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半農:因發明一漢字被我國婦女罵了三年,如今仍被國人廣泛使用

2020-12-10 你陪我到白頭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一組數據:東漢時期編成的《說文解字》共收錄9353個;宋朝官修的《韻書》共收字53525個;清代出版的《康熙字典》共收字47035個;1990年版《漢語大詞典》共收字54678個;1994年版《中華字海》共收字85568個。

漢字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了,這一時期也發生了很多與漢字有關的事情,但是我們經常使用的漢字卻只有幾千個,據相關統計,1000個常用字可以涵蓋文字的92%,2000個常用字可以覆蓋98%以上,像「旱獺、黃鱔、黃鱔、黃鱔、黃鱔、黃鱔」等都不是常見的字。

稀有或陌生的漢字,則被稱為「生僻字」,也被稱為「冷僻字」,在《中華字海》中,便收錄了許多歷史上存在過,但現在已很少使用的字。如今,「她」字已為國人所普遍使用,但五四運動前,「她」字是個生僻字。從生僻字到普通字的變化,要源自於我們的新文化運動先驅劉半農。

出生於清末,曾參加過辛亥革命,後因不滿軍閥混戰而離鄉背井,1912年3月,劉半農與其弟劉天華到上海謀生,至今仍從事文字方面的工作,次年,他在中華書局擔任編者,翻譯並介紹了高爾基、安徒生、小仲馬、託爾斯泰等外國著名作家的作品。劉半農發現,由於經常翻譯外國著作,在英文單詞中,「she」專指第三人稱的女人,而「he」專指第三人稱的男人,但在那個時候,漢字中「他」只是泛指,不分男女。

不過,「she」這個詞在外國作品中很常見,劉半農一開始翻譯的時候是「他」,後來又翻譯成「他的女兒」或「她的女兒」,但是這樣翻譯下來,一部好的作品就失去了它的美感,所以劉半農感到很苦惱,不知道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劉半農想,應該有一個詞,專門用來代替女性的第三人稱。而且劉半農的這個想法也得到了不少知識分子的贊同,有人說用「伊」代替了「他」,《紅樓夢》裡有「薛蟠因伊倔強,將酒往臉上潑」,「伊」代表第三人稱。

魯迅曾經認為「伊」字好,文章中便用了「伊」代女性的第三人稱。但劉半農對這個詞還不太滿意,「伊」在古代,既可表示第三人稱,也不分男女,又可表示第二人稱,就像「你」一樣,所以劉半農並不認為「伊」最適合。

劉半農想了想,決定發明一個新字代女性第三人稱,他盯著" she"看,又看著"他",靈光一現,單人旁的"他"可代男性,然後女子旁的"她"便可專指女性,一看就知道。

那時,劉半農已發表《我的文學改革觀》等文章,對文學革命從形式到內容提出見解,反響強烈,時任北大校長蔡元培也認為劉半農有才能,破格聘請他為北大預科國文教授。

一九一七年,劉半農曾提議以「她」字對應「 she」,但未獲官方支持,不過魯迅的弟弟周作人對劉半農也頗有敬意,當時他也在北大任教,一九一八年,周作人在刊物上提到:

「中國第三人稱代詞不分性別,狠覺不便」。半農創造了'她'字和'他'字。

這個問題在當時引起的討論可不小,民國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大解放時期,男士剪去自己的長髮,穿起西服,公然抨擊舊思想舊文化,女士丟掉裹腳布,走進學堂,走向社會,婦女解放運動正在轟轟烈烈地進行。

在那個時候,劉半農說要用「她」來代替女性第三者,這不是搞歧視嗎?對此,劉半農苦笑道,自己還真沒搞特殊,但劉半農並沒有被人罵退,反而覺得更應該推廣「她」字,1920年,在英國倫敦大學學習期間,劉半農寫下了《教我怎樣不想她》一詩,詩的名字開始叫《情歌》,後來改成了這個名字,這也是劉半農第一次正式使用「她」字。

