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李白,我們牙牙學語的時候,家長一定會教孩子一首詩《靜夜思》,這首詩屬於我們的啟蒙詩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簡簡單單,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內容是簡單,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流傳最廣,上至八十歲老翁下至三歲孩童無人不知。
李白出生於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託克馬克附近),傳說因其母親懷他太白星入夢,取名李白,父母對李白寄予很高的期望。字太白,太白金星,天邊最亮的星,或許李白真的降落在人間的一顆星星吧。
五歲時,其家遷入綿州彰明縣(今四川 江油市),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從小天資聰穎,讀書很廣泛。
715年,李白15歲,已經寫下很多詩賦了,並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開始從事社會幹謁活動,也開始接受了道家思想的影響,好劍術,喜任俠。
718年,李白18歲,隱居戴天匡山(江油縣內)讀書,並拜師趙蕤(著名的縱橫家),他著有《長短經》十卷,這本書主要講縱橫術,分析天下形勢,安邦治亂之道。李白還幫助趙蕤整理裝訂《反經》,時稱「趙蕤術數,李白文章」。 李白深受趙蕤影響,一生渴望像諸葛亮一般,搖一搖羽扇,可以平定天下。 趙蕤也深知李白非池中物,鼓勵其走出去將來定有大作為,李白拜別恩師,先後在周邊出遊,增長了見識。
719年初春,19歲李白在成都寫下了
《登錦城散花樓》
日照錦城頭,朝光散花樓。金窗夾繡戶,珠箔懸銀鉤。
飛梯綠雲中,極目散我憂。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
今來一登望,如上九天遊。
同年登上峨眉山,寫下《登峨眉山》
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周流試登覽,絕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開,彩錯疑畫出。泠然紫霞賞,果得錦囊術。
雲間吟瓊簫,石上弄寶瑟。平生有微尚,歡笑自此畢。
煙容如在顏,塵累忽相失。倘逢騎羊子,攜手凌白日
720年20歲李白回到了家鄉江油寫《冬日歸舊山》
未洗染塵纓,歸來芳草平。一條藤徑綠,萬點雪峰晴。
地冷葉先盡,谷寒雲不行。嫩篁侵舍密,古樹倒江橫。
白犬離村吠,蒼苔壁上生。穿廚孤雉過,臨屋舊猿鳴。
木落禽巢在,籬疏獸路成。拂床蒼鼠走,倒篋素魚驚。
洗硯修良策,敲松擬素貞。此時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隨後離開了家鄉,重登峨眉山《峨眉山月歌》去蜀途中寫下
《巴女詞》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飛。十月三千裡,郎行幾歲歸。
繼而經過渝州(重慶),謁見李邕(渝州刺史)時,因為不拘俗禮,且談論間放言高論,被李邕看不起,李白也不愉快臨走時非常不客氣的寫了一首《上李邕》回禮。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時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可以說非常的不客氣,同時也顯現出李白少年的桀驁[jié ào]和銳氣,勇於追求而且自信、自負、不畏流俗的精神。
李白樣貌俊朗膚白面秀,身材高挑,清醒時氣質宛若仙人下凡,醉酒時宛若玉山難扶~他好劍術,曾拜師唐代第一高手裴旻門下成為天下劍客第二,在俠客行中說,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李白好劍任俠,正是詩人自我形象及其俠肝義膽、狂放不羈的浪漫主義氣質的寫照。
文武雙全,才華滿腹,氣質俊朗,風度翩翩,家境豐裕,這一切也成就了李白狂傲的資本。
李白沿江順流而下,25歲時經過宜都,寫下了名篇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出了詩人的萬丈豪情,充滿了喜悅和昂揚的激情「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畢竟第一次離開家鄉,面對這滾滾長江,對家鄉綿綿的思念,不知不覺湧上心頭。
726年春,李白26歲,沿江順流來到揚州,初到揚州的李白滿是歡喜,南朝人殷芸就說了:「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揚州幾乎成了後世追夢人心中的一方聖地。而任性、放浪、闊氣的李白在這裡如魚得水,白天遊獵晚上擲骰。他身背寶劍,哼著剛從金陵學會的吳歌,騎著豪華裝飾的高頭大馬,披著裘皮大衣,和朋友們三五一群,在春日的揚州享盡人間歡樂。這也是他自己說的:「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君不見淮南少年遊俠客,白日球獵夜擁擲。」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
李白在享樂時也不忘來此地的目的,他要結交權貴,金錢開路,他有的是錢,於是便邀當地權貴,把酒言歡「赤心用盡為知己,黃金不惜栽桃李」「府縣盡為門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
可是李白太天真,酒精作用下的豪言壯語,酒醒後就煙銷雲散,李白什麼沒有得到。
禍不單行的是秋天時李白大病了一場,身上的錢已經花光,遠離故土,知心人無一二,李白有感而發,寫下了千古名篇《靜夜思》。
雖然壞人很多,但是好人也是有的。有位叫孟少府的,為李白請來了揚州名醫,年輕的李白終於走出了鬼門關。「東遊維揚,散金三十萬餘,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此則是白之輕財好施也」(見《上安州裴長史書》)。落魄的李白終於要離開揚州了。
他的下一站又要去哪裡?李白從揚州出發經淮陽,臨汝來到了安陸,詩人來到安陸之後就不走了,一呆就是十年。
李白為何要選擇安陸呢?
