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記者探訪阿拉伯之春始發地:「民主」十年後,生活卻變得更糟

2020-12-24 南方前沿

【南方+12月15日訊】10年前,一名水果商布瓦吉吉在突尼西亞中部城鎮西迪布濟德自焚,引發了整個中東地區名為 「阿拉伯之春」的政治地震,如今突尼西亞已經進行了西方所謂的「民主化改革」十年了,如今突尼西亞真的變得更好了嗎?

路透社記者在「阿拉伯之春」10年之後重回突尼西亞,發現「西方民主來了,普通人的生活卻並未變好」。布瓦吉吉死後,退休哲學教師阿蒂亞·阿特穆尼(Attia Athmouni)在布瓦吉吉死後的那個晚上站在水果商廢棄的手推車上對人群講話,引發了整個中東的震動。他在接受採訪時就表示:「這次革命出了問題。」而最近幾周,突尼西亞南部較貧窮的城鎮再次爆發抗議活動,抗議失業、糟糕的政府服務、不平等和物資短缺。人們爭相獲得足夠的燃氣來滿足家庭的需求,凸顯出突尼西亞普通民眾面臨的困難。如今突尼西亞經濟依然停滯不前,而公眾的憤怒程度與十年前一樣。搞笑的是突尼西亞雖然是北非最主要的產油國之一,國內油氣資源充裕,但是突尼西亞百姓如今卻面臨天然氣匱乏的影響。目前,突尼西亞的天然氣供應一直處於短缺狀態,因為居住在主要國營天然氣生產工廠附近的居民幾個星期前封鎖了這家工廠,要求增加當地的就業機會。一名婦女表示,他們家裡已經三天沒有汽油了,她的家人一直只吃冷食,現在她排了六個半小時的隊,只為了加滿自己的煤氣罐。

儘管相比其他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國內的政治變動並未爆發戰爭,但是其經濟卻惡化了,政治方面也陷入了癱瘓。去年的選舉使議會陷入了分裂,無法建立一個穩定的政府,各黨派爭相爭奪內閣席位並推遲做出重大決定。如今更多的突尼西亞人試圖非法離開這個國家前往歐洲,極端思想也在影響突尼西亞的失業年輕人,很多人甚至在歐洲發動恐怖襲擊比如尼斯教堂恐怖襲擊案中的兇手就是突尼西亞的移民。一名失業的年輕人對路透社記者表示:「現在突尼西亞政客和人民之間出現了裂痕,因為政府無法解決人民的需求。」 當被問及他是否參加過突尼西亞革命後的選舉時,26歲的Sabri Amri笑了。他說,他和他的朋友們只想移民。他補充說,這裡沒有工作,年輕人把時間花在喝酒或吸毒上。一名找不到工作的體育老師Abdullah Gammoudi表示:「我們這裡有天才——醫生,工程師。我認識一個人,他是機械工程師。他現在做什麼?他賣毒品只是為了想混口飯吃。」

37歲的水果商販Mohammed Bouali站在西迪布茲德主幹道旁的政府辦公室後面,他的推車裝滿了橘子、蘋果和香蕉,他和10年前自焚的布亞齊茲曾經在同一條街上工作。10年之後,他的工作依然不足以養活他的兩個孩子,但他幾乎沒有其他選擇,他表示:政府不會提供任何東西,而民眾的回答則是更多的抗議。就在去年,阿爾及利亞和蘇丹的大規模起義推翻了當地根深蒂固的領導人。他說:「我相信革命將會持續下去。」「今年的憤怒情緒比以往更強烈。」

