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張三丰平生勁敵,差點要了張三丰老命,卻跟張三丰系出同源

2020-12-22 唐風宋月

話說張三丰過百歲大壽,少林三空率領正派武林同道上山,名為祝壽,實為逼問謝遜和屠龍刀下落,武當六俠決定組成真武七截陣迎戰。武當山供奉真武大帝,張三丰見到真武神像座前的龜蛇二將,心想長蛇靈動,烏龜凝重,遂從蛇山蜿蜒之勢、龜山莊穩之形中間,悟出一套精妙無方的極為得意的武功,名為「真武七截陣」。

張翠山殷素素自殺,鶴筆翁帶著張無忌試圖趁亂取利,卻被張三丰制住,把張無忌搶了回來。張三丰撕開無忌背上衣服,只見細皮白肉之上,清清楚楚印著一個碧綠的五指掌印。張三丰伸手撫摸,只覺掌印處炙熱異常,周圍卻是冰冷。張三丰皺眉道:「我只道三十年前百損道人一死,這陰毒無比的玄冥神掌已然失傳,豈知世上居然還有人會這門功夫。」

俞蓮舟道:「師父,那日弟子跟他對掌,此人掌力果然陰狠毒辣,世所罕見,弟子當場受傷。可是此刻弟子傷勢已愈,運氣用勁,尚無窒滯。」張三丰道:「那是託了你們『武當七俠』大名的福。以這玄冥神掌和人對掌,若是對方內力勝過了他,掌力回激入體,施掌者不免受大禍。以後再遇此人,可得千萬小心。」

真武又名鎮武,鎮武又名玄武,真古音讀如填,與玄為疊音轉。玄武又名玄冥,武與冥上古音相通,讀如莫。玄本義赤黑色,冥本意幽暗不明,玄冥意即寒冷陰暗。因此玄冥神掌可名真武神掌,真武七截陣可名玄冥七截陣。所以張三丰和百損道人,淵源頗深。

張三丰這個道號怎麼來的?書中說,張三丰北遊寶鳴(即陝西寶雞),見到三峰挺秀,卓立雲海,於武學又有所悟,乃自號三豐。其實此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三為道家之極數。《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豐為大或盛或滿的意思。《說文》:豐,豆之豐滿者也。三豐即「極滿」「極盛」「極大」之意。

張三丰得覺遠傳授甚久,於九陽真經記了十之五六,十餘年間內力大進,其後多讀道藏,於道家練氣之術深有心得,某一日豁然貫通,領會了以柔克剛的至理,以自悟的拳理、道家衝虛圓通之道和九陽真經中所載的內功相發明,創出輝映後世、照耀千古的武當派武功。九陽神功「充盈無盡,沛然莫之御」,乃陽之極也。所以「三豐」二字當是從九陽神功化來。

無獨有偶,「百損」二字也出自《道德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說文》:損,減也。三豐極盛極滿,百損減而又少。三豐最得意的武功是「真武七截陣」,百損最得意的武功是「玄冥神掌」,真武意同玄冥。由此可見,百損也是一位精通道家武學經義的高手,而《射鵰三部曲》最強的道家武藏,便是《九陰真經》。

《九陰真經》乃北宋徽宗時期黃裳在刻錄《萬壽道藏》時所悟,分為上下兩卷,上卷為內功基礎,下卷為武功招式。黃裳為避免真經落入歹人之手,就用梵文在正文前寫了一段總綱。總綱精奧無比,能將修真之士所遇的幻象之類轉為神通,與正文合為「陰陽互濟」之道,若能修習成功,亦可達到武學最高境界。