一是年少時讀《子虛賦》受司馬相如的影響,觀雲夢之美妙成了李白的人生夢想之一。詩曰:雲夢者,方九百裡,其中有山焉。其山則盤紆茀鬱fú yù,隆崇嵂崒lǜ zú;岑崟cén yín參差,日月蔽虧;交錯糾紛,上幹青雲;罷池陂陀pō tuó,下屬江河。李白只身前往這裡的時候大概看到的是這樣一番奇詭壯麗的景象吧。
司馬相如西漢文學家,文章冠頂,風流倜儻天下聞名,他和卓文君的愛情故事更是青史留名,浪漫如斯的李白由衷嚮往。當詩人來到安陸,眼前美景真實的呈現在李白眼前時,他陶醉其中。
安陸歷史悠久,在夏商時代,天下分九州,安陸屬古荊州之域。據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編年記》的記載,在戰國晚期,安陸的名稱已經出現,三國時期,蜀魏相爭,孫權任命堂兄孫煥為江夏太守,治所就是安陸城。當時的安陸水陸之便,物殷俗阜之豐,為長江中遊名城。
李白到達安陸之後,結識了前任宰相許圉(yǔ)師的兒子徐子芝,徐子芝有個女兒許紫煙,風華絕代,待嫁閨中,雖然求親的人絡繹不絕,但是都沒有入她慧眼。李白在許家做客兩人互相愛慕,李白想娶許紫煙為妻,一是真心相愛,二是也想多一條做官的途徑。於是託當時著名的道士胡紫陽為媒人。
李白與許紫煙結婚後就住在白兆山下。白兆山地勢險峻,崖壑幽深,層巒疊翠,林木茂盛,和溳水相映成趣,世外桃源之美。
李白親近自然,喜歡神仙道教,同時有著極為強烈的入世激情。對自己的才能非常自信,希望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然後功成身退,歸隱,這是李白的式的人生設計。他要學姜子牙,諸葛亮,謝安,成為匡君救世的政治家,建立不朽功業
你有你的計劃,但世界另有計劃。
在安陸期間他寫了幾首幹謁詩有《上安州李長史書》、《上安州裴長史書》但都失敗告終。
李白的政治抱負和現實有著很大的差距,註定他只能成為謫仙。
公元734年,李白得之孟浩然(之前在金陵相識,)要去揚州,於是託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武漢相聚,李白與孟浩然一起遊覽黃鶴樓,當看到崔顥的《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令李白欽佩不已,李白本想題詩一首。嘆息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眼前的美景都被崔顥寫完了,李白只好作罷。
李白和孟浩然在武漢遊玩近月餘,孟浩然要去揚州赴任,李白送孟浩然上船,經過黃鶴樓,這時他的傲氣又上來了,還是以黃鶴樓為題寫下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望著孟浩然一葉孤舟向滾滾長江漸行漸遠,而他與孟浩然至此後也再沒見面。
李白在安陸十年,遇見美好的愛情許紫煙,有了終身依附的親情一兒一女,李白重友情重義氣,有元演元丹丘胡紫陽等好友,安陸的十年是幸福的十年,是人格最為獨立的十年。
桃花流水窅yǎo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他愛他的妻子在去長安遊歷時他寫下《贈內》十首,
腸斷若減弦,其如愁思何,秦心與楚恨,皎皎為誰多,
字字是傷感,句句是思念,完全顛覆了世人心中那個狂放不羈的形象。
在安陸的十年,李白寫下了一百多首詩,首首是精品,他的《山中問答》
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行路難》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月下獨酌》等等為後人傳誦。
然而好景不長,許夫人不久就去世,李白本是入贅女方,又無功名,不好意思再在安陸呆下去,於是他帶著子女,一路南下,經過南陵,隨後落腳山東任城一帶。
當時李白有很多親戚都在山東做官。叔叔在任城當縣令,哥哥在中都(今汶上)當縣令,族弟李凝在單父(今單縣)為主簿,從祖李之芳在濟南當太守,近世族祖李輔在魯郡(今兗州)任都督……所以李白是來投奔親友的!
