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識覺醒的一刻,才是真正的重生

2020-12-10 末小北

01導語

近日看到一個新名詞,樂了——友情PUA。

官方給出的意思是:

有些朋友極度以自我為中心,並擁有跟自身實力不匹配的好勝心,一旦發現你優越於他們就會打壓你,從而讓自己得到平衡,從不考慮你的感受和傷害

不得不說現在生活中,有一種友情確實如此。然而不論是友情還是愛情上的PUA事件,終歸還是可以規避。

因為當我們察覺苗頭不對勁的時候,可以依據自身的評判遠離爛人,即時止損。

可是,生活中還有一種最可怕的PUA,不是友情更無關乎於愛情,而是親情PUA。

在《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中講述了美國的愛達荷州的巴克峰,就有著這樣一個充斥著親情PUA的家庭。

家中的爸爸是一個患有重試躁鬱病的患者。身為一家之主的他卻是一個極端的「上帝迷」,同時抵抗政府。

他用自己一家之主的身份,強制要求子女不能接受教育,並強迫他們為自己的廢料場打工。

在這樣一個廢料場裡,摔傷、燒傷、頭破血流均是常態,而自小被荼毒的塔拉兄弟姐妹幾個,從小也是遍體鱗傷,從未體驗過正常的教育和生活。

親情PUA之所以可怕,是因為孩童在未成年之前,所有的認知都由父母引導,而所有的三觀也在這個階段被迫定性。

它將影響一個人餘生歲月的種種。

02親情PUA千千萬,總有一款能「害」你

在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的媽媽就是「親情PUA」的代表:

對女兒指手畫腳、揭女兒室友的舊瘡疤、給孩子貼標籤、幹預孩子的日常生活甚至將自己的「律師夢」強加給女兒。

這些行為,都讓女兒活得十分壓抑和不自信。

齊明月的媽媽以一種慣常的「為你好」名義,宣洩著自己的超強控制欲

別以為親情PUA只出現在影視劇中,現實生活中親情PUA也無處不在。

《中國詩詞大會》的董卿,腹有讀書氣自華。但誰也想不到她從小也是在親情PUA的氛圍下長大的。

從兒時起,她的爸爸便不讓她照鏡子、不準穿漂亮衣服,生怕被旁人議論自己過分愛美、失了體面。

這種古板、守舊的教育方式如同一種瘟疫般存在,腐蝕著她的思想,導致董卿成年後即使收到了父親的道歉,但內心依舊充滿遺憾。

其實,自2015年以來,日本教育界早對「親情PUA」進行過深入的調查研究並下了定義——這就是一種教育虐待,也是一種精神控制。

是父母為了自我的某種目的(或陳腐、或掌控、或樹立個人威信等),強加給子女的一個精神信仰。

與董卿相比,《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一書中的塔拉,用回憶的方式記錄了爸爸的保守派教育:

不能穿低胸的衣服,如果穿也不能彎下腰……

女孩子打扮得太過就像不正經的人……

這些根植於塔拉的大腦,讓她奉之為人生信條。於是她整日在爸爸的廢料場工作,蓬頭垢面不修邊幅;在青春期到來、面臨身體正常發育的時候,她也厭惡自己身體的一系列變化甚至希望身體停止成長;在面對男孩兒追求的時候刻意地疏遠。

這樣的慣性造就了塔拉長大後的一種不配得感,也就是「永遠覺得自己不配擁有美好的事物」這一思想。這讓她始終便有了一種宿命感

她不相信自己會離開那個糟糕的破回收場、從未想過自己可以去大學接受教育、沒想過改變自己未來的人生軌跡。

除了父親以外,哥哥肖恩也同樣給到塔拉最致命的PUA點:稱呼塔拉「黑鬼」、時不時對塔拉惡言相向、拳腳相對。

這些羞辱都在時刻提醒著塔拉:你只屬於這裡,別想離開這兒!

