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春」:淪為「美式民主」試驗品的悲劇十年

2021-01-14 中國新聞網

  「阿拉伯之春」:淪為「美式民主」試驗品的悲劇十年

  【記者連線】

  2010年12月17日,穆罕默德·布瓦吉吉照例推著手推車在突尼西亞城市西迪布吉德的街市上出售水果和蔬菜來賺錢,當地警察第15次沒收了他的貨物,並毆打和侮辱了他。這位1984年出生、十歲就輟學打工支持家庭的年輕人步行到市政廳試圖討回公道,但無人理會,隨後他在市政廳外自焚。2011年1月4日,布瓦吉吉因傷勢過重去世,抗議群眾如潮水般佔領了突尼西亞的大街小巷。十天後,掌權突尼西亞二十三年的強人總統本·阿里被迫辭職。這場由國家發展不平衡和執法人員粗暴執法所引發的騷亂,立即被美西方國家冠以「阿拉伯之春」的「美稱」,並迅速席捲了整個阿拉伯世界。

  如今十年過去了,阿拉伯民眾對於美西方當時所描繪的美好圖景徹底失望。經過十年動蕩,只有突尼西亞建立了所謂的「民主國家」;埃及爆發了兩次革命,人民生活水平直線下滑,恐怖襲擊事件層出不窮;敘利亞、利比亞和葉門陷入長期內戰。中東地區產生了幾輪龐大的難民群體,而這些難民向外部逃難的過程更進一步引發了巨大的難民危機。

  「人民實現自由和社會正義的願望徹底破滅」

  根據英國《衛報》的調查數據,如今有84%的突尼西亞人認為,「阿拉伯之春」後,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59%的人「不會原諒當時的革命者」。自焚身亡的穆罕默德·布瓦吉吉的堂兄表示,他們的姓氏曾經是突尼西亞人驕傲的象徵,但是現在布瓦吉吉這個姓氏卻成了詛咒,人們避之不及。突尼西亞的GDP總量從2011年的458億美元減少到2019年的388億美元,失業率高達16%,年輕人佔失業人口的85%。突尼西亞成為世界上加入恐怖組織人數佔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同時位居偷渡義大利非法移民人數的榜首。

  根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的報導,突尼西亞政治和社會事務研究員阿米爾·阿克拉比表示,突尼西亞的政治和經濟局勢依然很艱難。十年後,突尼西亞人非常沮喪,社會局勢緊張,失望情緒盛行,人民實現自由和社會正義的願望徹底破滅了。

  突尼西亞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布拉威表示,如果時光倒流,他相信突尼西亞人民,特別是年輕人將不會再以革命的方式爭取權力與改革,因為從突尼西亞和整個阿拉伯世界來看,受益的僅僅是政客。「對我們來說,這不是一場革命,而是一場使我們的生活複雜化,並使我們倒退到五十年前發展水平的起義。」

  突尼西亞政治分析人士認為,由於突尼西亞特殊的地理位置,它更適合走類似於新加坡、阿聯等國的發展道路,即在強有力的中央政府領導下保持穩定和發展,並逐步進行政治改革。

  阿拉伯國家地區話語權式微

  12月7日,阿拉伯聯盟秘書長蓋特在開羅大學的一次演講中說,2011年席捲該地區的抗議活動削弱了阿拉伯國家的綜合國力,阿拉伯人的民族認同逐步喪失。他認為,2011年發生的一系列「革命」以及所謂的「阿拉伯之春」是一場徹底的悲劇,阿拉伯國家的許多資源被浪費或侵佔,如利比亞的損失已高達5000億美元。他表示,這導致以色列、伊朗和土耳其藉機滲透,謀取地區影響力,以色列蠶食了巴勒斯坦人民的生存空間,進入了黃金時期,伊朗藉助「什葉派之弧」進入了地中海,而土耳其則尋求奧斯曼帝國的復興。他認為,阿拉伯國家攜手創造未來的第一步是恢復和加強民族國家信念,並增強其內部免疫力和滿足公民需求的能力。

  敘利亞資深記者艾哈邁德認為,「阿拉伯之春」一定程度上導致地區內的政治版圖支離破碎,甚至變成了外國僱傭軍的「樂園」。從軍事上看,由於原政府被推翻,軍閥對峙,許多域外大國藉機進入,或佔領戰略要地,或扶植反對派陣營,或深度介入當地內戰。從政治上看,在美國的主導下,阿拉伯世界被迫割裂為「挺伊朗派」和「倒伊朗派」,尖銳的政治對立甚至引發了卡達與沙烏地阿拉伯斷交風波。

