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家鄉和土地,他們扎進城市的「盒子」裡生活

2020-12-22 澎湃新聞
 

2015年9月8日,清晨,剛起床的青年農民工易琴在梳妝打扮。易琴,1993年出生,四川綿陽人,隨父母、弟弟來杭州建築工地做鋼筋工,22歲的她已有一個3歲的孩子。

圖文 / 鍾黎明

編輯 / 王恆婷

「老哥,我愁死了,地鐵的活因為沒法到崗被人家搶去了,再這樣下去,家裡都沒收入來源了……」

四月上旬的一個深夜,我接到了「狗娃子」從老家湖北棗陽打來的電話,他喝了些酒無處消解,便找我訴苦。

「狗娃子」真名叫彭治超,我們認識有7年了。從2012年開始,我一直在拍攝和記錄農民工群體,他是其中為數不多會在工棚裡看書的年輕人。白天打雜幹活,夜晚擠出時間學習,短短一年,他就掌握了電焊、扎鋼筋、搭建腳手架、澆築混凝土等技術,還學會了工時計算、工程預算。現在,已經是工地裡的「小頭頭」,月收入有近2萬。

受疫情影響,他和他的湖北工友們遲遲無法復工,農民工群體的困境也被放大。

2015年9月,湖北省棗陽市吳店鎮中心村人彭治超在工棚看書學習。彭治超,1982年出生,屬狗,工友都喚他「狗娃子」。2012年到杭州地鐵建設工地,因好學上進,2014年便像模像樣當起了鋼筋工勞務隊隊長,不僅「地位」有了提升,收入也是一路「看漲」。家鄉人知道他在杭州地鐵工地做了「小頭頭」,紛紛前來投靠,多的時候手下有上百號人。

 

2016年12月1日,杭州地鐵2號線工地農民工宿舍,農民工們閒時只能通過手機來打發寂寞和空虛。配偶不在身邊者居多,那些「過來人」靠特殊的方式釋放生理需求,或講點葷段子來排解內心深處的苦悶。

時間退回到8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站在泥濘雜亂的腳手架旁,熱火朝天的工地建設場面感染了我。我又愛拍照,喜歡拿相機記錄身邊的人和事。一琢磨,為什麼不拍拍大時代下的這群小人物呢?

一開拍,沒想到就停不下來了,年年拍、季季拍、月月拍,甚至天天拍,到現在8年了,加起來估計得有20多萬張農民工照片。

「這些大樓,是我們用汗水一塊塊磚頭壘起來的。」

「回家以後,我一定要和兒子說,等你長大了,去杭州看看你老子蓋的房,修的路!」

與他們交談,能夠強烈感受到,他們對於參與城市建設的那份自豪。而這背後的艱辛,卻鮮有人提及。

 

2019年3月25日,杭州城北亞運公園工地農民工宿舍,遠處看去猶如一個個巨大的白盒子。

01

盒子:城市裡的家

建築工人的生活,大多工地、工棚兩點一線。白天在工地揮灑汗水,晚上回到工棚,生活、娛樂都在這方小小空間裡。他們儘可能節約自己的開銷,攢起錢來,盯著一個終極夢想奔跑:回老家蓋房子。

這些工棚,大多是由貨櫃改造而成,隱匿在城市的角落裡。遠遠望去,仿佛一個個盒子,而這些盒子,就是他們在城市裡的家。

無論推開哪扇門,都能看到類同的場面:雜亂堆砌的旅行箱、高低鋪硬板床、晾掛在床上的衣物……狹小的空間、簡陋的環境,勾勒著農民工的生存現狀,與窗外華麗的街景形成鮮明對照。

 

2013年8月11日,杭州濱江商貿城工地,農民工一家在房間裡看電視。

2014年8月17日,杭州萬達廣場工地,暑假到工地與父母團聚的農民工孩子。父母上工地了,娃一個人在宿舍看電視。

 

2014年7月3日,杭州地鐵2號線農民工宿舍,幾個民工同鄉正為接不上活而擔憂。

2014年7月13日,杭州萬達廣場工地,來自湖南省張家界的女農民工劉莉生病了,連續三天高燒不退,無法上工地。為了節省醫藥費,她沒有去醫院治療,只在附近藥鋪買點中草藥服用。

