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的常識 | 詩歌

2020-12-24 澎湃新聞

原創 少言行記管家 少言行記

少言攝於西安大慶路

詩是一種有節奏、韻律、音樂感的文字,特別是我們國家的舊體詩,即格律詩,有一些常識,懂得了方能體會詩歌之美。四聲、平仄、押韻、對仗都是格律詩的規則。

| 四聲與平仄 |

漢字的語音不論古今都有四種聲調,即「四聲」,儘管古代的聲調和今天的普通話有些差別。漢字還是一種單音節字,一字一音。其他語言,如英、法、德、拉丁語、俄語就沒有聲調之分,每個單詞也有很多音節。因此,漢語聽起來抑揚頓挫,字字分明。

我們今天所講的普通話是新中國後才廣泛普及的,其聲調與古詩的聲調讀法有些不同。普通話有四個聲調,第一聲叫「陰平」,第二聲叫「陽平」,第三聲叫「上聲」,第四聲叫「去聲」。古代漢語四個聲調卻是:平聲:包括陰平和陽平;上聲:即漢語拼音的第三聲;去聲:即漢語拼音的第四聲;入聲:讀音短促,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已經不存在,古讀「入聲」的字分別併入第一二三四聲中。一些方言還保存著入聲。讀古詩想弄明白哪個字是舊讀入聲,要去查那種註明入聲字的字典或是韻書。

這四種聲調有平聲和仄聲的區分。其中,第一聲(陰平)和第二聲(陽平)通稱為「平聲」;第三聲(上聲)與第四聲(去聲)通稱為「仄聲」。舊讀「入聲」歸入仄聲。平聲與仄聲的交錯體現著詩歌的節奏,使聲調高低起伏,富有音樂感。

| 押韻 |

古今中外的詩,要讀著順口、讀著像首詩,都是要押韻的。有的韻非常嚴格,有的很寬鬆。比如,唐以前的「古體詩」押韻很寬鬆,寫起來比較自由,因此直到近代,詩人們一直愛寫這種古體詩;而唐以後成熟起來的「近體詩」即格律詩,押韻就比較嚴格,平仄對仗也工整,音樂感更鮮明,學起來更難。

同韻母的字在一首詩中用於一部分句子的末尾,叫「押韻」。舉盧照鄰的《曲池荷》為例,看看平聲字做韻腳的詩:

浮香繞曲岸,圓影覆華池。

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

這裡第二句末的「池」和第四句末的「知」韻母都是「i」,且都是平聲,這就是詩的「韻腳」。第一句可以用韻,也可不用,這首詩沒用韻,第一句末改用仄聲字「岸」。第三句按格律不用韻,所以也改用仄聲字「早」。

再看一首以仄聲字做韻腳的詩,唐人曹鄴的《官倉鼠》:

官倉老鼠大如鬥,見人開倉亦不走。

健兒無糧百姓飢,誰遣朝朝入君口。

首句「鬥」、第二句「走」和第四句「口」,都押ou韻,而且都是仄聲。第三句按規定不用韻,就改用平聲字「飢」。

從唐詩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凡是句末韻母相同的字就屬於一個韻,用作韻腳時,陰平(第一聲)和陽平(第二聲)都屬於平聲,可以同在一首詩中使用。但仄聲字一般情況下必須同一個聲調才能用於一首詩中,比如《官倉鼠》的仄聲都是第三聲。所謂韻母相同,有一點得說明白,韻母分韻頭和韻尾,凡是e、i、u、ü做韻頭的,只要韻尾相同也算同韻。所以,eng和ing同韻,ie和üe同韻,en、in、un同韻。

如果用普通話寫詩,舊的韻書已經不適用了。近幾十年來,音韻學者們研究制定了以北京語音為基礎的新韻。1965年出版了《詩韻新編》,避免了歷代韻書不合理、繁瑣的情況和不適合現代讀音等缺點。今天還在寫格律詩的朋友需要備一本,按此新韻去寫詩,就不會因古今讀音不同而「出韻」。

| 絕句的格律 |

初學寫詩,先寫絕句吧,只有四句,琢磨精緻了,八句的律詩,甚至長律也就迎刃而解了。

絕句有五言,有七言。一般是在第一、二、四句的末字,用同一個韻目的字做韻腳,首句可以用鄰韻(相近的韻就行)也可以不押韻。第二、四兩句的末字不僅要押韻,並且都得是平聲。如果是七言絕句,首句用韻可以增加音樂美感,因此,七絕首句押韻較多。

