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2020-04-27 08:46:20
神是怎麼來的?
是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雖然很多書裡都寫著,有個無所不能的存在說:「要有光!」
但回眸古代先民,他們在仰望璀璨星空時,總覺得頭頂上需要有個神奇的存在。
於是,便有了神和神話!
西藏是個神話傳說泛濫的地方,神山聖湖遍及四野。
最有意思的,未必是色彩濃烈的神話,而是在眾多神山中,居然會分出等級。
按常理說,既然已混到無所不能的層級,該眾神平等才對。
但在世界各地的神話裡,神界依然存在著森嚴的上下之別。
可見等級制度,在人們心裡是如何的根深蒂固。
在西藏所有被人仰視的神山中,有一位獨領風騷、傲視群倫。
祂就是腳踏世界中心的神山之王——岡仁波齊。
一、封神第一步
成為神山的第一步是什麼?
答案估計要大跌眼鏡,不是高、不是壯,而是帥!
「顏值既正義」,對神也一樣適用。
在西藏比岡仁波齊(6656米)高的雪山可多的是,珠穆朗瑪就不用說了,站在岡仁波齊對面的納木那尼(7694米),也比祂高出不少。
更有趣的是岡底斯山脈的主峰,一直被岡仁波齊佔著,真正的主峰冷布崗日(7095m),只能在牆角默默流淚。
身高不佔優勢的岡仁波齊,只有憑長得帥了。
當然,長得帥也的看環境,再帥的帥哥在電影學院,也難脫穎而出。
岡仁波齊周邊的雪山,因受冰川剝蝕影響都相對矮小,導致海拔並不太高的岡仁波齊,顯得兀立群峰。
再加上,崗仁波齊確實長得氣質脫俗,不同於其他雪山稜角分明的樣貌,崗仁波齊的雪冠渾圓如玉,頗有特立獨行的意味。
正因祂骨骼清奇、卓爾不凡,才能位列眾多宗教的神山。
雍仲本教、印度教、藏傳佛教、古耆那教均認定,岡仁波齊為世界中心。
雍仲苯教以此為發源、印度教認為乃溼婆居所、眷那教以為祖師得道之地、藏傳佛教認為乃勝樂金剛住所。
但在宗教文化瀰漫之前,岡仁波齊早就封神了。
在全世界的薩滿文化中,山都作為溝通靈界與人界的橋梁,而具有了需膜拜的神性。
古代藏族先民本就生活在群山環抱之地,他們的生產生活、意識觀念無不與山緊密相連。
山既是家園和故鄉,也是離他們最近的神靈,神山作為與天最近,能溝通天地的階梯,最先成為多神崇拜的載體。
在藏語裡山神被稱為「悉達」或「域拉」,意為「大地之神」、「地方神」。
這意味著,早在人類散居各地時,山神就已是部落的守護神祗。
西藏從不是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東起陝西、四川、雲南,西去波斯、天竺、大食的商路古已有之。
艱辛跋涉於古道上的先民們,當雪甲炫目得岡仁波齊衝入眼帘,撞入心扉時,又怎能不拜身於地?
岡仁波齊封神之路第一步——從眼睛到心靈的觸動。
二、封神第二步
宗教是種形態特殊的人類社團,也是最需要想像力的社團。
作為招攬信眾的手段,「神通大」是最有說服力的理由。
在有宗教之後,鬥法成了樂此不疲的話題,神山聖地此風尤甚。
作為阿里地區標誌性的象徵,佛本兩教若不鬥上一番,怎顯得出岡仁波齊的牌面?
