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半農發明了一個漢字,卻被中國女性罵了三年,到底是什麼字?

2020-12-12 格子道歷史

文/格子道歷史

我們都知道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漢字是經過簡化之後的簡體字,在20世紀20年代左右,由胡適等先進知識分子,發起了新文化運動。新文化包含許多方面,但漢字簡化絕對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由於當時國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簡化漢字的重任就落在了這一批文人身上。

然而想要把繁體字簡化成簡體字,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首先繁體字已經被使用了幾千年,它以象形文字為基礎,通過食物演化而來,具有通過圖像就可以聯想到它的意思的重要特性。

以形表意註定了它比簡單的以音表意更加複雜,正因如此,如何既保有漢字的特性,又使它得到簡化,是一個令人頭疼的話題。

但,漢字是世界上少數存在的,並且正在被使用的象形文字之一,這就意味著以歐美為主的拼音文字並不能提供太多的借鑑。恰恰相反,由於許多知識分子都有留學背景,加上當時歐洲先進的技術和與中國截然不同的政治環境,給東方社會帶來了巨大衝擊,對西方文明文化的仰慕與日俱增。

如何不受文化入侵的影響?怎麼避免在改革中走向彎路?漢字的簡化會不會失去控制走向西方文字的道路?這些都是提倡漢字改革的文人們擔憂的和正在思考的。

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鋒,其他華人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劉半農,他便是簡化漢字的積極推進者和實際參與者。然而他發明的一個簡化漢字,卻備受爭議,尤其是當時中國的女性。這個字究竟是什麼呢?為何會引起女性的反感?今天我們要講述的就是劉半農和他創造的一個備受爭議的文字。

一、「她」的出現

氏族社會的開始是以母系社會為主體的,我們現在能看到許多,以女子為偏旁的姓氏和文字,例如,姬、姜、嬰、媧等字。然而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工具的進步,社會的結構發生變化,男子在社會生產中扮演著主要的角色,因而父系社會由此產生。

此後的幾千年裡,無論是東西方社會,男性成為社會的主體,而女性則在政治經濟乃至文化領域被邊緣化。這一歷史背景無論在最早提倡男女平權的西方還是東方社會,都是共同存在的。

因為社會地位的邊緣化,導致女性在歷史發展中的缺席。這種缺席最直接的反應在了漢字上,在新文化運動之前,我們現在經常使用的專職女性的「她」,是並不存在的,只有「他」和「牠」。究其原有大概是因為這個字在過去並沒有實際被使用的需要。

顧名思義,新文化運動所指代的就是對舊文化的革新,這種革新是參考當時的社會環境和以西方為模板的取其精華、取其糟粕。

從這個角度來看,「她」的產生是意義巨大的,從文字角度體現對女性權益的重視,想女性這一佔社會1/2的群體重新搬上歷史的舞臺。而這個「她」字的發明者正是劉半農,那麼為什麼一個具有如此進步意義的文字會遭受爭議?而且對他提出質疑的還是實際受益的女性呢?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究竟是女性爭取自我權益意識的極端落後,還是劉半農本身的問題呢?我們可以根據當時的社會情況和劉半農本身的經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二、劉半農與新文化運動

「我認為祖國發展新文化運動很好。文字是一個國家思想、文化和文明的第一載體,也是當之無愧的最重要的載體,這個我們日用的東西,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國人的精神狀態。老東西該放一放了,必須要把新的、先進的東西拿出來了。」

這是劉半農在給胡適的回信中所寫到的話,胡適主張開展新文化運動,劉半農是堅定的支持者。兩人來往的書信極多,其中不乏對新文化運動究竟該如何開展的討論。

我們可以看出劉半農極其看重漢字簡化對文明和文化的作用,作為一個文明的載體,一種文化的傳承工具,漢字革故鼎新的能力是劉半農最為看重的。

在他的話語中也透露出,通過漢字的簡化和一些適當的改進來達到社會變革的目的。他所說的「老東西」實際指的就是傳統文化中的糟粕,這個糟粕包括對女性的壓迫和忽視。

這麼看來,「她」的產生是具有進步意義的,而劉半農的初心也是抱著對女性的重視和對男女平權的希望而進行的發明。但是當這個漢字一出現,確實對這件事情爭議最多的是女性。男性沒有熱烈發表意見和不滿,為何女性反應如此之大?

