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史上的奇蹟:700騎兵擊敗4萬大軍0陣亡,元緬首戰始末

2020-12-24 猴格

在戰爭史上,有奇葩的戰事發生,也有不少奇蹟之戰,比如元朝和緬國(即緬甸)的首戰——南甸之戰,元軍以七百騎兵擊敗緬國四五萬之眾的大軍,還是零陣亡率,創造世界戰爭史上的一項奇蹟。

01,元緬首戰的導火索

蒙古帝國的大汗們,對開疆拓土有強烈的欲望,這是眾所周知的,脫胎自蒙古帝國的大元帝國首位帝王——薛禪皇帝忽必烈,也不例外,不能繼續向西擴張,就把目標轉向東南方向,而元緬戰爭就是忽必烈企圖揚威海外的戰役之一。

當時的緬國就是緬甸,在中國的史書中,後漢時代被稱之為撣國,大唐盛世時被稱之為驃國,元朝的時候被稱之為緬國,到了大明才叫緬甸。

緬國地處雲南西南,忽必烈對東、南開疆拓土時,緬國正處於蒲甘王朝晚期,國王叫那羅提訶波帝(即那臘底哈勃德王,1254-1287在位),由於該緬王窮奢極欲,和楊二廣一樣喜歡搞基建,鬧得民怨沸騰,致使該王朝處於崩潰的前夜。

而蒙古人消滅了大理國後,鄰近緬國的雲南就進入元朝的版圖,但云南的那些土著們對蒙古人並沒有那麼恭順,繼續和緬國眉來眼去的,還有不少蠻族頭目公然臣屬蒲甘王朝,因此,蒙古人在雲南的實際根基並不牢固,至元七年(1270)甚至發生了雲南土官寶合丁毒殺忽必烈之子——雲南王忽哥赤的事。

薛禪皇帝很快鎮壓了寶合丁之變,大理、鄯善等路宣慰司還在金齒地區親元派頭目阿必的幫助下,於至元八年(1271)派出使臣乞臺脫因出使緬國,但並沒有受到緬王的接見,而阿必頭目親元做中間人的行為反而惹惱了緬王,在次年被緬軍擄走。

至元十年(1273)二月,忽必烈派乞臺脫因等人為國信使,持國書正式出使緬國,要求緬王派子弟或者重臣入朝,緬王一點面子都沒給薛禪皇帝,直接把使者殺了,據說理由是使臣入宮不肯脫靴。

當然,使者被殺的事,忽必烈並不知道,他正忙著圖謀南宋,沒工夫搭理緬國,只是在當年六月,設立雲南行省,讓平章政事賽典赤出任行省,統領合剌章、鴨赤、赤科、金齒、茶罕章諸蠻,開始對雲南大刀闊斧的改革。

總之,雲南境內以及邊境的金齒、白衣、答奔諸蠻,就在元緬之間這麼朝秦暮楚、搖擺不定的。至元十二年(1275),金齒地區的頭目阿郭(也叫阿禾)把一個叫阿提犯的親戚引薦歸順到元朝這邊。

這個阿郭就是此前被緬軍擄走的阿必頭目的兒子,爹被擄走兒子又成了元廷的代言人,阿提犯在緬國有五個甸,屬於元廷招攬的對象,就這樣被阿郭拉攏過來,從姓「緬」改姓「元」了。

阿郭不但為元廷拉攏蠻族勢力,還為元廷提供入緬的三條路線,並表示如果元廷有徵緬的打算,他和阿提犯可以做帶路黨,阿郭的行為自然引起緬國的憤恨,緬王決定給不識抬舉的阿郭一點顏色看看。

02,元緬南甸之戰

至元十四年(1277)三月,緬國出動士兵四五萬,戰象八百頭,由大將釋多羅和五名裨將率領,去修理親元的阿郭頭目。

釋多羅率領大軍從江頭城出發,沿著大盈江,向雲南行省所屬的鎮西路的幹額、金齒部落行軍,阿郭很快得知緬軍入侵的消息,迅速向元廷的雲南行省求救。

就在這個時候,元廷雲南行省的千戶忽都,和大理路總管信苴日(即段實)、大理路總把千戶脫羅脫孩,正奉命去徵討永昌西邊騰越、蒲驃、阿昌等未降的蠻部,行軍到南甸,接到阿郭的求援消息,迅速改變徵程去攔截入侵金齒的緬軍,救援阿郭。

