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岡仁波齊的成神之路!

2020-12-17 藏地讀行

原創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2020-04-27 08:46:20

神是怎麼來的?

是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雖然很多書裡都寫著,有個無所不能的存在說:「要有光!」

但回眸古代先民,他們在仰望璀璨星空時,總覺得頭頂上需要有個神奇的存在。

於是,便有了神和神話!

西藏是個神話傳說泛濫的地方,神山聖湖遍及四野。

最有意思的,未必是色彩濃烈的神話,而是在眾多神山中,居然會分出等級。

按常理說,既然已混到無所不能的層級,該眾神平等才對。

但在世界各地的神話裡,神界依然存在著森嚴的上下之別。

可見等級制度,在人們心裡是如何的根深蒂固。

在西藏所有被人仰視的神山中,有一位獨領風騷、傲視群倫。

祂就是腳踏世界中心的神山之王——岡仁波齊

一、封神第一步

成為神山的第一步是什麼?

答案估計要大跌眼鏡,不是高、不是壯,而是帥!

「顏值既正義」,對神也一樣適用。

在西藏比岡仁波齊(6656米)高的雪山可多的是,珠穆朗瑪就不用說了,站在岡仁波齊對面的納木那尼(7694米),也比祂高出不少。

更有趣的是岡底斯山脈的主峰,一直被岡仁波齊佔著,真正的主峰冷布崗日(7095m),只能在牆角默默流淚。

身高不佔優勢的岡仁波齊,只有憑長得帥了。

當然,長得帥也的看環境,再帥的帥哥在電影學院,也難脫穎而出。

岡仁波齊周邊的雪山,因受冰川剝蝕影響都相對矮小,導致海拔並不太高的岡仁波齊,顯得兀立群峰。

再加上,崗仁波齊確實長得氣質脫俗,不同於其他雪山稜角分明的樣貌,崗仁波齊的雪冠渾圓如玉,頗有特立獨行的意味。

正因祂骨骼清奇、卓爾不凡,才能位列眾多宗教的神山。

雍仲本教、印度教、藏傳佛教、古耆那教均認定,岡仁波齊為世界中心。

雍仲苯教以此為發源、印度教認為乃溼婆居所、眷那教以為祖師得道之地、藏傳佛教認為乃勝樂金剛住所。

但在宗教文化瀰漫之前,岡仁波齊早就封神了。

在全世界的薩滿文化中,山都作為溝通靈界與人界的橋梁,而具有了需膜拜的神性。

古代藏族先民本就生活在群山環抱之地,他們的生產生活、意識觀念無不與山緊密相連。

山既是家園和故鄉,也是離他們最近的神靈,神山作為與天最近,能溝通天地的階梯,最先成為多神崇拜的載體。

在藏語裡山神被稱為「悉達」「域拉」,意為「大地之神」「地方神」

這意味著,早在人類散居各地時,山神就已是部落的守護神祗。

西藏從不是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東起陝西、四川、雲南,西去波斯、天竺、大食的商路古已有之。

艱辛跋涉於古道上的先民們,當雪甲炫目得岡仁波齊衝入眼帘,撞入心扉時,又怎能不拜身於地?

岡仁波齊封神之路第一步——從眼睛到心靈的觸動

二、封神第二步

宗教是種形態特殊的人類社團,也是最需要想像力的社團。

作為招攬信眾的手段,「神通大」是最有說服力的理由。

在有宗教之後,鬥法成了樂此不疲的話題,神山聖地此風尤甚。

作為阿里地區標誌性的象徵,佛本兩教若不鬥上一番,怎顯得出岡仁波齊的牌面?

出場的兩位主角,都是跺一腳地動山搖的人物——噶舉派祖師米拉日巴尊者&本教納若奔瓊大師。

作為後來者的米拉日巴,想帶著弟子在神山之旁修煉,但早已佔據此處的本教信徒自然不願割捨。

話不投機,鬥法便成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兩位大師各顯神通,先是在瑪旁雍錯湖邊,而後又飛臨湖上相鬥。

插句閒話,瑪旁雍錯能毗鄰神山而居,自然定非凡品。雍仲本教經卷中,將瑪旁雍措稱為「瑪垂」「瑪垂措」,是廣財龍王的名號,乃是「四大江水之源」——東為馬泉河,南為孔雀河,西為象泉河,北為獅泉河佛教經典則稱湖中龍王作祟,被大顯神通的蓮花生收服,「瑪垂措」也易名為「瑪旁雍措」——「永恆不敗碧玉湖」