「教我怎麼不想她」,語調流暢,感情深厚,大學裡流傳,據說當時的女生看了這首詩,特別喜歡劉半農,可當女生看到劉半農的相片,這才知道翩翩公子原來是個老頭子,頓感失望。

從朋友那裡聽到這件事,劉半農並沒有冒犯,只是笑了笑,還寫了一首打油詩:「教我怎麼不想她,請來共飲一杯茶。老智者本來是這樣的人,教我怎樣再去想她。但是劉半農因為「她」字還是被我國婦女罵了三年,後來魯迅談起這件事,說:

「他(劉半農)活潑勇敢,參加過幾次戰爭。舉例來說,單詞「她」現在似乎是無關緊要的。但是這已經是10年前的事情了。只是提倡新的標點符號,就會有一大群人,像那些失去親人的人,他們要吃肉,要被褥,要被皮,所以這真是一場大戰。現在,「她」字是個常用字,至於當時很多人包括劉半農都認為這個字是劉半農發明的,因為當時「她」字是個生僻字,尤其不常用。

但是搞文學的都有一些幽默細胞,是不是劉半農被罵跑了?沒想到,他甚至還在全國範圍內徵詢「罵人語」的意見,劉半農打算出一本「罵人專輯」,語言學家趙元任從報紙上得知後,跑到劉半農的住處。

趙元任不愧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語言學家,用湖南、四川、安徽等地的方言,把劉半農「罵」了好長時間,接著周作人又跑過來,用紹興話,把劉半農罵了一頓,除此之外,劉半農還專門去拜會了章太炎。章太用漢代罵人的話來「罵」他,罵完之後,又告訴劉半農這罵人的話是誰說的,在哪裡看得到;接著章太炎用唐朝罵人的話來「罵」他,又說出處來,劉半農聽得極其認真,絲毫不覺得難為情,都快忘了吃飯時間了。

