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有味財經」(ID:uvfinance),作者:古廿,編輯:廿一,視覺:顧好,36氪經授權發布。
機器從誕生第1天就自帶使命:先解放人類的身體,再增強人類的大腦。
餐飲業的第一批機器人員工們,入職之後工作勤勤懇懇,但還是因為設計缺陷不斷迎來差評和下崗。
但是,寶寶不哭,只要你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一定會有自己的春天。
邱吉爾說,不要浪費一場危機,危機之下送餐機器人開始在餐飲行業走紅。
比如,疫情之下4家店倒閉3家的上海某餐館,在疫情恢復後的最後一家店大膽租用傳菜機器人,在疫情期間大起大落的客流中,有效緩解了人手不足問題。
一天工作18個小時,效率高,傳菜的數量頂得上1-1.5個勞動力。每月租金比傳菜員便宜兩倍有餘。同樣位於上海的豐茂烤串部分門店也表示能讓機器幹的活,儘量不讓人幹。
不怕苦不怕累,一個能頂兩個用。在腿腳功夫上的高效率使得送餐機器人開始走紅並逐漸普及。
相比漸入佳境的腿腳功夫機器人,執行炒菜料理等難度係數較高的手腦功夫機器人卻正在面臨解僱。
最早被解僱的是一個來自英國的迎賓機器人,因為大腦不夠發達,對於顧客的詢問答非所問,最終導致投訴被解僱。
頭腦不太行,在今年開業的碧桂園「天降美食」機器人餐廳同樣出現。
進入餐廳、手機下單、機器人炒菜,雲軌送菜,看起來仿佛餐飲機器人一切成熟。但是走進後廚,20餘種,40餘臺烹飪機器人在工作,涵蓋炒菜、漢堡、咖啡、調酒、粉面等眾多品類。
每個機器人只會一道菜或者一個品類,在中餐豐富的烹飪方式和飲食習慣面前,被虐的幾乎0智商。
高達2000平的面積,高昂的機器人密集布局,對於傳統餐廳來說,幾乎不具備複製移植性,也只能成為一種理想概念。
在豐富的中餐面前扛不住複雜,在標準化的西餐面前,國外的機器人月亮也不圓。
2018年食品製備自動化公司Miso Robotics推出漢堡機器人Flippy,當時據稱每小時可以製作300個漢堡,不過之後就因動作太慢被辭退。
不止餐飲行業,不拿工資的機器人在其他行業同樣也被曝解僱潮。
《華爾街日報》11月3日報導稱,沃爾瑪終止與Bossa Nova 的合同,解僱其旗下的貨架巡檢機器人。
本來受疫情影響,沃爾瑪宣布將機器人部署範圍從350家門店擴展到1000家,但最終10個月過去交付500家以後迎來解僱。主要原因是沃爾瑪覺得不如人工划算。
根據科技媒體統計,2018年機器人火爆以來,試運營兩年,今年被辭退新聞頻繁爆發。
比如日本的機器人酒店因效率低下「解僱」一半機器人;特斯拉工廠過度自動化導致 Model 3 產能爬坡緩慢;阿迪達斯關閉機器人工廠也被推測是成本高昂且無法大規模生產。
不管用人還是機器,本質上來說,依舊是個勞動力成本問題。當機器人的使用成本和勞動力成本達到拐點,企業才會有動力去使用機器人降低成本。
雖然餐飲機器人腿腳速度出眾,但是在手腦效率上並沒有任何優勢。
以咖啡、調酒類協作機器人為例,亞洲新聞記者曾經做過一場調酒比賽,最終在製作時間上機器和人打成平手。
雖然製作時間上打成平手,但是機器人研發商仍然認為此類協作機器人的效率是人的三到四倍,在廠商看來效率提升主要取決於你讓機器人工作的時間。
區別於工廠24小時生產的效率邏輯,餐飲具有明顯的高峰低峰期。通過拉長時間來偷換速度的效率提升,對於非24小時的餐飲行業來說並不可行。
機器人可以工作24小時,基本上不需要停工期,通常不會生病。但是餐飲沒有24小時的用餐高峰,沒有人可以服務的時間裡,24小時體能看起來確實雞肋。
唯一的好處可能就是解僱無壓力,可以隨時放棄。
即使種種不順利,但是餐飲行業目前仍然是機器人研發商最看重的賽道。
相比酒店、醫院等行業,餐飲屬於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市場規模和市場需求最為龐大。
根據相關餐飲機器人產業負責人向媒體透露:在大眾點評上有400萬個餐廳,機器人哪怕僅滲透10%,就可以擁有40萬個點位。中國星級酒店4萬家左右,三級醫院2500家,在數量級上和餐飲行業均存在不小的差距。
目前僅有千分之一滲透率的餐飲機器人,按照最終有60%的餐廳使用機器人,未來行業擁有600倍的增長空間。
相關產業人士透露,在目前低生育率,人口老齡化趨勢下,相當於目前有多少藍領,未來都可以用機器人1:1替換。
這也就意味著對於機器人生產商來說,堪稱再造一個勞動力輸出國。
一位讀過MBA的從業者曾經向媒體表示:在餐飲圈子裡有一種「鶴立雞群」的感覺,機會看上去遍地都是。
機會之下,巨頭扎堆。機器人頭部企業普渡科技背後站著獨家領投的美團,阿里旗下的盒馬智慧餐廳早已推出數年。不止網際網路科技巨頭,知名房企碧桂園旗下集團也跨界推出多款千璽機器人。
如今種種噱頭和故事,也終將成為大趨勢裡的小波折。成長中的機器人寶寶,也終將迎來獨擋一面的明天。
叫停1000臺訂單,沃爾瑪為什麼不再使用機器人 | 甲子光年
用機器人調酒、泡咖啡,靠譜麼?|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