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才子,只因太會寫詩,被誤作是唐人,作品竟被《全唐詩》收錄

2020-12-17 騰訊網

說到小說,世人首先想到的定是《紅樓夢》、"四大名著";說起鬼怪故事,那蒲松齡、《聊齋志異》便是其"代言人";而說起才女,"李清照"這三個字定會浮現在你的腦海;

談到賦,你不可能不說曹植,不說《洛神賦》;而聊到駢文,王勃的《滕王閣序》又有誰人不知?讀詞,宋詞定會是你的首選;而說到唐朝,可能你先想到的是李杜、王孟,是詩,而不是唐太宗或者唐玄宗。

這便是文化標籤、文化烙印。當這些文化標籤,深深的烙印在我們的腦海之中時,有時候卻會發一些烏龍事件。

元朝就有一位詩人,因為太會寫詩,一度被誤認為是唐朝人。更令人尷尬的是,他的詩作竟然還被收錄進了《全唐詩》。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且聽我細細道來。

元朝詩人唐珙

唐珙元代人,字溫如,出生於會稽山陰,也就是現在的浙江紹興一帶。由於唐珙此人在各種古籍中記載甚少,所以其平生往事無處考證。可能這也是他會被誤作為唐朝人,最大的原因。

唐珙此人雖在古籍中鮮有記載,但也不是完全找不到蛛絲馬跡。在《宋人軼事彙編》和清代錢熙彥的《元詩選補遺》中,就有一些記載,而通過這些記載,能確定唐珙是浙江紹興人,並能確定他是南宋義士、詞人唐珏之子。

《元詩選補遺》:唐珙,字溫如,會稽雷門人。父珏,字玉潛,元初與林景錫躬拾宋陵遺骨,別葬山中,植冬青為識。一夕,夢黃袍者數人,率一嬰兒,狀玉雪,指示曰:"以此報掩埋之德。"後得子,因名珙。珙豪於詩。

《宋人軼事彙編·卷十九》:唐珏字玉潛,會稽山陰人。

當然一句"珙豪於詩",也能看出唐珙確實是一個詩才,且有很高的作詩水平。那唐珙是如何為誤作為唐朝人的呢?這就得從他的詩作說起了。

唐珙平生共流傳下來,有記載的詩作八首,而這八首詩每一首都是精品。其中公認為最好的,也是被收錄進《全唐詩》的《過洞庭》。

七言絕句《過洞庭》

《過洞庭》又名《題龍陽縣青草湖》,是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是唐珙遊湘北青草湖時所作,此詩屬於一首紀遊詩。

這是一首充滿浪漫色彩的詩,有唐詩或者說有李白詩的韻味,可能這也是《過洞庭》被收錄進《全唐詩》最大的原因。

唐珙以此詩借景抒懷,他用秋楓之衰颯,來襯託描繪自己之豪邁。以衰颯之景與豪邁之情,這種強烈的對比,來襯託自己的情懷。

過洞庭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前兩句寫景,颯颯的秋風吹來,洞庭湖的湖水泛起了層層白波。而句中的"老"字與"白髮多",入木三分的描寫出了秋天的蕭瑟之景

這兩句詩讀起來,給人非常"唐朝"的感覺,而熟悉李白之人,在這兩句詩中也定能讀出"李白的味道"。有李白的韻味,但在唐珙的詩句中,卻讀不出明、清很多詩人對唐詩模仿的那種感覺。

而後兩句則是抒懷,唐珙借夢中的"星河",來抒發自己的浪漫與豪邁。在他的夢中,洞庭變成了星河。而一句"醉後不知天在水",確實有似李白般的豪邁。

倉林忠教授在《名詩的意旨及優劣辨析》中這樣寫道:

"全詩構思精巧,意境奇幻縹緲,筆調輕巧靈動。有一'老'字,突顯了詩人身在江湖、多愁善感、擔憂或悵恨老來遲暮的悲涼心境。"

結語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特別是詩文化是我們的瑰寶。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誕生了李白、杜甫這樣偉大的詩人,也流傳下來了《將進酒》、《登高》這樣的千古絕唱。

但又有多少唐珙這樣的"默默無名"的詩人,被歷史滾滾的車輪所遺棄。又有多少像《過洞庭》這樣的作品,不知寫於何年何月,甚至不知道作者當時的處境。更不談那些,已經徹底遺失的絕唱。

《過洞庭》被《全唐詩》收錄,看似是一個烏龍,甚至在很多人看來這還是一個"笑話",但這件事的背後,卻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好好保護,不好好繼承,很多年以後,這種事還會出現更多。

