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春」十年,當事國反思

2020-12-18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 黃培昭 景玥 李瀟】2010年的12月17日,突尼西亞小販布瓦齊齊的自焚引發了一場「茉莉花革命」,隨即又點燃埃及、利比亞、敘利亞、葉門等阿拉伯國家持續動蕩的導火索。「阿拉伯之春」十年後,相關國家有的政權頻頻更替,有的陷入常年內戰,還有的經濟發展緩慢、安全形勢難以恢復正常。回首十年,不少中東媒體在感嘆「從阿拉伯之春到阿拉伯之冬」「從希望到痛苦」。「革命打破了社會的安寧,打碎了人民的安全感,這不是我們期待的革命。」近日,有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埃及青年這樣反思。還有突尼西亞人期待國家儘快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正確「鑰匙」,而敘利亞人則希望用改革取代動蕩和戰亂。

突尼西亞:生病的國家需要一劑良藥

「看看那些被所謂『革命』風暴席捲過的阿拉伯國家吧——有的送走原來的獨裁者,卻迎來更大的不確定性和動蕩局勢。」突尼西亞「地中海絲路組織主席」巴斯利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自2011年1月本·阿里政權倒臺後,10年間,突尼西亞的總統、總理換了十多位,但依然沒有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正確「鑰匙」,「突尼西亞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還不如以前」。

《環球時報》記者2018年到訪過突尼西亞自焚小販布瓦齊齊的家鄉西迪布濟德。從首都突尼西亞城驅車南行3個多小時,便來到種植著大片橄欖樹和果樹的西迪布濟德。當地出租司機嘎努西並不迴避2010年12月17日發生的那一幕,他認為市政管理人員對賣水果的布瓦齊齊太粗暴,讓這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年輕人深受刺激,「認為受到極大侮辱」。10年過去了,西迪布濟德的居民對小販仍充滿同情。連日來,突尼西亞人在一些地方遊行示威,布瓦齊齊的巨幅照片又被掛在西迪布濟德政府機構的建築上。

在「阿拉伯之春」之前,《環球時報》記者也曾數次赴突尼西亞採訪。有著「歐洲後花園」美稱的突尼西亞與義大利隔海相望,原本各項經濟指標和發展指數在中東地區和非洲大陸都名列前茅。突尼西亞國家競爭力排名從動蕩發生前的全球第40位一度跌到第95位。「茉莉花革命」發生前,民風淳樸的突尼西亞是各國遊客青睞的國家,原因之一是有「安全感」。沒想到,2018年記者去突尼西亞採訪時,卻在街頭被人偷走隨身攜帶的現金。

作為席捲中東國家的「阿拉伯之春」肇始之地,突尼西亞10年來經歷了艱難的重建之路。除經濟陷入困頓,通脹率和政府負債高企外,老百姓最擔心的就是安全形勢惡化。2015年和2016年,突尼西亞城和最主要旅遊城市蘇斯等地發生多起嚴重的恐怖主義襲擊事件,造成外國遊客傷亡。2015年11月總統衛隊車輛遭自殺式爆炸襲擊事件,造成12名安全人員死亡,突政府被迫宣布進入全國緊急狀態。近兩年,突尼西亞旅遊業有所好轉,但恐怖襲擊,以及民眾罷工、遊行仍時有發生。突尼西亞《晨報》15日的文章感嘆說:「生病的國家仍在等待一劑良藥。」

《晨報》資深記者塔希爾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和『革命』前相比,突尼西亞民主氛圍增加了,大家可以隨便表達自己的觀點。」不過,他也抱怨說:「這種自由和民主顯得有些空虛,不能當飯吃,我更想讓自己的收入高一些,可以更好地養家餬口。」塔希爾說,由於物價上漲等因素,他現在的收入還沒有10年前高,這讓他「沒有什麼收穫感,更談不上幸福感」。正像突尼西亞前看守政府總理馬赫迪·朱馬曾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所說,一個國家平穩轉型比一個企業想要成功轉型難得多,經歷過「革命」的突尼西亞人正在謀求自身的發展道路,他們「需要社會的穩定、清晰的願景以及持續的領導力」。

短暫的狂歡,殘酷的考驗

突尼西亞的風雲突變很快影響到埃及。從2011 年 1 月開始,埃及爆發街頭示威等反政府活動。統治埃及長達30年之久的穆巴拉克於當年2月11日辭職。今年2月25日,穆巴拉克病逝,終年91歲。談起穆巴拉克時代,畢業於艾因夏姆斯大學中文系的埃及青年馬德哈特最不滿的就是「腐敗叢生,整個社會如一潭死水」。但他也懷念那個時代物價低,「很多人可以混日子」。馬德哈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阿拉伯之春」在彼岸給人希望,但不幸的是,這場變革僅僅是一場表層的變革,並沒有觸及深層次的體制痛點。