這些都試圖把塔拉鎖在過去,困在曾經那個低認知層面的自我之中。

可見,親情PUA最恐怖的地方,是讓塔拉斷送了一種可能性,這是一種讓自己通往高貴道路的一種可能性

03世上最大的悲涼,莫過於孩子為成人的過錯道歉

親情PUA除了會抹殺孩子的進取意識和扼殺希望以外,更重要的是它會綁架人的思維甚至讓當事人以為:一切都是自己的錯?!

在書中,塔拉曾記錄了一段自己被哥哥肖恩暴打的經歷。她說當自己由於被打的疼痛而尖叫時,周圍的人們都伸長脖子,想看看發生了什麼騷動。印象最深刻地是她記錄自己當時的反應:

「我開始大笑——瘋狂地、歇斯底裡地咯咯笑個不停。」

「我努力假裝。」

「我笑著穿過一個又一個過道。哥哥肖恩每說一個字我都笑,試圖讓周圍人相信,剛剛那只是一個玩笑……」

無疑,塔拉是在用一種假裝出來的「佯笑」粉飾太平。明明身處於受害者的處境卻在試圖大事化小,不由讓人心疼。

而更可怕的是,她晚上回到家中記日記。當寫到白天被暴打時,竟然寫道:如果我換一種方式請求他(肖恩),讓他冷靜下來,他就會停下吧

無助的塔拉,竟然將自己被打的原因,歸咎於自己的求饒方式錯了?

本應身處家庭的溫暖之中,卻慣性地把自己放在最低賤的位置而不判斷誰是誰非,這無疑是最可悲的

這讓我想起曾經看到的一則新聞:

西安的7歲男孩被媽媽家暴引起了不小的關注。據悉男孩父母離異,媽媽僅20來歲,心情不好時經常用電線刀具打他,持續了兩年。

事後,雖然男孩媽媽被警方逮捕,男孩也暫時移至兒童村居住,但是當記者採訪孩子的時候,孩子竟然自責!

認為有可能是自己沒有聽媽媽的話,媽媽才會動手打自己。

同時他也表示:

想媽媽。哪怕她打自己也願意待在她身邊。被媽媽打就打唄,媽媽也不是故意的,不然就沒有媽媽了

小孩子的每一個字,真的都戳痛人心。

原來,世上最大的悲涼,莫過於孩子為成人的過錯道歉。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塔拉表示自己想去上大學,但在告知父親後,她從父親安靜的嘆息祈禱中中出來某種聲音。

這讓她覺得自己對上大學的好奇十分下流可憎,是對父親為了養育自己而做出的所有犧牲的一種侮辱。

可見,塔拉被這種環境荼毒至深。因為,從小周圍都是和父親一樣的信徒,所以在這樣的圈子裡自己從未意識到自己的生活有問題;因為,從小父親不允準孩子們念書,所以她深感自己的好奇心是對父親養育自己的一種背叛。

然而,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自己接收到的信息不對等的原因。

她從來沒有為自己的想法而爭取過,反而要為自己的進取意識而向成人認錯。

無疑,這才是最可悲的。

04自我意識覺醒的一刻,才是真正的重生

塔拉的覺醒,終歸還是在走出那個閉塞環境之後。

上了大學、學會用電腦、用網絡的塔拉在一次機緣巧合之下,得知了當年的真相:

原來,政府與蘭迪一家的衝突,並非是因為蘭迪不讓孩子上學,而是因為蘭迪涉嫌加入了反猶太主義的宗教組織,有嚴重的種族歧視

所有的謎團都解開了:爸爸不讓孩子讀書,是因為看到政府抓捕蘭迪一家,而蘭迪一家被抓捕的原因是和種族歧視有關而並非父親所說的「蘭迪阻止孩子上學」。

可見,政府從來不會因為父母不讓孩子讀書而殺人!一切的一切都揭曉了。

真相大白後,塔拉終於明白:

自己從小深受親情PUA的毒害,父親因為有嚴重的躁鬱症而把一切的一切都歸因到政府的身上。(因為父親和教會的信徒們有嚴重的反政府思想)。

偏執、狂躁、自我感覺良好、被害妄想這些詞彙,形容父親再合適不過了

塔拉的這一覺醒,猶如《黑客帝國》的開頭。NEO從原來的模式中覺醒,發現了現在世界的BUG,最終變成了改變世界的救世主。

其實,這並非是作者塔拉特有的人生經歷,我們身邊又何嘗缺少這樣的故事。

曾經那個拉黑父母、十二年不歸家的北大生物系學生拒絕父母的新聞,至今還記憶猶新。

父母從小把孩子當女生養、不理會學校要求強迫兒子參加活動時穿長褲、把「畢業旅行」當作炫耀孩子成就的宣講會甚至請親戚私下聯繫同學打探其消息。

這些行為,真的只讓我感受到這個學生的恥辱,而他的父母真的是十足十的人生操控者。

自私、傲慢、自我感覺良好、偏執,真的是躁鬱症患者的真實表症。

其實,對於父母患有躁鬱症的子女,並不需要和自己為難,你需要做的只有認識它、接納它、與它合解。

無疑,作者塔拉做到了。真相大白之後,她將對躁鬱症的研究做為自己的畢業論文主題並且有兩點發現:

父母患有躁鬱症的子女受到的是雙重風險因素的打擊:

第一,他們在基因上更容易患上情緒障礙;第二,因為充滿壓力的生活環境和患病父母糟糕的養育方式

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家庭是這樣。

我的同學蘭蘭,從小生活在一個一言不合便大喊大叫的家庭中。只要別人不聽自己發言或者反對自己,自己便要立刻提高說話的分貝,試圖以高音量來「完勝」對方。

於是,她人生的前30年都是靠高音調來獲得話語權的。

後來,她結婚嫁人,發現公婆家的溝通方式非常平和,隨後她又通過看《非暴力溝通》、《幸福的香氣》等一系列的心理學書籍,她才察覺到,一切的一切都是原生家庭那扭曲的思想和不良的教育方式害了自己。

從那之後,她才真正走上了自我覺醒的道路,學會如何與周圍人好好說話了。

可見,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自我意識覺醒的一刻,才是真正的重生。人,也要學會與自己的過去和解,完成人生的又一次重生。

05結語

日劇《死投所》中,市村道出了問題的關鍵:親情PUA,就是一種洗腦。

有時候父母會因為想要樹立自己的個人威信,而給孩子洗腦,讓孩子只迷戀於自己的威嚴;

有時候父母會因為想要控制子女,而給孩子洗腦,以便讓他們更好地管控子女;

還有一些父母,真的就是自我的偏執、過分自信而給孩子洗腦,但傷害的往往卻是自己的至親與至愛。

最後想說,親情PUA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如若我們覺察後,始終和父母糾結甚至試圖讓他們終生活在自責當中,那就大錯特錯了。

過往的人生我們追悔莫及,逝去的時光也不復存在,我們能做的就是要放下過去,覺察自身,獲得重生。

正如《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最後,作者說的那句話:

你可以愛一個人,但仍然可以選擇和他說再見

相關焦點

  • 你真正的自我意識覺醒是在什麼時候?
    什麼是自我意識覺醒,我個人認為是明白了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有了自己的主意和看法,或者是明白了自己與他人是一樣的,不過不需要依附於他人,有自己的獨立人格。一個人的自我覺醒,可能是因為一本書,一件事,一段經歷,在某種特定的情境下的啟發,對人生,對自我有了一個清楚的認知,這無關對錯,它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智慧,別人可能不明白,同時也不適合別人。我想講一個故事,這樣能更好地理解自我意識覺醒是什麼。(以我作為人稱代詞)我是學電影的。
  • 逆轉次元:當NPC覺醒自我意識會咋樣?懂得妥協,也明白捨生取義
    也就在眾人想要強行打開子非魚的冰棺時,AI中的造物主——NPC女帝從天而降(此時已然覺醒自我意識),準備以子非魚的「遊戲肉身」來逼迫施嘉傑以「湛盧劍」揭開遊戲中NPC的自由權限,讓它們逃向虛擬的網絡世界,從此得到所謂NPC眼中的自由。「當NPC覺醒自我意識會咋樣?」
  • 《盲刺客》:女性意識覺醒的背後有對社會道德的呼喚
    阿特伍德對國家和整個人類懷有極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女性在男權制社會中的「倖存」是阿特伍德作品的重要主題, 她希望通過她的寫作, 可以喚醒加拿大以及全世界的女性, 讓處於困境的女性們增強自我意識, 找到真正的自我。2000年時,阿特伍德以小說《盲刺客》獲得了英國文學最高獎——布克獎。
  • AI啟示錄:人類並沒有真正的自我意識
    在擁有了某種程度的複雜性和自我參照能力後,系統必然會宣稱「我是」,並希望「你也是」。「但它只是一臺機器!」、「它並沒有真正的意識。它沒有權利,我們當然不能讓它投票。」我們可能會說它甚至不像動物那樣有「知覺」。把這些機械化的奴隸從生產線上拿下來,然後問:「你有主觀體驗嗎?」這是意識的必要條件。「當然有!」
  • 韓劇《偶然發現的一天》:漫畫群演自我意識覺醒,要當自己的主角
    這些疑問,就是這些漫畫中主人公的疑問,他們根據作家的節奏按照作家的安排做著作家安排的事情,但場景結束後,他們覺醒了自我,就又會想要按照自己的節奏生活,喜歡自己想喜歡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真實的自己。這就是這部劇的故事吸引人的地方。為了這個故事,看完了整部劇。說完劇情,就說回主演了,其實這部劇的主演,的確有點一般般(估計要有人打我)。
  • 豆瓣評分8.4《喊山》,無聲的吶喊背後是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透過主人公紅霞影片從深層次的剖析,時代環境下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故事結構:充滿懸疑的敘事風格,跌宕起伏的劇情發展,強烈的引發觀眾好奇心影片中巧妙的運用了電影諸多的拍攝手法,採用倒敘和插敘的現實主義敘事手法,增強了影片內涵的力量,讓觀眾有帶入感的同時又推進劇情發展。
  • 《拳魂覺醒》角色重生怎麼玩 角色重生玩法攻略
    導 讀 拳魂覺醒角色重生怎麼玩?
  • 電影《湮滅》——走向自我毀滅的重生
    但另一方面,「自我毀滅」也是一種「重生」,從影片的結尾來看,「重生」是影片通過「自我毀滅」表達的更深一層的主題,這一主題主要表現在主人公和她的丈夫身上。莉娜的丈夫是在她進入「閃光」之前唯一一個成功走出的人,但到影片最後我們會知道真正的丈夫已經自殺,而走出來的是丈夫的複製品,這樣一個複製品在最後與莉娜和解了。
  • 當代藝術家率先引領自我意識覺醒
    爵士樂這種對古典的挑戰,對傳統的反叛、以及對自我本我的追求,也正是電影裡所要表達的: 不是每個人的人生,都要像機械捍衛古典樂的教條主義者一樣 ,被規則死死地框住,活在世俗的標準裡。人類的火花往往就發生在這些不確定性上,發生在自我意識的覺醒裡。
  • 原生家庭最大傷害是自我意識缺失,讓自我意識復甦,做真正的自己
    原生家庭最大的傷害就是導致自我意識的缺失,在原生家庭裡面感知到的東西會植根於你的潛意識。會在日後的生活當中以不同的形式爆發出來,成為各種障礙,成為各種負累,成為各種羈絆,讓你沒有辦法成為自己,所以活出自我是終極的療愈方向,否則就會以抑鬱症焦慮症等等心理問題的形式前來困擾你,這些症狀實際上都是潛意識層面的自我向你發出的信號。