佛本鬥法的高潮,當然要放在岡仁波齊身上,祂才是真正的主角。

據說數次敗落的納若奔瓊不服氣,高聲喊道:「此前皆為僥倖,明日清晨誰先登上岡仁波齊,就算誰贏!」

米拉日巴微笑問道:「到時你可會認輸服軟?」

「岡仁波齊是我們的神山,神靈一定會保佑我。明天誰輸,誰就離開神山,不得反悔」,納若奔瓊斷然答道。

「那好,天亮前誰先登頂,就算誰贏。」

次日,納若奔瓊搬來一面大鼓,煨桑禱告之後,騎在鼓上凌空而去。

米拉日巴的弟子見他已飛走,狂奔回營地向師傅匯報。

只見尊者躺在破氈子裡睡得正香,米拉日巴被搖醒後,抬頭看看天色笑道:「不用慌,太陽還沒升來呢。」

說罷,他起身理了理紛亂的頭髮,念動咒語。

時間仿佛停止了,就在太陽剛剛露出地平線的一瞬,大家眼前的米拉日巴遽然消失。

下一刻,他駕著第一道陽光,出現在岡仁波齊之巔。

騎在鼓上急飛來的納若奔瓊,本以為勝券在握。

當他看到山頂上,端坐於晨光中的米拉日巴時,心神搖曳連人帶鼓從空中跌落。

據說,岡仁波齊山崖上深深的溝槽,便是神鼓跌落時留下的印記。

敗落的納若奔瓊無話可說,想到即將離開世代修煉的聖地,不禁悽然淚下。

不料,米拉日巴溫和的說道:「瑪旁雍錯之旁,有一處小山崗,氣象萬千,殊勝非常。若你不嫌棄,可在那裡修煉!」

言畢,用手一指,團團煙塵中一處山崗隆起,遙對岡仁波齊如頷首下拜。

傳說中的佛本之鬥,似乎言歡而散。

但宗教之爭哪有如此溫情,本教不但被逐出阿里,在整個西藏都難以立足。

岡仁波齊面前的鬥法,不過是佛本百年生死纏鬥的縮影。

所幸,現在佛本間已不再有傾軋,一方講堂同室授課,一株樹下比肩納涼,也算隨了尊者的夙願。

岡仁波齊封神之路的第二步——從心靈觸動到宗教之手。

三、封神第三步

正因為宗教信仰的描摹勾畫,岡仁波齊身上加持了眾多象徵意義。

在本教記載中,象雄王國的疆域大的令人咋舌。

據著名本教學者所著的《世界地理概說》記載:「裡象雄是崗迪斯西面三個月路程之外的波斯、巴達先(bha dag shan)和巴拉(bha la)一帶。」

這種說法是否準確不在本文討論之列,但要注意此處提及了一個地標「崗迪斯」

我們現在熟知的岡仁波齊,不應讀成「岡仁~波齊」,而應讀作「岡~仁波齊」

在藏語環境中,「崗」是雪山的之意,「仁波齊」(仁波切)是專有名詞,為「珍寶」之意。

所以,岡仁波齊如果直譯的話,應譯為「雪寶貝」。

不過,這個有點諧趣的「雪寶貝」,顯然是藏文出現之後,甚至藏傳佛教昌盛之後產生的。

那在佛教進入西藏前,「雪寶貝」叫什麼呢?

就叫崗迪斯,「迪斯」是古象雄音,也是雪山之意。

現在岡底斯成了岡仁波齊所在山脈之名,但古代先人是沒有山脈概念的。

在他們看來,長得巨帥的「雪寶貝」就是與眾不同的存在,就是地標。

裡象雄從哪算起呢?

「雪寶貝」往西走三個月就行了!