相關焦點

  • 劉半農:因發明一漢字被女性痛罵3年,如今這個字被國人廣泛使用
    不常見的或是人們不熟悉的漢字,則稱之為生僻字,又稱冷僻字,在《中華字海》中,便收錄了許多歷史上存在過,但今天已經極少用的字。而「她」字在現今是常見字,被國人廣泛使用,不過在五四運動之前,「她」字是一個生僻字。「她」字從生僻字到常見字的變化,要源於我國新文化運動先驅劉半農。
  • 他發明一個漢字,卻被眾多女性罵了三年,如今都在使用
    我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我們看到這個文字,就能想到他說代表的事物是什麼意思,也就能知道這個文字代表的含義是什麼。後來由於甲骨文的文字比較繁雜,為了更加簡單高效的使用漢字,我們的漢字又發生了一步又一步的演化。到了民國時期,胡適倡導新文化運動,其中就包括寫新體漢字,那麼關簡體漢字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 他發明了一個漢字,被全國女性罵了整整3年,如今所有女生都在用
    他發明了一個漢字,卻被全國女性被罵了整整3年,如今所有女生都在用。說到漢字,我想大家都不會陌生了,因為這個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東西 。而且我們每天都要使用漢字,其實漢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達的文字。廣義的漢字指從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以及派生的行書)等的文字,狹義指以正楷作為標準寫法的漢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而漢字的產生過程,其實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得不說,漢字也是凝結了我們很多歷史偉人的心血。
  • 這個漢字由他發明,卻被女性連續罵了3年,如今大家每天都在用
    全文都是用一個發音來敘述一件事,由此可見中國漢字的博大精深,精妙絕倫。不過漢字並非都是一成不變的,歷代都有許多新造的字被收錄使用,最終成為如今我們所看到的這樣。除了武則天造的「瞾」字和清代翻譯元素周期表所造的字外,還有一個民國時期造的字非常有名,發明者被當時的女性口誅筆伐整整三年,而這個字如今卻已被每天使用和提起。
  • 北大教授發明一漢字,卻被中國女性罵了3年,現在人人都在用
    對於我們中華民族來說,漢字就是我國的文化的載體,但漢字的發展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發展,漢字會適應時代的需求產生一些變化,有時也會因為時代的需要生成一些新的漢字。北大教授發明一漢字,卻被中國女性罵了3年,現在人人都在用。
  • 他發明了一個漢字,被女性罵了三年,現在「真香」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故事是發明了一個漢字,反倒被罵的人。 這個人的名字叫劉半農,他曾在英國的倫敦大學留學,因在外國他鄉,思鄉心切,寫下一首叫《叫我如何不想她》的詩篇,此詩句句情感真摯,令人動容。詩名最初是《情歌》,後《改成了《教我如何不想她》,整個詩篇裡共有五個「她」字。
  • 他創造了一個漢字,民國時被罵了三年之久,如今沒這個字都難交流
    漢字的難學除了結構複雜以外,還在於它所表達的意思多種多樣,同一個漢字在不同的句子裡,所表達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甚至連標點符號都能影響字的意思,況且很多漢字還是多音字。眾所周知,漢字是由黃帝史官倉頡發明的,但倉頡發明的是象形文字,數量也很少,只能用作日常表達。
  • 此人發明一個「漢字」,遭到女性痛罵,如今每個人都在使用
    漢字作為中國民族的魅力瑰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從甲骨文到行書再演變到現在使用的漢字,已經有六千多年的歷史了。漢字的發明為不同方言在溝通中提供了方便,在20世紀以前日本、朝鮮半島等國還曾將漢字作為官方書面規範文字使用,由此可見漢字的影響力非常深遠。
  • 被全國女性辱罵3年的北大教授,就因發明了一個漢字,這是什麼字
    原因很簡單,其實就是他發明了一個漢字,這到底是什麼字,竟有如此強大的影響力呢?開創先河者劉半農要說這個字,就一定要介紹一下這個字的創始人,也就是北大教授劉半農。回國之後,劉半農繼續任教於北大,教授國文,兼任北大國學門導師。雖然他很厭惡舊時代的封建文化,但是取其精華才是中華文化發源的根本所在。所以他的追求便是將中華文化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都記錄下來。劉半農在語言上和文學上的成就是很高的。特別是他所著的關於我國十二種方言的四聲問題研究《四聲實驗錄》更是有研究價值。
  • 當年他發明了1個漢字,被女性罵了3年,今所有女性都在用這個字
    說到漢字,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倉頡。倉頡收集民間流傳的文字,以規範的方式進行整理和使用,所以才讓中華民族的文明至今仍在傳播。雖然倉頡創造了文字,使我們的中國文化得以流傳,但在那個時候,大部分是象形文字,很多東西都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縱觀歷史,文字發生了很多變化,漢字也變得越來越簡單,從繁體字變成了簡體字。與此同時,也隨著文化的需要,有新的文字不斷被創造出來。
  • 北大教授曾創造一漢字,被中國女性謾罵3年,現如今卻人人都在用