絕句規定第三句不用韻。但由於絕句作為格律詩限用平聲韻,所以第三句末字限用仄聲字。首句不用韻的其末字也限用仄聲字。這就明白了,凡不押韻的那一句,末字就得是仄聲(第三聲或第四聲)。

首句不用韻的,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注意,首句末字「盡」不押韻用仄聲,第三句「目」不押韻也是仄聲。整個詩的韻腳是「流」和「樓」的ou。

首句用韻的,盧綸的《和張僕射塞下曲》: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風、弓、中的韻腳是eng、ong、ong,韻尾相同算押韻。第三句末字「羽」不押韻用仄聲。

平仄安排要體現節拍的音樂感。五言有三個節拍,第二、四字和末字;七言有四個節拍,第二、四、六字和末字。需做到三點:每句節拍所在的字要平仄交錯;首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凡屬節拍字(不包括末字)的平仄要對立,不能相同;第二句和第三句,節拍字平仄要相同,這叫「粘」。

比如,李白的七絕《蘇臺覽古》句中第二、四、六字的節拍是這樣的:

舊苑荒臺楊柳新(仄平仄),

菱歌清唱不勝春(平仄平)。

只今惟有西江月(平仄平),

曾照吳王宮裡人(仄平仄)。

可見一二句平仄相對,三四句平仄相對,但二三句是平仄相粘。

| 律詩的對仗 |

律詩和絕句在押韻和平仄上的要求是一樣的,主要不同點是必須講對仗,對仗在絕句中則可有可無。「對仗」是兩句中的詞組結構和詞性要相同,互相成對,有點像對聯,所以用「聯」來稱呼律詩的一對句子。第一、二句叫「首聯」,第三、四句叫「頷聯」,第五、六句叫「頸聯」,第七、八句稱「尾聯」。其中,頷聯和頸聯必須要對仗,也就是說要在一首律詩裡至少寫出兩幅對聯。

對仗並非我們想像的那麼死板,有很多形式。有「工對」,詞組和詞性對得工整;也有「寬對」對得不那麼嚴格;還有「流水對」,出句和對句的內容是一個意思的連貫,如李白的五律《送友人》頷聯:「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就是流水對中不太工整的寬對;「交錯對」,需對仗的詞語不在同一個位置而是錯開的,如王維的五律《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頷聯:「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柴門外」與「聽暮蟬」名詞的位置是交錯的,如果讓名詞在同一位置上,平仄和韻腳就不合規則了,因此利用交錯對來補救。此外,還有「借對」和「扇對」(隔句對)等靈活的形式。

格律詩雖有束縛,也有許多變通的辦法,比如「拗救」等。思想性和情感真執才是最重要的東西,只重形式就容易淪為文字的遊戲。

少言攝於西安大慶路

印象派,人群中的人 | 讀書《現代藝術150年》(3)

