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遊廬山大林寺,即景吟成了一首七絕,成為唐人絕句中的珍品

2020-12-14 騰訊網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後,進入了他仕途中的一個低谷期。許多研究者認為:這是他詩風轉折的一個關鍵點。

不過,事實上白居易在江州時官階六品,相當於省長助理。幹的是一份養老閒差,小日子還得還挺悠閒的。

兩年之後,他約了一大幫朋友到廬山旅遊,即景吟成了著名的《大林寺桃花》。這首詩,成為了唐人絕句中的珍品。通過這一首小詩,我們就能窺見,他當時過著怎樣瀟灑自在的生活。

一、《大林寺桃花》原文賞析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詩歌意譯:人間四月,各種花都開到了盡頭,大林寺的桃花卻剛剛開始綻放。我常為春天的消失而感到無盡的遺憾,卻沒料到它跑到這寺廟中來。

白居易的詩寫得淺顯直白,這一首小詩只是平鋪直敘地記下了作者遊香爐峰的所見所聞。時間發生在孟夏,這個時候在平原上的春花全都凋謝了,可是大林寺的桃花才剛剛開始綻放。

山澗中的青草也才長出一小截,詩人對眼中看到的一切感到新奇。於是對同遊僧人發出感嘆說:我早就遺憾這春天去得太快了,沒想到它拐彎跑到你們寺廟裡來了。

這一次旅行的地點是廬山,廬山是江州(江西九江)著名的風景區。唐代、張九齡、李白等大詩人都曾經到廬山旅行,並寫下名篇。

廬山海拔1473米,山頂的平均氣溫比平原要低。當平原已經進入孟夏的時候,廬山頂上的氣溫只相當於春季,所以桃花就比平原開得遲一些。

白居易在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四月九號,約了一大幫子朋友一起爬山。從遺愛寺邊上的草堂出發,經過東林寺、西林寺,最後爬上香爐峰,到達偏僻的大林寺。

大林寺中的陳設簡陋,僧房的牆上有幾位詩人題的舊詩。距離他到達的時間,已經超過二十年。這麼荒僻的一座寺廟,如果不是心情特別好,又有空閒,誰會爬上來呢。

如果不是他偶然爬上來,也不會知道人間的春天,跑到大林寺裡面藏起來了。因此白居易寫到詩的後兩句時,心情是非常愉悅的。

原來不是春光無情,一溜煙兒跑掉不回來了。而是它和人類捉起了迷藏,藏到了這山中寺廟來。尋常人不肯花心思努力去尋找它,自然就見不到它。

白居易被貶官之後離開了政治權力的中心,但是他這個江州司馬也不是普通的小官。因為他的官階是六品,並且工作十分清閒。

因此他才可以時不時跑到江船上喝個小酒,聽一下琵琶女訴苦,或者約上一大幫子人,不辭辛苦地爬上廬山的香爐峰,在寺廟的牆上題詩。

那個時候,他的生活沒有太大的壓力。雖然仕途上遭遇了一定的挫折,但是他才四十五歲。三、四年之後,他又回到了京中。然後再轉到杭州,替杭州人民修水渠。

二、被貶江州對白居易的影響

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曾經大量創作像《賣炭翁》、《觀刈麥》這樣的諷喻詩。但是元和十年以後,他就不再創作這樣的詩了。

因此有人認為是這一次被貶官,對他造成了嚴重的心理衝擊,導致他後半生從積極用世轉向於樂天知命,自在逍遙。不過,事實上他在三十一歲的時候,已經開始通過詩作流露出「隱士」情懷。

他在《常樂裡閒居偶題十六韻》中,已經開始嫌棄都市生活了,認為都市是一個名利場,把自己形容成一個「日高未梳頭」的懶慢者。

白居易和李白不一樣。李白髮跡於盛唐時代,所以一直有種奮發向上的精神。而出生在安史之亂後的白居易,聰明早慧,見慣了世事。

對仕途中的不確定性,他是早有心理準備的。他在出仕的第二年就悟出了年光冉冉、世事悠悠的道理,所以作詩勸說自己「何必待衰老,然後悟浮休」。

後世研究者認為:白居易當初創作那些諷諫詩,主要是因為他當時擔任朝中的諫官,他通過詩歌的方式去履行自己的責任。元和十年被貶之後,他不再擔任諫官,就沒必要再創作這樣的詩了。