忽都率領280騎兵,信苴日率領233騎兵,脫羅脫孩率領187騎兵,總計700騎兵,從南甸出發,連夜行軍到第二天中午,在幹崖和南甸之間一片依山傍水地方攔截緬軍。

緬軍以騎兵在前衝鋒,後面輔以背負戰樓的披甲象陣,戰象的兩邊夾著大竹筩,竹筩裡放置數十支短槍,由乘坐戰象的士兵使用,在象陣之後的是步卒,總數在四五萬之眾,沿著河蜿蜒而來。

不管怎麼說,700騎兵對4萬多大軍,都是敵眾我寡懸殊太大,但元軍三位主將並沒有畏敵怯戰,而是憑藉對己方有利的地形,聯合三隊騎兵先向河北邊的緬軍發起猛烈的衝鋒,使用強弓硬弩去射擊緬軍騎兵和象陣。

因為元軍發起衝鋒的地點在狹長的河灘地帶,人數眾多的緬軍施展不開,就在元軍的衝鋒下亂成一團,不亂不行啊!在元軍的強弓硬弩下,受驚的戰象掉頭亂竄,直接導致自亂陣腳的緬軍無法組織起有效的防禦,自相踩踏的緬軍只能慌亂的潰退。

信苴日趁著緬軍潰退之際,且追且殺,一直追殺三裡地到沼澤地才返回,發現河南的緬軍企圖繞道元軍背後突襲,信苴日迅速知會忽都,三支騎兵再次列陣,在河岸狹長地帶向河南的緬軍衝擊。

與河北的緬軍一樣中招的河南緬軍不得不潰退,元軍追擊狂殺三十多裡,還趁著大勝的威勢連續攻破姓「緬」的十七個寨子,緬軍在逃亡途中,被元軍射殺,被戰象踩踏,死者堆滿了三個路邊巨溝,狀況是無比悽慘。元軍在忽都等三將的率領下一直追殺到傍晚時刻,受輕傷的忽都才下令收兵。

等到第二天,忽都三人繼續率領700騎兵去追擊緬軍,俘獲甚多;那些逃出生天的緬軍也沒能平安逃過一劫,又被阿郭、阿昌率軍攔截絞殺,四五萬緬軍在元軍和阿郭軍的連續剿殺下,是「歸者無幾」,可謂是全軍覆滅。

03,猴格說

元緬首戰中,700人對戰4萬多不到5萬人,大獲全勝的元軍居然還0陣亡,只有部分士兵受傷,堪稱戰爭史上的奇蹟。在戰後清理俘虜、有個士兵去擺弄被俘虜的戰象時,因為不熟悉大象的習性,不慎被大象踩踏而死,才打破了元軍0陣亡的記錄。

元軍能夠以少勝多取得如此不俗的戰績,其實最大原因是戰場的地理位置對己方有利,如果交戰地點不是在狹長的河灘地帶,而是在開闊的平原地帶,四五萬緬軍恐怕會把七百元軍踩成肉泥。

緬軍因為地理的緣故,致使大軍施展不開,他們的情況和元軍二徵日本時志賀島灘頭戰遇到的情況一樣,在志賀島灘頭陣地上,因為地理緣故讓元軍不能發揮他們集團作戰的優勢,被單兵作戰的日軍搞的焦頭爛額,主將之一的洪茶丘都差點被俘;不同的是,元軍反應迅速及時撤退才避免慘敗,而緬軍沒能組織起有效反擊掩護撤退,導致全軍覆沒。