這件事情並不是匪夷所思,那些反對的女性也有她們的理由。因為她們認為,為女性特別發明一個字,也算是一種不平等,是賦予女性特權。看來並不是對劉半農本人有意見,當然就更不是反對男女平權了。

現在來看,那些反對女性的思想其實是有一些超前的,以20世紀初的社會情況來看,這種顧慮看起來還是為時尚早。但從整個歷史的發展來看,這種反對的聲音是具有合理性的。我們以辯證的角度和發展的角度來看,應該包容各種各樣思想的存在和聲音的發出。

三、出身豪門,心繫民族

出身豪門大族,有國外留學背景,但心系,民族興亡,似乎是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的共同特徵之一。劉半農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出生於經濟富庶且文化底蘊深厚的蘇州。

據說當時,劉半農所在的這一族尤其的顯赫。他的祖上人才輩出,無論是經商還是當官都非常的成功。到他這一輩,已經成為了蘇州有名的豪門望族。

出生於這樣一個家族的劉半農,他的教育生來就被受重視,據說他有三位保姆,而這三位保姆都要能夠識文斷字且品性良善。良好的家庭教育,給了他一個寬鬆的環境和基礎去實現更高一階段的理想。

25歲時,他被家裡送往歐洲留學。歐洲留學的經歷給了他巨大的影響,也可以說是他接觸新文化運動的開端。文人之間都有聯繫,他與胡適,梁啓超等人都十分熟識,可以說新文化運動是這些人在書信之中通過各種交流來進行推進的。

上面也曾經說過,不管是漢字簡化還是新文化運動整體的展開,最應避免的就是全盤西化,或者被西方影響,造成整個革新的扭曲。劉半農在這一方面是十分理智和具有多重憂慮的,在進行漢字簡化的同時,他最擔心的其實是拼音的使用。

也就是說他雖然支持漢字簡化,但卻不支持拼音在中國推行。在他給梁啓超的信中,就曾經明確的表示,他擔心拼音這種西方表音文字特點濃重的形式,會對中華文化產生衝擊。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似乎拼音的推行並沒有太大的問題。其實當時中國文盲率極高,即便將繁體字簡化,學習的難度依然非常大。拼音的推行有效的降低了文盲率,但劉半農的反對也代表了當時的一種聲音,這種博弈與討論是有利於歷史發展的討論。

