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少言行記管家 少言行記
少言攝於西安大慶路
詩是一種有節奏、韻律、音樂感的文字,特別是我們國家的舊體詩,即格律詩,有一些常識,懂得了方能體會詩歌之美。四聲、平仄、押韻、對仗都是格律詩的規則。
| 四聲與平仄 |
漢字的語音不論古今都有四種聲調,即「四聲」,儘管古代的聲調和今天的普通話有些差別。漢字還是一種單音節字,一字一音。其他語言,如英、法、德、拉丁語、俄語就沒有聲調之分,每個單詞也有很多音節。因此,漢語聽起來抑揚頓挫,字字分明。
我們今天所講的普通話是新中國後才廣泛普及的,其聲調與古詩的聲調讀法有些不同。普通話有四個聲調,第一聲叫「陰平」,第二聲叫「陽平」,第三聲叫「上聲」,第四聲叫「去聲」。古代漢語四個聲調卻是:平聲:包括陰平和陽平;上聲:即漢語拼音的第三聲;去聲:即漢語拼音的第四聲;入聲:讀音短促,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已經不存在,古讀「入聲」的字分別併入第一二三四聲中。一些方言還保存著入聲。讀古詩想弄明白哪個字是舊讀入聲,要去查那種註明入聲字的字典或是韻書。
這四種聲調有平聲和仄聲的區分。其中,第一聲(陰平)和第二聲(陽平)通稱為「平聲」;第三聲(上聲)與第四聲(去聲)通稱為「仄聲」。舊讀「入聲」歸入仄聲。平聲與仄聲的交錯體現著詩歌的節奏,使聲調高低起伏,富有音樂感。
| 押韻 |
古今中外的詩,要讀著順口、讀著像首詩,都是要押韻的。有的韻非常嚴格,有的很寬鬆。比如,唐以前的「古體詩」押韻很寬鬆,寫起來比較自由,因此直到近代,詩人們一直愛寫這種古體詩;而唐以後成熟起來的「近體詩」即格律詩,押韻就比較嚴格,平仄對仗也工整,音樂感更鮮明,學起來更難。
同韻母的字在一首詩中用於一部分句子的末尾,叫「押韻」。舉盧照鄰的《曲池荷》為例,看看平聲字做韻腳的詩:
浮香繞曲岸,圓影覆華池。
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
這裡第二句末的「池」和第四句末的「知」韻母都是「i」,且都是平聲,這就是詩的「韻腳」。第一句可以用韻,也可不用,這首詩沒用韻,第一句末改用仄聲字「岸」。第三句按格律不用韻,所以也改用仄聲字「早」。
再看一首以仄聲字做韻腳的詩,唐人曹鄴的《官倉鼠》:
官倉老鼠大如鬥,見人開倉亦不走。
健兒無糧百姓飢,誰遣朝朝入君口。
首句「鬥」、第二句「走」和第四句「口」,都押ou韻,而且都是仄聲。第三句按規定不用韻,就改用平聲字「飢」。
從唐詩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凡是句末韻母相同的字就屬於一個韻,用作韻腳時,陰平(第一聲)和陽平(第二聲)都屬於平聲,可以同在一首詩中使用。但仄聲字一般情況下必須同一個聲調才能用於一首詩中,比如《官倉鼠》的仄聲都是第三聲。所謂韻母相同,有一點得說明白,韻母分韻頭和韻尾,凡是e、i、u、ü做韻頭的,只要韻尾相同也算同韻。所以,eng和ing同韻,ie和üe同韻,en、in、un同韻。
如果用普通話寫詩,舊的韻書已經不適用了。近幾十年來,音韻學者們研究制定了以北京語音為基礎的新韻。1965年出版了《詩韻新編》,避免了歷代韻書不合理、繁瑣的情況和不適合現代讀音等缺點。今天還在寫格律詩的朋友需要備一本,按此新韻去寫詩,就不會因古今讀音不同而「出韻」。
| 絕句的格律 |
初學寫詩,先寫絕句吧,只有四句,琢磨精緻了,八句的律詩,甚至長律也就迎刃而解了。
絕句有五言,有七言。一般是在第一、二、四句的末字,用同一個韻目的字做韻腳,首句可以用鄰韻(相近的韻就行)也可以不押韻。第二、四兩句的末字不僅要押韻,並且都得是平聲。如果是七言絕句,首句用韻可以增加音樂美感,因此,七絕首句押韻較多。
絕句規定第三句不用韻。但由於絕句作為格律詩限用平聲韻,所以第三句末字限用仄聲字。首句不用韻的其末字也限用仄聲字。這就明白了,凡不押韻的那一句,末字就得是仄聲(第三聲或第四聲)。
首句不用韻的,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注意,首句末字「盡」不押韻用仄聲,第三句「目」不押韻也是仄聲。整個詩的韻腳是「流」和「樓」的ou。
首句用韻的,盧綸的《和張僕射塞下曲》: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風、弓、中的韻腳是eng、ong、ong,韻尾相同算押韻。第三句末字「羽」不押韻用仄聲。
平仄安排要體現節拍的音樂感。五言有三個節拍,第二、四字和末字;七言有四個節拍,第二、四、六字和末字。需做到三點:每句節拍所在的字要平仄交錯;首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凡屬節拍字(不包括末字)的平仄要對立,不能相同;第二句和第三句,節拍字平仄要相同,這叫「粘」。
比如,李白的七絕《蘇臺覽古》句中第二、四、六字的節拍是這樣的:
舊苑荒臺楊柳新(仄平仄),
菱歌清唱不勝春(平仄平)。
只今惟有西江月(平仄平),
曾照吳王宮裡人(仄平仄)。
可見一二句平仄相對,三四句平仄相對,但二三句是平仄相粘。
| 律詩的對仗 |
律詩和絕句在押韻和平仄上的要求是一樣的,主要不同點是必須講對仗,對仗在絕句中則可有可無。「對仗」是兩句中的詞組結構和詞性要相同,互相成對,有點像對聯,所以用「聯」來稱呼律詩的一對句子。第一、二句叫「首聯」,第三、四句叫「頷聯」,第五、六句叫「頸聯」,第七、八句稱「尾聯」。其中,頷聯和頸聯必須要對仗,也就是說要在一首律詩裡至少寫出兩幅對聯。
對仗並非我們想像的那麼死板,有很多形式。有「工對」,詞組和詞性對得工整;也有「寬對」對得不那麼嚴格;還有「流水對」,出句和對句的內容是一個意思的連貫,如李白的五律《送友人》頷聯:「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就是流水對中不太工整的寬對;「交錯對」,需對仗的詞語不在同一個位置而是錯開的,如王維的五律《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頷聯:「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柴門外」與「聽暮蟬」名詞的位置是交錯的,如果讓名詞在同一位置上,平仄和韻腳就不合規則了,因此利用交錯對來補救。此外,還有「借對」和「扇對」(隔句對)等靈活的形式。
格律詩雖有束縛,也有許多變通的辦法,比如「拗救」等。思想性和情感真執才是最重要的東西,只重形式就容易淪為文字的遊戲。
少言攝於西安大慶路
印象派,人群中的人 | 讀書《現代藝術150年》(3)
看畫(9)無聲的巴黎聖母院 | 行記
尋找香巴拉(16)遺世香堆鎮 | 行記
6063次慢車(1) | 行記
原標題:《格律詩的常識 | 詩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