校對馮志堅

相關焦點

  • "阿拉伯之春":淪為"美式民主"試驗品的悲劇十年
    「阿拉伯之春」:淪為「美式民主」試驗品的悲劇十年  【記者連線】  2010年12月17日,穆罕默德·布瓦吉吉照例推著手推車在突尼西亞城市西迪布吉德的街市上出售水果和蔬菜來賺錢,當地警察第15次沒收了他的貨物,並毆打和侮辱了他。
  • 「阿拉伯之春」:淪為「美式民主」試驗品的悲劇十年
    「阿拉伯之春」:淪為「美式民主」試驗品的悲劇十年  【記者連線】  2010年12月17日,穆罕默德·布瓦吉吉照例推著手推車在突尼西亞城市西迪布吉德的街市上出售水果和蔬菜來賺錢,當地警察第15次沒收了他的貨物,並毆打和侮辱了他。
  • 「阿拉伯之春」十年,當事國反思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時報記者 黃培昭 景玥 李瀟】2010年的12月17日,突尼西亞小販布瓦齊齊的自焚引發了一場「茉莉花革命」,隨即又點燃埃及、利比亞、敘利亞、葉門等阿拉伯國家持續動蕩的導火索。「阿拉伯之春」十年後,相關國家有的政權頻頻更替,有的陷入常年內戰,還有的經濟發展緩慢、安全形勢難以恢復正常。
  • 「阿拉伯之春」事件十年之殤 丨國破山河敗 城春血淚深
    ,在西方國家推波助瀾之下,西亞北非國家的政權相繼出現了「多米諾骨牌」效應,這場運動被媒體捧為「阿拉伯之春」。「阿拉伯之春」為這個地區帶來的不是春天,反而造成民生凋敝,國事日非。淪為棄子的敘利亞、利比亞,葉門三國內戰四起,數以百萬計的人淪為難民湧向歐洲,成為中東之殤,世界之痛。十年過後,阿拉伯世界仍無法走出冬天,大公報國際部推出系列專題,藉以反思中東國家的血淚和教訓。
  • 「阿拉伯之春」後的伊朗、沙特、以色列三角關係
    除了上述報導,分別觀察一下「阿拉伯之春」對以色列、伊朗、沙烏地阿拉伯的影響和衝擊,也可以看到中東新形勢實際增加了以色列不顧後果轟炸伊朗核設施的可能。以色列毫無疑問是阿拉伯民主運動的最大輸家。《經濟學家》周刊近期有篇分析以《阿拉伯之春,猶太人之冬》為標題,充分說明這一局面。總之,隨著阿拉伯街頭民意進入主流政治,以色列的孤立感和不安全感急劇上升。
  • 阿拉伯之春啟示:民主為什麼不能當飯吃?因為德先生離不開賽先生
    今天小編就拋棄西方哲學的話語體系,試用全新的中國哲學話語體系來解答西方國家民主為什麼不行——阿拉伯之春啟示錄:西方民主為什麼不能當飯吃。十年過去了,被很多人寄予希望的阿拉伯「春天」仍然遙遙無期。不過,這場運動的餘波依然在影響著中東地區。但是很多運動的親歷者對運動發生後這些國家的發展狀況非常失望,甚至認為局勢比十年前更加糟糕。由於阿拉伯「春天」並未如願而至,如今,有多位學者不再用「阿拉伯之春」來形容十年前的那次運動。
  • 埃裡克·德納塞:「美國之春」來了,「阿拉伯之春」裡它又做過什麼?
    對於這些組織「民主推行者」的角色,眾多評論家持懷疑態度。我們還注意到,這些偽非政府組織在外國引領的深度顛覆性活動在美國是禁止的。正如美國歷史學家布魯姆所說:「我們在國外做著在國內被禁止的事。」 伊朗2009:「阿拉伯之春」的開端 2009年夏天,攪動伊朗的系列事件均富有教育性。
  • 十年後 他們悲憤地喊出「民主不能當飯吃!」
    原標題:參考快評|十年後,他們悲憤地喊出「民主不能當飯吃!」參考消息網12月17日報導 2010年12月17日,突尼西亞西迪布吉德市的街頭小販穆罕穆德·布瓦齊齊因自己賣果蔬的小推車被沒收而自焚身亡,引發了大規模抗議。
  • 經濟困境如何助長10年前的阿拉伯之春
    哈姆迪表示,「我們看到其他人擁有更好的前景,對生活充滿希望。」 他並表示,「布阿齊茲也看到了這一點,他是一個像我們一樣的年輕人,他想養家餬口。相反,他發現警察擋住了路,他的絕望使他自焚。」
  • 尤金·羅根談「阿拉伯之春」、「伊斯蘭國」與中東的未來
    問:「阿拉伯之春」給阿拉伯人帶來了短暫的狂喜和變革的希望,但很快演變成衝突、戰鬥、舊制度的回歸、非國家認同的重興和派別暴力的升級。對於許多阿拉伯人來說,現在「阿拉伯之春」這個詞似乎已成為憤世嫉俗的對象。當你更新《阿拉伯人》以納入「阿拉伯之春」時,它是如何影響你最初的敘述的?你是否調整過之前對阿拉伯歷史的觀察?你如何評價在阿爾及利亞和蘇丹爆發的新一輪反政府抗議活動?
