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十三年(1415年),陰曆正月十三,天降大雪,爛醉如泥的大明第一才子——解縉被架出詔獄,拖到野外,扔進挖好的雪窟,在低溫和窒息中結束了47年的生命。
解縉,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出生在書香門第。5歲時父親教他詩文聽一遍就能記住;7歲時就能出口成章;10歲一天背誦千言的文章,終身不忘;12歲讀盡《四書》、《五經》,被人稱為神童。
解縉十八歲參加江西鄉試,名列榜首(解元),十九歲參加殿試,成為三甲第十名進士,讓無數皓首窮經的書呆子羞愧難當。
朱元璋非常賞識他,拿出他極其稀有的親切,對解縉說:「咱們名義上是君臣關係,實質上你就像我的兒子一樣,你有什麼事,就實話實說,不要有所保留。」
正是這樣少年得志的經歷讓解縉鋒芒畢露,他仗著朱元璋的器重,火力全開,不僅敢直接批評朱元璋分封二十幾個皇子為藩王的做法,而且對朝中大員也經常出言不遜。
朱元璋查胡惟庸的案子,查了十年,殺了三萬多人,最後牽連到開國元老李善長。對此案明智之人唯恐避之不及,但解縉卻生生貼了上去,他替人代筆寫了一封長篇大論,為已死的李善長辯白,犯了朱元璋的大忌。
還好趕上朱元璋心情好,也知道解縉是個直腸子,朱元璋把解縉的老爸叫來,對老頭說:「你的兒子大器晚成,領回去好好調教,十年後再出來當官。」老頭趕緊把不知死活的兒子拽回了家。
「大器晚成,若以爾子歸,益令進,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明史》
過了十幾年,燕王朱棣造反進入南京紫禁城,方孝孺誓死不為朱棣起草繼位詔書,大義凜然地寫下了「燕賊篡位」四個大字,最終被誅十族。
這時,解縉興衝衝接過方孝孺摔下的筆,給朱棣寫了一篇文採飛揚的繼位詔書,從此成為永樂朝的重臣。
他被朱棣委以重任,負責重修《太祖實錄》,編纂《永樂大典》,在朝廷上下有了極高的聲望。
朱棣曾親口說:
「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明史解縉傳》
朱棣當了皇帝,就要考慮立太子的問題。朱棣有三個兒子,都是徐皇后所生,沒有嫡庶之分,按照立嫡立長的原則,老大朱高熾毫無疑問是不二人選,但是戎馬一生的朱棣卻喜歡跟隨他南徵北戰的老二朱高煦。
因為有心換掉太子,朱棣私下徵求解縉的意見,結果解縉很坦率地支持朱高熾,他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以孽奪宗,自古致亂。」
朱棣一聽,把臉拉成了冰山:咱是以四叔的身份搶了侄子的皇位,你擱這兒談什麼以孽奪宗,自古致亂?真是不知死活。
朱棣從此開始討厭解縉,二皇子朱高煦就更恨他了。朱高煦對解縉嫁禍、誣陷什麼手段都用,解縉被貶為廣西布政司參議(相當於民政局的小幹部)。
解縉之前得罪的一幫人再捅一刀,說他對於貶官心懷怨恨,朱棣聽了索性把他發配到交趾(今越南)。
永樂八年(1410年),解縉回京述職,恰逢朱棣率軍北徵,於是他只好向臨時監國的太子朱高熾匯報工作。
朱高煦抓住此事,向朱棣挑撥:解縉趁皇上外出之機,私自覲見太子,不等皇上返回,逕自離京,毫無人臣之禮。
朱棣一聽,不管青紅皂白,就把解縉送進大牢,朱棣也漸漸忘了這個人。
解縉在牢裡一呆就是五年,永樂十三年正月,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向朱棣上報在押囚犯名單,朱棣看到解縉的名字,說了一句:「解縉還活著哪?」
紀綱一聽心領神會,當天晚上準備了好酒好菜,派人給解縉送去,說是請他喝酒。
解縉在牢房裡等了半天,也不見紀綱過來。他心裡就明白了,這是他的絕命宴,送行酒啊!反正都是死,別當餓死鬼,解縉飽餐了一頓,喝了個酩酊大醉!隨後被埋入雪中活活凍死。
一代才子解縉,才華橫溢,忠心耿耿,卻落得如此下場,令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