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都是格律詩嗎?當然不是,七絕中也有不少古體詩

2020-12-12 老街味道

前言

在舊體詩中,七言四句的詩就是七言絕句。喜歡舊體詩的朋友會發現,五絕中,有很多古體的五言絕句,但是見到的七言絕句,大部分是近體七絕(近體詩即格律詩)。

這是什麼原因呢?

因為七絕開始流行的時候,正是格律詩成熟的時候,所以七絕大多數是七言近體詩,這類詩不需要舉例,大概95%以上的七絕都是近體詩。

這裡老街說一說七絕中的「古體詩」。

一、七言古體與近體絕句的區別

一說七絕,大家能夠脫口而出的基本是近體詩,近體與古體的區別就是一個是格律詩,一個不是格律詩。

近體七絕有四種形式。

平起平收的《宮詞 其九十一》(唐·花蕊夫人徐氏):

春天睡起曉妝成,隨侍君王觸處行。畫得自家梳洗樣,相憑女伴把來呈。

仄起平收的《客中重九》(唐·司空圖):

楚老相逢淚滿衣,片名薄宦已知非。他鄉不似人間路,應共東流更不歸。

仄起仄收的《客洛酬劉駕》(唐·李頻):

浮世總應相送老,共君偏更遠行多。此回不似前回別,聽盡離歌逐棹歌。

還有仄起平收的《滑州送人先歸》(唐·劉商)

河水冰消雁北飛,寒衣未足又春衣。自憐漂蕩經年客,送別千回獨未歸。

上面舉例的4種七絕,都是近體詩。近體詩一般認為都押平韻,所以押仄韻的七絕,雖然都是用律句,也會被認為是古體詩。

二、都用律句但是押仄韻的古體七絕

如《春夢》(唐·岑參)都是律句,但是押仄韻,一般被看作七言的古體絕句。:

洞房昨夜春風起,故人尚隔湘江水。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裡。

《夜夢得一句雲老樹拜風窗影亂因伸其語為一絕》(宋·廖行之)也都是律句,押仄韻:

夢魂栩栩塵緣掃,風拜月窗春樹老。一枕驚回得句時,清奇未遜池塘草。

三、一個字出律的古體七絕

有的七絕只有一個字出律,如李白的一首七絕,《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首詩膾炙人口,通篇只有一個字出律,熟悉格律的朋友一眼就能看出哪個字出律了。

四、比較純粹的古體七絕

李白的七絕中,有不少古體詩,例如《東魯見狄博通》 ,兩處三平尾:

去年別我向何處,有人傳道【遊江東】。謂言掛席度滄海,卻來應是【無長風】。

又如:《登廬山五老峰》,也是兩處三平尾: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松】。

三平尾是格律詩的大忌,有一處就是古體詩。

五、折腰體七絕

七言絕句中,還有一種介於古體和近體之間,就是失粘的七絕近體詩,這種詩被稱為折腰體,例如韋應物的《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第二句的第2字:有,是仄聲;第三句的第2字:潮,是平聲。這種平仄不同的現象,被稱為失粘。

另一首著名的折腰體七絕,是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第二句的第2字:舍,是仄聲;第三句的第2字:君,是平聲。所以也失粘。

結束語

五言絕句誕生的時間比較早,那時候格律規則還不成熟,因此在唐朝有大量的五言古絕句。所以後人創作的五絕中,同樣出現大量的古絕句。

唐朝七絕中的近體詩太多,所以後人創作七絕時,大多都寫成近體詩。也給讀者造成了一種錯覺,似乎七絕都是近體詩(即格律詩)。

大多數人對於唐詩張口即來,但是很少有人能夠隨口說出一首古體七絕,您能說出來嗎?

@老街味道

古詩和詞是兩種體裁嗎?作詩難還是填詞難?

