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這是第五講,已更新四講,歡迎從頭免費讀起。
一·格律詩第一講: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平仄格律
二·格律詩第二講:何為平仄?格律的第一條法則
三·格律詩第三講:格律詩的幾條通則——替、對、粘、韻
四·格律詩第四講:從五絕學習格律詩基本平仄格式的推導
我們上一講通過平仄的最初認識,格律詩的基本通則推導出了絕句的四種基礎平仄格式:「仄起不入韻」、「仄起入韻」、「平起不入韻」、「平起入韻」四種格式。這其中又分為五言和七言的變化。上一講最終將這些格式一一列出,希望大家先熟記,再忘卻。
為什麼要熟記,再忘卻?因為這才是真正地走向詩人之路。
正確看待格律的學習和使用
我們多次強調過,要正確看待近體詩的平仄格律。平仄格律是一個古詩劃分的規則,而這個規則有大家認可的通則,同樣也有屬於個人看法的細則。所謂通則就是我們拿到一首詩,自然地會去檢查它是否符合平仄格式,就會使用我們前兩講講到的知識。但是近體詩的劃分,總會因為個人產生爭議。
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上一講我們講到的「折腰體」到底是不是格律詩呢?
有一部分人就會將它歸入格律詩的特殊形式,而另一部分堅決要遵守格律的人就會把它劃入「古風」。
這有沒有關係?是否會影響《渭城曲》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讓我們就不再吟誦「西出陽關無故人」?
都不會。
近體詩的平仄規則作為一種劃分標準,並不死板,但是作為原則可以指導後來者的詩歌創作。因為這四種律句格式,以及四種基礎平仄格式是在精中選優,反覆挑選之後的平仄搭配方式,可以說是完全避免了我們在創作詩歌中容易發生的音律毛病,也就是說從最基本的格式上保障了一首詩的平仄通順。
平仄格律對詩詞的指導作用除了格式化的近體詩之外,同樣影響了詞牌、古體詩。到後期的古體詩雖然在體裁上仍然和近體詩有區別,但是一般都使用律句的平仄組成方式,所以唐以後的古體詩逐漸發展成為「詞牌」和「律古」。
我們熟記四種基礎平仄格式,是為了創作近體格律詩。我們學習後忘掉四種基礎平仄格式,是因為詩句抑揚頓挫、高低清朗的意識已經深入我們的創作,我們不再需要拘泥於這些基本格式來表達我們的情感。
真正作到學會格律,超越格律。這才是這個專欄的目的。
絕句平仄格式回顧以及賞析應用
希望大家在上一講之後都掌握了四種基礎格式,我們這裡先用一首五絕、一首七絕回顧一下平仄格式。我們在學習、熟悉階段還是要儘量多地掌握分析古詩的格式,真要忘記是要在完全掌握之後。
我們隨便選首五絕吧。
相思 王維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我們讀到這首詩,首先判斷首句是否律句,是哪種格式的律句。記住首字不論平仄,「紅」字不管,最主要看第二字,「豆」為仄聲,所以這個起句是仄起,而「國」字是入聲字,在古音中發仄聲,所以這是一個「仄起仄收」的律句。平仄為「平仄平平仄」,而仄起仄收的格律詩平仄關係是什麼呢?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我們將《相思》的平仄全部標出來,得到: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可是採擷的「擷」字不是讀第二聲(xié)嗎?為什麼會處在第三句收尾?像這種情況,我們就可以有理由懷疑這個字在平水韻中是入聲字,到入聲字表中查詢,果然得到這首詩中的「國」、「發」、「擷」、「物」都是入聲字,以仄音入韻。
所以,這首《相思》是一首完全符合平仄格律的五絕。我們在第一講中說到平仄的含義的時候就說過入聲字是古今平仄不同的最大難點,而大量閱讀是幫助我們積累入聲字的方法。而當我們掌握了格律詩的基本平仄關係,遇到「願君多採擷」這種處在第三句必須以仄聲收尾的位置,卻出現讀音為平聲的字,我們就可以合理懷疑,並通過查詢得到印證。
這是一種以格律反推入聲字的方法,也是一種合理的,大量使用的方法。
當然,你願意背誦入聲字表,並且一看就知那是更好,但那樣有悖於我們快樂學古詩的初衷。
我們再看一首七絕。就用《清明》吧,這首詩也是古今平仄不同直接影響格式判斷的例子。
清明 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按發音標出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平平平平仄平平」,二四六位置上全部都是平聲字,這很明顯不是一個律句,違反了格律第一條通則,「失替」。那這就不是七絕了嗎?同樣還是入聲字在搗鬼。詩讀得多的,基本上一看就知,「節」是入聲字。所以在古音中,這句詩的平仄實際上是「平平平仄仄平平」,而這其實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這種七絕律句格式的小變化,第三字可平可仄位置選用了平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