結語

總的來說,在社會變革的大時代,任何理智的討論都是有利於時代發展的。劉半農認為「她」字的產生是有利於男女平等的推廣的,是他對幾千年來社會陋習的糾正,也是對女性權益的申訴。他作為一個男性且出身良好,這種行為和倡議完全是出於一個先進知識分子的使命感。而當時部分女子的爭議,依然是一種良性討論,雙方都無可厚非。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北大教授發明一漢字,卻被中國女性罵了3年,現在人人都在用
    北大教授發明一漢字,卻被中國女性罵了3年,現在人人都在用。這個北大教授叫劉半農,他是江蘇人,雖然家境比較普通,但父母都是知書達理之人,劉半農在文化氛圍很濃的家庭環境中,也成長為一個熱愛學習的人。劉半農後來因為學習成績優異而回到母校任教。就在劉半農任教的時候,辛亥革命發生了。劉半農選擇投身革命,為祖國做出自己的貢獻。
  • 他發明了一個漢字,被女性罵了三年,現在「真香」
    就像歌曲裡面所唱的,「我們中國的漢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漢字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擁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漢字正在面向全世界。
  • 被全國女性辱罵3年的北大教授,就因發明了一個漢字,這是什麼字
    曾經有一位十分著名的北大教授,他雖然沒有老子的成就高,知名度廣,但是在當年卻成了全國女性的公敵,女性凡是說到他,一半人辱罵,另一半人表示不理解。他到底因為什麼事情被辱罵呢?原因很簡單,其實就是他發明了一個漢字,這到底是什麼字,竟有如此強大的影響力呢?
  • 發明了一個漢字,被中國女性罵了3年,現在誰都在用
    它是我們漢字的早期形式,距今已經過了3600年,雖然很難解讀,但說它是現代漢字的「鼻祖」也不為過今天,故事中的主人公,他的生活,在大韓民國的時候,雖然沒有甲骨文的解讀,但是他卻把自己一個漢字「創造」成了已婚女性的熱門詞,罵了三年,現在大家,到底是誰?到底是什麼字?
  • 他發明一個漢字,卻被眾多女性罵了三年,如今都在使用
    我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我們看到這個文字,就能想到他說代表的事物是什麼意思,也就能知道這個文字代表的含義是什麼。後來由於甲骨文的文字比較繁雜,為了更加簡單高效的使用漢字,我們的漢字又發生了一步又一步的演化。到了民國時期,胡適倡導新文化運動,其中就包括寫新體漢字,那麼關簡體漢字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 他創造了一個漢字,民國時被罵了三年之久,如今沒這個字都難交流
    中國漢字的難學是世界公認的,很多外國人學習多年依舊是一知半解。別說外國人了,就連我們中國人,自幼便學習漢字,但還是有很多生僻字不認識。而為了方便溝通交流,後來的人又不斷創造出新的文字,比如武則天就曾發明過「曌」字。在經過數千年的歷史進程後,才形成了如今完整的漢字。發明漢字原本是好事,是對漢語的一種貢獻,但有一個人卻因為發明了一個漢字而被中國女性足足罵了三年之久,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個人叫劉半農,是中國著名的語言學家。
  • 劉半農:因發明一漢字被我國婦女罵了三年,如今仍被國人廣泛使用
    漢字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了,這一時期也發生了很多與漢字有關的事情,但是我們經常使用的漢字卻只有幾千個,據相關統計,1000個常用字可以涵蓋文字的92%,2000個常用字可以覆蓋98%以上,像「旱獺、黃鱔、黃鱔、黃鱔、黃鱔、黃鱔」等都不是常見的字。
  • 劉半農:因發明一漢字被女性痛罵3年,如今這個字被國人廣泛使用
    漢字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期間也發生過許多與漢字有關的事情,但我們常用到的漢字卻只有數千字,據相關統計,1000個常用字能覆蓋大約92%的書面資料,2000字可覆蓋98%以上,像「魃、魈、魁、鬾、魑、魍、魎」,並不是常見字。
  • 這個漢字由他發明,卻被女性連續罵了3年,如今大家每天都在用
    全文都是用一個發音來敘述一件事,由此可見中國漢字的博大精深,精妙絕倫。不過漢字並非都是一成不變的,歷代都有許多新造的字被收錄使用,最終成為如今我們所看到的這樣。除了武則天造的「瞾」字和清代翻譯元素周期表所造的字外,還有一個民國時期造的字非常有名,發明者被當時的女性口誅筆伐整整三年,而這個字如今卻已被每天使用和提起。
  • 當年他發明了1個漢字,被女性罵了3年,今所有女性都在用這個字
    說到漢字,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倉頡。倉頡收集民間流傳的文字,以規範的方式進行整理和使用,所以才讓中華民族的文明至今仍在傳播。雖然倉頡創造了文字,使我們的中國文化得以流傳,但在那個時候,大部分是象形文字,很多東西都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縱觀歷史,文字發生了很多變化,漢字也變得越來越簡單,從繁體字變成了簡體字。與此同時,也隨著文化的需要,有新的文字不斷被創造出來。
  • 他創造了一個漢字,被全國女性罵了十幾年,現在每個人都在用
    漢字又稱中文、中國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距今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最開始是圖形,後面演變為筆畫,從複雜變得簡單。漢字的數量接近十萬個,可是日常所使用的常見字只有幾千個,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在歷史上深受漢文字的影響,所以仍然存在著借用漢字的現象。