相關焦點

  • 王昌齡的《出塞》,是樂府詩還是七絕?
    而詩逐漸轉向吟誦體,內容逐漸高大上之後,詞才逐漸登上歷史舞臺。也就是說古體詩,或者說樂府詩是格律詩、律古、詞牌的祖宗,只不過因為格律的出現,短小可吟唱的韻文走上了三條不同的發展道理。遵守格律的詩徹底走上高端,成為科舉工具和高級文人勸諫、諷喻工具,分為律絕、律詩、排律。
  • 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這首《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
    前天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王昌齡的《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能不能解釋詳細點?前言關于格律詩與樂府詩的問題,以前寫過類似的文章 。一、王昌齡的《出塞》是七絕王昌齡的《出塞》兩首,都是七言的絕句,不過這兩首有區別,第一首是近體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王維的《鳥鳴澗》膾炙人口,但是有人說,這首詩的格律有問題
    前言首先,絕句是指四句的詩,大多是五言或者七言,也有少量的六言詩。絕句也分古體絕句與近體絕句。七言絕句中,古絕句非常少,大部分是近體絕句。但是五言絕句中,卻存在大量的古體絕句。另外,在格律詩的發展中,很多古體詩也受到格律的影響。而格律詩自己也經歷了「古律」到」今律「的過程。而王維的《鳥鳴澗》,就是這種律化的古絕句。
  • 格律詩第五講:不必背誦,跟我一起來學律詩的基礎平仄格式推導
    因為這四種律句格式,以及四種基礎平仄格式是在精中選優,反覆挑選之後的平仄搭配方式,可以說是完全避免了我們在創作詩歌中容易發生的音律毛病,也就是說從最基本的格式上保障了一首詩的平仄通順。平仄格律對詩詞的指導作用除了格式化的近體詩之外,同樣影響了詞牌、古體詩。
  • 歐金林:學寫格律詩,若干要點淺談
    如一句中出現了一個「天」字,另一句中又出現一個「天」字。當然,字的重複,這也不是絕對不行的,詩意特別好的話,重字可以作為特殊情況對待。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詩中的明、月、頭三個字都兩次出現,但這首詩依然朗朗上口,流傳千古。在詩中,疊字不算擠韻,如「悠悠」「朦朦」「依依」等。不僅平聲字最好不要重複,仄聲字最好也不要重複。
  • 詩詞常識:什麼是近體詩和古體詩,它們有什麼區別和特點?
    第二:即使唐詩中也有大量的古體詩,也可以不遵守格律規則。而且從古代民歌提煉發展的詩也不一定非要遵守格律。但是古體詩用韻,只是比律詩稍寬;一韻獨用固然可以,兩個以上的韻通用也行。但是,所謂通用也不是隨便亂來的;必須是鄰韻才能通用。
  • 10首精美絕倫的七絕詩,跨越千年而來!
    王昌齡的七絕詩題材豐富,包括邊塞、離別、宮怨等。由於他和李白等人的努力,七絕才成為唐代流行的詩歌體裁之一,在七絕詩歌創作上他與李白齊名。 這首詩寫於759年。 詩人在流放途中遇赦,得以返回家鄉,心情輕鬆愉悅,流動在字裡行間。李白作品特有的想像與誇張在詩中表現無遺。
  • 格律詩的常識 | 詩歌
    原創 少言行記管家 少言行記 少言攝於西安大慶路詩是一種有節奏、韻律、音樂感的文字,特別是我們國家的舊體詩,即格律詩,有一些常識,懂得了方能體會詩歌之美。四聲、平仄、押韻、對仗都是格律詩的規則。
  • 格律詩有沒有仄韻詩,三五七句的尾字都必須仄韻嗎?
    律句並非只使用在格律詩中,詞牌、律古基本上都會使用律句,在平仄格律產生之後,即使是不遵守平仄格律的古體詩,也會在單句中遵守平仄相替,原因很簡單——為了高低起伏、清朗吟誦。所以說律句是盛唐之後中國所有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格律詩、古體詩、詞牌、甚至元散曲,或者說我們今天的現代詩,無不在使用。
  • 「古體詩、近體詩、律詩、絕句」,一些古詩詞的基本常識誤區
    有朋友問: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其中什麼分為律詩和絕句?這其實是一個中國古詩詞的基礎問題,只不過在回答中如果概念不清晰,容易造成混淆。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區分的原則就是看這首詩是否遵守平仄格律,遵守的就是近體詩,不遵守的就是古體詩。古體詩因為沒有規則要求,所以相對比較籠統。我們只要搞清楚一首詩不屬於近體詩,就可以劃入古體詩範疇。