不過儘管如此,這並不代表白居易已放棄了他當官的理念以及政治實踐。不寫諷諭詩的白居易,在江州任上仍然是勤勤懇懇的。他寫《大林寺桃花》,感嘆春天躲到了山寺的同時,內心是充滿希望和歡喜的。

而「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和後世陸遊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也頗有些相似的意境。不同的是,陸遊詩中找到的出路大致是出於偶然,而白居易尋到的「春光」,完全是通過自己的艱難攀登。

被貶官後的白居易,雖然不再用詩來諷諫當權者,但是他自己成為了一個身體力行的好官員。他仍然關注國家大事。

數年之後,他被調回京中。上書議論河北軍事,結果不被採用。在京城不好混,他就主動要求調到地方上去。到杭州當刺史,替當地的百姓修築「白堤」。

公元842年,白居易以刑部尚書致仕。他一生中在樂天知命的同時,其實從未放棄「兼濟天下」的理想。只是由於其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所以思想成熟得比較早。對一些事看得比較開,顯得不那麼執著。

結語

白居易這一首詩用「桃花」象徵「春天」,又用「春天」來象徵世間一切美好的事物。四十五歲的他雖然仕途坎坷,連遭打擊,但是內心在保持恬淡的同時,從來沒有改變過志向。

中年的他,仍然盼望著能像登上廬山頂峰尋找桃花一樣,通過自己的努力,攀到一個常人罕至的高度,重回二十年前的青年時代,努力尋求世間光明與美好的真正去向。

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後不再寫諷喻詩了,因為他寫這些詩,從來不是寫給老百姓看的。老百姓自己的生活艱難,他們自己還不知道嗎?