關於李白在山東的住處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在任城(濟寧),第二種是兗州的沙丘城,這個沙丘城已經沒影了,但是兗州城東有紀念李白的青蓮閣。李白在此處又結實了一位山東無名氏,還生下一兒子。 李白帶著一家來到了任城定居。他既然在任城定居,就 必須依法在任城登記入籍。因此李白也自稱東魯人士。
天寶元年(742年), 李白隨同道士吳筠到長安,又因玉真公主、賀知章等人的推薦,經唐玄宗親自召見,任為翰林供奉,以「布衣侍丹墀」,而沒有正式的官職。他以經世王佐之才自命,玄宗則以文學侍從看待,常常被召喚去做一些所謂「應制」之作。對這樣的遭遇,看來他並不滿意,再加縱酒狂放,目中無人,就難免開罪於一些小人。
一天晚上,唐玄宗帶著他的寵妃楊玉環,乘月色觀賞移植到沉香亭的四株名貴牡丹。他們在花香月色之中,擺下歌舞。李龜年正張羅著管弦班子準備唱的時候,唐玄宗要求李白作詞,當時李白正在喝酒,半醉半醒的李白,寫下了三首《清平調》: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曾向瑤臺月下逢。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幹。
唐玄宗見新詞不錯,楊貴妃見這樣的誇讚自己也是大喜。李白這樣高傲的人卻寫出這樣的拍馬屁的話,估計當時的他簡直想吐吧。
又有一日,李白大醉當著皇帝的面命令道:「楊國忠,快給我捧墨!高力士,快把我的靴子脫了!
楊國忠是楊貴妃的哥哥,高力士是當時最得寵的宦官,這兩位是皇上的心腹寵臣,朝中大臣也沒資格這樣無禮,李白豈簡直是狂妄到不想要腦袋了!
楊國忠和高力士哪兒能忍下這口氣,雖然表面上侍候李白,心裡早把李白咒了無數遍,準備伺機收拾李白。高力士對楊貴妃說說:「第二首《清平調》裡有『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那不是把您比作穢亂漢宮的趙飛燕了嗎?」
楊玉環想想也有道理,從此,每當唐玄宗想重用李白時,楊玉環總在一旁阻止。
李白等了很長時間不見皇帝重用,便猜到一定是有人從中作梗,就乾脆向唐玄宗辭去那只能逗君王開心的翰林差事。唐玄宗雖然愛惜李白的才能,但什麼事也比不上楊玉環重要,既然她討厭李白,就只好賞給李白許多黃金讓他出京遊歷。
以這種方式離開長安,李白其實是極不甘心的,離開長安後他開始了新的漫遊。744年44歲的李白在洛陽遇見了33歲的杜甫,這是一次太陽與月亮的會面,此時的杜甫還是李白的超級小迷弟,李白與杜甫相見恨晚,他們相約同遊梁宋,還遇見了流浪漢高適,杜甫和高適陪著他一起遊山,找仙草,煉仙丹,找仙人。但三個月後杜甫已經是灰頭蓋面再也受不了了,於是他們分別了,分別後李白與杜甫再也沒有相見,但是他們之間有了深厚友誼,尤其是杜甫,寫下了《贈李白》,《冬日有懷李白》《春日憶李白》《夢李白》等十首,情深義重。
隨後重遊了吳越,會稽、潯陽、任城後又北上幽燕。在經過河南商丘梁園時,遇到了他的第二任正式妻子也是最後一位女人,也是一位宰相的孫女,宰相宗楚客孫女宗夫人。他們之間留下了千金買壁的浪漫故事。
公元750年,,說是李白酒醉梁園,詩興大起,便揮筆在牆上寫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園吟》,然後歪歪倒到的走了。走後不久,宗氏就和僕人來到了這,看見這首詩,久久不能釋懷。正好梁園的保潔員看見了,馬上就要擦掉,宗氏便要求不能擦。但是人家保潔員,不擦掉是會被扣工資的。無奈,宗氏實在是被這首才華橫溢的詩歌所折服了,便花千金買下了這面牆壁。於是也就留下了這段「千金買壁」的佳話,宗氏是一才貌俱全的大家閨秀,也是忠實的道教信仰者,宗氏很早就仰慕李白才情。不久兩人就結婚了,此時宗小姐才26歲而李白已年過半百,但年齡不是問題,他們志同道合,是靈魂伴侶,二人感情深厚,宗氏在李白從磷冤案時多次施救。。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的杜甫被叛軍關在長安的大牢裡,王維在他們的挾持下做了偽官,李白隱居廬山,卻依舊心懷天下。