出場的兩位主角,都是跺一腳地動山搖的人物——噶舉派祖師米拉日巴尊者&本教納若奔瓊大師。
作為後來者的米拉日巴,想帶著弟子在神山之旁修煉,但早已佔據此處的本教信徒自然不願割捨。
話不投機,鬥法便成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兩位大師各顯神通,先是在瑪旁雍錯湖邊,而後又飛臨湖上相鬥。
插句閒話,瑪旁雍錯能毗鄰神山而居,自然定非凡品。雍仲本教經卷中,將瑪旁雍措稱為「瑪垂」或「瑪垂措」,是廣財龍王的名號,乃是「四大江水之源」——東為馬泉河,南為孔雀河,西為象泉河,北為獅泉河。佛教經典則稱湖中龍王作祟,被大顯神通的蓮花生收服,「瑪垂措」也易名為「瑪旁雍措」——「永恆不敗碧玉湖」。
佛本鬥法的高潮,當然要放在岡仁波齊身上,祂才是真正的主角。
據說數次敗落的納若奔瓊不服氣,高聲喊道:「此前皆為僥倖,明日清晨誰先登上岡仁波齊,就算誰贏!」
米拉日巴微笑問道:「到時你可會認輸服軟?」
「岡仁波齊是我們的神山,神靈一定會保佑我。明天誰輸,誰就離開神山,不得反悔」,納若奔瓊斷然答道。
「那好,天亮前誰先登頂,就算誰贏。」
次日,納若奔瓊搬來一面大鼓,煨桑禱告之後,騎在鼓上凌空而去。
米拉日巴的弟子見他已飛走,狂奔回營地向師傅匯報。
只見尊者躺在破氈子裡睡得正香,米拉日巴被搖醒後,抬頭看看天色笑道:「不用慌,太陽還沒升來呢。」
說罷,他起身理了理紛亂的頭髮,念動咒語。
時間仿佛停止了,就在太陽剛剛露出地平線的一瞬,大家眼前的米拉日巴遽然消失。
下一刻,他駕著第一道陽光,出現在岡仁波齊之巔。
騎在鼓上急飛來的納若奔瓊,本以為勝券在握。
當他看到山頂上,端坐於晨光中的米拉日巴時,心神搖曳連人帶鼓從空中跌落。
據說,岡仁波齊山崖上深深的溝槽,便是神鼓跌落時留下的印記。
敗落的納若奔瓊無話可說,想到即將離開世代修煉的聖地,不禁悽然淚下。
不料,米拉日巴溫和的說道:「瑪旁雍錯之旁,有一處小山崗,氣象萬千,殊勝非常。若你不嫌棄,可在那裡修煉!」
言畢,用手一指,團團煙塵中一處山崗隆起,遙對岡仁波齊如頷首下拜。
傳說中的佛本之鬥,似乎言歡而散。
但宗教之爭哪有如此溫情,本教不但被逐出阿里,在整個西藏都難以立足。
岡仁波齊面前的鬥法,不過是佛本百年生死纏鬥的縮影。
所幸,現在佛本間已不再有傾軋,一方講堂同室授課,一株樹下比肩納涼,也算隨了尊者的夙願。
岡仁波齊封神之路的第二步——從心靈觸動到宗教之手。
三、封神第三步
正因為宗教信仰的描摹勾畫,岡仁波齊身上加持了眾多象徵意義。
在本教記載中,象雄王國的疆域大的令人咋舌。
據著名本教學者所著的《世界地理概說》記載:「裡象雄是崗迪斯西面三個月路程之外的波斯、巴達先(bha dag shan)和巴拉(bha la)一帶。」
這種說法是否準確不在本文討論之列,但要注意此處提及了一個地標「崗迪斯」。
我們現在熟知的岡仁波齊,不應讀成「岡仁~波齊」,而應讀作「岡~仁波齊」。
在藏語環境中,「崗」是雪山的之意,「仁波齊」(仁波切)是專有名詞,為「珍寶」之意。
所以,岡仁波齊如果直譯的話,應譯為「雪寶貝」。
不過,這個有點諧趣的「雪寶貝」,顯然是藏文出現之後,甚至藏傳佛教昌盛之後產生的。
那在佛教進入西藏前,「雪寶貝」叫什麼呢?
就叫崗迪斯,「迪斯」是古象雄音,也是雪山之意。
現在岡底斯成了岡仁波齊所在山脈之名,但古代先人是沒有山脈概念的。
在他們看來,長得巨帥的「雪寶貝」就是與眾不同的存在,就是地標。
裡象雄從哪算起呢?
「雪寶貝」往西走三個月就行了!
在藏傳佛教中,岡仁波齊是鬥爭勝利的標誌,是祖師授記過的神山之王,對修行能產生巨大加持。
止貢噶舉派創始人止貢巴·仁欽貝,為追尋祖師的足跡,不惜傾全教之力,組織5萬多人的朝聖團前來參拜。
這些信徒從拉薩東部出發,徒步千裡為求一睹真容,可見祂的無上地位。
而印度教三大派之一的性力派(梵文:ākta),本就喜歡男女間妙不可言之事。
岡仁波齊卓爾不群的造型,別說親眼得見,光看畫像就高潮了。
當然,我們不能說這教派有什麼問題,生殖崇拜顯見於世界各地的文化印記。
可能早在宗教產生前,特徵明顯的岡仁波齊,便已和生娃發生聯繫了。
但至少我們知道,在印度教徒中能親身朝覲,屬於「有生之年」系列。
上世紀兩國關係不睦時,外交部門的掰扯中,一個重要議題是「允許朝覲和不許朝覲」。
反覆探討的結果是,中國開放普蘭口岸,朝覲香客數量從幾十人到幾百人不等。
每年幾百人的名額,高種姓都不夠分的,低種姓乾脆「想都犯錯誤」。
以至於,很多印度香客帶著骨灰,以慰先人夙願。
這幅「王炸」動不動,就拿出來弄一下。
裝是吧?明年人數減一半,難受不?!
這就是岡仁波齊的封神之路
從帥得「痛徹心扉」開始,到宗教的描摹炫彩,再到符號標誌。
這座矗立在眼裡,也矗立在心裡的神山,是阿里的符號,是西藏的符號,也是這片土地上,薪火相傳的文化符號。
文中圖片源於網絡
詳解歷史細節,釐清來龍去脈,視角不同的中國歷史!
歡迎關注「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