 

2014年7月19日,午間,杭州萬達廣場工地,年輕農民工夫妻一家人。

 

2016年12月16日,杭州地鐵2號線工地,來自四川省涼山甘洛縣的澆築工人楊政華在宿舍休息,他用工地建築材料的包裝袋來作為床鋪的窗簾。逼仄空間裡,隱私是種奢侈。

 

2016年11月26日,來自四川彝族縣的一群農民工同鄉在杭州地鐵2號線軌道基地的宿舍。

工地食堂的衛生條件較差,飯菜品種又單一,如果叫外賣,價格又很高。他們便從老家帶來了鹹魚、鹹肉、鹹菜、鹹鴨蛋等,或是去超市買幾盒腐乳、辣椒醬就著白米飯,有時乾脆以方便麵充飢,不求吃好只要管飽。生活日用品也簡而又簡:電視機、收音機是從舊貨市場裡淘來的;家具是城裡人搬新居後扔掉的;毛巾、牙刷、牙膏、衣被都揀最便宜的買。一切生活開支能省就省。

在這一個個「盒子」裡,物質生活異常艱苦的同時,他們的精神生活也很匱乏。沒有什麼文化娛樂活動,閒暇時只能在工棚打打撲克、刷刷手機;宿舍沒有報刊書籍可供閱讀;想去街上看場電影看場戲,沒有時間沒有錢;可以說說心裡話的少之又少,寂寞難耐地度過一天又一天。

 

2015年11月15日,杭州地鐵2號線,來自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稍崗鄉梁家村的電焊工梁紅傑在房間聽收音機。

 

2019年12月15日,杭州亞運公園工地宿舍,幾位農民工在打牌,小孩躺在床上玩著手機。孩子的父親是小包工頭,在杭州10年,把孩子接來身邊,在當地民工子弟學校念書。

 

2019年9月8日,杭州亞運公園工地宿舍,湖北恩施的農民工老張在工柵吹笛。老張是混泥土澆鑄工,從小就有吹笛的愛好,十多年來一直在外打工,走到哪裡就把笛子帶到哪裡,每天閒時都要吹上幾曲。

農民工肩負生活的重擔,飽受生計的壓力,卻總是處在城市的邊緣,他們在安全生產、薪酬保障、居住條件、子女教育等等方面,都面臨著諸多困難。

「我們不奢望留在城市,但希望得到多一點尊重。」隨著與農民工交往的深入,我進一步理解了「尊重」二字的含義。

 

2016年7月10日,杭州地鐵2號線軌道基地宿舍,來自四川省涼山自治州甘洛縣的農民工瓦雜吉莫到他妻子的宿舍一起吃午飯。按照工地的管理制度,男工與女工必須分房居住,這樣就造成了夫妻在同一個工地而不能同居的現象。

2014年7月13日,杭州萬達廣場工地,來自雲南省曲靖市的夏佳在工地宿舍。她在工地是塔吊司機,活接不上時,會在宿舍做針線活,到街頭售賣。

 

2019年1月8日,杭州博奧隧道工地宿舍,一因公受傷的年輕農民工在房間。

 

02

工地:下雨了,就得停工,停工了,就沒工錢

在工地拍攝時,我經常會被他們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所感動。雖然他們文化水平普遍較低,但做事都很敬業,會為了精度問題反覆校準,背後的想法十分樸素:「如果工程質量有紕漏,將來會出大問題的。另外,工作馬馬虎虎,也會丟了自己的飯碗。」

工地幹活,奉行「按勞所得、多勞多得」,報酬計算方法大多是計時制或者計件制。只要有活幹,即便加班也是開心的。

他們最怕下雨天,尤其是連綿不斷的雨天,室外就幹不了活,小雨還能幹一點,但工作效率大打折扣。下雨了,就得停工,停工了,就沒有工錢。

 

2016年8月6日,杭州地鐵古翠路站工地,民工用衝擊鑽在混凝土上打孔。53歲,來自雲南曲靖,外出打工已有十多年,因為衝擊鑽這個活不但需要強體力,而且技術專業性很強,所以每天的工錢有550元以上。但是每個工地這樣的活是不可持續的,因此他們建立了很強的聯繫網絡,以銜接業務,不致於「吃了上頓沒下頓」。