  阿拉伯媒體《今日觀點》認為,阿拉伯民族主義的思想根植於上千年前阿拉伯文化起源時期,自古以來就存在於阿拉伯人的自身認同中。如今,越來越多的阿拉伯民眾和政府在面對大阿拉伯民族主義和自身現實國家之間的選擇時陷入困惑。埃及國家規劃院研究員希柏表示,川普政府一定程度上利用和深化了阿拉伯國家在民族認同問題上的分歧,從而為美國的中東政策服務,阿聯、巴林、摩洛哥、蘇丹紛紛同以色列建交的行為更是加劇了這一傾向。相比較地區內其他民族,因「阿拉伯之春」產生的動亂使阿拉伯民族在地區內的話語權逐步喪失。

  阿拉伯世界淪為美國的試驗品

  埃及主流媒體《金字塔報》回顧「阿拉伯之春」的文章認為,美國的中東政策一直是不平衡、片面、以自我為中心和有偏見的,忽視地區人民利益。

  文章稱,根據公開披露的回憶錄和文件,歐巴馬當時已收到中東國家領導人和政治專家的警告,稱一些極端勢力將利用混亂局面在更多阿拉伯國家掌權。但歐巴馬的回應盲目自大,他認為美國擁有足夠的能力掌控局面,因此採取了更為主動的政策以推波助瀾。其明確目標是助推整個阿拉伯世界過渡到符合美國需要的新秩序。但歐巴馬缺乏明確的方向,實際上把該地區的國家和人民當作了試驗品。

  文章認為,歐巴馬和時任國務卿希拉蕊積極響應「阿拉伯之春」,並主張美國軍隊介入利比亞,鼓勵埃及民眾起來對抗政府,扶植由反對派團體和穆斯林兄弟會組成的聯盟。

  文章強調說,值得一提的是,歐巴馬政府鼓勵埃及的極端宗教勢力,相信其會向美國期待的實用主義和溫和政策傾斜。但這一策略很快就適得其反,極端宗教勢力在埃及國內和整個地區內造成了深刻的政治分歧,並導致了恐怖主義的蔓延。

  如今,埃及各界對於美國的忌憚依然根深蒂固。埃及DMC電視臺近期在晚間政論節目中表示,擔心美國政府換屆後美國將重新回到歐巴馬時期的政策,那將與希拉蕊試圖幹涉阿拉伯國家主權事務一樣,因此「阿拉伯之春」有可能捲土重來。節目稱,埃及不會再次成為美國的「提線木偶」,聽命和服從美國成為附屬國,作出不符合自己國家利益的決定,最終使埃及喪失國家主權和獨立性。

  (本報開羅12月17日電 本報駐開羅記者 肖天禕)

