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一直在關心疫情和科比離世的消息,無意間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金庸的書為什麼不寫張三丰年輕的故事而是直接跳過」。
這個問題在我念初中第一次讀「射鵰三部曲」時便有些迷惑,如今自己寫過兩本小說了,似乎有了一些答案。
為什麼不寫張三丰,還是因為難度太大,不是說老爺子沒那個能力去挑戰這個難度,而是沒那個必要。
從老爺子在神鵰的最後埋下的伏筆來看,應該是有打算寫張三丰的。(《神鵰》最後,張君寶經楊過指點,打敗了瀟湘子等高手。)
後來也不知是刻意為之還是靈感爆棚,《倚天》的故事往後跨了近百年,這一處理恰好成就了又一部的經典之作,而「張三丰」卻成了一個串線人物。
為什麼寫張三丰難度太大,我認為至少三點:
1.已有射鵰和神鵰兩部作品,其中人物大量重合,讀者在看射鵰時,會為裡面的人物所吸引,諸如黃藥師的五絕、老頑童、全真七子等。而在看神鵰時,這些人物再次出現,讀者讀起來更是有種熟悉感和親切感,但只能到此為止了,假如再續下去,張三丰青年時可能東邪、南帝、老頑童都還沒死,而且大量的絕世武功重複,張三丰成長的路上免不了要和這些人物及武學有所交集,因為當時江湖中,黃老邪等人和降龍十八掌等武功代表最高的宗師和最高的武藝了,張三丰要取得成就,是繞不開這些人和武學的,這樣一來,張三丰豈不是成了又一個「楊過」了,這勢必會給讀者造成審美疲勞,所以張三丰的經歷十分難寫,會出現大量與「郭靖」、「楊過」所重複的情節。
2.在神鵰和射鵰的時代背景中,郭靖「大俠」這個人設太強,貫穿兩部小說,在神鵰中,楊過也深受郭靖影響,而兩部小說的時代背景都在南宋末年,張三丰的少年背景也是同一時代,要寫張三丰的話,是很難打破這個大的世界觀的,即「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而要塑造張三丰,「俠」用給了郭靖,「情」用給了楊過,張三丰的人設非常難設定,張三丰如何獲得和郭、楊不一樣的成就,這點非常難跳出時代的限制,總不能又寫張三丰抗蒙古吧。從這一點考慮,得塑造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出來,而這個世界是要儘量避開前兩部的時代背景,所以往後跨幾十年到一百年的時間正好不過。
3.張三丰人設太強,一代宗師,開宗立派,無論怎麼寫,都會有漏洞,因為他在至高處,你就很難去給他設置障礙,沒有障礙就難有矛盾的出現,而小說沒有矛盾或者矛盾設置太簡單,那就等同於一部失敗的小說。所以最巧妙的做法就是避開不寫,比如「王重陽」這個角色,太強了,最好幾句話交待一下,寫太多了反而陷進坑裡。又比如《三體》,我在看第一部時老是在想作者會將「三體人」的模樣描寫成什麼樣子,是三隻眼還是八條腿?好像無論什麼樣子都無法滿足自己的想像,所以作者通篇沒寫「三體人」長什麼樣,巧妙的避開,不得不說是一種非常厲害的技巧。同理,張三丰這種大宗師,無論怎麼寫都滿足不了讀者的想像,還不如避開不寫,把空間留給讀者自己。
也許正是因為這些難點,所以老爺子將故事背景往後近百年,避開了與上兩部雷同的情節和人物,換了新的時代背景也就可以塑造新的世界觀,同時避開了在人物塑造上非常不討巧的「張三丰」一角,不得不說老爺子真是一個高手。
所以《倚天》在射鵰三部曲中自成一派,幾乎和前兩部沒什麼關係,唯一重要的關係就是張三丰,在《倚天》中幾乎神一樣的存在。
回過頭來,我說老爺子不是沒那個能力去寫張三丰,而是沒那個必要,這是因為世間有很多事情是「費力不討好」的,為什麼偏要去做那些沒必要又自損的事兒呢?
你看貝爺做節目時吃蝙蝠,那是因為他在做節目,況且那是貝爺,食物鏈最頂端的男人,演示一下要是真是在絕境時,沒有東西吃的情況下怎麼保命。
是的,是為了保命才吃蝙蝠,而且貝爺進蝙蝠洞時就用衣服捂住口鼻,連蝙蝠糞都可能會使人得肺病,吃蝙蝠時要除掉內臟、扯掉腦袋、徹底烤熟他才敢吃。
所以在下真是不明白,那些吃蝙蝠的,吃什麼野味的人,是為了保命還是自認為自己在食物鏈的最頂端?或者是人類智商的最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