  • 他發明了一個漢字,被全國女性罵了整整3年,如今所有女生都在用
    他發明了一個漢字,卻被全國女性被罵了整整3年,如今所有女生都在用。說到漢字,我想大家都不會陌生了,因為這個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東西 。而且我們每天都要使用漢字,其實漢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達的文字。廣義的漢字指從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以及派生的行書)等的文字,狹義指以正楷作為標準寫法的漢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而漢字的產生過程,其實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得不說,漢字也是凝結了我們很多歷史偉人的心血。
  • 北大教授曾創造一漢字,被中國女性謾罵3年,現如今卻人人都在用
    那我們今天所要說的主人公,就是因為他發明了一個漢字,被中國女性罵了3年,雖然他沒有像陳楠一樣破解甲骨文,但他所創造的一個漢字至今人人都在用,這位主人公身上到底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呢?發明一文字,被中國女性罵三年正如高爾基所說的: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那就只有學習!而劉半農就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這才讓他邁向了成功的彼岸。後來,劉半農寫了一本《漢語字聲實驗錄》,獲得了很多的榮譽與獎項,這也讓他更加堅定了改革中國文學語言的決心。
  • 此人創造了一個漢字,卻被女性連罵了3年,該字至今人人都在用
    作為中華文化最精華的一部分,漢字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漢字是中國屹立為止持續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能夠傳承至今的文化知識。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漢字並不是單一的,而是複雜的。每一個字都要有不同的解釋和含義,就像是此人創造了一個漢字,被女性連罵了三年,而該字至今人人都在用。這個字就是「她」。
  • 此人造了「她」字,方便大眾,為何被當時女性罵3年不敢上街?
    但是有一位語言學家,卻因為創造了一個字,本是好意想改善日常交流的他,卻被中國的女性罵得3年都不敢出門,但是這個字現如今每個人都在使用。那麼,究竟是什麼字能引起這麼大的轟動呢?這樣的極度不便造成了文章閱讀起來很麻煩,很多人深受其擾,大家都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或是創造新的字,又或者是換一個讀法,但是都不盡人意。這個時候作為語言學家的劉半農發明了一個「她」字,這個詞不但可以代表女性,並且用起來方便省事許多。
  • 民國時期的文壇巨匠,因發明了這個字,被廣大女性唾罵,為啥?
    在民國時期有一位文人,因為發明了一個字,曾被當時的女性唾棄,認為他歧視女性,他就是劉半農。劉半農從小聰慧,長大以後也從事文學工作,翻譯了大量國外優秀作家的文學作品,對那個時代的文化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在翻譯外國文學的過程中,劉半農發現了一個獨特的現象,那就是外國人在使用第三人稱代詞的時候是分開的。而當時的中國由於受到古文的影響,第三人稱都是使用的同一個字「他」。當時正處於推行漢字和拼音的階段,只使用一個第三人稱代詞的話是非常不方便的。
  • 此人發明一個「漢字」,遭到女性痛罵,如今每個人都在使用
    漢字作為中國民族的魅力瑰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從甲骨文到行書再演變到現在使用的漢字,已經有六千多年的歷史了。漢字的發明為不同方言在溝通中提供了方便,在20世紀以前日本、朝鮮半島等國還曾將漢字作為官方書面規範文字使用,由此可見漢字的影響力非常深遠。
  • 此人改變了一個漢字的讀音和寫法,引女性唾罵,現在卻依然在使用
    因為多年文化的沉澱,漢字裡同一個讀音裡常常會衍生出來不同的文字。比如說漢字中的他、它,最初的時候他代表的泛指單個的人,而它則代表某一種事物或者動物。直到一個人又發明了另一個「她」,這個字出現後才有漢字上ta的男女之分,現在她這個詞泛指單個的女性。漢字中的「她」是民國時期一個人發明的,這個人叫做劉半農。
  • 筆畫最多的漢字,到底是哪一個?
    那麼,在中國的漢字系統裡,「筆畫最多的」漢字又是哪一個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盤點一下那些被認為是筆畫最多的漢字吧。No.1提到筆畫最多的漢字,大家聽到最多的就是下面這個字了。首先,來看看下面這個字。大傢伙可以猜一猜,它是什麼意思。這個漢字是「雷」的古字,由16個田字和8個回字組成,加在一起,共128畫。寫起來不是很複雜,就是耗時間。目前,有跡可循的大多數人公認的筆畫最多的漢字就是它。
  • 中國漢字和日本漢字有什麼不一樣?
    早在距今1300多年前,日本人便開始以中國漢字為基礎,結合漢字造字的要素與原理,開始了國字的創造。之後,通過中日文化和貿易往來,日本國字也被傳到了中國。同中國一樣,日本也有很多自己的地區方言,專屬於方言的漢字讀音有趣,字形跳脫,卻也鮮少為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