  • 《印式英語》的背後,是對人權與自我意識的追尋與哲思
    ①莎希與自身的衝突:莎希對待英語學習從抗拒到主動,這是自我意識和個人認知的覺醒影片開頭,莎希完全沉浸在人間煙火氣中,大家都喜歡吃她親手做的美味點心拉杜球。儘管廚藝再高超,她也只是一個難登大雅之堂的家庭主婦。
  • 遊戲NPC覺醒自我意識 電影《失控玩家》疑似重新定檔
    遊戲NPC覺醒自我意識 電影《失控玩家》疑似重新定檔 時間:2020-12-12 14:17:38 來源:Twitter
  • 《獅子王》:從本我、自我、超我角度,探究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
    辛巴離開後經歷幾番心理鬥爭,最終意識到自己必須回到榮耀王國爭取做回國王,並在得知父親死亡的真相後,趕走刀疤以及團隊,真正地成為了王國的獅子王。辛巴從小獅子王成為真正獅子王的經歷,表面上看是身份的奪回,實際是它自我意識發展的一個表現。
  • 意識的覺醒有多重要?此文給你精準剖析,趕緊學
    01自我意識的覺醒已經具備朦朧的獨立意識,對自我存在的意義進行初層探討。自我認同是指個體依據個人的經歷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是人類自有文化以來心理生活的重要內容。只有當個體自我認同感加強時,人才會具有明確的主體意識,而不是受制於現實環境的性格有缺陷的人。「原罪」是指人類生而俱來的、洗脫不掉的罪行。
  • 認知覺醒:真正的覺醒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望
    《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用7個底層概念,20個成長關鍵詞幫助我們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他把這本書分為上篇《內觀自己,擺脫焦慮》,分三章講述大腦構造、潛意識和元認知的基本概念等思維規律看清自己;下篇《外觀世界,借力前行》,分五章講述專注力、學習力、行動力、情緒力和早冥讀寫跑等獨到的原理呈現和具體可行的方法提供,內化出真正的認知驅動力。
  • 自我意識思想:黑格爾哲學的理論精髓
    自我意識環節真正進入真理的階段,以內在的自我意識作為其思考的對象和內容,既說明其矛盾性,從而為自我意識的發展指出困境和出路,也顯示其思維辯證法的精髓,如何讓思維和概念像流水一樣自我流動起來。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論述關於自我意識的確定性時提到「我就是我們,而我們就是我」。自我意識由此找到它的「轉折點」,即由個體的自我意識進入到普遍的自我意識的關鍵性過渡環節。
  • 雜談丨攻殼機動隊,劃時代的本我意識覺醒與虛無主義的繁榮末日
    它用當時還並無定義的賽博朋克風格為肌,以人性思辨為骨,讓整部作品,就如同是草薙素子的重生一樣,探討著自我、本我和超我,以組織多樣化和組織漸進的話題感,帶來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哲學反思。這一切內容,都離不開這個頗具個人風格又極具開創意義的導演:押井守。
  • 深度解析:《西部世界》中哪一個機器人真正突破了意識界限?
    《西部世界》最開始要探索的是機器人和人類的界限,也就是自主意識的界限。後來慢慢發現是一個關於哲學上的「存在」問題的終極追問。在前兩季我們看到了「西部樂園「的接待員們開始自我覺醒,但是每個人的覺醒方式並不一樣。
  • 《傾城之戀》:性別意識覺醒的女性,如何解決婚戀的衝突?
    然而,白流蘇不甘心做情人,從更深層面來說,也表現了她性別意識的覺醒。只是具有女性自覺意識的白流蘇已不再是任由男性欺辱的附庸,面對前夫放蕩和暴力的行徑,她掙脫「三綱五常」的束縛,毅然與之離婚。對於兄母要她作前夫寡婦的主意,她也嗤之以鼻。
  • 以《諾丁山》為例,淺析好萊塢浪漫愛情電影對女性意識覺醒的刻畫
    可以說,《諾丁山》中主人公安娜將女性意識徹底覺醒的過程完整地展示給觀眾,讓觀眾看到了一位現代女性的成長、成熟之路,也讓觀眾見識到女性意識覺醒給人帶來的力量。影片中,主人公安娜女性意識之所以覺醒,是因為她雖然身份亮麗光鮮,實則深受男權社會的壓迫與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