相關焦點

  • "阿拉伯之春":淪為"美式民主"試驗品的悲劇十年
    「阿拉伯之春」:淪為「美式民主」試驗品的悲劇十年  【記者連線】  2010年12月17日,穆罕默德·布瓦吉吉照例推著手推車在突尼西亞城市西迪布吉德的街市上出售水果和蔬菜來賺錢,當地警察第15次沒收了他的貨物,並毆打和侮辱了他。
  • 「阿拉伯之春」事件十年之殤 丨國破山河敗 城春血淚深
    圖:2016年8月,一名五歲敘利亞男孩經歷空襲後在救護車上滿臉灰土血跡,成為敘利亞內戰經典照片\美聯社 2010年12月17日,突尼西亞一名年輕大學生小販因為不滿執法人員不法對待而自焚,在西方國家推波助瀾之下,西亞北非國家的政權相繼出現了「多米諾骨牌」效應,這場運動被媒體捧為「阿拉伯之春
  • 「阿拉伯之春」十年,當事國反思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時報記者 黃培昭 景玥 李瀟】2010年的12月17日,突尼西亞小販布瓦齊齊的自焚引發了一場「茉莉花革命」,隨即又點燃埃及、利比亞、敘利亞、葉門等阿拉伯國家持續動蕩的導火索。「阿拉伯之春」十年後,相關國家有的政權頻頻更替,有的陷入常年內戰,還有的經濟發展緩慢、安全形勢難以恢復正常。
  • 阿拉伯之春啟示:民主為什麼不能當飯吃?因為德先生離不開賽先生
    今天小編就拋棄西方哲學的話語體系,試用全新的中國哲學話語體系來解答西方國家民主為什麼不行——阿拉伯之春啟示錄:西方民主為什麼不能當飯吃。十年過去了,被很多人寄予希望的阿拉伯「春天」仍然遙遙無期。不過,這場運動的餘波依然在影響著中東地區。但是很多運動的親歷者對運動發生後這些國家的發展狀況非常失望,甚至認為局勢比十年前更加糟糕。由於阿拉伯「春天」並未如願而至,如今,有多位學者不再用「阿拉伯之春」來形容十年前的那次運動。
  • 外國記者探訪阿拉伯之春始發地:「民主」十年後,生活卻變得更糟
    【南方+12月15日訊】10年前,一名水果商布瓦吉吉在突尼西亞中部城鎮西迪布濟德自焚,引發了整個中東地區名為 「阿拉伯之春」的政治地震,如今突尼西亞已經進行了西方所謂的「民主化改革」十年了,如今突尼西亞真的變得更好了嗎?
  • 參考快評|十年後,他們悲憤地喊出「民主不能當飯吃!」
    十年過去了,被很多人寄予厚望的「春天」仍然遙遙無期。不過,這場運動的餘波依然影響著中東地區。很多運動的親歷者對運動發生後這些國家的發展狀況非常失望,甚至認為局勢比十年前更加糟糕。由於「春天」並未如願而至,如今,有多位學者不再用「阿拉伯之春」來形容十年前的那次運動。
  • 「阿拉伯之春」後的伊朗、沙特、以色列三角關係
    除了上述報導,分別觀察一下「阿拉伯之春」對以色列、伊朗、沙烏地阿拉伯的影響和衝擊,也可以看到中東新形勢實際增加了以色列不顧後果轟炸伊朗核設施的可能。以色列毫無疑問是阿拉伯民主運動的最大輸家。《經濟學家》周刊近期有篇分析以《阿拉伯之春,猶太人之冬》為標題,充分說明這一局面。總之,隨著阿拉伯街頭民意進入主流政治,以色列的孤立感和不安全感急劇上升。
  • 埃裡克·德納塞:「美國之春」來了,「阿拉伯之春」裡它又做過什麼?
    被內戰困擾的這兩國的另一相似之處是,反抗者打出了「新型復古」的旗幟,作為與現行制度決裂的象徵。 在這場通常被稱為「阿拉伯之春」的運動中,民眾遊行示威主要由網絡反對派中的年輕人引領和組織,他們熱衷於新科技。反對派的年輕化是「阿拉伯之春」與塞爾維亞、喬治亞、烏克蘭、吉爾吉斯斯坦和伊朗的反政府運動的共同點。與表面現象相反,這些「革命」不具任何自發性。
  • 十年後 他們悲憤地喊出「民主不能當飯吃!」
    原標題:參考快評|十年後,他們悲憤地喊出「民主不能當飯吃!」參考消息網12月17日報導 2010年12月17日,突尼西亞西迪布吉德市的街頭小販穆罕穆德·布瓦齊齊因自己賣果蔬的小推車被沒收而自焚身亡,引發了大規模抗議。
  • 經濟困境如何助長10年前的阿拉伯之春
    在民眾憤慨激增之際,突尼西亞總統宰因·阿比丁·本·阿里( Zine El Abidine Ben Ali)在1月份被迫辭職,西迪·布濟德地區其他縣也爆發了起義,從而引發了一場包括埃及、敘利亞、葉門和利比亞在內的阿拉伯之春運動。在許多人看來,該地區普遍存在的反政府示威主要是反對因地區經濟政策而導致的腐敗、經濟困難、不平等和高失業率等問題。
  • 尤金·羅根談「阿拉伯之春」、「伊斯蘭國」與中東的未來
    問:「阿拉伯之春」給阿拉伯人帶來了短暫的狂喜和變革的希望,但很快演變成衝突、戰鬥、舊制度的回歸、非國家認同的重興和派別暴力的升級。對於許多阿拉伯人來說,現在「阿拉伯之春」這個詞似乎已成為憤世嫉俗的對象。當你更新《阿拉伯人》以納入「阿拉伯之春」時,它是如何影響你最初的敘述的?你是否調整過之前對阿拉伯歷史的觀察?你如何評價在阿爾及利亞和蘇丹爆發的新一輪反政府抗議活動?
