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寫詩都要押平韻?唐詩為何竟然都符合清代的平水韻?

2020-12-10 南郭居士

為什麼唐詩竟然都符合清代的《平水韻》?為什麼寫詩都要押平韻?

◎南郭居士

有時突然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唐詩竟然都符合清代所編的《平水韻》?初學詩詞時也許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其實還有許多關於平水韻的疑惑,比如為什麼格律詩(近體詩)都押平韻?平水韻有106個韻部,為什麼格律詩只用到30個韻部?為什麼要分上平、下平、上聲、去聲、入聲等等。

我相信這些掛在我們嘴邊的古詩所涉及的一些相關知識,基本也只有極少數人知道,他們大體都是寫格律詩的一些人,而一些初學者也不一定知道的很全面,下面就讓我慢慢道來,以解其中的某些疑惑吧。

首先看兩首詩:

七律·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袞袞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五律·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這兩首唐詩我們用清朝人所編的《佩文韻府》核對,竟然完全符合其格律,相隔了一千多年,這平仄韻可以說一字不差。從中可以看出中華文化的延續性是多麼的強大。倒是現在,我們的新韻卻與平水韻有很多差異,這也許應該引起我們的一點反思吧。

而其之所以相隔千年卻能完整傳承,都是因為中華文化的主體性、獨特性和持續性這些特性造成的。我們從平水韻的延續過程就能體會到其體系和獨特傳統得以傳承綿延的特點。

從隋朝陸法言的《切韻》開始,分為193個韻部。唐初,許敬宗奏議合併、修整韻書。然後是王仁昫的《刊謬補缺切韻》,唐玄宗開元二十年孫愐編制《唐韻》(原書已佚失)共195個韻部。北宋陳彭年編纂的《大宋重修廣韻》(《廣韻》)在《切韻》的基礎上又細分為206個韻部。後有了「同用」的規定,允許人們把臨近的韻合起來用。

到了金朝,有江北平水人劉淵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把同用的韻合併為107韻。1223年,山西平水官員金人王文鬱著《平水新刊韻略》為106個韻部。元初陰時夫著《韻府群玉》106韻。明以後則沿用106韻。2001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古韻書《排字韻》的殘片,其內容與王文鬱《新刊韻略》完全一致,是更早的206韻的《廣韻》的一種略本。

清代康熙年間的《佩文詩韻》、《佩文韻府》、《詩韻合璧》仍把《平水韻》並為106個韻部,共收錄漢字9504個,這就是廣為流傳的平水韻,我們一直在沿用。

從平水韻的發展可以看出,在《切韻》之後,唐代開始,韻的變化基本不大,只是在韻部的劃分上有所變動,這就是為什麼唐詩都符合清代所編的《平水韻》的原因所在了。

那麼為什麼格律詩(即近體詩)都押平韻呢?這裡先說一說平韻和仄韻的區別。古今韻書都對漢字讀音作了分類,凡劃入平聲的,都稱為平聲韻。平韻就是依照平聲韻的方式來讀字,而平聲韻是漢語中讀音為平聲的單字歸類。仄韻則與之相對。古代音韻學將漢字分為四聲(如平水韻):平、上、去、入。這裡的「平」就是平聲,與仄聲(上聲、去聲、入聲)相對應。雖然現代漢語也將漢字分為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但這與古代的劃分有區別,主要是古今語音變化造成的。在新韻中,把陰平、陽平作為平聲韻,把上聲、去聲作為仄聲韻。

我們很少看到押仄韻的詩,而和平韻相比,仄韻恰恰佔了60%的比例,平韻則只佔40%,這也無形中為古詩押韻增加了一定難度。

關于格律詩為什麼只能押平聲韻,有一種解釋是,因為人們發出的聲音有清濁之分,平聲字發出的聲音為清,仄聲字發出的聲音為濁。清聲高昂,音調悠揚,濁聲短促,音調沉悶。平聲韻相對於仄聲韻來講,會產生更好的音韻效果。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發現了聲音的這一特性,於是就由不自覺到自覺地運用起來,並最終約定俗成。於是格律詩也就以平聲韻為正格了。張中行《詩詞讀寫叢話》說:「所有近體的幾類,幾乎都押平聲韻,韻字只用屬於一韻的(原註:第一句間或用鄰韻,不多),否則算出韻,犯規。」王力《古體詩律學》說:「因為近體詩是以押平韻為原則的,所以凡用仄韻的詩一般都是古風,仄韻律絕是極其罕見的例外。」

