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人造肉」,你首先想到的,或許是由大豆或豌豆蛋白製成的「素肉」——很多人嘗鮮後,覺得「沒肉味兒」。
但近期「上新」的兩款產品,口感上可能會有所不同。
據環球網,新加坡亞洲新聞臺2日報導稱,總部位於加州的美國食品技術初創公司Eat Just當天宣布,其「人造雞肉」已獲得新加坡政府批准。新加坡食品局當天表示,Eat Just培育的雞肉已符合該局所定的製作雞塊所需的安全標準。這可能是全球範圍內「實驗室培植的人造肉」製品首次實現商業化銷售。
而據科技日報12月4日消息,當地媒體報導,以色列初創公司Remilk開發出一種新技術,能夠生成在化學上與牛乳和奶製品中的蛋白相同的乳蛋白,有望成為世界上首家無需母牛而生產真奶製品的公司。
當然,它們目前都有一個缺點——比真正的肉和奶製品更貴。
「人造雞肉」首次在新加坡獲批
據環球時報,12月2日,Eat Just回復稱,新加坡的批准是「世界首項針對由動物細胞直接生產的、可安全食用的、真實的、高質量肉類的監管批准」,為該公司即將在新加坡小規模銷售鋪平道路。該公司表示,安全性和質量驗證結果表明,其培育的雞肉符合家禽肉的標準,微生物含量遠低於常規雞肉,而且清潔度更高。生產過程中不使用任何抗生素。據悉,這種肉將以「雞塊」的形式出售,每塊肉售價50美元。Eat Just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蒂特裡克表示,該產品將首先在新加坡面市,然後計劃逐步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際市場推出。
圖片來源:Eat Just出於對健康、動物福利和環境的擔憂,消費者對普通肉類替代品的需求在不斷激增。不少素食主義者朋友認為,「人造雞肉」是福音。李小姐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新加坡超市目前已經有賣「人造牛肉」產品,主要成分為大豆血紅蛋白,口感與一般牛肉相近,唯一的缺點是價格有點貴,比高品質的真牛排都貴。
與由豌豆或大豆蛋白等成分製成的植物性肉類替代品不同,「人工肉」是由在實驗室中培植的動物細胞製成。路透社稱,在實驗室用畜禽細胞培育的產品,目前仍處於初級階段。美國CNBC網站2日稱,新加坡此舉可能會吸引更多人造肉行業的競爭對手到這個東南亞國家,並可能促使其他國家效仿新加坡的做法。美國好食品研究所主任弗裡德裡希說,「一場關於未來食品的太空競賽正在進行中」。
但在美國,監管部門批准「人造肉」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CNBC稱,植物肉、人造肉等產品都面臨來自傳統肉類生產商的反對,比如美國牧場主協會。除了監管部門的批准,高生產成本也是該行業成功的主要障礙之一。2013年,荷蘭初創企業莫薩肉生產的漢堡,每個肉餅的製作成本高達28萬美元。但是隨著規模的擴大,相關成本已經大幅下降。科爾尼管理諮詢公司預測,到2040年,人造肉將佔全球肉類消耗的三成半,而植物性素肉會佔兩成半。
無需母牛而生產真奶製品:人工造出乳蛋白
據科技日報報導,Remilk公司由艾維夫·沃爾夫和研究人員奧裡·科哈維於2019年合夥成立。他們精準地繪出牛奶的化學成分,掌握了牛奶液體中的脂肪、乳糖和糖,確定生物途徑生成牛奶的關鍵成分是蛋白質。於是,他們利用生物技術提取編碼蛋白質的基因,將其置入單細胞微生物中來再生蛋白質,並通過基因操作讓蛋白質「以一種有效且可擴展的方式」進行表達。最後,藉助微生物發酵過程增加蛋白質的數量並將它們乾燥成粉末乳蛋白。
艾維夫表示,他們生成的乳蛋白製品無異於正常牛奶製品,兩者具有相同的口味、質地、延展性、溶解性,但前者沒有膽固醇和乳糖。在利用生物技術生產乳蛋白的過程中,他們基本上是將牛奶生成的整個自然機制移植到了單細胞微生物中,不需要「牛的其餘部分」,當然也無需將母牛飼養到900公斤的花費。
截自Remilk官網談到生物技術生成奶製品的優勢,艾維夫認為,這種食物生產模式的土地效率將比現有的乳製品系統提高100倍,原料效率提高25倍,時間效率提高20倍,節水效率提高10倍。他還表示,將生成的乳蛋白粉與水、椰子油或葵花籽油等植物性油以及植物性糖混合後,可以生產出特性、口感和結構完全相同的牛奶及其衍生物。乳品公司可以給乳蛋白粉添加水和脂肪,加工出各種奶酪、酸奶和冰淇淋。
由於編碼蛋白質基因可以完全通過合成的方式獲得,艾維夫表示,在他們的乳蛋白生成過程中沒有任何動物成分,哪怕是一個細胞都沒有。雖然他們生成的乳蛋白實際上是一種牛奶蛋白質,即從實驗室的角度講,它與來自母牛的蛋白質完全相同,但從技術上講,該產品是非乳製品。
艾維夫說,目前公司尚未讓觀察員品嘗其奶產品。不過出於研究和開發目的,公司已經讓獨立受眾進行了雙盲品嘗,他們無法區分傳統奶酪和替代乳酪產品。
現在,公司的產品從技術上已經準備就緒,但商業化尚未成熟,公司正努力降低乳蛋白的生產成本。艾維夫說,由於全球牛奶價格普遍較低,公司初期無法與普通奶業競爭,因此公司將首先專注於奶酪產品的生產。
「人造肉」賽道市場空間巨大
近年來,人造肉初創公司受到資本青睞,而A股上市公司也在加速布局。據深圳商報,截至12月1日,證券分析師認定的人造肉概念股已達到18隻。
去年5月,Beyond Meat攜「人造肉第一股」的光環登陸納斯達克,首日大漲163%。招商證券大消費組合經理黃珺表示,Beyond Meat上市引發了國內外大量的產業投資,或純資本投資的大集合,2018至2020年3年對「人造肉」行業的關注基本是幾十倍的增長。
一方面,光速中國、愉悅資本、經緯中國等頭部投資公司選擇投資星期零、未食達 ( 北京) 科技、Hey Meat等植物肉初創公司;另一方面,A股上市公司也選擇與初創公司合作,或以收購、自主研發等方式入局「人造肉」。
業內人士認為,A股人造肉板塊今年以來整體保持高走,「人造肉」賽道市場空間巨大。
公開資料顯示,11月27日,雙塔食品對外發布植物蛋白肉新產品,推出黃金蛋白雞排、植物蛋白牛肉餅等九大系列豌豆蛋白植物肉產品。該公司大健康事業產業總監楊倩倩指出,植物蛋白肉將成為公司未來10年的戰略支撐,也是公司未來重要的增長點。
此外,金字火腿與杜邦公司展開合作,進行「人造肉」的生產和銷售;唐人神以「雙蛋白肉」為主攻方向,將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相結合,進軍「人造肉」領域;雙匯發展聯手阿里,在天貓推出蛋白素肉戰略新品類「素食界」,並聯名「吃豆人」,推出手撕蛋白肉、蛋白火腿腸等系列產品。
責編:劉安琪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