 

2014年8月6日,杭州綠地中央商務區工地,民工們在地下層做基礎。他們來自四川綿陽,每天的工錢180元,因為工地大,不但不愁停工待料,而且晚上加班較多。民工們大多喜歡加班,晚上加班會按1.5倍的工時支付工錢。

 

2016年10月23日,杭黃高鐵(杭州-黃山的高速鐵路)桐廬段工地,民工在井下作業。這個民工來自安徽阜陽,專門從事工地打井作業,與老婆、同村的幾個兄弟組成了一個打井專業隊,全國各地跑,做的都是包工,即「打一口井給多少錢」,遇上好的年景,夫妻倆收入有20萬-30萬。

 

2013年8月10日,杭州五洲國際廣場工地,一位青年民工在約40度的高溫烈日下搭建腳手架。小夥子叫黃建華,來自貴州務川,在杭州多個工地輪流幹架子工已有三年時間,做的是包工,平均下來每天的工錢500元-600元。當時他才20歲不到,在我眼裡還是個「娃娃」。

據我所知,2015年以後,像模板工、木工、鋼筋工這樣的技術工種,每人每天的收入約在300元-400元,架子工400元-600元,強體力消耗的架子工300元-350元,就連雜工這樣沒有什麼技術要求的工種也有200元左右。總之,只要不停工待料,算上加班的工資,每人每月有萬元左右收入的不在少數。若是待在家裡不出來,一年也掙不到一萬元錢。

 

2014年7月12日,杭州遠洋公館建設工地,一幫混凝土澆注工在工地吃午飯。因為需要連續作業,即便是烈日下的正午,他們也不下工地吃飯、午休。在建築工地的各類工種中,澆注工的報酬是相對比較高的,每人每天有300元-400元。

 

2014年7月19日,杭州綠地中央商務區工地,一民工躺在腳手架上睡著了。他是架子工,來自四川甘孜,43歲。問他怎麼敢在這麼危險的地方睡覺,回答令我心酸——「我知道,這樣做很危險,而且還要被罰款,但是我實在是熬不住了,工棚裡空調壞了,連續三四個晚上幾乎都沒睡著了」。

 

2014年8月24日,杭州地鐵古翠路站工地,工間自行休息的民工。有的民工很聰明,自我保護意識強,幹累了,就會找機會「偷個懶」,藏起來,悄悄吸支煙、歇歇腳。但凡這樣的民工,肯定是老民工、「老油條」,剛來工地不久的新民工是想不出「如此妙招」的。

2016年6月10日,杭黃高鐵富春江特大橋建設工地下,下班後民工們在富春江裡洗澡。工地的生活區設在新安江公路橋下,沒有洗澡間。夏天,男工倒是可以去江裡洗,但是冬天就很棘手了,尤其是女工。

5月8日,時隔三個月,「狗娃子」終於結束了這突出其來的「長假」,返回杭州,在地鐵3號線古蕩站工地落腳。疫情停工期間,作為勞務隊隊長的他損失有5萬多元,別的民工同鄉也有損失兩三萬元,我只能勸他「平安就好」。

 

2020年3月21日,杭州汽車北站。疫情漸漸緩解,城市已全面轉入復工復產、復商復市的階段,一批又一批的民工,從全國各地趕來,找到各自的崗位,開始新一年的打工生活,為幸福生活繼續前行。

2020年3月17日,杭州大關拆遷安置房工地農民工宿舍食堂,大家保持安全距離就餐。

 

2020年3月17日,杭州大關安置房建設工地生活區。作為重點工程,該項目2月中旬被列為第一批覆工復產的名單,工人們已經全部回到了工地,擺在他們面前的是搶時間、趕進度,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損失奪回來。

 

03

聯結:「拍照老鍾」和他的農民工兄弟

如果不是愛拍照,我和「狗娃子」們的生活,可能就是兩道平行線。

我從來不會一進門就「咔嚓、咔嚓」地按快門,一般會先在工地、工棚裡轉悠幾天,抓住一切機會與他們打個照面、聊個天,留意他們有什麼困難,看看我能幫上什麼忙。半天時間分掉三四包煙後,人頭基本熟悉了,面孔和名字特別是小名、綽號對上號了,才慢慢開始拍照。

