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小說,世人首先想到的定是《紅樓夢》、"四大名著";說起鬼怪故事,那蒲松齡、《聊齋志異》便是其"代言人";而說起才女,"李清照"這三個字定會浮現在你的腦海;
談到賦,你不可能不說曹植,不說《洛神賦》;而聊到駢文,王勃的《滕王閣序》又有誰人不知?讀詞,宋詞定會是你的首選;而說到唐朝,可能你先想到的是李杜、王孟,是詩,而不是唐太宗或者唐玄宗。
這便是文化標籤、文化烙印。當這些文化標籤,深深的烙印在我們的腦海之中時,有時候卻會發一些烏龍事件。
元朝就有一位詩人,因為太會寫詩,一度被誤認為是唐朝人。更令人尷尬的是,他的詩作竟然還被收錄進了《全唐詩》。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且聽我細細道來。
元朝詩人唐珙
唐珙元代人,字溫如,出生於會稽山陰,也就是現在的浙江紹興一帶。由於唐珙此人在各種古籍中記載甚少,所以其平生往事無處考證。可能這也是他會被誤作為唐朝人,最大的原因。
唐珙此人雖在古籍中鮮有記載,但也不是完全找不到蛛絲馬跡。在《宋人軼事彙編》和清代錢熙彥的《元詩選補遺》中,就有一些記載,而通過這些記載,能確定唐珙是浙江紹興人,並能確定他是南宋義士、詞人唐珏之子。
《元詩選補遺》:唐珙,字溫如,會稽雷門人。父珏,字玉潛,元初與林景錫躬拾宋陵遺骨,別葬山中,植冬青為識。一夕,夢黃袍者數人,率一嬰兒,狀玉雪,指示曰:"以此報掩埋之德。"後得子,因名珙。珙豪於詩。
《宋人軼事彙編·卷十九》:唐珏字玉潛,會稽山陰人。
當然一句"珙豪於詩",也能看出唐珙確實是一個詩才,且有很高的作詩水平。那唐珙是如何為誤作為唐朝人的呢?這就得從他的詩作說起了。
唐珙平生共流傳下來,有記載的詩作八首,而這八首詩每一首都是精品。其中公認為最好的,也是被收錄進《全唐詩》的《過洞庭》。
七言絕句《過洞庭》
《過洞庭》又名《題龍陽縣青草湖》,是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是唐珙遊湘北青草湖時所作,此詩屬於一首紀遊詩。
這是一首充滿浪漫色彩的詩,有唐詩或者說有李白詩的韻味,可能這也是《過洞庭》被收錄進《全唐詩》最大的原因。
唐珙以此詩借景抒懷,他用秋楓之衰颯,來襯託描繪自己之豪邁。以衰颯之景與豪邁之情,這種強烈的對比,來襯託自己的情懷。
過洞庭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前兩句寫景,颯颯的秋風吹來,洞庭湖的湖水泛起了層層白波。而句中的"老"字與"白髮多",入木三分的描寫出了秋天的蕭瑟之景。
這兩句詩讀起來,給人非常"唐朝"的感覺,而熟悉李白之人,在這兩句詩中也定能讀出"李白的味道"。有李白的韻味,但在唐珙的詩句中,卻讀不出明、清很多詩人對唐詩模仿的那種感覺。
而後兩句則是抒懷,唐珙借夢中的"星河",來抒發自己的浪漫與豪邁。在他的夢中,洞庭變成了星河。而一句"醉後不知天在水",確實有似李白般的豪邁。
倉林忠教授在《名詩的意旨及優劣辨析》中這樣寫道:
"全詩構思精巧,意境奇幻縹緲,筆調輕巧靈動。有一'老'字,突顯了詩人身在江湖、多愁善感、擔憂或悵恨老來遲暮的悲涼心境。"
結語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特別是詩文化是我們的瑰寶。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誕生了李白、杜甫這樣偉大的詩人,也流傳下來了《將進酒》、《登高》這樣的千古絕唱。
但又有多少唐珙這樣的"默默無名"的詩人,被歷史滾滾的車輪所遺棄。又有多少像《過洞庭》這樣的作品,不知寫於何年何月,甚至不知道作者當時的處境。更不談那些,已經徹底遺失的絕唱。
《過洞庭》被《全唐詩》收錄,看似是一個烏龍,甚至在很多人看來這還是一個"笑話",但這件事的背後,卻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好好保護,不好好繼承,很多年以後,這種事還會出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