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有沒有仄韻詩,三五七句的尾字都必須仄韻嗎?

2020-12-24 梧桐樹邊羽

有朋友提問:律句三五七句必須是仄聲嗎?

先把問題捋清楚。律句是指遵守平仄相替的句子,不存在三五七句之說。也就是說只要在二四六位置上平仄是交替前進的句子,我們就可以稱其為律句。

律句並非只使用在格律詩中,詞牌、律古基本上都會使用律句,在平仄格律產生之後,即使是不遵守平仄格律的古體詩,也會在單句中遵守平仄相替,原因很簡單——為了高低起伏、清朗吟誦。

所以說律句是盛唐之後中國所有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格律詩、古體詩、詞牌、甚至元散曲,或者說我們今天的現代詩,無不在使用。不管整體形式如何,單句一般都會抑揚頓挫。這是漢字發音的最佳成句結構。

回到題主的問題,既然提到「三五七」句,那必然是指格律詩的「絕句」或者「律詩」了。

所以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格律詩的三五七句必須是仄聲嗎?」

嚴格的格律詩定義來說,只要在平仄關係上遵從「相替」、「相對」、「相粘」這三個平仄的基本原則我們就可以稱之為格律詩。從平仄的角度來看,並沒有對格律詩押什麼聲調的韻作出規範。因為絕大部分格律詩都是平聲收尾,配合詩歌的吟誦體韻味,所以我們現在一般默認了格律詩平聲結尾的規則。

從押韻本身來講,詩歌的押韻分為排韻和隔句韻。

排韻就是句句韻,隔句韻就是偶數句押韻。在詩歌中除了漢武帝時期在柏梁臺上作遊戲聯句的時候創建的「柏梁體」是排韻之外,其他所有詩歌形式都是使用的隔句韻。

一聯詩分為出對句,或者說上下句,就必須在單數句使用不同的平仄來斷句,這是為了和這一聯的韻腳做出區別。

所以在絕大多數平聲結尾的格律詩中,單數句(除了首聯可使用排韻)都必須和韻腳聲調不同,以表示這句詩只是斷句,並沒有到押韻完結的地方。實際上這還一個原因,就是在古代沒有標點符號,古人通過押韻與否來標出「句讀」,押韻的字就是「句」,表示這句話完結,而不押韻的出句斷句,就是「讀」,這也是今天我們稱「逗號」的來歷。

因為題主沒有提到首句,顯然是明白首句如果是「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平起平收格式的話,這就必須和全詩保持一致的韻腳,也就是首句在平起入韻的格律詩關係中,是和全詩韻腳的聲調保持一致的,這一點我們就不說了。

另外補充一點,就是很多朋友認為有仄韻格律詩的存在。那麼在仄韻格律詩中,單數句為了區別出押韻,就必須使用平聲韻。

什麼是仄韻格律詩呢?就是前面所說的遵守平仄「相替」、「相對」、「相粘」三原則的仄聲押韻詩。因為這種詩不多,我們一般情況下為了簡化學習,就直接稱之為古體詩也問題不大。

具體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舉個例子。

五言律句的格式分別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我們一般看到的五絕都是平聲結尾,如王之渙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就是這種標準的四句平仄格式的組成。

但是如果我們使用仄聲收尾的句子押韻呢,是不是還能保證平仄三原則的成立?

比如:「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有沒有可能一首詩遵守這種合律的平仄關係?這是可以的。

很多人喜歡用來孟浩然的《春曉》和柳宗元的《江雪》來佐證,不過我們仔細分析下,就會發現問題所在。

孟浩然的《春曉》:

春眠不覺曉 平平仄仄仄處處聞啼鳥 仄仄平平仄夜來風雨聲 仄平平仄仄花落知多少 平仄平平仄

我們很明顯可以看出這首詩押仄聲韻「十七筱」。單句都是律句,在二四位置平仄是相替的,同時上下兩句的平仄都是相對的,第一句是「平、仄」,第二句就是「仄、平」,第三句是「平、仄」,第四句就是「仄、平」,所以也遵守「相對」的規則。但是第二句和第三句是失粘的。也就是說這首詩不僅是仄韻,還是一首折腰體。

折腰體是否歸于格律詩的特例,一直就有爭議。而這首詩不但折腰,還是仄聲韻,硬要往格律詩裡面湊好像也沒有必要。歸於古體詩就什麼問題都沒有了,這就是一首使用律句的五言古絕,也可以稱之為「律古」。