這場戰鬥被緬人稱之為「牙嵩延之戰」,但很早就被學者盧斯先生考證是錯誤的,因為元緬首戰的戰場屬於雲南永昌府,在幹額附近的南甸(南宋甸);據陳孺性先生考證,牙嵩延(又譯牙嵩鑑、牙嵩羌、納桑安)是江頭城外圍的一座木寨,屬於緬國境內,位於今緬甸八莫對岸,並不是南甸,所以,元緬首戰應該稱之為南甸之戰,而不是牙嵩延之戰。

還有人對此戰元軍700騎兵擊敗緬軍4萬多提出質疑,認為不可能的,但是,這場戰事在《經世大典序錄·徵伐》、《元史·緬國傳》、《元朝徵緬錄》都有詳細記載,如果想推翻史書是不是應該拿出實錘來,而不是只憑空口白牙判定該戰是假的。

南甸之戰後,主將忽都從千戶升為萬戶,元廷對金齒地區諸蠻的統治也得到鞏固,緬國則喪失了對金齒地區一些部族的控制權,蒲甘王朝則越發沒落。

就是這樣。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參考資料:元史、元朝徵緬錄、石堅軍·元緬首戰考、陳孺性·江頭城與牙嵩鑑 等

透過表象尋找歷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謝絕脫離人文環境的過度解讀和陰謀論。有喜歡遼夏金元以及後宮八卦的朋友可以關注猴格,這廝雖然總是處於拖延症晚期,但寫出來的東西儘量不會讓讀者菌失望!如果發現有失誤之處,非常歡迎留言糾錯。

