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子道歷史
我們都知道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漢字是經過簡化之後的簡體字,在20世紀20年代左右,由胡適等先進知識分子,發起了新文化運動。新文化包含許多方面,但漢字簡化絕對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由於當時國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簡化漢字的重任就落在了這一批文人身上。
然而想要把繁體字簡化成簡體字,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首先繁體字已經被使用了幾千年,它以象形文字為基礎,通過食物演化而來,具有通過圖像就可以聯想到它的意思的重要特性。
以形表意註定了它比簡單的以音表意更加複雜,正因如此,如何既保有漢字的特性,又使它得到簡化,是一個令人頭疼的話題。
但,漢字是世界上少數存在的,並且正在被使用的象形文字之一,這就意味著以歐美為主的拼音文字並不能提供太多的借鑑。恰恰相反,由於許多知識分子都有留學背景,加上當時歐洲先進的技術和與中國截然不同的政治環境,給東方社會帶來了巨大衝擊,對西方文明文化的仰慕與日俱增。
如何不受文化入侵的影響?怎麼避免在改革中走向彎路?漢字的簡化會不會失去控制走向西方文字的道路?這些都是提倡漢字改革的文人們擔憂的和正在思考的。
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鋒,其他華人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劉半農,他便是簡化漢字的積極推進者和實際參與者。然而他發明的一個簡化漢字,卻備受爭議,尤其是當時中國的女性。這個字究竟是什麼呢?為何會引起女性的反感?今天我們要講述的就是劉半農和他創造的一個備受爭議的文字。
一、「她」的出現
氏族社會的開始是以母系社會為主體的,我們現在能看到許多,以女子為偏旁的姓氏和文字,例如,姬、姜、嬰、媧等字。然而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工具的進步,社會的結構發生變化,男子在社會生產中扮演著主要的角色,因而父系社會由此產生。
此後的幾千年裡,無論是東西方社會,男性成為社會的主體,而女性則在政治經濟乃至文化領域被邊緣化。這一歷史背景無論在最早提倡男女平權的西方還是東方社會,都是共同存在的。
因為社會地位的邊緣化,導致女性在歷史發展中的缺席。這種缺席最直接的反應在了漢字上,在新文化運動之前,我們現在經常使用的專職女性的「她」,是並不存在的,只有「他」和「牠」。究其原有大概是因為這個字在過去並沒有實際被使用的需要。
顧名思義,新文化運動所指代的就是對舊文化的革新,這種革新是參考當時的社會環境和以西方為模板的取其精華、取其糟粕。
從這個角度來看,「她」的產生是意義巨大的,從文字角度體現對女性權益的重視,想女性這一佔社會1/2的群體重新搬上歷史的舞臺。而這個「她」字的發明者正是劉半農,那麼為什麼一個具有如此進步意義的文字會遭受爭議?而且對他提出質疑的還是實際受益的女性呢?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究竟是女性爭取自我權益意識的極端落後,還是劉半農本身的問題呢?我們可以根據當時的社會情況和劉半農本身的經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二、劉半農與新文化運動
「我認為祖國發展新文化運動很好。文字是一個國家思想、文化和文明的第一載體,也是當之無愧的最重要的載體,這個我們日用的東西,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國人的精神狀態。老東西該放一放了,必須要把新的、先進的東西拿出來了。」
這是劉半農在給胡適的回信中所寫到的話,胡適主張開展新文化運動,劉半農是堅定的支持者。兩人來往的書信極多,其中不乏對新文化運動究竟該如何開展的討論。
我們可以看出劉半農極其看重漢字簡化對文明和文化的作用,作為一個文明的載體,一種文化的傳承工具,漢字革故鼎新的能力是劉半農最為看重的。
在他的話語中也透露出,通過漢字的簡化和一些適當的改進來達到社會變革的目的。他所說的「老東西」實際指的就是傳統文化中的糟粕,這個糟粕包括對女性的壓迫和忽視。
這麼看來,「她」的產生是具有進步意義的,而劉半農的初心也是抱著對女性的重視和對男女平權的希望而進行的發明。但是當這個漢字一出現,確實對這件事情爭議最多的是女性。男性沒有熱烈發表意見和不滿,為何女性反應如此之大?
這件事情並不是匪夷所思,那些反對的女性也有她們的理由。因為她們認為,為女性特別發明一個字,也算是一種不平等,是賦予女性特權。看來並不是對劉半農本人有意見,當然就更不是反對男女平權了。
現在來看,那些反對女性的思想其實是有一些超前的,以20世紀初的社會情況來看,這種顧慮看起來還是為時尚早。但從整個歷史的發展來看,這種反對的聲音是具有合理性的。我們以辯證的角度和發展的角度來看,應該包容各種各樣思想的存在和聲音的發出。
三、出身豪門,心繫民族
出身豪門大族,有國外留學背景,但心系,民族興亡,似乎是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的共同特徵之一。劉半農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出生於經濟富庶且文化底蘊深厚的蘇州。
據說當時,劉半農所在的這一族尤其的顯赫。他的祖上人才輩出,無論是經商還是當官都非常的成功。到他這一輩,已經成為了蘇州有名的豪門望族。
出生於這樣一個家族的劉半農,他的教育生來就被受重視,據說他有三位保姆,而這三位保姆都要能夠識文斷字且品性良善。良好的家庭教育,給了他一個寬鬆的環境和基礎去實現更高一階段的理想。
25歲時,他被家裡送往歐洲留學。歐洲留學的經歷給了他巨大的影響,也可以說是他接觸新文化運動的開端。文人之間都有聯繫,他與胡適,梁啓超等人都十分熟識,可以說新文化運動是這些人在書信之中通過各種交流來進行推進的。
上面也曾經說過,不管是漢字簡化還是新文化運動整體的展開,最應避免的就是全盤西化,或者被西方影響,造成整個革新的扭曲。劉半農在這一方面是十分理智和具有多重憂慮的,在進行漢字簡化的同時,他最擔心的其實是拼音的使用。
也就是說他雖然支持漢字簡化,但卻不支持拼音在中國推行。在他給梁啓超的信中,就曾經明確的表示,他擔心拼音這種西方表音文字特點濃重的形式,會對中華文化產生衝擊。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似乎拼音的推行並沒有太大的問題。其實當時中國文盲率極高,即便將繁體字簡化,學習的難度依然非常大。拼音的推行有效的降低了文盲率,但劉半農的反對也代表了當時的一種聲音,這種博弈與討論是有利於歷史發展的討論。
結語
總的來說,在社會變革的大時代,任何理智的討論都是有利於時代發展的。劉半農認為「她」字的產生是有利於男女平等的推廣的,是他對幾千年來社會陋習的糾正,也是對女性權益的申訴。他作為一個男性且出身良好,這種行為和倡議完全是出於一個先進知識分子的使命感。而當時部分女子的爭議,依然是一種良性討論,雙方都無可厚非。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