玄冥二老是西域人,「高鼻深目」。縱觀《射鵰三部曲》,學過《九陰真經》的「高鼻深目」的西域人有兩位。一位是白駝山主人西毒歐陽鋒,「身材高大,高鼻深目,臉須棕黃,英氣勃勃,眼神如刀似劍,甚是鋒銳,語聲鏗鏗似金屬之音。」歐陽鋒逆練九陰真經導致神智失常,以手作腳走路,可是練成的武功和九陰真經無異,並不陰寒狠毒。一位是一燈大師的師弟天竺神僧。天竺神僧「肌膚黝黑,高鼻深目」,黃蓉被裘千仞打傷,郭靖攜黃蓉求見一燈大師療傷,這位天竺神僧幫郭靖翻譯了《九陰真經》中總綱的梵文內容。

總綱內容第一句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是故虛勝實,不足勝有餘。最後一句是:陰極在六,何以言九。太極生兩儀,天地初刨判。六陰已極,逢七歸元太素,太素西方金德,陰之清純,寒之淵源。

百損道人和玄冥二老修煉的「玄冥神掌」武功,便是天竺神僧翻譯的《九陰真經》總綱。

前文已述,《九陰真經》分為總綱和上下兩卷三部分。總綱是梵文,中土人士不認識,一般不練,練的是上下卷。上卷是內功心法,下卷是武功招式,比如摧心掌和九陰白骨爪,可以速成。梅超風周芷若練的都是九陰白骨爪。天竺神僧翻譯了總綱,讓親傳弟子帶到西域練習(本人被李莫愁殺死於絕情谷)。總綱武功練到極致,便是極陰極寒的玄冥神掌。玄冥是真武的別稱,一體兩面。真武大帝便是九天降魔祖師,既有雷霆手段,又有菩薩心腸,既是浩瀚仁慈的救主,又是殺伐果決的死神。

唯一練成總綱武功的,便是百損道人。他的「百損」道號,便是從總綱第一句「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得來。「玄冥」二字,便是從最後一句「陰之清純,寒之淵源」得來。玄冥意即陰寒。

《書·大禹謨》:滿招損。三豐太滿,招來百損。

張三丰七十歲在武當山開宗立派,供奉真武大帝,百損道人找上門來,責問他何德何能,敢奉真武大帝正朔(正史上真武大帝坐鎮武當山,是明太宗朱棣冊封的。)。兩人先是口戰,各以自己理解的道家經義相互問難,三日三夜不分高下。接著便是動手,批判的武器最終幹不過武器的批判,嘴皮子耍得再溜,一巴掌拍在臉上就消停了。最終張三丰用至陽功夫(九陽)險勝百損道人的至陰功夫(六陰),百損道人身負重傷,回到西域不久便死掉了,臨終故意散出消息。殺敵一萬自損三千,張三丰也被玄冥神掌的陰寒掌力所傷,療治多年才好。

張三丰得知百損道人死訊,舒了一口氣,以為玄冥神掌從此絕跡人間,沒想到還有鶴筆翁和鹿杖客習得這門功夫。從鶴鹿二人通曉各種龐雜武功而且從沒有提起過百損道人來看,他們應該不是百損徒弟。而是百損被張三丰打傷,自知命不久矣,便把玄冥神掌心法(其實是改編版九陰真經總綱)傳給了當時在西域武林已經小有名氣的鶴鹿二人,並把自己和張三丰的恩怨說了,同時告訴他們,遇到武當弟子要小心,對掌時注意點,否則會被反噬。這也是俞蓮舟跟鶴筆翁對掌,鶴筆翁沒有使出全力的原因。

鶴鹿是兩個忘恩負義的小人,學習了玄冥神掌,便以玄冥二老的名義行走江湖,將百損道人拋在腦後。要不是張三丰提起這茬,武林中甚至不知道有過這麼一位絕世高人。

張三丰自創「真武七截陣」,跟百損道人關係極大。截即《封神演義》中截教的截,教主為通天教主。通天教主的截教和元始天尊的闡教爭奪道家正朔失敗,遂成異端。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寫道:截教不知所謂,然《周書克殷篇》有「武王降魔億有十萬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億萬有二百三十」之句,魔與人分別言之,作者遂由此生發為截教。換言之,闡教為人教,截教為魔教。真武七截陣,即真武大帝降魔伏妖之陣。七即北鬥七星之七,張三丰正好有七個徒弟,恰合此數。