看畫(9)無聲的巴黎聖母院 | 行記

尋找香巴拉(16)遺世香堆鎮 | 行記

6063次慢車(1) | 行記

原標題:《格律詩的常識 | 詩歌》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格律詩第六講:律詩的對仗和格律詩的押韻知識
    格律詩第三講:格律詩的幾條通則——替、對、粘、韻上一講我們已經講完了五、七律的平仄格式,也就是說格律詩的通則都講完了。那是不是我們憑藉前面講的知識就可以對格律詩做出判斷呢?一首詩放在我們面前,是否能夠立刻判斷是否合律?對於絕句來說,是可以的,但是對於律詩來說,還不行。絕句和律詩的區別在哪?絕句是四個律句組成,而律詩是八個律句。
  • 格律詩有沒有仄韻詩,三五七句的尾字都必須仄韻嗎?
    律句並非只使用在格律詩中,詞牌、律古基本上都會使用律句,在平仄格律產生之後,即使是不遵守平仄格律的古體詩,也會在單句中遵守平仄相替,原因很簡單——為了高低起伏、清朗吟誦。所以說律句是盛唐之後中國所有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格律詩、古體詩、詞牌、甚至元散曲,或者說我們今天的現代詩,無不在使用。
  • 傳統格律詩要在新時代創新,到底有多難?
    詩詞在內容上,不管你寫什麼,就算把火箭、衛星寫進格律詩,那也不叫創新。多讀讀古詩,就會發現,即便是二千年前的《詩經》,就早已涵蓋了人類大部分生活場景。寫當時代的生活,於詩詞來說,這是必要的,不叫創新。何況我們今天能寫的東西,和古人比起來在物質上多了無數倍,可是並沒有什麼意義,因為在詩歌真正存在的精神方面,我們能寫的東西太少了。
  • 格律詩第五講:不必背誦,跟我一起來學律詩的基礎平仄格式推導
    格律詩第二講:何為平仄?格律詩第三講:格律詩的幾條通則——替、對、粘、韻四·,格律詩的基本通則推導出了絕句的四種基礎平仄格式:「仄起不入韻」、「仄起入韻」、「平起不入韻」、「平起入韻」四種格式。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上一講我們講到的「折腰體」到底是不是格律詩呢?有一部分人就會將它歸入格律詩的特殊形式,而另一部分堅決要遵守格律的人就會把它劃入「古風」。這有沒有關係?是否會影響《渭城曲》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讓我們就不再吟誦「西出陽關無故人」?
  • 歐金林:學寫格律詩,若干要點淺談
    光影黑皮/攝學寫格律詩,若干要點淺談文/歐金林格律詩,也稱近體詩,是古代漢語詩歌中的一種。格律詩是唐以後成型的詩體,主要的體裁有絕句和律詩。在新浪網自己的博客、中華詩詞論壇、東方詩詞論壇和華夏詩詞論壇等網絡,九年來發出的詩詞有1800餘首,其中已有555首詩詞被團結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百年詩歌精選》《當代華語詩歌精華》和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華格律詩1000首》《中華詩詞己亥集》《新時代詩詞百家》等詩集收錄。
  • 格律詩第十一講:排律、對聯和詩詞意境的盤活提高
    格律詩的規則通過前面十講已經講清楚,但是還有很多相關知識。今天我們就把這些知識點交代清楚,幫助大家在學習完格律知識後進一步提升創作近體詩的能力。我們的目標不只是會寫格律詩,是要超越格律,寫意境與音律都好的詩。我們要做的是超越自己。
  • 格律詩第七講:平水韻和新韻之爭,如何使用平水韻寫近體詩?
    我們已經完成了格律詩的基本平仄規則,絕句和律詩的基礎平仄格式的推導講解,並在上一講理清了律詩的對仗知識和押韻的基礎知識,那麼這一講我們繼續深入講押韻關於平水韻、新韻的選擇和使用範圍,以及如何使用平水韻寫詩。奉上前六講連結,歡迎有心的朋友查看,再跟上繼續。格律詩第二講:何為平仄?
  • 格律詩中對仗的要求
    格律詩是指嚴格遵守平仄格律的作品。而平仄格律的規則除了平仄關係、押韻之外,另有一點就是對仗。所以從格律詩角度來說,是需要對仗的。但是格律詩又分為絕句(律絕)、律詩、排律。格律詩中對對仗要求最高的就是律詩了。排律反正大家都玩不轉,律詩實際上也把要求也放低了。如果連頸聯一聯對仗都做不到,那就不是律詩了。這一點是律詩最低要求,否則的話就是古風。絕句其實一開始是說絕句,因為作部隊的比方,反而先把排律和律詩講了。
  • 詩詞常識:什麼是近體詩和古體詩,它們有什麼區別和特點?
    近體詩並不是表面理解的近代體裁詩,是形成於初唐的一種有著嚴格格律,即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代詩歌體裁。古體詩是專指漢代、魏晉南北時期的詩歌體裁。因為有這兩種體裁的詩歌,會讓初學詩歌者形成一個誤區,而且容易被一知半解的解釋而誤導。