當然並不是說格律詩就不能押仄韻,王力《詩詞格律》雖說「律詩一般只用平聲韻」,但原注還特別指出:「劉長卿、白居易、韓偓等人寫了一些仄韻律詩,因為這種詩是罕見的,這裡不談。」也就是說仄韻是可以有的。夏方進《詩詞格律與創作》中說:「近體詩押平聲韻為正體正格。但是,王力先生在他的《詩詞讀寫叢話》中還有一段話:『初學,或只想用平平仄仄平抒發自己間或有的較濃的情意,以圖獲得片刻的飄飄然,至少我看,不隨著深鑽也好』」。話外音即押韻也不必那麼絕對,必要時還是可以使用仄聲押韻的。

由於近體詩都押平韻,這裡不再舉例,押仄韻的古體詩(古風)也很多,也不再舉例,而押仄韻的近體詩就非常少了,這其中有幾首五絕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比如下面這首:

竹裡館

[唐·王維]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還有下面這兩首,也是唐時一種特殊的格律詩格式,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過,當然如果願意的話,你也可以將其歸為古絕。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山雪。

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也同時為我們解答了為什麼平水韻有106個韻部,格律詩只用到30個韻部的原因。其中緣由就是因為格律詩只能押平聲韻。雖然古今漢字有近十萬字,但平水韻常用字表共收錄6000多字,平韻2500多字,仄韻3700多字,平韻只佔40%,因此相比較而言,押平聲韻比押仄聲韻要相對難一點的。最後再老調重彈一下,平水韻一百零六韻,分為平聲三十韻(其中上平聲十五韻,下平聲十五韻),上聲二十九韻,去聲三十韻,入聲十七韻。而所謂上平聲、下平聲,是平聲上卷、平聲下卷的意思,只是為了方便使用,並無其他意思。

附:

平水韻 總目

一、平聲(歸平韻)

上平

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

一先二蕭三餚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鹹

二、上聲(歸仄韻)

一董二腫三講四紙五尾六語七麌八薺九蟹十賄十一軫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銑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馬二十二養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寢二十七感二十八儉二十九豏

三、去聲(歸仄韻)

一送二宋三絳四寘五未六御七遇八霽九泰十卦十一隊十二震十三問十四願十五翰十六諫十七霰十八嘯十九效二十號二十一個二十二禡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徑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豔三十陷

四、入聲(歸仄韻)

一屋二沃三覺四質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藥十一陌十二錫十三職十四緝十五合十六葉十七洽

作者簡介:

南郭居士,本名郭軍,67年生人,隴南市武都工作,籍貫甘肅徽縣。有近千篇文學作品在各類報刊書籍發表。撰寫數十篇詩詞理論方面的文章。著有《南郭詞文》,並獲第三屆「中國金融文學獎」詩歌提名獎。合編有《雪藻蘭襟精華詩詞》、《清韻十二家》、《臨屏精華詩詞賞析》、《隴南青年文學年度詩歌精選2018-2019》等詩詞選集。曾發起創建楓葉文學社並出期刊《楓葉》。獲「首屆國際詩酒文化大會」現代詩入圍獎。作品入編第四屆中國百詩百聯大賽。被全國詩詞家神州行組委會授予「新中國成立70周年優秀詩詞家」及「全國2020年戰疫詩先鋒」稱號。

系中國詩歌學會、中華詩詞學會、中國金融作家協會、《詩刊》子曰詩社、暹華文化研究院會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人,中華文化旅遊詩詞學會常務理事,武都區作協理事、區詩詞學會副會長,隴南市詩詞學會副秘書長,《隴南詩詞》編審,《炎黃詩詞》總編,《成州文學》顧問,雪藻蘭襟詩詞編審。原精品文化論壇總編,原《中國詩歌報》詩詞創研中心副主編。

