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外傳》中的呂知府的孫兒呂秀才從小被譽為神童,三歲識千字,五歲讀唐詩,七歲熟讀四書五經……,子曰、詩云不離口,著實令我們印象深刻。而今天要說的這個人也和呂秀才一般,五歲讀經史,七歲吟詩作對,才思敏捷享譽鄉裡,更是在29歲上就中了進士,少年得志。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他對對子的那些事。
一、妙對無對之對
據說,李調元年幼之時,其父出了一個上聯「曹子建七步成詩」,思前想後還是難以作答,只得老實回道「李調元一時無對」。不料,父親一聽大喜,這不正是挺好的下聯嗎,可謂是無對之對。這個上下聯均是人名再加上一個典故,其中七和一都是數字,步和時是空間對時間,成和無是反義詞,而詩和對都是文學類型的,如此隨手拈來,「天然去雕琢」,反而更加工整合適。可見,又是非要強求反而不如偶遇。
二、博採眾長擬對聯這些人對的下聯都是來源於自己手邊的事情,即興而作,可見對對子也是要講究情境的,一時確有難以答對的,只有觸景生情有了相應的事物情感才能對得上。而李調元聽了家人們的對句,十分慚愧,之後對那些販夫走卒也不敢小瞧,之後更是和他們談論詩句,學問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可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誠不我欺。其實,世上常有臥虎藏龍之地,永遠都不會知道路過的那個人到底有怎麼樣的能耐,因此還是要常懷謙遜之心,才能讓自己得到更好的發展。就連那樣的才子都有所不及之處,更何況世人多不及他。
這些人對的下聯都是來源於自己手邊的事情,即興而作,可見對對子也是要講究情境的,一時確有難以答對的,只有觸景生情有了相應的事物情感才能對得上。而李調元聽了家人們的對句,十分慚愧,之後對那些販夫走卒也不敢小瞧,之後更是和他們談論詩句,學問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可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誠不我欺。其實,世上常有臥虎藏龍之地,永遠都不會知道路過的那個人到底有怎麼樣的能耐,因此還是要常懷謙遜之心,才能讓自己得到更好的發展。就連那樣的才子都有所不及之處,更何況世人多不及他。
三 借聯反嘲眾人
李調元在出任翰林之後,出任杭州主考官,但是因為江南才子瞧不起四川文人,故而在招待他的時候故意輕薄他,還出了一個上聯「蜀西老棕,枝長葉大根基淺」來嘲諷他上了年紀,看似枝繁葉茂實則根基淺薄,那李調元一聽,頓時明白他們的意思,未喝盡杯中的酒就對出了下聯「江南嫩筍,嘴尖皮厚腹內空」,藉此諷刺眾位才子年輕氣盛只會逞口舌之利,金玉在外敗絮其中,那些才子聽了下聯個個面紅耳赤。自古以來有文人相輕的說法,相互之間交流互懟都有他們的特色,有些話不好明著說出口,卻會藉助一些巧妙的手段來貶損對方,如果一時不慎很容易進入他們的圈套。而李調元也是確有急智,能在極短的時間以更加絕妙的方式反擊,倒是留下了一段佳話。
四、巧對迴文聯
有一天,李調元來到一座山上,廟中長老早就聽聞他的名聲,趕忙出來迎接,帶他到廟中前後遊覽一番。又準備了豐盛的素宴,不想那長老在席間欲言又止,像是有什麼事情,一番詢問之下才知道,原來這從前這廟中有位長老畫了一幅畫,上面有三兩枝出水荷花,正巧當時唐伯虎遊玩到此處,就在上面題字「畫上荷花和尚畫」,還說如果有人對得出這幅對子,必定是當世奇才,自那之後竟無人對得出下聯。那李調元沉思片刻,因這這幅對子看似簡單,其實是一副回字聯,也就是說無論正反念讀音都一樣,故而唐伯虎敢出此大言。不久他微微一笑對曰「書臨漢帖翰林書」。從此,這幅畫就作為鎮寺之寶,掛在方丈室中了。
唐伯虎所做上聯與畫中景物與來源有關,信手拈來十分自然,又因為回文的緣故更讓這副對聯顯得有趣。而下聯借用翰林的書來對應和尚的畫,一僧一俗,一佛一儒,荷花對於佛教的意義自然不必說,翰林做學問也少不得書,確實對得極妙。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人才輩出,詩詞散文上自不必說,對聯方面也留下了不少相關的奇聞軼事。不少人藉助對聯來尋找知音、嘲諷對手,今日看來,無不幽默風趣,令人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