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詩竟然都符合清代的《平水韻》?為什麼寫詩都要押平韻?
◎南郭居士
有時突然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唐詩竟然都符合清代所編的《平水韻》?初學詩詞時也許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其實還有許多關於平水韻的疑惑,比如為什麼格律詩(近體詩)都押平韻?平水韻有106個韻部,為什麼格律詩只用到30個韻部?為什麼要分上平、下平、上聲、去聲、入聲等等。
我相信這些掛在我們嘴邊的古詩所涉及的一些相關知識,基本也只有極少數人知道,他們大體都是寫格律詩的一些人,而一些初學者也不一定知道的很全面,下面就讓我慢慢道來,以解其中的某些疑惑吧。
首先看兩首詩:
七律·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袞袞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五律·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這兩首唐詩我們用清朝人所編的《佩文韻府》核對,竟然完全符合其格律,相隔了一千多年,這平仄韻可以說一字不差。從中可以看出中華文化的延續性是多麼的強大。倒是現在,我們的新韻卻與平水韻有很多差異,這也許應該引起我們的一點反思吧。
而其之所以相隔千年卻能完整傳承,都是因為中華文化的主體性、獨特性和持續性這些特性造成的。我們從平水韻的延續過程就能體會到其體系和獨特傳統得以傳承綿延的特點。
從隋朝陸法言的《切韻》開始,分為193個韻部。唐初,許敬宗奏議合併、修整韻書。然後是王仁昫的《刊謬補缺切韻》,唐玄宗開元二十年孫愐編制《唐韻》(原書已佚失)共195個韻部。北宋陳彭年編纂的《大宋重修廣韻》(《廣韻》)在《切韻》的基礎上又細分為206個韻部。後有了「同用」的規定,允許人們把臨近的韻合起來用。
到了金朝,有江北平水人劉淵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把同用的韻合併為107韻。1223年,山西平水官員金人王文鬱著《平水新刊韻略》為106個韻部。元初陰時夫著《韻府群玉》106韻。明以後則沿用106韻。2001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古韻書《排字韻》的殘片,其內容與王文鬱《新刊韻略》完全一致,是更早的206韻的《廣韻》的一種略本。
清代康熙年間的《佩文詩韻》、《佩文韻府》、《詩韻合璧》仍把《平水韻》並為106個韻部,共收錄漢字9504個,這就是廣為流傳的平水韻,我們一直在沿用。
從平水韻的發展可以看出,在《切韻》之後,唐代開始,韻的變化基本不大,只是在韻部的劃分上有所變動,這就是為什麼唐詩都符合清代所編的《平水韻》的原因所在了。
那麼為什麼格律詩(即近體詩)都押平韻呢?這裡先說一說平韻和仄韻的區別。古今韻書都對漢字讀音作了分類,凡劃入平聲的,都稱為平聲韻。平韻就是依照平聲韻的方式來讀字,而平聲韻是漢語中讀音為平聲的單字歸類。仄韻則與之相對。古代音韻學將漢字分為四聲(如平水韻):平、上、去、入。這裡的「平」就是平聲,與仄聲(上聲、去聲、入聲)相對應。雖然現代漢語也將漢字分為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但這與古代的劃分有區別,主要是古今語音變化造成的。在新韻中,把陰平、陽平作為平聲韻,把上聲、去聲作為仄聲韻。
我們很少看到押仄韻的詩,而和平韻相比,仄韻恰恰佔了60%的比例,平韻則只佔40%,這也無形中為古詩押韻增加了一定難度。
關于格律詩為什麼只能押平聲韻,有一種解釋是,因為人們發出的聲音有清濁之分,平聲字發出的聲音為清,仄聲字發出的聲音為濁。清聲高昂,音調悠揚,濁聲短促,音調沉悶。平聲韻相對於仄聲韻來講,會產生更好的音韻效果。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發現了聲音的這一特性,於是就由不自覺到自覺地運用起來,並最終約定俗成。於是格律詩也就以平聲韻為正格了。張中行《詩詞讀寫叢話》說:「所有近體的幾類,幾乎都押平聲韻,韻字只用屬於一韻的(原註:第一句間或用鄰韻,不多),否則算出韻,犯規。」王力《古體詩律學》說:「因為近體詩是以押平韻為原則的,所以凡用仄韻的詩一般都是古風,仄韻律絕是極其罕見的例外。」