這樣定義下來,就清晰明了,不會產生不必要的疑惑。

我們可以看到他的第三句是使用的平聲「聲」字,以示和仄聲押韻的斷句區別。

至於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 平平仄平仄萬徑人蹤滅 仄仄平平仄孤舟蓑笠翁 平平平仄平獨釣寒江雪 仄仄平平仄

也是相同的「失粘」情況,就沒必要往格律詩裡面混淆了——押入聲韻都是其次。

它的第三句「孤舟蓑笠翁」也是使用了平聲字斷句。

合格的仄聲韻格律詩,比較有名的是王維的《竹裡館》:

獨坐幽篁裡 仄仄平平仄彈琴復長嘯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深林人不知 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明月來相照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劉長卿的《送靈澈上人》:

蒼蒼竹林寺 平平仄平仄杳杳鐘聲晚 仄仄平平仄荷笠帶斜陽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青山獨歸遠 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這些就都是遵守平仄關係三原則的格律詩,都押仄聲韻,所以如果從這些個例子來看,題主的問題就好像又有了另外一個答案,誰說格律詩的三五七句都是仄聲的?這不都是平聲嗎?

「青山獨歸遠」的「平平仄平仄」並不是失替,而是「平平平仄仄」在唐詩中的一種常見變革,即「鯉魚翻波」,因為格律詩一般使用在出句,比如王勃的「無為在歧路」,孟浩然的「移舟泊煙渚」都是鯉魚翻波,但是這裡用在結句,就感覺特別奇怪。但實際上說這是格律詩還是能夠說得通的。

是不是感覺頭都大了?

並不是只有你這麼想,所以我們簡單化,把仄聲韻通通劃入古體詩。一了百了。

有朋友就會槓了,你說了算麼?