在藏傳佛教中,岡仁波齊是鬥爭勝利的標誌,是祖師授記過的神山之王,對修行能產生巨大加持。

止貢噶舉派創始人止貢巴·仁欽貝,為追尋祖師的足跡,不惜傾全教之力,組織5萬多人的朝聖團前來參拜。

這些信徒從拉薩東部出發,徒步千裡為求一睹真容,可見祂的無上地位。

而印度教三大派之一的性力派(梵文:ākta),本就喜歡男女間妙不可言之事。

岡仁波齊卓爾不群的造型,別說親眼得見,光看畫像就高潮了。

當然,我們不能說這教派有什麼問題,生殖崇拜顯見於世界各地的文化印記。

可能早在宗教產生前,特徵明顯的岡仁波齊,便已和生娃發生聯繫了。

但至少我們知道,在印度教徒中能親身朝覲,屬於「有生之年」系列。

上世紀兩國關係不睦時,外交部門的掰扯中,一個重要議題是「允許朝覲和不許朝覲」。

反覆探討的結果是,中國開放普蘭口岸,朝覲香客數量從幾十人到幾百人不等。

每年幾百人的名額,高種姓都不夠分的,低種姓乾脆「想都犯錯誤」

以至於,很多印度香客帶著骨灰,以慰先人夙願。

這幅「王炸」動不動,就拿出來弄一下。

裝是吧?明年人數減一半,難受不?!

這就是岡仁波齊的封神之路

從帥得「痛徹心扉」開始,到宗教的描摹炫彩,再到符號標誌。

這座矗立在眼裡,也矗立在心裡的神山,是阿里的符號,是西藏的符號,也是這片土地上,薪火相傳的文化符號。

文中圖片源於網絡

詳解歷史細節,釐清來龍去脈,視角不同的中國歷史!

