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張三丰過百歲大壽,少林三空率領正派武林同道上山,名為祝壽,實為逼問謝遜和屠龍刀下落,武當六俠決定組成真武七截陣迎戰。武當山供奉真武大帝,張三丰見到真武神像座前的龜蛇二將,心想長蛇靈動,烏龜凝重,遂從蛇山蜿蜒之勢、龜山莊穩之形中間,悟出一套精妙無方的極為得意的武功,名為「真武七截陣」。
張翠山殷素素自殺,鶴筆翁帶著張無忌試圖趁亂取利,卻被張三丰制住,把張無忌搶了回來。張三丰撕開無忌背上衣服,只見細皮白肉之上,清清楚楚印著一個碧綠的五指掌印。張三丰伸手撫摸,只覺掌印處炙熱異常,周圍卻是冰冷。張三丰皺眉道:「我只道三十年前百損道人一死,這陰毒無比的玄冥神掌已然失傳,豈知世上居然還有人會這門功夫。」
俞蓮舟道:「師父,那日弟子跟他對掌,此人掌力果然陰狠毒辣,世所罕見,弟子當場受傷。可是此刻弟子傷勢已愈,運氣用勁,尚無窒滯。」張三丰道:「那是託了你們『武當七俠』大名的福。以這玄冥神掌和人對掌,若是對方內力勝過了他,掌力回激入體,施掌者不免受大禍。以後再遇此人,可得千萬小心。」
真武又名鎮武,鎮武又名玄武,真古音讀如填,與玄為疊音轉。玄武又名玄冥,武與冥上古音相通,讀如莫。玄本義赤黑色,冥本意幽暗不明,玄冥意即寒冷陰暗。因此玄冥神掌可名真武神掌,真武七截陣可名玄冥七截陣。所以張三丰和百損道人,淵源頗深。
張三丰這個道號怎麼來的?書中說,張三丰北遊寶鳴(即陝西寶雞),見到三峰挺秀,卓立雲海,於武學又有所悟,乃自號三豐。其實此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三為道家之極數。《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豐為大或盛或滿的意思。《說文》:豐,豆之豐滿者也。三豐即「極滿」「極盛」「極大」之意。
張三丰得覺遠傳授甚久,於九陽真經記了十之五六,十餘年間內力大進,其後多讀道藏,於道家練氣之術深有心得,某一日豁然貫通,領會了以柔克剛的至理,以自悟的拳理、道家衝虛圓通之道和九陽真經中所載的內功相發明,創出輝映後世、照耀千古的武當派武功。九陽神功「充盈無盡,沛然莫之御」,乃陽之極也。所以「三豐」二字當是從九陽神功化來。
無獨有偶,「百損」二字也出自《道德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說文》:損,減也。三豐極盛極滿,百損減而又少。三豐最得意的武功是「真武七截陣」,百損最得意的武功是「玄冥神掌」,真武意同玄冥。由此可見,百損也是一位精通道家武學經義的高手,而《射鵰三部曲》最強的道家武藏,便是《九陰真經》。
《九陰真經》乃北宋徽宗時期黃裳在刻錄《萬壽道藏》時所悟,分為上下兩卷,上卷為內功基礎,下卷為武功招式。黃裳為避免真經落入歹人之手,就用梵文在正文前寫了一段總綱。總綱精奧無比,能將修真之士所遇的幻象之類轉為神通,與正文合為「陰陽互濟」之道,若能修習成功,亦可達到武學最高境界。
玄冥二老是西域人,「高鼻深目」。縱觀《射鵰三部曲》,學過《九陰真經》的「高鼻深目」的西域人有兩位。一位是白駝山主人西毒歐陽鋒,「身材高大,高鼻深目,臉須棕黃,英氣勃勃,眼神如刀似劍,甚是鋒銳,語聲鏗鏗似金屬之音。」歐陽鋒逆練九陰真經導致神智失常,以手作腳走路,可是練成的武功和九陰真經無異,並不陰寒狠毒。一位是一燈大師的師弟天竺神僧。天竺神僧「肌膚黝黑,高鼻深目」,黃蓉被裘千仞打傷,郭靖攜黃蓉求見一燈大師療傷,這位天竺神僧幫郭靖翻譯了《九陰真經》中總綱的梵文內容。