不好意思,我的文章,我就說了算。你不認同,你就自己去一一區分吧。我是可以分清的,但是我覺得沒必要這樣去細分,對學習格律詩的朋友非常不友好。

所以這個問題的回答從格律詩的角度出發,三五七句都是仄聲結尾是正確的。因為我認為格律詩都是押平聲韻。押仄韻的詩在近體詩中雖然有,但可以忽略不計。

相關焦點

  • 七絕都是格律詩嗎?當然不是,七絕中也有不少古體詩
    前言在舊體詩中,七言四句的詩就是七言絕句。喜歡舊體詩的朋友會發現,五絕中,有很多古體的五言絕句,但是見到的七言絕句,大部分是近體七絕(近體詩即格律詩)。這是什麼原因呢?近體詩一般認為都押平韻,所以押仄韻的七絕,雖然都是用律句,也會被認為是古體詩。二、都用律句但是押仄韻的古體七絕如《春夢》(唐·岑參)都是律句,但是押仄韻,一般被看作七言的古體絕句。:洞房昨夜春風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 歐金林:學寫格律詩,若干要點淺談
    下面依次談談我認為初學寫格律詩者,應該注意了解和掌握的幾個比較重要的問題。一、不竄韻腳——鐵的原則性1.所有的漢語詩,包括古體詩,近體詩(格律詩),新詩,都有韻腳,這是通則。沒有韻腳的文字組合,就不能稱為詩。
  • 為什麼寫詩都要押平韻?唐詩為何竟然都符合清代的平水韻?
    為什麼唐詩竟然都符合清代的《平水韻》?為什麼寫詩都要押平韻?◎南郭居士有時突然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唐詩竟然都符合清代所編的《平水韻》?初學詩詞時也許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其實還有許多關於平水韻的疑惑,比如為什麼格律詩(近體詩)都押平韻?
  • 「一弦一柱思華年」是否出律,寫詩如何避免新舊韻混用?
    從初唐到民國的舊體詩都是押平水韻的,而平水韻的字詞發音和如今遵守新韻的普通話發音有很大的不同。這是因為元朝的南下,帶動了北方語系南侵造成語音流變的結果。世俗生活中人們的語言向北方文化屈服了,但是在相對高端的文言文詩詞中,因為元朝統治者的不重視,使用平水韻,也就是唐音宋調作為這種高級文體的寫作基礎,得以留存了下來。
  • 格律詩第五講:不必背誦,跟我一起來學律詩的基礎平仄格式推導
    ,格律詩的基本通則推導出了絕句的四種基礎平仄格式:「仄起不入韻」、「仄起入韻」、「平起不入韻」、「平起入韻」四種格式。有一部分人就會將它歸入格律詩的特殊形式,而另一部分堅決要遵守格律的人就會把它劃入「古風」。這有沒有關係?是否會影響《渭城曲》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讓我們就不再吟誦「西出陽關無故人」?都不會。
  • 格律詩第十一講:排律、對聯和詩詞意境的盤活提高
    格律詩的規則通過前面十講已經講清楚,但是還有很多相關知識。今天我們就把這些知識點交代清楚,幫助大家在學習完格律知識後進一步提升創作近體詩的能力。我們的目標不只是會寫格律詩,是要超越格律,寫意境與音律都好的詩。我們要做的是超越自己。
  • 別把格律詩看得那麼高深,看看我寫的這幾句話,你也會了
    古體詩就是古代的「順口溜」(格律詩出現以前,沒有太多格與律的限制,字數多少不限),也有的叫古風;現代詩就是現代的「順口溜」,也有不順口的(估計那些現代詩大家想打死我的心都有了。誠然,有的現代詩很美,但很多現代詩低質到還不如順口溜,比如斷句式散文,比如某某的「平安屎」……);近體詩就是有著嚴格律、韻要求的,主要興盛於唐宋期間的詩。下面講到的「詩」指的都是近體詩。
  • 格律詩第七講:平水韻和新韻之爭,如何使用平水韻寫近體詩?
    格律的第一條法則格律詩第三講:格律詩的幾條通則——替、對、粘、韻格律詩第四講:從五絕學習格律詩基本平仄格式的推導格律詩第五講:不必背誦,跟我一起來學律詩的基礎平仄格式推導格律詩第六講:律詩的對仗和格律詩的押韻知識整個專欄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適合初入門者慢慢學習。我們上一講講到格律詩必須使用平聲字作為韻腳。
  • 為什麼律詩的平起或者仄起,要看第二個字而不是看第一個字
    這是一個關于格律的常識問題:為什麼律詩的平起或者仄起,要看第二個字而不是看第一個字?前言律詩有四種句式,其中有兩種是仄收,兩種是平收。八句的律詩有四聯,中間二聯要求對仗。我們所見到一般懸掛的對聯,有一些完全採取律詩的對仗方式,因此遵守格律詩的平仄要求。一、平起平收 與仄起平收平起平收,表示五言或者七言的第2個字是平聲,叫做平起;最後一個字是平聲,叫做仄收。
  • 格律詩的常識 | 詩歌
    原創 少言行記管家 少言行記 少言攝於西安大慶路詩是一種有節奏、韻律、音樂感的文字,特別是我們國家的舊體詩,即格律詩,有一些常識,懂得了方能體會詩歌之美。四聲、平仄、押韻、對仗都是格律詩的規則。
  • 詭神詩話:《平水韻》並未收錄的字,該如何判斷平仄?
    今天看到自媒體平臺有文友提問:「按《平水韻》作格律詩,遇到韻書中沒有的字,但合平仄,可用嗎?」,對此,六甲番人認為,這個問題的思考方向不錯,但提法有點問題,「韻書中沒有的字,但合平仄」,既然韻書裡沒有,那是根據什麼來判斷平仄?
  • 《笠翁對韻》王偉勇教授主講 - 第7集
    懂了沒有?然後我來看,看你們怎麼取。所以這個如果我們回去,記得我們要做這個功課,你現在就可以想,我叫做什麼什麼,一個字的,你就想到(還真的有一個字的),你要取兩個字,如果你的字是平聲,就想兩個仄聲的,這樣想想看,努力看看。它是仄平你就平仄,它是平平你仄仄,它是仄仄你就平平。到時候你就會知道你的字,哪個字叫做仄聲、平聲,因為四聲我們馬上就會講到。沒有問題?好好的想,保證有趣。
  • 不逐紅花凌亂舞,遍野金黃笑凌霜;六首同韻唐多令,菊香綻重陽
    菊香綻重陽《唐多令·菊芳》(詞林正韻第二部 劉過體)秋景染冰霜,凌寒傲菊芳。菊香綻重陽《唐多令·菊香》(詞林正韻第二部 劉過體)飛雁訴離殤,西風傳暗香。卷千心,花綻重陽。清雅淡顏名士賞,丹青裡,樂聲揚。葉雨為絨裳,晨霜添粉芳。繞秋叢,獨自梳妝。
  • 詭神詩話:霜天曉角·女牛安在,用韻詞林正韻第五部
    詭神詩話:霜天曉角·女牛安在,用韻詞林正韻第五部。女牛安在?銀河何曾改?天上人間遙應,燈射遠,雲卷彩。樓外,風颯灑,秋思似鳴籟。卻羨月曾今古,萬水越,千山邁。自註:1、霜天曉角:詞牌名,以林逋《霜天曉角·冰清霜潔》為正體,雙調四十三字,前片四句三仄韻,後片五句四仄韻。2、女牛:中國神話傳說之牽牛星與織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