相關焦點

  • 歷史上奇蹟般的一場遭遇戰,十萬大軍廝殺一天,雙方只陣亡68人?
    然而正是在這名皇帝的帶領下,卻發生了古代歷史上一場奇蹟一般的遭遇戰,10萬大軍廝殺一天,最終雙方卻只陣亡了68人,具體是怎麼一回事情呢?正德年間,隨著明廷內部的鬥爭,邊界軍情再次告急,經常有著遊牧民族率領大軍進行入侵,導致邊關地區人心惶惶。
  • 漢尼拔與坎尼之戰:戰爭天才的奇蹟之戰,最終卻挽救不了他的國家
    在波利比烏斯看來,這樣規模的軍團在羅馬歷史上實屬首次:「其欲派出八隊羅馬軍團往戰場,這是羅馬史上首次,每一個軍團有著大約五千人……以往羅馬人的戰爭大多只是由一名執政官與兩隊羅馬軍團負責,並由羅馬的同盟分擔部分兵力,同時召集四隊羅馬軍隊在同一場戰爭裡已很罕見。但在此次,形勢極為險峻,所以羅馬決定派出不只四隊而是八隊羅馬軍團前赴戰場」 。
  • 古代戰爭史上,騎兵的戰鬥力是不是被誇大了?真的那麼強嗎?
    隨著戰國時期戰爭的不斷演變,騎兵已經作為一個獨立的兵種出現,在當時的大國中,幾乎都組建了騎兵。在西漢和東漢時期,騎兵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由於對匈奴和遊牧民族的戰爭需要,騎兵在這時期迅速壯大,成為當時軍隊的主要兵種。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 古羅馬帝國的軍事奇蹟:雖然騎兵不給力,卻總能打贏騎兵戰
    每個大隊都會有30名騎兵作為輔助。軍團是較希臘式方陣,包括馬其頓方陣更靈活的作戰單位,比起方陣,裝備短劍與標槍的軍團在貼身近戰、反應能力方面要強得多。中隊可以變化成各種陣型,面對不同的狀況。軍團各中隊的間隙使得數條戰線可以靈活的互相支援,而疲憊或者損失過大的中隊也可以通過間隙撤到後方進行輪換,這在步兵戰中非常重要。
  • 盤點軍事史上,17場最慘痛的失敗戰爭
    這場戰爭除了是波斯帝國擴張的巨大損失,也是歷史上最重要的海戰之一。條託堡森林戰役(公元9年)被稱為羅馬歷史上,最嚴重的失敗之一的條託堡森林之戰,是由貴族阿米尼烏斯的日耳曼軍隊,和羅馬的三個軍團之間進行的。
  • 邯鄲之戰趙國精銳損失殆盡,為何還能夠在戰國末期短暫中興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了45萬大軍,精壯男子幾乎損失殆盡。對於人口只有數百萬的趙國來說,45萬精壯男子的戰死,足以讓趙國從此一蹶不振。然而趙國並沒有在長平之戰後滅亡,反而在長平之戰後浴火重生,將周邊的鄰居都打了一個遍,還屢次擊敗強大的秦軍。
  • 火槍和長刀專克騎兵?三千中國騎兵蹂躪4萬日軍
    我們知道,日本戰國時代有非常豐富的火槍使用經驗,曾經創造出了很多使用少量火槍手就擊敗對方大隊人馬的戰鬥,特別是織田信長3000火槍手一舉擊敗武田家的全日本最強騎兵衝陣。但是,為什麼在明軍抗日援朝戰爭當中,日本火槍手沒有在決定性戰鬥當中擊敗明軍騎兵呢?
  • 太平洋戰爭美日損失對比,光陣亡比就高達1:10
    下面羅列戰爭中影響比較大的幾次戰役和事件: 珊瑚海之戰 1942年5月4-8日,世界海戰史上第一次航母大戰。 日本方面付出了慘重的代價:4艘航空母艦和1艘巡洋艦被炸沉,損失飛機322架,其中283架飛機是隨母艦沉沒;陣亡官兵3507人,包括幾百名經驗豐富,身經百戰的飛行和機務人員。聯合艦隊從此一厥不振,再也無力發動大規模的海空作戰。中途島戰役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對整個戰爭有著決定性影響。
  • 三所裡阻擊戰:步兵史上的奇蹟,一夜飛奔上百裡
    中國軍隊在三所裡的急行軍,可以說是現代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這是一次震驚人類的快速行進。可以說是近代步兵行史上的巔峰,前所未有!1950年11月27日晚,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軍從德川向西部和西南部發起進攻,進行迂迴作戰。
  • 為什麼古代步兵很怕騎兵?騎兵優勢明顯,但成本也高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古代戰爭中一支擁有強大騎兵部隊的軍隊將會很容易佔據戰場上的主動權。 原因無他,速度快! 我國歷史上中原國家第1次重視騎兵部隊是公元前三世紀之初的趙武靈王時期。
  • 不只《決戰中途島》,15部影片看太平洋戰爭始末