在張三丰眼中,真武大帝即「鎮武大帝」,乃降妖伏魔的正神;可在百損道人眼中,真武大帝乃「玄冥大帝」,乃收魔納妖的邪神,兩人雖是同源(道家),卻是殊途。張三丰乃正道,百損道人乃邪道,自古正邪不兩立,大打出手也在情理之中。因此張三丰經常告誡徒弟們,正道誤入邪途,就是邪人;邪道改邪歸正,便是正人,正邪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相關焦點

  • 張翠山說:張三丰僅勝謝遜半籌?書中其他高手可從不敢小看張三丰
    夢露居士為你解讀金庸武俠當年在冰火島時,謝遜提起少林神僧空見,崇拜得五體投地,認為空見大師的武學境界高出自己許多,甚至說得上是「天差地遠」。張翠山聽了卻不太服氣:自忖恩師張三丰的武學舉世所罕有,但和謝遜相較,恐怕也只能勝他半籌,倘若空見大師當真高出謝遜甚多,說得上「天差地遠」,豈不是將自己恩師也比下去了?
  • 為何張翠山說謝遜的武功僅低於張三丰半籌?張三丰的實力被高估?
    我們知道《倚天屠龍記》中的男主角張無忌武功高強,身份多重,他的父親是武當派的弟子張翠山,張翠山當年和謝遜遇到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名震江湖的人,他修煉的武功是鐵畫銀鉤,張翠山的師父正是我們熟知的武當派開宗立派祖師張三丰。
  • 明朝十六個皇帝都苦尋張三丰,張三丰到底活了多少歲?
    張三丰,1427出生,到死時不知活了多少歲,有人說活了2百多歲,有的說300歲,有的認為是4百多歲,更有甚者說張三丰已化羽升仙,說的一個比一個傳神。確實張三丰己成為了傳說,但歷史上記載真有其人,他出生於遼東懿州,是武當派的創始人,他自創了太極拳。
  • 鮮為人知的道教大師張三丰
    歷代統治者對張三丰尊崇有加,元惠宗敕封「忠孝神仙」;明成祖敕封「猶龍六祖隱仙寓化虛微普度天尊」;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號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明熹宗封號「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第一,張三丰是哪裡的人?張三丰是遼東懿州人,現在的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西南或蒙古族自治縣塔營子鄉人。
  • 歷史上的張三丰:活了兩個世紀,野史中的張三丰:400歲起步
    今天小李子要為大家介紹的,是橫貫宋元明清四朝的武當張三丰,也不知道他究竟活了多久,他的一生卻貫穿了宋元明清四朝的史書!在正史之中,關於張三丰最早的記錄,是他出生於南宋年間的東懿州。從小他就天資聰慧,14歲時便考取了朝廷的文武狀元,在年僅18歲時就擔任了一縣知府,完成了許多人一輩子都難以企及目標。而到了1280年,也就是張三丰33歲正值壯年之時,他選擇了歸隱山野,靜心參道。
  • 張翠山為何說,謝遜的武功只略輸張三丰半籌?難道張三丰被高估?