歡迎關注「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相關焦點

  • 視覺|去西藏「轉山」,不止有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是一座神山,來岡仁波齊朝聖,是藏傳佛教徒、本教徒、印度教徒和耆那教徒畢生的夙願。岡仁波齊還享有岡底斯山主峰之譽。但鮮有人知,岡底斯山脈自然地理意義上的主峰,也就是最高峰,是位於岡底斯山脈中段、海拔7095米的羅波峰,又名冷布崗日峰(Loinpo Kangri)。
  • 去嗨皮西藏遊|岡仁波齊,「無可比擬」的萬水之源!
    去嗨皮今天想要帶你們去岡仁波齊,看看那無可比擬的萬水之源。岡仁波齊綿延於西藏自治區西南部普蘭縣北部巴嘎鄉崗薩村地處中、印、尼三國邊境普蘭縣東邊是萬寶山,西邊是度母山南邊是智慧女神峰,北邊是護法神大山它的積雪孕育了250多條冰川與聖湖瑪旁雍錯是亞洲四大河流的發源地瑪旁雍錯獅泉河是印度河的上遊象泉河流入印度境內成為薩特累季河馬泉河是雅魯藏布江的源頭
  • 徒步朝聖,西藏岡仁波齊究竟有什麼魅力吸引人一去再去?
    對西藏人來說,每座山都有一位守護神,可護佑一方水土一方人。而這其中,岡仁波齊的地位最為崇高,影響最為廣泛,被譽為神山之王。千百年來,這座神山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雍仲苯教、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是世上最為神聖的地方。
  • 人生就是一條朝聖之路—2020岡仁波齊轉山
    (請將屏幕橫放)在藏區,一個佛教徒一生最大的心願莫過於轉山、轉湖去岡仁波齊朝聖他們認為:圍繞岡仁波齊轉山一圈,可洗盡一生罪孽阿里有號稱「世界中心」的岡仁波齊神山,有西藏三大聖湖的瑪旁雍錯,神山聖湖,是朝聖者心中最為殊勝的聖地。此外,發源於岡底斯山的四條大河:獅泉河、象泉河、馬泉河、孔雀河從這裡流向四方。
  • 自駕西藏,岡仁波齊,你讓我破例走了回頭路
    關鍵詞:自駕西藏 自駕遊 岡仁波齊01 旅行,是什麼?所謂旅行,就是從你待膩歪的地方,到別人待膩歪的地方去。一個地方待久了,精神容易出現麻木疲勞。個人認為,旅行,就是用刺激新鮮的視覺,來改變調整自己的身心,增長閱歷和見識。行走,能讓自己更具進取的活力和生活的動力,行走的生活,讓人感覺日子過得更美好。
  • 西藏岡仁波齊轉山後,再上5200米珠峰大本營,會是什麼體驗?
    我想我終有一天會回到這裡,繼續這段未了的緣分,一嘗夙願,於是我向著神山岡仁波齊的方向,許下了與隊友老貓當年一樣的那個諾言……)兩個多月前,我翻開舊文件,看著老照片,思緒一下就回到那些行走在路上的時光。於是我決定將這些記憶碎片梳理一遍,記錄下來,便寫下了我首次西藏之行的第一篇作文——《走進西藏阿里,到世界的中心岡仁波齊,轉山轉湖轉佛塔(進藏篇)》。
  • 除了岡仁波齊,我不知道哪個景點可以讓我們找回自己
    忙碌的工作,996的作息時間也成了常態。我們也漸漸成為了應該這樣做的人。應該活成父母要求的那個人,學什麼專業,找什麼樣的工作,交什麼樣的女朋友。我們也逐漸成為了別人眼中的那個人。只有這樣做才對,只有這樣才是正確的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升職加薪。逐漸的我們不敢違背父母,違背上司同事。逐漸成為人云亦云的人。
  • 轉山的魅力,岡仁波齊神山、梅裡雪山……,你還在等什麼
    三四十年前西藏給內地人的印象就是,"農奴翻身當家做主",感覺那就是個遙遠、髒亂、貧瘠和落後的地方。改革開放以後,開始有人去西藏做生意了,慢慢的知道那其實是一個風景優美、神密奇特的地方。岡仁波齊轉山轉山轉水轉佛塔,是倉央嘉措詩裡的一句,其實也是藏族同胞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 「世界的中心」神山岡仁波齊轉山攻略(上),去西藏建議收藏
    岡仁波齊, 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巴嘎鄉北部,是世界公認的神山,被譽為神山之王。岡仁波齊峰,形狀非常有辨識度,你只要見過一眼,一定過目難忘,主峰四季冰雪覆蓋,形似圓冠金字塔,四壁非常對稱。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雍仲本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
  • 自駕西藏阿里,同時看瑪旁雍錯、岡仁波齊和納木那尼峰,門票0元
    阿里的普蘭縣是觀賞瑪旁雍錯、納木那尼峰和岡仁波齊的最佳地方,你會有大部分的時間都行駛在它們的身邊,從各個不同的角度看到神山和聖湖。瑪旁雍錯是西藏的三大聖湖之一、全國最透明的淡水湖,也是孔雀河、象泉河、獅泉河、馬泉河的源頭,在西藏人們心中有著神聖至高的地位,瑪旁雍錯的藍色深邃而多變。
  • 去嗨皮西藏遊|岡仁波齊,它的切莫之謎