在杭黃高鐵建設工地拍攝的時候,我和農民工兄弟同窩睡工棚,同鍋吃粗飯,似乎自己也成了其中一員。因為「尊重」,農民工兄弟對我這位「照相老鍾」很放心,感覺就像自家人一樣。

 

2016年4月2日,杭黃高鐵淳安站工地宿舍,加班了一個通宵的混凝地澆注工們倒頭就睡。

 

2016年6月10日,杭黃高鐵新安江特大橋工地宿舍設在一公路大橋下。夏天的夜晚,農民工們在生活區聊天閒談,享受難得的閒暇時光。

 

2016年6月10日,杭黃高鐵某工地,農民工在洗澡。

2016年4月30日,杭黃高鐵新安江特大橋工地宿舍,一正在午休的農民工。

逢年過節,有些農民工或是需要留守值班,或是買不到車票,或有別的難言之隱,獨自留杭。好幾個大年三十的夜晚,我提著酒菜去工地宿舍,陪不能回家過年的農民工兄弟喝酒吃飯,共度除夕。

工地上,磕磕碰碰的事時有發生。2016年9月的一天,偶然在微信上看到一位名叫梁高峰的小夥子發了張自己手臂被電焊灼焦的照片,當時我在出差途中,於是讓妻子代為看望。當梁高峰見了「大媽媽」提著一大包營養品和藥物來到工棚看望他時,一下子眼淚就出來了。

當我把他們當成自家兄弟時,他們更加地惦記我。日常裡,經常會給我打電話,「老鍾,今天晚上盾構開挖,你過來拍吧!」「老鍾,好幾天沒看到你了,身體還好嗎?」「老鍾,你鹹肉喜歡吃嗎?我過兩天就要回工地了,給你帶一隻自家做的鹹豬腿來。」……每每接到這樣的電話,心裡總有陣陣感動。

 

2016年10月1日,我帶著地鐵2號線的農民工兄弟遊西湖(右二為「狗娃子」)。對大多人來說,來杭多年,這還是第一次看見西湖。

對於「照相」這件事,他們比我想像的要更在意和用心。2012年盛夏的一天,在為20多位農民工拍了合影后,他們問我能否自己出錢,讓我把照片列印出來給他們。我當天就趕去市區最好的一家列印店,列印了23張15寸的大照片,一一送到這些農民工兄弟手中,錢是絕對不會讓他們掏的。

他們拿到照片,既高興又感激,「老鍾,你以後經常來,有危險的地方,我們保護你;你歲數大了,腳手架上不好上,我們會扶你上去的」。自那時候起,我就養成了一個習慣:凡是農民工要照片的,都給,合影每人一張,6人以下的7寸,6人以上的12寸,20人以上的15寸;能送的直接送,不能送到的就郵寄。如此一來,每年列印照片的開支都在兩萬元以上。

 

2017年11月9日,杭州地鐵2號線開通了,「狗娃子」和兄弟們的項目結束要走了,我請他們吃飯。(左三是我,左四是「狗娃子」)

2019年,我國農民工人數達到2.9億。其中,建築工是30歲-55歲大齡農民工外出打工的首選。城市化進程加速,房地產的火爆,帶動了建築產業的發展,也為農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機會。