  • 【詩詞微塾】格律詩對仗的通病
    詩詞微塾 格律詩對仗的通病 格律詩要求中間兩聯用對仗,但不是很嚴格的。對仗分嚴對(工對)與寬對,一般能作到「詞性相同」、「結構相類」、「平仄相對」就可以了,但也提倡用工對,因為工對可以提高格律詩的藝術性。不少詩稿中忽略了對仗,或者對仗不嚴。
  • 鄉村振興主題散文詩歌徵稿了
    為挖掘陽江作為全國詩詞之鄉的傳統文化魅力和展現我市現代美麗鄉村建設的新時代風貌,陽江市農業農村局與陽江日報社聯合主辦「留住美麗鄉愁,奔向美好生活」鄉村振興主題散文詩歌徵集活動
  • 中國詩歌形式沿革考略——從中國詩歌形式的源流談新詩形式的
    中國詩歌形式沿革考略——從中國詩歌形式的源流談新詩形式的建立文/張興泰(鴻碩)二、關於新詩形式問題既然,在中國古典詩歌中,音步整齊系統發展到五、七言近體詩,音步不整齊系統發展到詞和散曲雜言現代格律詩在齊言現代格律詩基礎上建立。其格律要有嚴格規定,但也要有變通。當然,這不是人為的規定而是依據客觀規律來定。鑑於有些同志主張我們的新詩不一定要格律,在這裡我也不禁要問:假使我們的新詩不要格律,「將許多分了行的新詩歸攏起來,它與尋常的散文區別何在?」
  • 詩詞寫作入門:幾分鐘教你搞懂格律詩的押韻,寫詩就是這麼簡單
    上一章我們講解了格律詩的格式以及拗救方面的方法掌握,點擊查看文章:>今天這一章我們來講解格律詩的押韻及其有關要領總結。我們在前面章節中就說過,格律詩能夠讀起來朗朗上口,主要就是因為遵循了一定的平仄和押韻規律。在格律方面,句內、句間的平仄是格律詩的第一大硬體,那麼第二大硬體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講的押韻。
  • 品讀徐志摩的詩歌,體會詩歌中所帶來的個性美、意向美和意境美
    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於 1926 年主辦的《晨光》,此刊問世標誌著新月詩派的正式成立,新月派誕生以後提出了新格律詩的主張,進而確立了何為詩歌的美學藝術,奠定了其在我國現代詩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徐志摩徐志摩的詩歌之所以獨具魅力,是因為他的詩歌是他最真實而又自然的感情的體現,是他對理想、愛情以及光明的不懈追求和強烈嚮往,更是他真實個性的直觀映射。
  • 中小學生必備國學文學常識之古代文學常識(上)
    孩子們從小積累國學常識,不僅僅能健全孩子的人格、培養高尚的情操、塑造良好的品德、鑄造人文的精神,更重要是能幫助孩子提高文學綜合素養,讓孩子在初中、高中緊張的學習中,提高整個中學階段的語文綜合能力,讓孩子出類拔萃。今天就進入我們的國學、文學常識第一篇《古代文學常識》,孩子們記下這些會終生受益。
  • 七絕都是格律詩嗎?當然不是,七絕中也有不少古體詩
    喜歡舊體詩的朋友會發現,五絕中,有很多古體的五言絕句,但是見到的七言絕句,大部分是近體七絕(近體詩即格律詩)。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七絕開始流行的時候,正是格律詩成熟的時候,所以七絕大多數是七言近體詩,這類詩不需要舉例,大概95%以上的七絕都是近體詩。
  • 公務員考試行測試題,文化常識真題解析
    人文常識涉及文學常識、傳統文化常識等,國考、省考重點考查古代文學常識和傳統文化常識。一、 古代文學常識古代文學成果豐碩,需要積累、熟記的知識點較多。考生不僅要掌握代表作家的名字、字號、朝代、代表作品、作品主要人物形象、作品主要內容、作品地位與相關評價等,而且還要注意經典詩句與物理、化學、地理常識的交叉考查。 複習時,考生可以按照「先秦文學—兩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隋唐五代文學—宋代文學—元代文學—明代文學—清代文學—近代文學」的時間線索串聯知識點,也可按照流派、體裁(詩、詞、小說、散文)建立知識框架。
  • 阿多尼斯:詩歌的意義在於攖犯
    在此意義上可以說:詩歌即政治;「詩歌政治」或「政治的詩歌性」之類說法也由此而生。 如果說我有屬於自己的詩歌「軌道」,那麼我的「軌道」並非封閉的自我圈子,而是整個阿拉伯歷史,是阿拉伯文化的共同遺產。這是為了透徹認識阿拉伯文化,而後自如地從中走出,步入一個新的文化天際;在阿拉伯歷史之內,利用阿拉伯歷史自身的素材,重塑新的歷史。
  • 2021福建公務員行測常識備考:那些年我們「追過」的詩人
    2021福建公務員行測常識備考:那些年我們「追過」的詩人 福建公務員考試網為您提供福建省公務員考試行測輔導資料,包括常識判斷答題技巧、公務員行測常識、地理常識、歷史常識、法律常識、文學常識及行測常識如何複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