    去嗨皮今天想要帶你們去岡仁波齊,看看它的切莫之謎。岡仁波齊最著名的神秘事件便是「切莫之謎」切莫在藏語中是野人的意思1996年,中韓登山隊攀登岡仁波齊峰中方總隊長在途中發現了一串奇怪的腳印當地老鄉說,這一帶野人活動頻繁曾經有個十幾歲的牧民男孩晚上在羊圈裡睡覺時被野人襲擊耳根被扯爛,耳朵被拉扯到嘴巴的地方現在還歪長在那裡牧民說切莫在秋季活動頻繁
  • 至今無人敢登頂的「神山」,西藏岡仁波齊峰,不可錯過的旅遊勝地
    隨著旅遊業發展越來越迅速,西藏已經成為了一個深受遊客喜愛的旅遊勝地,位於拉薩的布達拉宮的輝煌威嚴,讓我們不少遊客對這裡的神聖氣息心生膜拜。今天我們來介紹位於西藏阿里地區的一座不能錯過的「神山」,它就是西藏岡仁波齊峰。如果你有機會到西藏來,這裡一定會令你對宗教產生不一樣的情愫。
  • 聖山岡仁波齊峰其實是個金字塔,或連接了高維空間?!
    如果你要去到岡仁波齊,你就像一個目不識丁的人來到一個浩大的圖書館。比方說,你是文盲,你走進了一個大型圖書館。每個人都坐在那裡閱讀書籍。你一個字都不認識,但你會被感染薰陶。如果你也想閱讀,你必須從ABC開始,從最基礎的開始,你必須學會如何破譯生命密碼,如何認識自己。如果你連自己這一小部分生命都不能解讀,解讀宇宙的21個維度更無從談起。
  • 張揚導演事件女主角—遙遠的岡仁波齊,近在咫尺
    神靈之山溼婆天堂世界的中心宇宙萬物神靈圍繞,寂靜光明自然遊走,岡仁波齊,不觸可及。傳說中的岡仁波齊,是釋迦牟尼佛的道場。在印度教中,也是溼婆大神的殿堂。過去的耆教和苯教都有圍繞象徵純潔與仁慈的岡仁波齊轉山可以洗去罪孽的傳說,據說朝聖者來此轉山一圈,可以洗盡一生罪孽;轉山十圈可以在五百輪迴中免下地獄之苦;轉山百圈可以在今生成佛升天。而在釋迦牟尼誕生的馬年轉山一圈,可以增加一輪十二倍的功德,相當於常年的十三圈,最為靈驗和積長功德。千百年來,信仰的力量在各個國家流動,不約而同的聚走在去向阿里的路上,只為那座精神之山。
  • 你知道去岡仁波齊轉山該怎麼走嗎?看完你就知道了
    在全民信教的西藏以及尼泊爾和印度等區域,信眾平生中非常大的希望就是去岡仁波齊轉山朝聖,他們覺得,纏繞岡仁波齊轉山一圈,可洗清平生罪孽,轉十二圈可免受地獄之苦,若在釋迦牟尼降生的馬年來岡仁波齊轉山一圈,則可增長一輪十二倍的好事,相配於長年的十三圈。
  • 岡仁波齊神山與密宗
    岡仁波齊之所以具有多種宗教疊加的神聖,必有他們認為共同神聖的地方。這便是它的性的力度和威武。  《西行阿里》一書中稱,「作為印度教主神之一的溼婆,其宮殿理所當然地位於他們的凱拉斯山上。在那兒,他或者坐在蓮花座中處於冥想狀態,或者坐在山巔顯現著慈祥面孔,而他的妻子烏瑪女神,則坐在他的膝蓋上與他·一起度過未來。
  • 解開百年之謎:為什麼岡仁波齊峰被稱為世界的中心?
    岡仁波齊是世界公認的神山,被譽為神山之王。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雍仲本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岡仁波齊名聲在外,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朝聖者,他們三步一叩首,用自己的身體丈量著朝聖之路。而傳說支撐朝聖者信念的,是在岡仁波齊轉山一圈可洗盡一生罪孽,轉山十圈可在五百輪迴中免下地獄之苦,轉山百圈可在今生成佛升天......是否真的有此神奇,老馬不得而知。本文今天的議題是:為什麼岡仁波齊峰被稱為世界中心呢?
  • 你需要提前了解的那些事,有關岡仁波齊轉山的
    你花費了多久的時間完成的岡仁波齊轉山,一天兩天還是三天?打算去轉山之前有沒有遇到麻煩的事情,在轉山途中有沒有後悔的事情,轉山後有沒有遺憾的事情?今天攻略君根據這些年來做藏區旅行的經驗,跟大家說說有關於岡仁波齊轉山的那些事兒。
  • 轉山岡仁波齊會迷路嗎?量力而行比結伴而行更重要
    昨天下午看到這樣一條新聞:「北京遊客西藏阿里轉山走失後獲救」。報警遊客表示他們是第一次來岡仁波齊轉山,同伴出現高反還有走丟的讓他們很慌張,還好這些困境在警察的幫助下都迎刃而解了。看到這裡不禁有讀者疑惑,岡仁波齊究竟有什麼魅力,吸引著五湖四海的小夥伴去轉山?岡仁波齊被雍仲苯教、印度教、藏傳佛教、以及古耆那教公認為神山。
  • 自駕去岡仁波齊,20天,1.6排量克魯茲能承受嗎?要做什麼準備?
    從天津出發去岡仁波齊,自駕20天,1.6排量克魯茲能承受嗎?出發前需要對車做些什麼準備?我也是天津老鄉,2014年我自駕岡仁波齊,全程你20天時間稍顯匆忙,要是只有地岡仁波齊轉山時間就好了。由天津出發到阿里岡仁波齊約6000公裡,你所駕駛的1.6排量轎車只要是不下鄉,跑土路應該沒問題,但到高原地區由於空氣稀薄,氣壓低會導致動力嚴重下降,超過4000米的動力輸出只在平原地帶比較吃力。建議主動身前先對車輛進行全面的整備保養,期中懸掛系統,輪胎,油水電氣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