  • 選舉亂象折射美式民主制度之殤
    原標題:選舉亂象折射美式民主制度之殤 美國2020年大選的政治僵局令人印象深刻,但卻不算意外。畢竟選舉前夜,共和民主兩黨就都已經做好指控大選不公的準備。民主黨瞄準川普任命的郵政局長德喬伊拆除郵箱的舉措,認為這是要增加民主黨支持者郵寄選票的難度;現任總統則指控郵寄選票將帶來大規模的舞弊。
  • 美式民主撕下最後的遮羞布
    辛辣的畫筆一針見血地描繪出美式民主的虛偽底色。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被西方世界奉為圭臬,而如今,「行政」煽動極端人群暴力攻擊「立法」,「司法」則夾在中間難以動彈。200多年來美國國會山首次被「攻佔」,而且是在宣布新總統的重要時刻,「策劃者」居然還是美國現任總統。所謂的三權分立背後充斥著算計、欺詐和暴力流血,充斥著政黨極化、種族隔閡、社會撕裂。
  • 參考快評 | 十年後,他們悲憤地喊出「民主不能當飯吃! 」
    這場被稱為「阿拉伯之春」的運動很快便如潮水般席捲阿拉伯世界,導致多個國家的政府如多米諾骨牌般接二連三地倒臺,地區局勢隨之發生深刻變革。例如,突尼西亞總統本·阿里2011年1月14日下臺並流亡國外,埃及總統穆巴拉克於2011年2月11日辭去總統職務。而利比亞反對派在美英法等北約國家直接軍事幹預下推翻卡扎菲政權,並於2011年10月20日將其殺死。
  • 美國政客何以面對:「美麗風景線」演成美式暴力大片
    有人形象地給這部現實版美式暴力大片取了個名字,叫做「國會陷落」。按照美國大選程序,1月6日是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舉行聯席會議認證大選結果的日子。就在這一天,華盛頓發生大規模示威活動,美國領導人的支持者們衝擊象徵美國最高立法權力的國會大廈,試圖改變大選結果。迄今為止,衝擊國會山事件已造成4死多傷。
  • 北美觀察丨「國會陷落」暴露體制之殤 媒體批評美式民主三大「原罪」
    △《華盛頓郵報》報導,川普陣營的多名官員相繼辭職媒體點評美式民主三大「原罪」媒體和輿論認為,國會大廈騷亂事件將美式民主徹底推向了懸崖邊緣,更是暴露了美國政治體制中長期存在的三大「原罪」。媒體認為,美式民主的兩黨派系和左右陣營,將社會一分為二,互相對立,結果導致仇恨情緒滋生並破壞了整個社會的信任基礎。
  • 「美式民主」在全球注視下演得稀爛,香港「黃絲」手足無措
    那時,這些蒙面黑衣人被西方政客和媒體稱讚為「民主英雄」。如今,「民主英雄」在美國政客和媒體口中變成「暴徒」,「美式民主」的劇本在包括全球注視下演得稀爛。全國政協副主席、前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7日發文稱,「真誠的問問『泛民』,你們不斷追求美國的制度,說什麼政權順利移交,說什麼自我糾正,說什麼有暴徒攻入立法會是因為香港沒有民主。今天早上,請你們再想一遍。」
  • 撇關係、相互謾罵……看到似曾相識的「美式民主」演砸,香港「黃絲...
    那時,這些蒙面黑衣人被西方政客和媒體稱讚為「民主英雄」。如今,「民主英雄」在美國政客和媒體口中變成「暴徒」,「美式民主」的劇本在包括全球注視下演得稀爛。全國政協副主席、前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7日發文稱,「真誠的問問『泛民』,你們不斷追求美國的制度,說什麼政權順利移交,說什麼自我糾正,說什麼有暴徒攻入立法會是因為香港沒有民主。今天早上,請你們再想一遍。」
  • 國際銳評丨美國政客何以面對:「美麗風景線」演成美式暴力大片
    但是當時,美國政客將其稱之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聲稱香港暴徒們在「捍衛民主」。怎麼到了自家上演暴力大片,美國政客就忙不迭地斥為「暴動」甚至是「政變」,要求「將暴亂分子繩之以法」?不僅僅是在香港。這些年來,美國打著「民主」旗號,在西亞北非策劃所謂的「阿拉伯之春」,在亞歐地區煽動「顏色革命」,巴不得「美麗風景線」在別國越多越好。若是當地警方依法維護秩序,就被貼上「威脅民主」的標籤。
  • 美國國會被攻陷,警察開槍殺死老兵,俄媒:美國終於實現「民主」
    它得到了一直在海外倡導的那種"民主"》的文章,表示,一段時間以來,美國以"民主"為藉口,在全球多個國家製造了"顏色革命",如今,美國自己終於也體會到了什麼是"美式民主"。1、 "美式民主"終於降臨按照慣例,美國國會將於當地時間1月6日在美國國會大廈舉行聯合會議,正式批准選舉結果。在此之前,這項會議大多只是一個禮儀性質的流程,但2021年的流程似乎出了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