  • 參考快評|十年後,他們悲憤地喊出「民主不能當飯吃!」
    十年過去了,被很多人寄予厚望的「春天」仍然遙遙無期。不過,這場運動的餘波依然影響著中東地區。很多運動的親歷者對運動發生後這些國家的發展狀況非常失望,甚至認為局勢比十年前更加糟糕。由於「春天」並未如願而至,如今,有多位學者不再用「阿拉伯之春」來形容十年前的那次運動。
  • 英語怎麼說「變得更糟」?
    get worse:惡化;變得更糟;更糟;變壞;變得更壞。Perhaps we get worse today, but tomorrow always be new.也許今天我們過得很糟,但是明天總會是新的。
  • 參考快評 | 十年後,他們悲憤地喊出「民主不能當飯吃! 」
    這場被稱為「阿拉伯之春」的運動很快便如潮水般席捲阿拉伯世界,導致多個國家的政府如多米諾骨牌般接二連三地倒臺,地區局勢隨之發生深刻變革。例如,突尼西亞總統本·阿里2011年1月14日下臺並流亡國外,埃及總統穆巴拉克於2011年2月11日辭去總統職務。而利比亞反對派在美英法等北約國家直接軍事幹預下推翻卡扎菲政權,並於2011年10月20日將其殺死。
  • 專訪尤金·羅根|阿拉伯之春」、「伊斯蘭國」與中東的未來
    採寫|廉超群、李海鵬 來源|新京報文化客廳(ID:iiiwenhua) 中東局勢一直是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阿拉伯問題是其中尤為重要的一環。但在談論阿拉伯歷史時,人們往往一味強調阿拉伯歷史上的種種衝突,尤金·羅根認為,這是錯誤的,湮沒了阿拉伯世界的引人入勝之處。
  • 卡達,阿拉伯以及西方世界的「伊斯蘭主義特洛伊木馬「
    每當它的記者跑到各地採訪,總有「突尼西亞人民自由了,我們不要美國也不要卡達」的喊聲將他們趕走。偽善的面具終於被撕開,而且不只在突尼西亞。在發揮了15年無與倫比的影響之後,「半島電視臺」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它是如何誕生的?誰是它的主人?它走的是何種意識形態的編輯路線?它的戰略是什麼?它在搞亂突尼西亞及整個「阿拉伯之春」中起了何種作用?
  • 心理測試:選擇一個手鐲,測你十年後的生活狀況
    回答表明:一、十年後,你將取得不小的成就。您是個很有主見的人,善於判斷,對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從不求人。這種人,讓領導一眼就看穿了,所以,你在事業上順風順水,升遷很快。但是有時你的判斷能力,還不夠成熟,所以你仍然需要不斷地努力,使你的能力更加強大。
  • 厭倦了西方式「女性議題」,阿拉伯女性努力尋求自我發聲
    她們也沒有考慮到去迎合西方觀眾的閱讀預期,她們的報導與經歷已經打破了根植於後殖民話語中的流行敘事模式。」在進行性騷擾報導時,被男同事嘲笑入選的記者們在不同的媒體工作,其中一些供職於本地的阿拉伯語媒體,另外一部分則是面向國際的英語媒體。
  • 探訪朝鮮羅先經貿特區: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探訪朝鮮羅先經貿特區: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應朝鮮外務省和鐵道省邀請,記者近日與駐朝外交官從平壤乘專列北上,探訪了羅先經濟貿易特區這塊「黃金三角洲」,一覽該特區大力開展對外合作交流新風貌。
  • 國會門口擺上絞刑架,今日俄羅斯「誅心」:美國終於實現「民主」
    事件發生後,多個西方國家的政要紛紛表態稱這是暴亂,並支持美國政府將暴徒繩之以法,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指責示威者「非法攻擊美國的民主制度」,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及當選總統拜登甚至將這一事件稱之為「叛亂」,要求川普對此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