他們在當立之年,離開家鄉和土地,一頭扎進海海都市,輾轉於一個又一個工地。

他們如同蜂鳥一般,通過高頻率的振翅把自己懸浮在半空中。高強度的工作、高頻度的空間遷移使得他們焦慮而又茫然,但這群善良質樸的人始終相信,打拼才有未來。

相關焦點

  • 《我和我的家鄉》:將人生詩篇寫在家鄉土地上
    提及「家鄉」,很多人湧上心頭的是「鄉愁」。「鄉愁」具有懷舊的意味,暗示「故鄉」難以回去,成為人們心中眷戀卻只能在感傷中撫弄嘆息的「精神飛地」。  而在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中,這些預設的情感向度無不落空。
  • 火遍全網的短視頻,是她和家鄉的「冰雪奇緣」 →
    網友高呼:「冬天想來玩冰雪」 「雲遊龍江」應運而生2020年11月末,瑩瑩和團隊突然發現,這一年裡,因為疫情的原因,好多工作的旅行計劃全都被迫取消,大家都覺得特別遺憾,在和粉絲交流的同時,他們得知全國各地好多粉絲也有著這樣的苦惱。「為什麼不借著這個機會,讓大家認識和了解東北呢?」
  • 扎尕那村的「詩和遠方」
    兩層的木質建築,幾間精心裝修的純藏式客房,黃昏時分,炊煙嫋嫋,餘暉灑在榻板房的屋頂,靜謐的村莊和大自然合二為一,安撫著人們躁動的心靈。9月9日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益哇鎮拍攝的扎尕那村(無人機照片)。
  • 一畝田農業資訊網-農村青年離開土地 未來誰來種地? ,觀點-獲取...
    調查顯示,現在的農村青年在擇業時更傾向於到二三產業工作,在他們看來,這些行業比起過去父輩從事的一產農業更新鮮、時尚、舒適、收入高、有挑戰性,充滿現代生活的魅力。傳統農業生產存在的繁重、辛苦、枯燥、收入低、農產品銷售難等現象,早已對現代農村青年失去吸引力。這當然不是天津一地的現象。
  • 無數普通人,在手機上導演了另一部《我和我的家鄉》
    在北上廣的寫字樓裡的Mary、Robin們,紛紛回到家鄉,在拖拉機上、在玉米地裡,重新和土地站在一起。在水泥森林與格子間之外,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中國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的地域多樣性。曾經,它們是文人筆下的駿馬、秋風、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 離開家鄉,生活變成了活但我喜歡
    歡迎關注@伊說說,女性成長聚集地,願你不用身披盔甲,也能抵擋萬千生活不易。 離開家鄉到大城市打拼的你,是否偶爾也會想要放棄?又是為了什麼而堅持呢?
  • 微縮娃娃屋Retablos:盒子裡的百年秘魯
    祭壇盒子裡的人物和動物,最早的時候據說是用秘魯特產土豆泥製作的,工匠們將它們的造型捏得極具張力,再輔以著色、繪畫上的誇張技巧,可以說是極富秘魯特色如今,「祭壇盒子」的宗教意味漸漸減淡,主題和內容更加貼近秘魯人的日常生活。
  • 「一個盒子」再次創作網遊冰雪系列視頻,讓龍江冰雪...
    張小盒說:"我特別愛旅遊,走過好多城市,就覺得哈爾濱很美,但是總在想為什麼這麼美的地方沒有人拍呢?為什麼沒有這樣的內容在傳播?"瑩瑩告訴記者,"盒子"誕生於理想國,是白山黑水孕育出的文化火種。生在東北、長在東北、熟悉東北、更熱愛東北的他們渴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向社會傳播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 葉羅麗23:王默羅麗被吸進盒子裡,原來寶石盒子是縮小版辛靈的家
    精靈夢葉羅麗23:王默羅麗被吸進盒子裡,原來寶石盒子是縮小版辛靈的家 王默和羅麗來到了花蕾堡,根據辛靈店長的提示,他們來到了羅麗的房間,羅麗雖然是花蕾堡的主人,但也從未聽說過心善門的存在,王默在不經意間看到了寶石盒子,原來這個寶石盒子是辛靈仙子在大戰前送給她的,但她無論用怎樣的方法都打不開這個盒子
  • 城市「跑男」,他們是都市生活擺渡人