所以,白居易諷喻詩的「假想讀者」主要還是在朝堂上身居高位的人被貶江州之後的他就不再寫諷諭詩了,那是因為他知道,當權者根本不會去讀。

一個人有沒有「兼濟天下的胸懷」,不是看他說了什麼,而是看他一直在做什麼。不再寫諷喻詩的白居易,仍然在關心國家大事,努力做一個自己理想中的好官。

相關焦點

  • 庾信的一首五言詩,音節諧美,與唐人的絕句已無差別
    晚唐絕句冠冕人物當推李商隱,前人評論義山的七律最佳,其實他的絕句更加含蓄雋永。比如他的《夜雨寄北》,可謂一唱三嘆、餘音嫋嫋。而另一位晚唐才子杜牧也擅長絕句,他的懷古詩也多有佳作,比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就道出了振聾發聵的警示。
  • 七絕都是格律詩嗎?當然不是,七絕中也有不少古體詩
    前言在舊體詩中,七言四句的詩就是七言絕句。喜歡舊體詩的朋友會發現,五絕中,有很多古體的五言絕句,但是見到的七言絕句,大部分是近體七絕(近體詩即格律詩)。這是什麼原因呢?三、一個字出律的古體七絕有的七絕只有一個字出律,如李白的一首七絕,《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 《浪淘沙》與《七絕》相似卻不相同,淺析其特點與格律構成
    唐劉禹錫、白居易依小調《浪淘沙》唱和,「首創」樂府歌辭《浪淘沙》,為七言四句體,字數與七絕相同。後來另倚新腔的《浪淘沙》《浪淘沙慢》,均與《浪淘沙》原詞不同。以二位創始人,白居易《浪淘沙六首》組詩,劉禹錫《浪淘沙九首》組詩,分析其詞牌特點與格律構成:1、詞牌特點:詞中所描內容均與「浪」「沙」相關聯,故名《浪淘沙》。
  • 七言絕句中最美的一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讀起來讓人唇齒留香
    說起唐詩宋詞,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無非是一些文學大咖,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李賀、蘇軾、李清照等人,他們的詩詞藝術成就光耀千古,被後人永遠的銘記。比如晚唐與李商隱合稱「小李杜」的杜牧,是寫七言絕句的高手,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來的沉鬱氣質,往往更能讓人感懷頗多。不論是他洋洋灑灑的《阿房宮賦》,還是他「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的自我感懷,又或是《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暗諷,無不充斥著傷感的滋味。
  • 杜牧最打臉的一首詩,平生不喜白居易,卻寫了一首與白齊名的長詩
    尤其是杜牧的絕句,神韻清遠、託興幽微、意境幽美、韻味雋永,被沈德潛稱為「盛唐絕之嗣響」。不論是寫景抒懷還是詠史懷古,杜牧的絕句都給人以幽美之感,於盛唐七絕之外,別開妙境。我們所熟悉的「多少樓臺煙雨中」、「霜葉紅於二月花」、「清明時節雨紛紛」、「一騎紅塵妃子笑」、「煙籠寒水月籠沙」、「天階夜色涼如水」、「銅雀春深鎖二喬」等等名句都是出自杜牧之手,無一不是清麗幽美,韻味雋永。其實,杜牧的詩集中除了這些風格清麗之作,也不乏其他風格的作品,如俊爽豪宕的律詩,甚至還有通俗寫實的古詩樂府等等。
  • 唐朝有三首詩被譽為「七絕第一」,你覺得哪一首實至名歸?
    不久,你將成為這銀色月光照耀下的廣闊世界中的一切財產的主人,成為一座可以和王宮媲美的宮殿的主人。我將駕馭我的駿馬,帶你週遊天下名勝;我將駕駛我的汽車,陪你出入跳舞廳、娛樂場。微笑吧,親愛的,就像我寶庫中的黃金那樣微笑吧!你看著我,要像我父親的珠寶那樣地看著我你聽著,親愛的!我要是不向你傾述衷情,我的心就不會安寧。我們將歡度蜜年。
  • 王昌齡的《出塞》,是樂府詩還是七絕?
    那麼講了這麼多基礎知識之後,王昌齡的《出塞》是樂府詩還是七絕,能不能回答了呢?王昌齡號稱「詩家天子」,「七絕聖手」,他在詩歌史上最偉大的功勞就是和李白一起整頓、規範了七言絕句的格式、文法、發展方向。讓七言絕句這一不受詩壇重視的體裁一躍成為唐朝至今最流行的詩歌體裁。
  • 《出塞》,唐詩中七絕的壓卷之作,出自著名王昌齡邊塞詩人之手
    新的語文書——統編版教材,增加了文言文、古詩詞的內容,篇幅和難度都大幅增加,今後語文將成為重要的拉分項。小學階段學業較輕鬆,課餘時間充裕,一定要多積累古詩詞。★聊體裁《出塞》是一首七言絕句,而且是唐詩中最好的七絕,被稱為七絕的壓卷之作。前邊,通過這個簡單的思維導圖來複習好好幾詩律詩和絕句,大家應該都能區分七律、五律、七絕和絕了。
  • 作者名不經傳,這首詩卻流傳極廣,絲毫不遜於杜甫的絕句
    如杜甫的《絕句》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兩聯對仗都極精工,而又揮灑自如,形象鮮明,不愧是一首優秀作品。唐代另有一位詩人也寫了一首七絕,與杜詩相近似,下面介紹的作者名不經傳,這首詩卻流傳極廣,絲毫不遜於杜甫的絕句。