    戰況美國:被擊沉、擊傷各型艦船總計40餘艘,其中包括戰列艦4艘、重巡洋艦2艘、輕巡洋艦2艘、驅逐艦2艘等被擊沉。被擊毀飛機265架。總計2403人陣亡,1778人受傷。日本:損失航空母艦4艘(赤城、加賀、蒼龍、飛龍),重巡洋艦1艘,52架飛機被擊落,280餘架飛機隨艦沉入海底,3507人陣亡,其中包括幾百名訓練有素的海軍飛行員。
  • 八裡橋:蒙古騎兵對陣歐洲槍騎兵列隊衝鋒
    63歲的法軍司令蒙託邦曾經在北非以率領騎兵作戰而著稱。他獲得過12次嘉獎。其中最突出的戰功,是在摩洛哥邊界俘獲反抗法軍的埃米爾阿卜杜勒-卡德爾。 整個法軍有5600人,組成第1旅的4個步兵營,第101步兵團,2個工兵連,第2旅的4個步兵營,4個炮兵中隊和50名騎兵護衛小隊。最後法國人還準備了40名軍醫和8位藥劑師。英軍統帥是霍普·格蘭特中將。
  • 蒙古騎兵:入侵俄羅斯,打到維也納,它厲害的原因,在於這3點
    金氏世界紀錄和國際史學界都承認蒙古帝國是僅次於大英帝國的人類史上第二大帝國。讓歐洲人聞之色變的蒙古鐵騎兵團,它的建立得益於成吉思汗鐵木真,正是成吉思汗把一個多部落、不斷爭戰的民族,建成了一個無往不勝的軍事組織。
  • 歐陸戰爭6:各國特種騎兵一覽,英國的特種騎兵你想像不到!
    歐陸戰爭6中根據歷史設計了很多特種部隊,比如各種有名的騎兵部隊。下面魔法阿公就和大家來看一下歐陸戰爭6中的特種騎兵部隊吧!1.法國-近衛擲彈騎兵法國近衛擲彈騎兵攻擊力71,防禦力39,機動10,射程1,生命232,它的被動技能是「乘勝追擊」和「擲彈」。乘勝追擊的效果是擊敗敵人後有一定機率可以再次進攻;擲彈效果是攻擊要塞和城市時造成的傷害提高。
  • 世界戰爭史上最漂亮的一場殲滅戰,38軍一戰成名
    世界戰爭史上最漂亮的殲滅戰是哪一場,筆者認為抗美援朝中的清川江圍殲戰是一場非常漂亮的殲滅戰!此戰役是具有決定意義的戰役,給予美軍重創,粉碎了聯合國軍聖誕節前結束戰爭的狂言,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史上書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廖耀湘正式軍銜騎兵上校,卻已擔任兵團司令指揮15萬大軍,原因為何?
    (國軍將官多如牛毛,廖耀湘指揮15萬大軍,為何正式軍銜只是上校?) 但是他的正式軍銜確實也是在1948年9月22日由騎兵上校晉升為少將,依照官方慣例,稱之為陸軍少將更為嚴謹和正式。
  • 蒙古騎兵所向披靡,為什麼會被朱元璋的騎兵擊敗?
    二、明朝擁有強大的騎兵明朝的軍隊主要是步兵和騎兵,步兵以火槍隊組成,而騎兵的來源,可以說是元朝「送給」朱元璋的。元朝建立後,由於其遊牧民族的特性,十分重視騎兵,因此在全國各地建立了許多優質的馬場,同時蒙古貴族也以養馬為樂,在南方各地也建立了許多私人馬場。
  • 自由的哀歌——淺談胡斯戰爭
    而另一邊,塔布爾山的民眾在傳奇軍事將領楊傑士卡的率領下,於比爾森以400農民戰勝2000重裝騎兵,首戰告捷。捷克農民戰爭拉開序幕,傑士卡率領的軍隊被稱為胡斯派軍隊。1422年1月,在庫特納戈拉和涅梅茨卡布羅德附近,第2次十字軍遠徵部隊又被殺得大敗;1422年11月,胡斯軍2.5萬人在烏斯提附近,擊敗了第3次十字軍遠徵部隊主力——7萬餘騎兵;接著,1431年在多馬什裡茨附近,胡斯軍又擊退了第5次十字軍遠徵軍。胡斯戰爭的影響波及德國,對整個歐洲都產生了強大震撼,而傑士卡之名也隨之響徹四方。
  • 為什麼英國人排隊槍斃的線列戰術,能在清朝八裡橋消滅蒙古騎兵?
    清軍3萬騎兵打英法聯軍8千線列步兵,結果自己損失千人,英法死了幾個人,這樣的戰損比,真的難以想像,清軍動用了2萬——3萬的蒙古騎兵,都是來自僧格林沁的精銳騎兵,本來在人數上已經對於英法聯軍有了人數上的絕對優勢,英法聯軍區區8千人,而僧格林沁卻有2萬到3萬的騎兵可以動用,沒想到最後的戰爭結果是清軍慘敗
  • 羅馬軍團敗於安息重騎兵?古典時代,安息重騎兵衝擊就是送命
    然後令精銳的夥伴騎兵從側翼迂迴,擊破對方側翼後從背後直衝敵人主力,即位「錘」。夥伴騎兵就是當時馬其頓王國最強大的重騎兵,這些騎兵裝備長度3到4米的緒斯同長矛,在衝鋒中同樣採取「扎」的方式使用長矛,隨後再拔出刀劍來進行攻擊。同時,這時候的夥伴騎兵也有第二種使用長矛的方式,那就是雙手持握長矛進行衝鋒,用力夾緊雙腿來控制戰馬前進方向,這種方式,就是卡萊之戰時安息重騎兵們衝鋒時的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