相關焦點

  • 格律詩第七講:平水韻和新韻之爭,如何使用平水韻寫近體詩?
    我們已經完成了格律詩的基本平仄規則,絕句和律詩的基礎平仄格式的推導講解,並在上一講理清了律詩的對仗知識和押韻的基礎知識,那麼這一講我們繼續深入講押韻關於平水韻、新韻的選擇和使用範圍,以及如何使用平水韻寫詩。奉上前六講連結,歡迎有心的朋友查看,再跟上繼續。格律詩第二講:何為平仄?
  • 五音與106平水韻對應表
    五音與106平水韻對應表宮(撮口呼)【帶a、an、ang、ia、ian、iang、ua、uan、uāng、ié(部分入商)的音節,中性,表寬洪和穩重,氣勢比較恢弘,就像鐘聲,氣勢很大氣。】下平五歌中,好多韻母為e的,解釋只有一個:就是有些字的讀音發展到今天和古音已經有所差異。說它特殊,不如說只是我們現代人看他比較特殊,其實就是在現代,也有一些地區把帥哥叫做帥鍋的。那麼,我們還能用我們今天的普通話讀音來判斷詩裡的字是什麼音麼?所以,當自己感覺拿不準的時候,一定不能偷懶,去查下平水韻表,看下它屬於哪個韻部。
  • 「衰」的論爭源於韻書刪改
    這個讀音與首尾兩句的韻腳即「回(此字的中古音為huái)」和「來(lái)」相押,一韻到底。但問題在於,《廣韻》《集韻》及《平水韻》等傳世主流韻書中,「回」「來」所在的灰韻中沒有「衰(shuāi)」字。因此,明代詩論家焦竑、胡應麟等人認為,《回鄉偶書》中的「衰」字「出韻」,這犯了格律詩的大忌。二是讀作cuī,義為「按照一定的標準遞減」。
  • 「一弦一柱思華年」是否出律,寫詩如何避免新舊韻混用?
    而下沉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大家都明白詩理,不但能讀懂、賞析古詩詞,還要學會創作古詩詞,讓新的活力、題材注入到老的文學體裁之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而新舊韻的選擇使用,就是一個首當其衝的問題。為什麼不能混用新舊韻不學平水韻?
  • 平水韻表(建議收藏)
    平水韻(完整版)「平水韻」(平水韻部)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劉淵而得名。平水韻依據唐人用韻情況,把漢字劃分成107個韻部(其書今佚)。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絕詩用韻,其韻腳的字必須出自同一韻部,不能錯用。隋朝陸法言的《切韻》分為206韻,過於細,唐代規定相近的韻可以合用,所以唐朝《切韻》實際簡化版為193韻。
  • 「鬢毛衰」詩案:「衰」的論爭源於韻書刪改
    這個讀音與首尾兩句的韻腳即「回(此字的中古音為huái)」和「來(lái)」相押,一韻到底。但問題在於,《廣韻》《集韻》及《平水韻》等傳世主流韻書中,「回」「來」所在的灰韻中沒有「衰(shuāi)」字。因此,明代詩論家焦竑、胡應麟等人認為,《回鄉偶書》中的「衰」字「出韻」,這犯了格律詩的大忌。  二是讀作cuī,義為「按照一定的標準遞減」。
  • 詭神詩話:《平水韻》並未收錄的字,該如何判斷平仄?
    《平水韻》是《廣韻》的一種略本,《廣韻》有206韻部,《平水韻》則有106個韻部,宋代以後,文人創作格律詩、古體詩、對聯等普遍運用《平水韻》來判斷平仄和押韻,不過填詞一般還是以《詞林正韻》為依據。《平水韻》收錄漢字為9504個,已經涵蓋了絕大部分常用漢字,就古詩對聯創作而言,《平水韻》能滿足絕大多數人的需求。
  • 為什麼《笠翁對韻》中「一東」、「二冬」部韻母讀起來沒有區別?
    這話問得,在古代要是沒有區別,為什麼要分成兩個韻部呢? 在平水韻之前,這兩個韻部的發音肯定是有區別的,而且應該還比較明顯。也就是在當時的官話,即中原口音之中。直到今天,我們去南方聽某些地方的特別老的方言,可能這兩個韻部的字發音還有區別。
  • 怕是秋天風露,染教世界都香
    明月團團高樹影,十裡水沉煙冷。 大都一點宮黃,人間直恁芬芳。 怕是秋天風露,染教世界都香。 【注釋】 1.叔良:即餘叔良,作者友人。木犀(xī):即木樨,桂樹學名,又名崖桂。因其樹木紋理如犀,故名。
  • 元朝才子,只因太會寫詩,被誤作是唐人,作品竟被《全唐詩》收錄