  • 如何分辨不同體裁的古體詩
    如何分辨不同體裁的古體詩詩有近體詩和古體詩兩種。近體詩的體裁分為五絕、七絕、五律、七律、五排、七排等等。在學習吟誦的過程中,從近體詩一下子跨越到古體詩,約束吟誦的規則驟然減少,很多初學者就會覺得在情感把握、聲音細節上更加難以處理了,這就造成了一種古體詩吟誦更難的感覺。但難度其實並沒有增加太多,我們學習吟誦的時候從好上手的近體詩開始,慢慢學到古體詩,其實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在古體詩的吟誦法則中,要注意入短韻長。在平仄聲的處理上,可不必平長仄短、平低仄高。
  • 詩詞/七絕.關於成語入詩的思考
    詩詞/七絕.關於成語入詩的思考作者/肖連成(筆名,笑雨)善從妙化自翻新,直取入詩詞彙貧。簡釋:經常在網絡上看到一些詩友直接用成語入詩,這種現象是不是可取呢?大家都知道,成語是漢語詞彙中特有的一種約定俗成的固定短語,來自古代經典或著作、歷史故事和人們的口頭故事。也有很多成語是從詩詞中衍生而來的,比如「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衍生的成語是「曲徑通幽」;還如「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 欣賞永書草書書法,品味古典詩詞之美(七絕2)
    七言絕句,簡稱「七絕」,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主要體裁,全詩四句,每句七言。與律詩不同的是七絕可以不拘對偶,相對來說構思寫作較為自由,而且七絕篇幅短小,所以詩句通常都會高度凝鍊含蓄,頗具弦外之音。另外,七絕講究聲律,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非常適合低吟高誦,廣受世人喜愛。
  • 七絕·詠花木詩一組
    七絕·詠花木詩一組文/於季明<一>仙人球常將有刺作無情,<十>紅豆南方紅豆曰相思,千古文人愛入詩。但喜容顏晶瑩好,誰知劇毒世間奇。
  • 《出塞》,唐詩中七絕的壓卷之作,出自著名王昌齡邊塞詩人之手
    新的語文書——統編版教材,增加了文言文、古詩詞的內容,篇幅和難度都大幅增加,今後語文將成為重要的拉分項。小學階段學業較輕鬆,課餘時間充裕,一定要多積累古詩詞。這首詩要注意兩個多音字,具體見下圖:二、譯文★關鍵詞讀熟了之後,就來了解詩的內容。詩「胡」的意思是「古代漢民族對北方少數民族的通稱」,見上圖。
  • 每日好詩詞|詩人冷豔玫瑰七絕精選14首
    七絕 初春文/冷豔玫瑰松間綠柳惹凡塵,我展愁眉陌草新。滿眼鶯花無有伴,分明已到豔陽春。七絕 看春文/冷豔玫瑰諸天雲錦帝鄉舒,萬戶千門憩掛鋤。一種春花邀眾客,承年疫散謝恩初。七絕 春詩文/冷豔玫瑰春歸桃李蕊先知,冷入風煙忍一時。記得賞花三四月,題來送客賦新詩。
  • 七絕一首:薔薇頌
    的確,薔薇生命力旺盛,「生活標準」不高,無論是溪畔、路邊,還是牆角、平坡到處都能生存,薔薇花不但花期長久,而且色澤鮮美多種,四溢芳香,不是玫瑰形如玫瑰,不是牡丹勝似牡丹。初夏季節,可見薔薇次序開放之豔妝,筆者小詩一首《薔薇頌》與君分享,歡迎參與討論。
  • 唐朝有三首詩被譽為「七絕第一」,你覺得哪一首實至名歸?
    這時,我的信中突然湧出一份感動,我想起了這樣一句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是的,每一位教師都是一隻春蠶,一隻勤懇織絲的春蠶;一支蠟燭,一支為祖國的明天燃燒自己的蠟燭!試想,如果沒有他們——這些可親可敬的教師們,會有我們祖國的今天嗎?「不會的!」祖國大地上的萬物回答著我們問題,回聲,在祖國上空蕩漾……讓我們記住他們吧!
  • 格律詩第六講:律詩的對仗和格律詩的押韻知識
    對仗是由古體詩和駢文中對偶句發展而來,上官儀進行整理,上官婉兒進一步發展,和沈佺期,宋之問,杜審言這些宮廷詩人一起制定了格律詩的規範。所以,對仗是為格律詩的一種基本規定。也就是說,如果中二聯不對仗,就可以判定這只是一首古體詩,不能算近體格律詩。
  • 欲付芳心心怎禁,堪憐痴意意難排;軲轆體詩四組,情懷幾許惹人猜
    《軲轆體七絕·雪思》(平水韻上平十灰)瓊枝妍雪入心臺,不許梅花寂寞開。酒侶詩朋思未盡,誰家小院暗香來。《軲轆體七絕·冰心》(平水韻上平十灰)弦月無聲韻自來,一枝獨秀雪中栽。《七絕軲轆體·夏情》(平水韻下平十一尤)迎來暑浪蕩輕舟,水墨年華欲翠流。出水芙蓉塵不染,愛蓮說曲唱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