「據說穆巴拉克執政時,年輕人大學畢業要是沒有關係,根本找不到像樣的工作。」在馬德哈特看來,日益拉大的貧富差距、沒有體面的工作,讓看不到未來的埃及人心懷憤恨,他們渴望用一場大變革來徹底改變當時的境況。有專家分析稱,經濟改革的最終獲益方是與穆巴拉克家族擁有裙帶關係的官僚和資本家,這是導致2011年埃及出現大規模民眾抗議示威的根本原因。

「但事實卻沒有如大家所願,在穆巴拉克下臺後,我們的生存狀況毫無改變,政局動蕩帶來的惡果卻層出不窮——恐襲頻發,經濟崩潰。」有埃及朋友這樣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一系列負面變化讓很多人對於革命的心態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參加過示威遊行的埃及人覺得當時自己的舉動太蠢了。」但馬德哈特說,認為革命沒有必要的人還是因為他們對革命抱了太大的希望,想要一夜之間改變現狀,讓埃及變成發達國家是不切實際的。他認為導致革命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當時的埃及幾乎沒有一個政黨能統攬全局,也沒有施政綱領清晰的領導人出現。馬德哈特說,有很大社會影響力的穆兄會一度上臺是時代所推,但因為沒有長遠的政經計劃和管理國家的經驗,穆爾西擔任總統後各種問題蜂擁而至。

如今,一些埃及民眾對政府削減民生補貼導致物價上漲頗有不滿,但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支持「街頭革命」的人卻很少。一些埃及人認為,塞西政府治下的國家已開始步入正軌,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談論「革命讓埃及倒退15年到20年」。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0月發布的《中東和中亞地區經濟展望》報告顯示,埃及是中東和北非地區唯一一個2020年實際GDP將實現正增長的國家。馬德哈特說:「儘管這個倒退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治癒,但對於現狀我還是感到滿意,國家充滿變化,我個人心裡也有奔頭。雖然生活壓力變大,生活節奏變快,但畢竟這才是一個穩定且正常發展的國家。」

「可悲的是,我們學會了『拷貝』民主,卻不知怎樣真正抵達。」採訪中,馬德哈特的這句話讓記者印象最為深刻。埃及《金字塔報》近日也刊發評論文章稱,「阿拉伯之春」讓西方民主在阿拉伯的土地上實現短暫狂歡,但這場狂歡所引發的暴力、戰爭和恐怖主義卻摧毀了不少阿拉伯國家的社會秩序,在過去10年中,該地區經歷了一系列殘酷考驗,宗教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嚴重侵擾這一地區。

賽義德失去了小腿、妻子和18歲的兒子

冬季的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空氣中多了幾分清冷。45歲的賽義德一大早便拄著拐杖來到打工的大餅店。「當動蕩和戰爭來臨時,一切都變了。」趁著還沒有太多的顧客,賽義德一邊喝著紅茶,一邊和《環球時報》記者講述過去10年的悲劇。賽義德原本居住在敘北部城市阿勒頗,家中祖傳一手製作月桂香皂的上乘工藝。在阿勒頗老城中,他曾擁有一個小門店,生意還不錯。2013年初,敘反政府武裝控制了阿勒頗很大一部分城區,持續的戰亂讓賽義德決定帶著全家逃難。可就在出發的前一天,他出門採購時遭遇炮火襲擊,雖然撿回一條命,卻永遠地失去了左小腿。

在親友的幫助下,賽義德一家輾轉來到大馬士革,但那時的大馬士革同樣是「槍聲、爆炸聲不斷,永遠不會知道下一發飛來的炮彈會落在哪裡」。回憶起初到大馬士革的那兩年,賽義德說:「儘管日子十分艱難,但那時我沒想過離開敘利亞,因為這裡是我的祖國。」不幸的是,2015年夏天,賽義德的妻子在大馬士革遭遇汽車炸彈襲擊,因傷勢過重身亡。處理完妻子的後事,悲痛欲絕的賽義德一度想帶著兩個孩子逃難到黎巴嫩。