相關焦點

  • 中華版《全唐詩》《全宋詞》,五萬首唐詩、兩萬首宋詞一覽無餘
    唐人的詩,除各個作家的專集以外,在唐宋已有人彙輯編集,但都不夠全備,至明胡震亨《唐音統籤》和清初季振宜《唐詩》,遂有網羅面較廣的唐詩總集。《全唐詩》的纂修即以此二書為基礎,並用內府所藏唐人詩集參校,又旁採殘碑、斷碣、稗史、雜書之所載,拾遺補缺。全書網羅賅備,義例謹嚴,校注周密。
  • 《全唐詩》的開卷之作,處處彰顯富貴氣,李白詩歌也不能爭鋒
    相信很多人都讀過《唐詩三百首》,那是最重要的唐詩選集。但如果是更深入的讀者,一定會拜讀《全唐詩》。這部完成於康熙四十四年的煌煌巨作,收錄了兩千兩百多位詩人的四萬八千多首詩歌,堪稱真正的唐詩大全。相信很多人會認為,《全唐詩》的開卷之作,至少要放上李白、杜甫的作品,才鎮得住場面。李世民雖然貴為天子,但卻不是一流的詩人,更不是詩歌藝術金字塔尖的人物,怎麼會將他的詩歌,放在開篇的第一首呢?究其原因,當然與李世民的地位不無關係。
  • 格律是什麼,不懂的話是不是就不要寫詩?
    我們說一首作品有格律,其實是好念、好聽、詩意好、意境好的意思。 不過題主這裡指的肯定不是本意了,而是指平仄規則發展起來之後,在唐朝針對近體詩建立的平仄格律。而這個格律就是指「格式」和「音律」,按照這些格律規則形成了一種專門的詩體「格律體」。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究竟是什麼意思?
    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較《千家詩》不遠勝耶?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這段話中作者引用的諺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可謂膾炙人口。但是它的意思很多人卻弄不清楚,以至於出現了許多訛傳。
  • 滿船清夢壓星河:小詩人的大作品,一直被人當唐詩看
    ——唐溫如為什麼不是唐詩?唐溫如的這首詩原題為《過洞庭》,又叫《題龍陽縣青草湖》,被選入《全唐詩》,很多人都以為作者是晚唐人,其實弄錯了。唐溫如,名珙,是元末明初會稽(今紹興)人。為什麼這麼說呢?賴良是浙江天台人,他的這本詩集,「所選皆元末吳越人隱而傳之不廣之作」,也就是與他同時代的江浙一帶一些名氣不大的詩人的詩作,一共三百首,這是向《詩經》看齊,名稱也來自《詩經》。以此推斷,賴良所選,都是同時代的又是同鄉詩人的詩,這個應該可信度較高,不太會弄錯。
  • 10首七言律詩,有唐一代,巔峰之作
    詩中第四句,寫得太好太有力太包舉,故這首詩必須入選。許渾雖然現已不知名,但生於晚唐,卻也是與杜枚齊名的詩人。杜枚詩集中,有不少是許渾的作品。人所周知的《清明》一詩,許渾是嫌疑人之一。3.入選理由:柳宗元最有豪邁氣質的愁思之作。總是很憂愁的詩人難得放開一回,要選。詩本身也寫得開闊動人,收放自如。是柳宗元詩詞最出色的作品之一,也是各種詩詞選本的常客。被貶嶺南蠻荒之地,心情是抑鬱的,視野是開闊的。詩頗有吞吐山河的氣勢。
  • 十首「壓卷之作」,究竟哪首堪當引領唐詩風騷?
    根據1705年清康熙年間編校的《全唐詩》,其收錄的詩篇有四萬八千九百餘首,涉及的詩人有兩千兩百餘人。 那麼,哪一首是夜空中最閃亮的星呢? 多數人的第一印象,應該是崔顥的《黃鶴樓》。這種印象,從何而來?
  • 蜀中才子竟對不上妻子的對子,連丫環廚子都不如?
    《武林外傳》中的呂知府的孫兒呂秀才從小被譽為神童,三歲識千字,五歲讀唐詩,七歲熟讀四書五經……,子曰、詩云不離口,著實令我們印象深刻。而今天要說的這個人也和呂秀才一般,五歲讀經史,七歲吟詩作對,才思敏捷享譽鄉裡,更是在29歲上就中了進士,少年得志。
  • 徜徉於唐詩之中,盡情體味「書當快意讀易盡」的意境
    文 | 陶玉山只要一提起唐朝,那必然會想到那些燦若晨星的詩人,以及他們所書寫的直透人心的詩篇。即使是一個小孩子也會咿咿呀呀吟誦幾句唐詩。在某種程度上講,唐詩幾乎成了唐朝的代名詞。一卷唐詩,寫得是唐朝的風度,唐朝的人物,也是唐朝的事情。
  • 「醉裡從為客,詩成覺有神」——唐詩與酒
    從唐詩豐富多彩的詠酒詩和與唐人大量的酒後所作的精彩詩篇來看,這些詩確實是唐人酒文化營養基中所孕育出的精神花朵。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好的唐詩幾乎有一半是在酒興中寫出來的。且不說像王績的《過酒家》、李白的《將進酒》、《襄陽歌》、《月下獨酌》、杜甫的《醉時歌》、《飲中八仙歌》、王維的《渭城曲》、孟浩然的《過故人莊》、王翰的《涼州詞》等一系列的詠酒詩,就是那些不是詠酒的許多名詩,也大都是詩人酒後之作。唐代有哪一位詩人不喝酒?又有哪一位光喝酒不作詩的呢?所以說,唐人的詩是與酒有著密切關係的。五萬多首唐詩,其中直接詠及酒的詩就有六千多首,其他還有更多的詩歌,間接與酒有關。