這時候永王李璘突然到訪,三度相邀,可能他一直覺得自己就是姜子牙,諸葛亮吧,或許現在的機會來了,他又一次燃起了報國之志,欣然前往。
可惜他跟錯了領導,李璘被剛剛繼位的新皇帝李亨宣布為叛軍,李白鋃鐺入獄,危在旦夕。
李白相識滿天下,知己唯二三,現在誰來救他?
孟浩然,賀知章已經去世,王昌齡也被戰亂所累,杜甫人微言輕,高適雖然此時是關押他的長官,沒有施救,或許有他的無奈。
你還記得并州軍營外的那個軍漢嗎?」心灰意冷的李白被一位身材魁梧的將軍從牢房中請出,恍惚中終於從記憶深處找到這張熟悉的面孔。那年他途徑并州,劫過一次法場,救下一位被冤枉卻寧死不屈的士兵。李白請他喝過酒,因為意氣相投,引為知己,雖然那時李白已經是名滿天下的大詩人。這個士兵的名字叫做郭子儀,也就是眼前這位力挽狂瀾、威震天下的兵馬大元帥。郭子儀說:斬謫仙可以,先把我腦袋拿去。
於是李白總算救下了一命,改為流放夜郎(貴州桐梓)。
公元759年春,李白取道四川趕赴被貶謫的地方,西行至巫山時遇赦,他即從白帝城乘舟返回江陵,寫下了《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到了江夏,由於老友良宰正在當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陣。
760年,李白應友人之邀,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於洞庭之上,發思古之幽情,賦詩抒懷。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舊遊之地。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他往來於兩地之間,仍然依人為生。
761年,已六十出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
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二歲。
《臨終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左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大鵬奮飛振動八極,中天摧折力所不濟。
意思是:大鵬奮飛振動八極,中天摧折力所不濟。雖被摧折,其餘風仍可激揚萬世,遊於扶桑又掛住左翼。力雖不濟,後人得此餘風而可傳此事跡。然而世無孔子,誰能為我的摧折而哭泣?
李白一生,既有遠大的理想,而又非常執著於理想,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追求了一生。他在對自己一生回顧與總結的時候,流露的是對人生無比眷念和未能才盡其用的深沉惋惜。余光中先生說李白:酒放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讀完李白的一生,掩卷而思,他的桀驁不馴,他的高傲,豪邁,他志向遠大,他一生苦苦追尋而又不可得,他浪漫樂觀直率,不畏權貴,恍惚間會覺得詩人好象真化成了一隻大鵬在九天奮飛,那渺小的樹杈,終究是掛不住它的,它將在永恆的天幕上翱翔,為後人所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