賽義德一家的悲劇也是過去10年敘利亞人的夢魘。聯合國難民署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登記註冊的敘利亞難民有近560萬人,敘國內還有約620萬人流離失所。讓最終選擇留在大馬士革的賽義德想不到的是, 2019年他又失去就要年滿18歲的兒子——悲劇發生在市區倭馬亞廣場的一次爆炸中。談到兩度失去親人的悲痛經歷,賽義德說:「原本以為身體的殘疾會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苦難,後來才漸漸明白,那不過是悲劇的開始。這些年如果說有什麼不變的東西,我想那就是衝突、襲擊、爆炸……你會從最初的驚恐、悲痛、憤怒,慢慢變得平靜,然後繼續為生活尋找機會。我甚至不能允許自己花太多時間去難過,因為我還得全力保護和撫養女兒,我想未來有一天能看著她在敘利亞、在我們自己的國家真正擁有幸福的生活……」

11月底12月初,在聯合國的主持下,敘利亞憲法委員會小組第四次會議在日內瓦舉行。儘管這個有敘政府、反對派和公民社會代表參加的會議收效甚微,但聯合國秘書長敘利亞問題特使吉爾·彼得森還是表示,會議能舉行本身就是積極信號,「敘利亞人民也因此遭受了沉重的苦難,他們需要在2021年看到政治進程向前發展」。

「被西方利用的革命」

敘利亞政治分析人士哈吉姆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反對派必須清楚,解決深層次的結構問題,需要系統性改革,而不是動蕩和戰亂,更不應以犧牲人民的生命安全為代價。」哈吉姆認為,敘利亞憲法委員會小組會議的現狀也折射出敘利亞問題的僵持態勢:西北部的伊德利卜,作為反對派武裝最後盤踞的大本營,戰局仍膠著難明;東北方向,一些事實上由庫德武裝控制的地區,未來究竟與敘政府以一種怎樣的模式協調立場和定位暫沒有明確方案,而且,庫德問題的背後始終也難以避免美國和土耳其方面的插手幹涉;東南方向,美軍在一部分實控區域對敘油氣資源大肆掠奪,已在過去幾年間嚴重損害了敘能源和電力供應能力;此外,美軍還通過該區域周期性地向敘境內不斷輸入武器裝備,為地區衝突埋下禍根。

「敘利亞人權觀察機構」12月9日發布的報告顯示,在近10年的戰亂中,敘境內約有38.7萬人喪生。哈吉姆說:「過去10年間,無論西方國家在口頭上如何美化措辭,其根本目的和險惡用心從未變化,它們給中東地區帶來的紛亂、動蕩和威脅也從未終止。今天,當人們回首突尼西亞、利比亞、埃及和敘利亞等國在過去10年的經歷時,有一件事已悄然發生改變,那就是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敘利亞問題應該由敘利亞人為主導來解決,中東地區內的問題應由中東地區內國家來主導解決。西方國家不應再強行推行所謂『西式民主』和治理模式,不要在不同民族、宗教及教派勢力間挑撥關係。」

「革命大部分動因是民眾掀起的,但之後卻被西方國家利用了。」埃及開羅大學教授拉萬迪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美國為推動埃及「民主化」可謂「用心良苦」,通過扶持和資助當地研究機構和非政府組織,逐漸滲透西方民主理論,一切看起來都很自然,但潛移默化中埃及傳統的社會結構和民眾價值觀已被悄悄改變。埃及青年馬德哈特很是憤慨地表示:「只要有美國等西方國家插手的地方,都是家破人亡,滿目瘡痍。美國事實上就是要推進實施它們的『大中東計劃』,而我們就是『被西方國家民主』的殉葬品。」