當然並不是說格律詩就不能押仄韻,王力《詩詞格律》雖說「律詩一般只用平聲韻」,但原注還特別指出:「劉長卿、白居易、韓偓等人寫了一些仄韻律詩,因為這種詩是罕見的,這裡不談。」也就是說仄韻是可以有的。夏方進《詩詞格律與創作》中說:「近體詩押平聲韻為正體正格。但是,王力先生在他的《詩詞讀寫叢話》中還有一段話:『初學,或只想用平平仄仄平抒發自己間或有的較濃的情意,以圖獲得片刻的飄飄然,至少我看,不隨著深鑽也好』」。話外音即押韻也不必那麼絕對,必要時還是可以使用仄聲押韻的。
由於近體詩都押平韻,這裡不再舉例,押仄韻的古體詩(古風)也很多,也不再舉例,而押仄韻的近體詩就非常少了,這其中有幾首五絕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比如下面這首:
竹裡館
[唐·王維]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還有下面這兩首,也是唐時一種特殊的格律詩格式,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過,當然如果願意的話,你也可以將其歸為古絕。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山雪。
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也同時為我們解答了為什麼平水韻有106個韻部,格律詩只用到30個韻部的原因。其中緣由就是因為格律詩只能押平聲韻。雖然古今漢字有近十萬字,但平水韻常用字表共收錄6000多字,平韻2500多字,仄韻3700多字,平韻只佔40%,因此相比較而言,押平聲韻比押仄聲韻要相對難一點的。最後再老調重彈一下,平水韻一百零六韻,分為平聲三十韻(其中上平聲十五韻,下平聲十五韻),上聲二十九韻,去聲三十韻,入聲十七韻。而所謂上平聲、下平聲,是平聲上卷、平聲下卷的意思,只是為了方便使用,並無其他意思。
附:
平水韻 總目
一、平聲(歸平韻)
上平
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
一先二蕭三餚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鹹
二、上聲(歸仄韻)
一董二腫三講四紙五尾六語七麌八薺九蟹十賄十一軫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銑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馬二十二養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寢二十七感二十八儉二十九豏
三、去聲(歸仄韻)
一送二宋三絳四寘五未六御七遇八霽九泰十卦十一隊十二震十三問十四願十五翰十六諫十七霰十八嘯十九效二十號二十一個二十二禡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徑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豔三十陷
四、入聲(歸仄韻)
一屋二沃三覺四質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藥十一陌十二錫十三職十四緝十五合十六葉十七洽
作者簡介:
南郭居士,本名郭軍,67年生人,隴南市武都工作,籍貫甘肅徽縣。有近千篇文學作品在各類報刊書籍發表。撰寫數十篇詩詞理論方面的文章。著有《南郭詞文》,並獲第三屆「中國金融文學獎」詩歌提名獎。合編有《雪藻蘭襟精華詩詞》、《清韻十二家》、《臨屏精華詩詞賞析》、《隴南青年文學年度詩歌精選2018-2019》等詩詞選集。曾發起創建楓葉文學社並出期刊《楓葉》。獲「首屆國際詩酒文化大會」現代詩入圍獎。作品入編第四屆中國百詩百聯大賽。被全國詩詞家神州行組委會授予「新中國成立70周年優秀詩詞家」及「全國2020年戰疫詩先鋒」稱號。
系中國詩歌學會、中華詩詞學會、中國金融作家協會、《詩刊》子曰詩社、暹華文化研究院會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人,中華文化旅遊詩詞學會常務理事,武都區作協理事、區詩詞學會副會長,隴南市詩詞學會副秘書長,《隴南詩詞》編審,《炎黃詩詞》總編,《成州文學》顧問,雪藻蘭襟詩詞編審。原精品文化論壇總編,原《中國詩歌報》詩詞創研中心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