名之間的角力、士農工商的階層分化,以及武士階層內部的鬥爭等。
職場人士也可以跨越時空,看到「江戶社畜」的艱辛和逆襲,他在處理搬家事宜中展現出的智慧,同樣值得借鑑。
參考資料:
1、Duncan McCargo,《認識日本》
2、大石慎三郎,《江戶大名》
3、小島毅,《東大爸爸寫給我的日本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