相關焦點

  • 「阿拉伯之春」事件十年之殤 丨國破山河敗 城春血淚深
    圖:2016年8月,一名五歲敘利亞男孩經歷空襲後在救護車上滿臉灰土血跡,成為敘利亞內戰經典照片\美聯社 2010年12月17日,突尼西亞一名年輕大學生小販因為不滿執法人員不法對待而自焚,在西方國家推波助瀾之下,西亞北非國家的政權相繼出現了「多米諾骨牌」效應,這場運動被媒體捧為「阿拉伯之春
  • "阿拉伯之春":淪為"美式民主"試驗品的悲劇十年
    「阿拉伯之春」:淪為「美式民主」試驗品的悲劇十年  【記者連線】  2010年12月17日,穆罕默德·布瓦吉吉照例推著手推車在突尼西亞城市西迪布吉德的街市上出售水果和蔬菜來賺錢,當地警察第15次沒收了他的貨物,並毆打和侮辱了他。
  • 「阿拉伯之春」:淪為「美式民主」試驗品的悲劇十年
    「阿拉伯之春」:淪為「美式民主」試驗品的悲劇十年  【記者連線】  2010年12月17日,穆罕默德·布瓦吉吉照例推著手推車在突尼西亞城市西迪布吉德的街市上出售水果和蔬菜來賺錢,當地警察第15次沒收了他的貨物,並毆打和侮辱了他。
  • 外國記者探訪阿拉伯之春始發地:「民主」十年後,生活卻變得更糟
    【南方+12月15日訊】10年前,一名水果商布瓦吉吉在突尼西亞中部城鎮西迪布濟德自焚,引發了整個中東地區名為 「阿拉伯之春」的政治地震,如今突尼西亞已經進行了西方所謂的「民主化改革」十年了,如今突尼西亞真的變得更好了嗎?
  • 經濟困境如何助長10年前的阿拉伯之春
    在民眾憤慨激增之際,突尼西亞總統宰因·阿比丁·本·阿里( Zine El Abidine Ben Ali)在1月份被迫辭職,西迪·布濟德地區其他縣也爆發了起義,從而引發了一場包括埃及、敘利亞、葉門和利比亞在內的阿拉伯之春運動。在許多人看來,該地區普遍存在的反政府示威主要是反對因地區經濟政策而導致的腐敗、經濟困難、不平等和高失業率等問題。
  • 「阿拉伯之春」後的伊朗、沙特、以色列三角關係
    但是這畢竟是在世人毫無意料的「阿拉伯之春」之前的分析,上述預測今天還有多少可信度?以色列突襲伊朗可能性大增6月3日,《紐約時報》從耶路撒冷報導:不久前卸任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首腦的達幹(Meir Dagan),新近一反在任時的習慣,頻頻對公眾和傳媒發表講話,質疑以色列現政府尤其總理內坦亞胡和防長巴拉克無視風險的決策判斷能力。
  • 尤金·羅根談「阿拉伯之春」、「伊斯蘭國」與中東的未來
    問:「阿拉伯之春」給阿拉伯人帶來了短暫的狂喜和變革的希望,但很快演變成衝突、戰鬥、舊制度的回歸、非國家認同的重興和派別暴力的升級。對於許多阿拉伯人來說,現在「阿拉伯之春」這個詞似乎已成為憤世嫉俗的對象。當你更新《阿拉伯人》以納入「阿拉伯之春」時,它是如何影響你最初的敘述的?你是否調整過之前對阿拉伯歷史的觀察?你如何評價在阿爾及利亞和蘇丹爆發的新一輪反政府抗議活動?
  • 埃裡克·德納塞:「美國之春」來了,「阿拉伯之春」裡它又做過什麼?
    被內戰困擾的這兩國的另一相似之處是,反抗者打出了「新型復古」的旗幟,作為與現行制度決裂的象徵。 在這場通常被稱為「阿拉伯之春」的運動中,民眾遊行示威主要由網絡反對派中的年輕人引領和組織,他們熱衷於新科技。反對派的年輕化是「阿拉伯之春」與塞爾維亞、喬治亞、烏克蘭、吉爾吉斯斯坦和伊朗的反政府運動的共同點。與表面現象相反,這些「革命」不具任何自發性。
  • 阿拉伯之春啟示:民主為什麼不能當飯吃?因為德先生離不開賽先生
    今天小編就拋棄西方哲學的話語體系,試用全新的中國哲學話語體系來解答西方國家民主為什麼不行——阿拉伯之春啟示錄:西方民主為什麼不能當飯吃。十年過去了,被很多人寄予希望的阿拉伯「春天」仍然遙遙無期。不過,這場運動的餘波依然在影響著中東地區。但是很多運動的親歷者對運動發生後這些國家的發展狀況非常失望,甚至認為局勢比十年前更加糟糕。由於阿拉伯「春天」並未如願而至,如今,有多位學者不再用「阿拉伯之春」來形容十年前的那次運動。
  • 專訪尤金·羅根|阿拉伯之春」、「伊斯蘭國」與中東的未來
    採寫|廉超群、李海鵬 來源|新京報文化客廳(ID:iiiwenhua) 中東局勢一直是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阿拉伯問題是其中尤為重要的一環。但在談論阿拉伯歷史時,人們往往一味強調阿拉伯歷史上的種種衝突,尤金·羅根認為,這是錯誤的,湮沒了阿拉伯世界的引人入勝之處。