    謝遜跟張翠山相遇的時候,張翠山已經憑藉鐵畫銀鉤絕技名震武林,作為他師父張三丰自然更加了得。並且張三丰同時教出了在武學上不相伯仲的武當七俠,七個人各自有不同的高水準武功造詣,威震江湖。而張翠山,第一次見到謝遜的時候,看到了謝遜的出手,他心中所想,口中所說,都是對謝遜滿滿的崇拜之情,說,謝遜的武功之稍遜張三丰半籌!張翠山與張三丰的武學修為天差地別,張三丰在倚天初已經是名蓋天下的武學宗師,而張翠山實質上還是未出師的學徒。有人說,張翠山武學天賦極高,倚天屠龍功看了一遍就會了。但類似倚天屠龍功這樣的武功,張三丰數十上百年間創出不知凡幾,簡直是車載鬥量的。
  • 寶雞金臺觀與張三丰太極拳史話
    為此,在寶雞民間,至今流傳著許多他的傳奇故事。張三丰遍遊大江南北,往來於名山古剎,結交各類江湖人物,研習拳術,講究丹法,名望越傳越高,被明朝皇帝所豔羨。明太祖朱元璋聽說張三丰居住在寶雞金臺觀,就馬上派人赴寶雞山中尋覓,張三丰避而不見。即使是朱元璋為清理和整頓道教而想請張三丰任道司之職時,他仍然避而不仕。明成祖朱棣也派寶雞醫官蘇欽等人遍訪名山,十年而不遇。
  • 張三丰《打坐歌》說什麼
    養生之道網導讀:的《打坐歌》,是一首解說道家金丹太極文化的名篇,流傳於海內外,凡是喜愛、氣功、養生修真的人們,沒有不知道張三丰這首……張三丰的《打坐歌》,是一首解說道家金丹太極文化的名篇,流傳於海內外,凡是喜愛武術、氣功、養生修真的人們,沒有不知道張三丰這首《打坐歌》的,真可謂婦孺皆知。
  • 張三丰之金臺觀
    張三丰,名全一,字君寶,號三豐;是元末明初集道家、武學、醫術等於一身的傳奇人物;很多人認為他是遼寧懿州人,也有人認為他是寶雞本地人。相傳張三丰還自稱是張天師的後人,他身材高大魁梧,雙目又黑又圓,還長了一雙很大的招風耳,滿嘴的鬍鬚很長而且堅硬如戟,道風仙骨,氣宇不凡,令見過他的人都十分敬畏。
  • 張三丰在華州的傳說
    更有當年名震江湖的九紋龍史進以及元未明初,發明太極拳的張三丰。 至今,當地還有許多張三丰的生活遺蹟和關於他的軼事及傳說。 張家橋村位於華州城東南二十裡地的覆成山下,村邊有華州八景之一的「移山靈湫」。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少華山的阜頭峰地震崩裂,「其下水出,其深無際」,瀅瀅數裡。當地人稱之為移山潭。
  • 金庸筆下的張三丰到底活了多少歲?
    而張三丰不僅徒子徒孫眾多,而且還活生生熬垮了南宋和遠超,而自己看起來永遠是一副仙風道骨的樣子,張三丰具體活了多少歲呢?在金庸一部叫做《俠客行》的小說中,有一位創立了絕世武功的高人,可能就是其中的重要線索。在《倚天屠龍記》中,俞岱巖出場時的時間事1336年,也是元朝的至元二年,當時他正著急回家給自己師傅張三丰過九十大壽。
  • 「倚天屠龍」原來影射兩個人,一個是張無忌,另一個可狂虐張三丰
    轉眼襄陽城破,百年時光已過,所謂亂世必出英雄,到了《倚天屠龍記》時代,江湖能人輩出,其中又以少林、武當、峨眉三派最為了得,當日就有一位武當弟子名俞岱巖者在江湖上遇到了一件怪事,他一路跟蹤,最終發現了一個武林大秘密,並得到了那柄得其者為尊的屠龍寶刀。
  • 倚天屠龍記,武力排行榜前十,張三丰只能排名第三