    元朝就有一位詩人,因為太會寫詩,一度被誤認為是唐朝人。更令人尷尬的是,他的詩作竟然還被收錄進了《全唐詩》。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且聽我細細道來。 在《宋人軼事彙編》和清代錢熙彥的《元詩選補遺》中,就有一些記載,而通過這些記載,能確定唐珙是浙江紹興人,並能確定他是南宋義士、詞人唐珏之子。
  • 七絕《玉指輕彈曲韻長》平水韻
    七絕《玉指輕彈曲韻長》平水韻 七絕《玉指輕彈曲韻長》平水韻 玉指輕彈曲韻長, 樓臺相伴舞裙妝。
  • 為什麼讀唐詩宋詞還押韻呢?
    古人的讀音的確與現代讀音有了不小的區別,但是,為什麼我們讀唐詩宋詞還押韻呢? 一、有的押韻,有的不押韻 有的詩詞,用普通話讀,是不押韻的,有的用普通話讀,是押韻的。 如果時間過於久遠的詩歌,例如詩經中的詩,感覺不押韻的現象比較多。
  • 清代新疆方志中的唐音迴響
    至於清代,方志的「資政、教化、存史」功能在治理邊疆中進一步凸顯。學者們意識到方志除記錄地方歷史掌故之外,尚有彰明教化、鞏固邊防之用。成書於嘉慶十二年(1807)的《三州輯略》就承載了這一社會歷史功能。編者和瑛作序云:「史館銘勳,儒林作傳,以國書等其韻,辨舌齒於微茫;以漢楷和其聲,葉羽宮之巨細。」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究竟是什麼意思?
    清代的居士在《唐詩三百首·序》中說:「世俗兒童就學,即授《千家詩》,取其於成誦,故流傳不廢,但其詩隨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絕二體,而唐、宋人又雜出其間,殊體制。但是,將《唐詩三百首》讀熟後,應該古詩學習達到一定的水平了。因為《唐詩三百首》不全是簡單的詩,還有不少比較長的「歌行體」的詩。如王維的《桃源行》32句,韓愈的七言古詩《石鼓文》66句,都是較難的作品。這麼多東西學完,只達到一個會「吟誦」的水平,就好像是高中畢業只學會了拼音,簡直是在開玩笑!第二,作詩更有廣告或宣傳效應。
  • 詩詞寫作入門:幾分鐘教你搞懂格律詩的押韻,寫詩就是這麼簡單
    寫詩方法總結:記住這些要領,任何格律詩你都能輕鬆上手一、格律詩之押韻格律詩中的押韻也叫壓韻或葉(xié)韻,即為詩詞歌賦中句尾用同韻部字的形式。關於韻部:指同韻母字的所屬類別。如:歸、飛、微、扉等,它們同屬於平水韻「五微」部。
  • 連毛主席都引用日本人的詩,日本人為啥能寫出那麼好的漢詩?
    其意境、感情、形式,乃至平仄,都如此符合中國人口味兒,敢問作者,莫非他們都會中文?非也。日本人的這些詩作之人,沒有一個會像我們這樣去讀他們的詩。相反,如今的日本人,在讀中國唐詩時,也全部用得是日語,聽起來嗚啦嗚啦的。
  • 了解中國詩歌史的波浪曲線,搞懂為什麼清代詩詞會出現中興
    為什麼我們稱清代詩詞為中興?其實是因為元代、明代詩歌相對沒落,進入低谷,而到了清朝又恢復了唐宋的高昂狀態,所以我們稱之為「中興」。雖然未必能達到唐詩的高度,但是和宋詩比肩是沒有問題的。如何判斷詩歌在一個時代的位置是頂峰還是低谷?
  • 七絕都是格律詩嗎?當然不是,七絕中也有不少古體詩
    還有仄起平收的《滑州送人先歸》(唐·劉商)河水冰消雁北飛,寒衣未足又春衣。自憐漂蕩經年客,送別千回獨未歸。上面舉例的4種七絕,都是近體詩。近體詩一般認為都押平韻,所以押仄韻的七絕,雖然都是用律句,也會被認為是古體詩。二、都用律句但是押仄韻的古體七絕如《春夢》(唐·岑參)都是律句,但是押仄韻,一般被看作七言的古體絕句。:洞房昨夜春風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 格律詩有沒有仄韻詩,三五七句的尾字都必須仄韻嗎?
    從平仄的角度來看,並沒有對格律詩押什麼聲調的韻作出規範。因為絕大部分格律詩都是平聲收尾,配合詩歌的吟誦體韻味,所以我們現在一般默認了格律詩平聲結尾的規則。從押韻本身來講,詩歌的押韻分為排韻和隔句韻。排韻就是句句韻,隔句韻就是偶數句押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