  • 三浦春馬自縊身亡,苦撐十年,真相讓人扼腕
    三浦春馬自縊身亡,苦撐十年,真相讓人扼腕 7月22日,臺灣方面的相關媒體報導稱,日本男星三浦春馬在上周於東京家中自縊身亡,終年30歲。一顆璀璨的新星就此隕落,外界無不震驚難過。
  • 阿拉伯的勞倫斯
    國慶假期,央視「懷舊劇場」再看《阿拉伯的勞倫斯》,經典就是經典,重看總有收穫。 「本片是大衛 裡恩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鮮明的後期創作風格特徵,裡恩從《桂河大橋》開始專拍『跨洋電影』,他的跨洋電影往往具有文化反思的底蘊。他常以英國人在異邦的活動為題材,通過種種矛盾衝突,對英國人的民族稟性、心理意識加以審視,進行歷史、文化的反思。
  • 參考快評 | 十年後,他們悲憤地喊出「民主不能當飯吃! 」
    這場被稱為「阿拉伯之春」的運動很快便如潮水般席捲阿拉伯世界,導致多個國家的政府如多米諾骨牌般接二連三地倒臺,地區局勢隨之發生深刻變革。例如,突尼西亞總統本·阿里2011年1月14日下臺並流亡國外,埃及總統穆巴拉克於2011年2月11日辭去總統職務。而利比亞反對派在美英法等北約國家直接軍事幹預下推翻卡扎菲政權,並於2011年10月20日將其殺死。
  • 十年後 他們悲憤地喊出「民主不能當飯吃!」
    原標題:參考快評|十年後,他們悲憤地喊出「民主不能當飯吃!」參考消息網12月17日報導 2010年12月17日,突尼西亞西迪布吉德市的街頭小販穆罕穆德·布瓦齊齊因自己賣果蔬的小推車被沒收而自焚身亡,引發了大規模抗議。
  • 參考快評|十年後,他們悲憤地喊出「民主不能當飯吃!」
    十年過去了,被很多人寄予厚望的「春天」仍然遙遙無期。不過,這場運動的餘波依然影響著中東地區。很多運動的親歷者對運動發生後這些國家的發展狀況非常失望,甚至認為局勢比十年前更加糟糕。由於「春天」並未如願而至,如今,有多位學者不再用「阿拉伯之春」來形容十年前的那次運動。
  • 穆兄會是一個什麼樣組織,勢力有多大,緣何能攪動阿拉伯國家?
    穆斯林兄弟會作為遜尼派宗教組織,為何令阿拉伯國家不安?阿拉伯國家奉行伊斯蘭教,說起伊斯蘭教,堪稱是世界上教派分支最多的宗教,不僅教派林立,而且教派下面還有分支,即是穆斯林也很難說清楚伊斯蘭教到底有多少分支。
  • 阿拉伯之夜:美食與詩歌,走進一千零一夜的世界
    直播中,我們將帶你環遊世界,享受世界之夜,閱讀之夜!除了體驗古巴、波蘭、英國、阿拉伯的異域風情,你還能和濮存昕、萬方等名家一起,雲遊北京人藝。今夜,首先開場的是古巴之夜!歡迎大家掃碼收看直播。阿拉伯之夜美食與詩歌,走進一千零一夜的世界直播時間8月27日晚19:30-21:30主理人:劉震雲
  • 阿語社|阿拉伯服飾第一彈:阿拉伯長袍(上)
    談到阿拉伯國家的服飾,我們首先                    想到的是阿拉伯人的大長袍             男的一身素白,纏著頭巾                             女的一身黑袍,蒙著臉阿拉伯長袍(迪史達什),是阿拉伯民族男子的傳統服裝。
  • 神秘的阿拉伯服飾
    阿拉伯地區氣候炎熱,風沙大,長袍因其既隔熱又防沙的特點,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民族服飾文化的一部分。看似雷同的長袍,實則講究頗多。如今,人們到杜拜、阿布達比等地旅行,仍然可見長巾白袍的阿拉伯男人,與黑紗覆面的阿拉伯女人,這種服飾令他們始終散發出一種神秘莫測的氣質,其意義遠遠超過了服飾本身。
  • 阿拉伯街:阿拉伯風格的新加坡穆斯林的聚居區
    阿拉伯街兩邊有很多回教特色的商店、建築,著名的蘇丹回教堂也在這條街上。阿拉伯街的穆斯林風俗很濃厚,特別是在晚上去那裡,沿街眾多的水煙館吸引著遊客。這條街有一家吃羊肉餅的餐館很有名氣。小印度沒什麼可去的,但是這個地方我會推薦給每個人。兩邊彩色的小房子,挺拔的格楠樹,金色屋頂的蘇丹回教堂,配上藍天白雲,很美的畫面。周邊有特色小店,塗鴉,走累了可以喝一杯地道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