    要知道渡難對抗白眉鷹王的同時還一邊跟楊逍糾纏。他以一對二,絲毫不落下風。三人比拼的過程中,內力鼓蕩之下蚊蟲難以近身。說渡難的實力是楊逍和白眉鷹王之和,也是完全沒錯。他的實力是高於空見的,當能名列第七。當時青翼蝠王韋一笑在他面前秀輕功,渡厄通過遞過來的紙籤一股內力傳到,幾乎將韋一笑弄癱在地,令韋一笑心驚膽戰。這只是渡厄的一個測試,如果要下黑手,估計韋一笑當場就要跪了。韋一笑的實力並不弱,在明教位列四大法王之一。但是他跟渡厄比,簡直差的太遠。渡厄的實力列為第六。
  • 老道張三丰到底活了多少歲?
    無論是正史記載、民間傳聞,還是武俠小說、影視劇,都將張三丰說得十分神秘,張三丰身上有諸多標籤,武當始祖、太極宗師、老壽星……甚至有人說他早已成仙,由於年代久遠,很多文獻記載並不詳細,再加上道教有十分濃重的神話色彩,導致張三丰的壽命很難確定。
  • 金庸筆下的三位高手,武功勝過張三丰,就連徒弟都是天下第一
    —阿諾德 眾所周知,在金庸老先生筆下,創立武當派的張三丰無疑是一位武功絕頂的宗師級人物,他平生的武學大多都是靠自己的悟性鑽研而出,晚年所創的太極拳和太極劍更是在江湖上留下了赫赫威名,身為一位武學修為深不可測的高手,能與之匹敵的對手在金庸武俠中卻不多見,縱觀金庸的十五部小說,倒是有三人的武學修為可勝過張三丰,說來更有意思的是,這些人教的徒弟還都是天下第一。
  • 太極拳創始人是張三丰還是陳王廷?
    焦恩俊版張三丰可是,有人說了,張三丰創太極根本不成立,王宗嶽為清乾隆年間人,這為一部分人所認同,當然肯定陳式太極拳門人所認同的,這一點證明王宗嶽本人是在陳王庭之後,也就說明了《太極拳論》是寫在陳王庭創太極拳之後,但是,即使是這樣,《太極拳論》寫的就是陳式太極拳嗎 ?
  • 倚天中,此人能打出三尺氣牆,實力遠勝張三丰,謝遜都被他搞哭了
    但是要是說武功威力,張三丰的武功就顯得不值一提啦。特別是張三丰的太極拳,雖然能夠以柔克剛,但是卻讓人感覺不到在《天龍八部》中喬峰喬幫主的那種豪氣。我們知道在金庸武俠中,像喬峰、郭靖、洪七公那一掌降龍十八掌下去,周圍都得到處爆炸,直冒火星子,那畫面簡直讓人大呼過癮。然而張三丰這種《倚天屠龍記》中的武學高人卻打不出這樣的威力。當然了,無可否認,張三丰的實力還是十分強悍的。
  • 張翠山在武當山被逼死,號稱天下第一的張三丰,為何見死不救?
    張三丰的確是一個實力很強的人物,其巔峰之時,可以排到整個金庸武俠排行榜前十,在武功造詣上,應該是遠超射鵰神鵰時期的五絕,說他是倚天時期的天下第一是沒有毛病的。這樣強悍的一個人,為何在百歲大壽之時,眼睜睜地看著愛徒被人逼死,卻無動於衷?
  • 張三丰同人故事:穿越時空再見郭襄,風陵渡一見鍾情,了結一生憾事
    混在人群之中的20歲張無忌看著前方大殿上,「舌戰群雄」的迂腐的張翠山、率真的殷素素,心中百感交集,身體不經向前面擠去,將全部精神力放到了張翠山的身上,只要他有一絲絲要動手自殺的跡象,自己馬上阻止。「所有罪過,我張翠山一人承擔。」
  • 張翠山認為張三丰只勝謝遜半籌,是坐井觀天還是事實如此?
    話說當時謝遜在給張翠山一家講述自己與空見神僧的往事,大表對空見神僧的讚美之情,張翠山卻有這段獨白:張翠山大奇,心中微有不信,自忖恩師張三丰的武功世所罕有,但和謝遜相較,恐怕也只勝得他半籌,倘若空見大師當真高出謝遜甚多,說得上「天差地遠」,豈不是將自己恩師也比下去了?張翠山認為張三丰只勝謝遜半籌,事實真的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