總綱內容第一句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是故虛勝實,不足勝有餘。最後一句是:陰極在六,何以言九。太極生兩儀,天地初刨判。六陰已極,逢七歸元太素,太素西方金德,陰之清純,寒之淵源。
百損道人和玄冥二老修煉的「玄冥神掌」武功,便是天竺神僧翻譯的《九陰真經》總綱。
前文已述,《九陰真經》分為總綱和上下兩卷三部分。總綱是梵文,中土人士不認識,一般不練,練的是上下卷。上卷是內功心法,下卷是武功招式,比如摧心掌和九陰白骨爪,可以速成。梅超風周芷若練的都是九陰白骨爪。天竺神僧翻譯了總綱,讓親傳弟子帶到西域練習(本人被李莫愁殺死於絕情谷)。總綱武功練到極致,便是極陰極寒的玄冥神掌。玄冥是真武的別稱,一體兩面。真武大帝便是九天降魔祖師,既有雷霆手段,又有菩薩心腸,既是浩瀚仁慈的救主,又是殺伐果決的死神。
唯一練成總綱武功的,便是百損道人。他的「百損」道號,便是從總綱第一句「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得來。「玄冥」二字,便是從最後一句「陰之清純,寒之淵源」得來。玄冥意即陰寒。
《書·大禹謨》:滿招損。三豐太滿,招來百損。
張三丰七十歲在武當山開宗立派,供奉真武大帝,百損道人找上門來,責問他何德何能,敢奉真武大帝正朔(正史上真武大帝坐鎮武當山,是明太宗朱棣冊封的。)。兩人先是口戰,各以自己理解的道家經義相互問難,三日三夜不分高下。接著便是動手,批判的武器最終幹不過武器的批判,嘴皮子耍得再溜,一巴掌拍在臉上就消停了。最終張三丰用至陽功夫(九陽)險勝百損道人的至陰功夫(六陰),百損道人身負重傷,回到西域不久便死掉了,臨終故意散出消息。殺敵一萬自損三千,張三丰也被玄冥神掌的陰寒掌力所傷,療治多年才好。
張三丰得知百損道人死訊,舒了一口氣,以為玄冥神掌從此絕跡人間,沒想到還有鶴筆翁和鹿杖客習得這門功夫。從鶴鹿二人通曉各種龐雜武功而且從沒有提起過百損道人來看,他們應該不是百損徒弟。而是百損被張三丰打傷,自知命不久矣,便把玄冥神掌心法(其實是改編版九陰真經總綱)傳給了當時在西域武林已經小有名氣的鶴鹿二人,並把自己和張三丰的恩怨說了,同時告訴他們,遇到武當弟子要小心,對掌時注意點,否則會被反噬。這也是俞蓮舟跟鶴筆翁對掌,鶴筆翁沒有使出全力的原因。
鶴鹿是兩個忘恩負義的小人,學習了玄冥神掌,便以玄冥二老的名義行走江湖,將百損道人拋在腦後。要不是張三丰提起這茬,武林中甚至不知道有過這麼一位絕世高人。
張三丰自創「真武七截陣」,跟百損道人關係極大。截即《封神演義》中截教的截,教主為通天教主。通天教主的截教和元始天尊的闡教爭奪道家正朔失敗,遂成異端。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寫道:截教不知所謂,然《周書克殷篇》有「武王降魔億有十萬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億萬有二百三十」之句,魔與人分別言之,作者遂由此生發為截教。換言之,闡教為人教,截教為魔教。真武七截陣,即真武大帝降魔伏妖之陣。七即北鬥七星之七,張三丰正好有七個徒弟,恰合此數。
在張三丰眼中,真武大帝即「鎮武大帝」,乃降妖伏魔的正神;可在百損道人眼中,真武大帝乃「玄冥大帝」,乃收魔納妖的邪神,兩人雖是同源(道家),卻是殊途。張三丰乃正道,百損道人乃邪道,自古正邪不兩立,大打出手也在情理之中。因此張三丰經常告誡徒弟們,正道誤入邪途,就是邪人;邪道改邪歸正,便是正人,正邪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