  • 為什麼讀唐詩宋詞還押韻呢?
    —阿諾德 這個問題估計很多人想到過:用普通話讀古詩,為什麼會押韻?古代漢語跟現在的普通話不是有很大的差別嗎? 古人的文字,我們學習過以後,至今能看懂;古人的文章,大部分我們幾乎也能讀下來。 所以,古詩詞,我們能夠讀懂,並不奇怪。
  • 知名教授質疑王之渙「黃河遠上白雲間」:玉關門沒黃河,詩句有誤
    唐代文壇有個很牛的詩人,一生存世的作品不多,就只有那麼6首,但水平之高卻令人嘆為觀止,此人就是王之渙。在2011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唐詩排行榜》中,王之渙的《涼州詞》和《登鸛雀樓》,分別排在了第3名和第4名,而詩仙李白則僅有《蜀道難》一首入前10。兩相對比,王之渙的水平不容小覷。
  • 「薦讀」唐詩極簡史:29首巔峰唐詩,重溫大唐盛世289年
    《全唐詩》作者二千二百餘人,唐詩四萬八千九百多首,今天讓我們一起花一點時間,了解一下唐詩極簡史吧!>若虛寫《春江花月夜》的張若虛,《全唐詩》僅存他二首詩。……唐詩,因為李太白的存在,被推上了文學史的巔峰。我們很難想像,像李白這樣能橫著走的大才子,居然也傾慕過別人。
  • 關於唐詩的幾種分法和一些疑問
    前一段時間,華仔陸陸續續和大家分享了一些初唐詩人的作品。既然說到「初唐」這個概念,那麼今天就來分享一下,歷代文學評論家,他們關於唐詩的幾種主流分法。他也發現了由於統治者的喜好,推動了唐詩的繁盛,已經初步對唐詩作了分類,但還不是太細緻。歐陽修、宋祁編撰的《新唐書》也有唐詩分期的闡述,但是還沒有形成具體的詩歌理論研究。
  • 古代頂級詩人寫詩有多快?曹植七步成詩,賈島一天只寫一個像素
    換算成我們熟悉的概念,就是五天寫出一個陸遊,二十天寫出一個乾隆(陸遊:謝邀,不想和他相提並論),二十五天寫出一部《全唐詩》。這個速度太可怕了,就是放在人工智慧身上,都有點擔心燒壞主板。當然,這樣宛如流水線「生產」出來,純比打字速度的「詩」,它也不能叫詩。
  • 全唐詩抄20:這首有名的《出塞》,是哥哥寫的?還是弟弟寫的?
    出自全唐詩卷36第3【背景大略】隋末唐初,中華大地上有過一對兄弟,哥哥虞世基,弟弟虞世南,兄弟倆都擅長詩文、精通書法,二人的命運卻迥然不同。哥哥媚事隋煬帝而背負罵名,弟弟追隨唐太宗成為開國功臣而流芳百世。詩歌的世界裡,倆人時有混淆。本期抄錄的這首《出塞》,雖被《全唐詩》收入虞世南卷中,學術界似另有看法。哥哥寫的?弟弟寫的?
  • 唐詩清源之唐詩的思想淵源
    唐詩的思想淵源社會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作品的源泉,但文藝並非生活現象的簡單複製,它是客觀現實通過作家頭腦的反映。在經過作家頭腦這個濾波器時,那些不符合其主觀審美情趣的「噪音」,往往被篩汰了,存留下來的成分,又會得到種種加工與變形。這就是所謂藝術創造,而創造總離不開創造者心靈的烙印。
  • 14歲「神童」少女日寫詩2000首,古人一生寫多少首?你可以嗎?
    「她如果靜心寫詩,2000首沒有問題。但我們也沒有去突破,我想好好寫一天寫2500首、3000首也不一定。我在家看她寫作的,情況我都清楚。」,說這段話的是一位岑某諾的父親岑某燦。一個人一天可以作2000首詩,你信嗎?你可以嗎?
  • 為什麼寫詩都要押平韻?唐詩為何竟然都符合清代的平水韻?
    為什麼唐詩竟然都符合清代的《平水韻》?為什麼寫詩都要押平韻?◎南郭居士有時突然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唐詩竟然都符合清代所編的《平水韻》?初學詩詞時也許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其實還有許多關於平水韻的疑惑,比如為什麼格律詩(近體詩)都押平韻?
  • 葛家兵 ‖ 一卷唐詩慰風塵
    也有人說,臨摹一首詩,念起,心田便會開出一片意蘊悠香的花海。於是,我漫書幾頁,擷取幾章,且吟且思。那書琴生韻喚醒了誰沉睡千年的心笙;那筆劍療飢又治癒了誰心中的山河夢囈。遺失在歲月長河中的光陰故事由一卷《唐詩》深情地演繹,每個字符、每行詩札,每句解讀都能給人以無限地的遐思,驚豔了時光,唯美了歲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