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華仔陸陸續續和大家分享了一些初唐詩人的作品。既然說到「初唐」這個概念,那麼今天就來分享一下,歷代文學評論家,他們關於唐詩的幾種主流分法。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李淵、李世民父子順勢起兵,南徵北戰,終於在公元618年建立唐朝。立國近三百年,傳了二十位皇帝,期間經歷了武則天篡奪、中宗復位、安史之亂、黃巢起義等動蕩時期,直到公元907年朱溫篡權奪位,建立後梁,唐朝才算真正滅亡。在這二百九十一年的時間裡,唐朝創造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不僅體現在經濟、軍事上,也體現在文化、藝術上。唐朝延續了隋朝創立的科舉制度,創作詩歌不僅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人們改變命運的方式。這也促進了唐詩的繁榮,湧現了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等大詩人。
李唐王朝近三百年,中國基本上是維持大一統的局面。從唐太宗李世民到唐玄宗李隆基,這期間有一百三十年,綜合國力不斷增長,疆域也達到頂峰。中央集權也得到很大發展,政令通暢,社會安定。然而盛極必衰,經過安史之亂,雖然郭子儀、李光弼等名將全力保住了唐朝政權,但是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已經遭受重創。府庫空虛,田地荒蕪,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大唐帝國已經是搖搖欲墜。期間雖然有貞元、元和年間的中興局面,但也已經積重難返,於事無補了。
詩歌藝術是建立在社會發展的基礎上的,隨著國家形勢的變化,文學藝術也相應地改變。在唐朝即將滅亡的時候,就有人對唐詩進行了總結,如晚唐司空圖的《與王駕評詩書》:「國初主上好文雅,風流特盛。沈、宋始興之後,傑出於江寧,宏肆於李杜,極矣。右丞蘇州,趣味澄瓊,若清風之出岫。大曆十數公,抑又其次焉。力勍而氣孱,乃都市豪估耳。劉公夢得,楊公巨源,亦各有勝會。閬仙東野、劉得仁輩,時得佳致,亦足滌煩,厥後所聞,逾褊淺矣。」他也發現了由於統治者的喜好,推動了唐詩的繁盛,已經初步對唐詩作了分類,但還不是太細緻。歐陽修、宋祁編撰的《新唐書》也有唐詩分期的闡述,但是還沒有形成具體的詩歌理論研究。後世影響比較大的,且有詩歌理論傳世的,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嚴羽《滄浪詩話》「五分法」南宋的詩歌理論家嚴羽,寫了一本影響極大的詩歌評論集《滄浪詩話》,他把唐詩分為五個部分:初唐體、盛唐體、大曆體、元和體、晚唐體,抓住了詩歌鮮明的時代特徵。《滄浪詩話·詩辯》說:「次取沈宋、王楊盧駱、陳拾遺之詩而熟參之,次取開元、天寶諸家之詩而熟參之,次獨取李杜二公之詩而熟參之,又取大曆十才子之詩而熟參之,又取元和之詩而熟參之,又盡取晚唐諸家之詩而熟參之。」這與流行的四唐說的不同之處是將大曆和元和分開,因為在「安史之亂」以後,詩人們的信念和理想受到了摧殘,其詩作也失去了昂揚的鬥志和磅礴的氣勢,大曆才子們多寄情山水,崇尚精工,呈現出幽清冷寂的詩風。到唐憲宗元和年間,元稹、白居易發起新樂府運動,推崇通俗、寫實的文風,針砭時事,重視詩歌的教化功能,這與大曆才子們的詩風是截然不同的。
楊士弘《唐音》「三分法"元朝的楊士弘將唐詩分為三個階段,從高祖武德元年至玄宗天寶十五載,共一百三十八年,劃為初盛唐,他選了王績至張志和六十五人的詩,以代表這一時期。從玄宗天寶末年至憲宗元和末年,共六十三年,劃為中唐,他選了從皇甫冉至白居易四十八人的詩,以代表這一時期。從穆宗長慶元年至唐代結束共八十六年,劃為晚唐,他選了從賈島至韋莊四十九人的詩,以代表這一時期。楊士弘又把唐詩分為「始音」和「正音」兩種。初盛唐、中唐,晚唐的詩都是正音,王、楊、盧、駱四傑的詩則列入始音,不劃在初盛唐詩之內。他以為四傑的詩還沒有脫盡梁陳遺風,對唐詩來說,還在胚胎時期,還不是業已成熟的「唐音」。他的分法沒有把四傑劃入初唐,卻將初唐和盛唐合併,後人以為不合理。
高棅《唐詩品匯》"四分法"明朝的高棅編《唐詩品匯》,把初、盛,中、晚分為四個時期。從高祖武德元年至武后長安四年,共八十六年,稱為初唐。從中宗神龍元年至代宗大曆五年,共六十五年,稱為盛唐。杜甫於大曆五年去世,以這一年作為盛唐的結束。從大曆至大和末,共六十四年,稱為中唐。以後七十一年,稱為晚唐。按照高棅的分法,稱為「四唐」。其實在他之前,元代方回的《瀛奎律髓》中就有唐初、盛唐、中唐和晚唐的說法,已經將唐詩分為初、盛、中、晚四期,只是篇幅較小並且沒有具體明確地闡述。現在談論唐詩,一般都沿用高棅在《唐詩品匯》提出的"四分法"。
現代文學家施蟄存在《唐詩百話》中對傳統的「四分法」提出疑問,並認為嚴羽和楊士弘的分法也有可取之處。大家不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藝術和社會的先後關係問題。唐詩的歷史和唐朝的歷史是不是重合的?是不是唐朝歷史政治的「初盛中晚」,就是詩歌藝術的「初盛中晚」?藝術雖然來源於生活,是社會歷史的反映。但是不可否認,詩歌藝術不一定和社會歷史重合,既可以超前於時代,也可以滯後於時代。何況還有各位詩人才氣、風格、題材的不同。所以我們在接受唐詩四分法的同時,也應該發生疑問,或者反思一下嚴羽、楊士弘的觀點有無可取之處?這些都是讀唐詩的時候,值得思考的問題。
很明顯,高棅《唐詩品匯》的"四分法",是針對唐代歷史的四個階段來劃分的。這種分法,對於了解詩歌藝術的前後順序很有幫助,但是也會帶來一些副作用。今天我們一談到盛唐詩人,好像有一個「盛」字,就代表全盛、巔峰的意思。一談到「中」、「晚」唐詩,就好像有一股濃濃的衰敗、蕭條的感覺。雖然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王昌齡、高適、岑參確實是偉大的詩人,但是我們不能認為盛唐的詩歌是唐詩的頂峰,盛唐詩歌只代表大唐帝國國力全盛時期的詩歌,也不能認為盛唐以後的詩歌就很差。盛唐只是說唐代的國力最強盛,而唐詩最繁盛的時代是中唐。至於晚唐詩,也是極好的,不然也不會連日本人都稱讚「一種風流吾最愛,六朝人物晚唐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