  • 一首精美的送別唐詩,一句「青山萬裡一孤舟」,情意悠悠韻味十足
    試想一下,一首古詩只用20個字、28個字就能構成一篇構思奇妙的短文章,就要求每一個漢字背後都有無窮無盡的意味。所以這些詩人為了儘可能展現出詩詞語言的表現力,就會自覺地在遣詞造句方面用心雕琢。也正是因為如此,才出現了七絕聖手王昌齡,也才有了五言長城劉長卿。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
  • 作者是清末傑出的文學家,一首七絕雄渾奔放,更充滿哲理
    下面介紹的作者是清末傑出的文學家,一首七絕雄渾奔放,更充滿哲理。贛江舟中棹歌清代:魏源峽鎖群山十萬魂,山花四月未繽繙。前林曉忽花全放,多為溪雷一夜奔。魏源50歲才考中進士,曾擔任江蘇興化、高郵等地的知縣。魏源寫過大量的山水詩,生動地描繪了名山大川的壯麗景色,氣勢充沛,筆力遒勁。贛江縱貫整個江西,流入鄱陽湖。作者喜歡徜徉山水,有一次他在贛江一帶生活了一段時間,非常喜歡這裡的山水和民俗,還寫了不少反映漁民生活的詩歌。
  • 在家學寫詩|淺析詩話《木天禁語》之絕句篇法
    入前所說,這樣的方式存在風險,但若是將前2句寫景用情打磨好,很可能成為出色的言景抒情的佳句。也就是說,到最後,後面的切題2句最終成為打醬油的,前2句讓人印象深刻。來看一首岑參的七絕。唐·岑參·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 10首精美絕倫的七絕詩,跨越千年而來!
    七言絕句,簡稱七絕,是我國傳統詩歌體裁,源於南北朝樂府民歌,成熟於唐代。由於篇幅短小,所以語句多精煉含蓄,聲律抑揚頓挫,非常適合誦讀吟詠。 從軍行 說起七絕詩,就不能不提王昌齡,這位盛唐時代的七絕聖手。
  • 冬至之夜,思家心切的白居易,寫下一首清新質樸的詩
    在中國的24節氣中,冬至是十分特別的一個,它不僅是一個節氣,同時也是一個傳統節日。俗話說:「冬至大如年。」在中國,每逢冬至,一家人都要像過年一樣團聚在一起,吃一頓熱騰騰的餃子或者湯圓。在一個冬至夜,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獨坐驛站,思念起了家人,寫下了一首清新樸實的七絕。邯鄲冬至夜思家白居易(唐)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 七絕一首:薔薇頌
    初夏季節,可見薔薇次序開放之豔妝,筆者小詩一首《薔薇頌》與君分享,歡迎參與討論。七絕《薔薇頌》路邊溪畔盡留香密集叢生好喜光序放花開鮮活力玫瑰酷似勝花王
  • 這十首唐詩,代表了唐朝絕句的最高水平!
    但是說起絕句,杜甫也不可忽視。這首《江南逢李龜年》初讀似乎平平無奇,但是結合當時安史之亂的背景來看,我們就可以在短短二十八個字中,讀出一個朝代的落寞,也可以讀到詩人一生的飄零。盛世歌舞昇平,末世花自飄零,無限感傷。
  • 「半江瑟瑟半江紅」中的「瑟瑟」到底是什麼意思?
    說起白居易那也是從小學時候跟著我們一路學習到高中的著名詩人了。大家是不是也都被白居易的詩詞所折磨過?從小時候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到後來的"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再到"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 白居易的一生,與茶有不解之緣
    次年,白居易以新身份再次踏足江州故地,心情也變得不一樣了。他流連於廬山南麓的「雲水泉石,絕勝第一,愛不能舍」的香爐峰,在那與林鶴野鹿相依相伴,品飲清涼的山茶,在廬山大林寺留下「人間四月芳菲盡」的千古名句。
  • 白居易的《暮江吟》,從紅日西沉寫到新月東升,開篇就是千古名句
    前一陣買了本講中國二十四節氣知識的小冊子,翻到白露那一章,開頭就放了一首白居易的《暮江吟》,我們小時候曾經學過這一首詩。 這一首詩和白居易的詩風略有不同,比較注重「煉」字,並且末句連用比喻,顯得十分精緻。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第一句中的「鋪」,第二句中的「瑟瑟」以及第三句中的「可憐」。 夕陽照到江面上,他不說「照」而說「鋪」,顯得動作十分輕柔。更襯得這日沉月升之間的風景畫,一派寧靜柔美。
  • 為何說這古詩是唐詩絕句最好的一首?千古經典古詩王昌齡出塞賞析
    這首絕句,將明月、雄關和萬裡邊塞聯在一起,構成雄渾的境界,把詩人對歷史的感慨和對現實的憂患熔為一爐,情思悱惻,令人百讀不厭。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明人李攀龍稱之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秦時明月漢時關」,開篇第一句,便是盤空硬語,表面上是寫明月和關塞,但實際上,詩人是將深沉的歷史感寄寓於詩中。這裡,秦月漢關,都不是確指,而是互文見義,暗示秦漢兩代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