    — 《舊唐書·魏徵傳》現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家的各個方面都有了顯著的提高,我們的漢字也由繁體變為簡體,給人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對於以前的文字我們仍在探索中,而這些文字的發現會讓我們更清楚地了解歷史。那我們今天所要說的主人公,就是因為他發明了一個漢字,被中國女性罵了3年,雖然他沒有像陳楠一樣破解甲骨文,但他所創造的一個漢字至今人人都在用,這位主人公身上到底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呢?
  • 劉半農發明了一個漢字,卻被中國女性罵了三年,到底是什麼字?
    首先繁體字已經被使用了幾千年,它以象形文字為基礎,通過食物演化而來,具有通過圖像就可以聯想到它的意思的重要特性。以形表意註定了它比簡單的以音表意更加複雜,正因如此,如何既保有漢字的特性,又使它得到簡化,是一個令人頭疼的話題。
  • 發明了一個漢字,被中國女性罵了3年,現在誰都在用
    它是我們漢字的早期形式,距今已經過了3600年,雖然很難解讀,但說它是現代漢字的「鼻祖」也不為過今天,故事中的主人公,他的生活,在大韓民國的時候,雖然沒有甲骨文的解讀,但是他卻把自己一個漢字「創造」成了已婚女性的熱門詞,罵了三年,現在大家,到底是誰?到底是什麼字?
  • 劉半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與《教我如何再想他》
    《教我如何不想她》這首白話詩,也稱新詩、現代詩,她在劉半農先生創作的詩歌作品中是流行和影響最廣最大的作品之一,也是最初使用女字旁「她」而流傳和影響最廣最大的文藝作品之一,同時劉半農先生為此背了三年的「黑鍋」,即涉嫌歧視女性而倍受女權主義指責和批判。
  • 此人創造了一個漢字,卻被女性連罵了3年,該字至今人人都在用
    作為中華文化最精華的一部分,漢字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漢字是中國屹立為止持續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能夠傳承至今的文化知識。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漢字並不是單一的,而是複雜的。每一個字都要有不同的解釋和含義,就像是此人創造了一個漢字,被女性連罵了三年,而該字至今人人都在用。這個字就是「她」。
  • 他創造了一個漢字,被全國女性罵了十幾年,現在每個人都在用
    漢字又稱中文、中國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距今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最開始是圖形,後面演變為筆畫,從複雜變得簡單。漢字的數量接近十萬個,可是日常所使用的常見字只有幾千個,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在歷史上深受漢文字的影響,所以仍然存在著借用漢字的現象。
  • 「她」字如何取代「伊」字 劉半農是「她」爹
    劉禾在《跨語際實踐》一書中,曾別有趣味地談到劉半農對「她」字的發明,以及這一發明與周作人、魯迅等的關係。她還在有關注釋裡,特別提到1920年《時事新報》和《新人》雜誌上討論「她」字的幾篇文章。這一點,從1874年上海人曹驤出版的《英字入門》一書中將He、She、It統統譯成「伊」字,將They譯為「伊們」,可見一斑。晚清以降,隨著中西語言交流的不斷深入,人們不得不努力去創造一些新字(如有些化學元素),或改造一些傳統漢字的用法,以適應中西語言詞彙對應的需要。
  • 此人改變了一個漢字的讀音和寫法,引女性唾罵,現在卻依然在使用
    因為多年文化的沉澱,漢字裡同一個讀音裡常常會衍生出來不同的文字。比如說漢字中的他、它,最初的時候他代表的泛指單個的人,而它則代表某一種事物或者動物。直到一個人又發明了另一個「她」,這個字出現後才有漢字上ta的男女之分,現在她這個詞泛指單個的女性。漢字中的「她」是民國時期一個人發明的,這個人叫做劉半農。
  • 日本先於朝鮮和越南發明文字,為何如今卻堅持使用漢字?
    在現在世界上的主要文字中,漢字可謂「獨樹一幟」,它是一種指示會意文字體系,也是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並高度發展的語素文字,在古代,由於中華文明在東亞的統治地位,它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通用文字,在20世紀前都是朝鮮半島、越南、琉球和日本等國家的書面規範文字,畢竟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
  • 我們經常使用的漢字只有二三千個,武則天發明了什麼漢字?
    談起漢字的發明,大家也許會想起倉頡造字的傳說,但那畢竟是傳說故事,具體是怎樣發明了中國古代的漢字,已無人能說得清楚,但武則天曾經發明過漢字。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漢字,從古代發展到現代,經1994年修訂的《中華字海》共有八千七百七十九個漢字,而我們經常使用的漢字只有二三千個,武則天發明了什麼漢字?正史上並沒有記載武則天的名字,由於封建社會中女性地位低下,一般也不會記載,而「武則天」這一稱謂,其實是武則天的兒子李顯所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