    19歲那年,王利剛坐一輛卡車從家鄉河南許昌來到北京,路上十六七個小時,與一車腐竹作伴。10年後,他將北京生活的物品和記憶打包,坐上回鄉的綠皮車,火車剛剛啟動,眼淚就下來了。他們穿著鮮豔外衣,在既有的制度設計之外,沒有社會網絡支撐,只能靠快速扇動翅膀,得以在城市生存。王利剛從小沒離開過許昌,對北京的印象是小學課本裡的天安門。第一個落腳點在五環外,他跳下貨車,心中疑惑,「這裡是北京嗎?」在貿大附近為月薪1100元的工作發傳單時,王利剛發現送快遞的月薪能有2000元。
  • 蹊蹺,扳手竟扎進車胎!路過的哥幫忙換完默默離開
    原標題:蹊蹺,扳手竟扎進車胎!路過的哥幫忙換完默默離開14日早上6點40分左右,在濟南106醫院附近,一輛駕駛私家車緩緩停了下來,車上的男子著急萬分,原來這輛車的車胎被一個扳手貫穿,車主不知所措。正在這時,路過的一位計程車司機幫了他們大忙。
  • 《東京愛情故事》:去了完治的家鄉愛媛,我懂他為什麼選擇了裡美
    當完治最後一次因為裡美,沒有趕赴與莉香的約會,他們之間的東京愛情故事即將走到盡頭。莉香突然在東京消失了。傷心欲絕的她獨自來到完治的家鄉——愛媛縣,她想要弄明白為什麼自己就這樣輸掉了這份珍貴的愛情,她想要看清楚完治真正的模樣。
  • 火遍全網的短視頻,是她和家鄉的「冰雪奇緣」 ↘
    這個時長只有5分22秒,卻被千餘個大V帳號轉發,感動了近億人的短片是出自一個叫「張小盒」的東北姑娘和她的自媒體團隊「一個盒子」之手。-30℃徒手操作機器體驗「極寒」拍攝1984年出生的「張小盒」本名叫張瑩瑩,老家在吉林,從吉林大學物流專業畢業後,「轉戰」至哈爾濱工作,這座城市獨特的冰雪風景讓瑩瑩為之沉迷,也成了她的第二故鄉。2020年11月末,瑩瑩和團隊突然發現,越來越多的網友,希望他們拍攝視頻介紹龍江冰雪。
  • 東北人常做的家鄉美食韭菜盒子做法,皮薄餡大,好吃易做,吃不夠
    ▲家鄉的美食,家鄉的鄉情我小時候在農村出生,自家地裡種了很多種蔬菜,西紅柿、黃瓜、玉米、甜杆、韭菜、茄子等,記得我家地裡每年媽媽都會種韭菜,韭菜可以吃時,媽媽就用鐮刀一點點地割下來,回家洗一洗然後給我們做韭菜盒子,我做的韭菜盒子就是以前和我媽媽學的。
  • 「只要離開土地,就沒辦法生存」|《天空之城》
    語言: 日語上映日期: 1992-05-01(中國大陸) / 1986-08-02(日本)片長: 125分鐘又名: Tenk no shiro Rapyuta / Laputa: Castle in the Sky「只要離開土地
  • 離開家鄉後,更懂得家的意義
    中國人對家鄉的情感,總帶著幾分矛盾,幾分情深,幾分恨鐵不成鋼。 沒有離開故鄉,就沒有真正的故鄉。只有離開了家鄉,才更懂得家的意義。 對每一個背井離鄉的人來說,城市裡的那些家鄉菜館,便是用味道築起的故鄉圍城。迷失時,能夠讓我們記起家的味道,找到歸屬,記住生命的來處。
  • 土地依賴程度高意味著什麼?快來看看有沒有你的家鄉
    土地財政對於任何一個城市都是收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2020年的土地售賣中,我們可以看出全國賣地規模較大,達到了上千億元的成交率,同時,還對土地財政依賴程度較高的地方進行了發布,其中溫州、昆明、福州、杭州、太原、合肥、武漢、廣州、西安、南京、佛山、鄭州等12個城市土地財政依賴度超過了100%。
  • 《我和我的家鄉》這次的驚喜,是鄧超和喬樹林給的
    《回鄉之路》是《我和我的家鄉》中第四單元。說實話,經歷了三個單元的觀影,到此時已經有點疲了,但鄧超一出場,還是讓全場為之一震。土,是真的土。如果你熟悉十八線小城市的生活場景,便會知道,這種市儈和俗氣,是這群人被生活逼出來的技能。為了完成自己的目標,他們不得不這麼做,看上去或許被所謂的「上層人」瞧不起,可實際上,如果能輕鬆地得到一切,誰又不想端著架子,做一個「精英」?閆飛燕說自己的助理:城裡長大的孩子,什麼都不懂。但是她又何嘗不是沒看清真正的喬樹林?
  • 如果你想遠離家鄉,那就去吧,去吧,努力改變
    作者和我屬於不同的時代,但是小時候還有很多相似的經歷,所以讀這本書總覺得我看到了那個自我,描述了我所有的感受,讓我在腦海裡重複著以前的記憶。在那個年代農村,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如此貧困,總會有一個身影在土地上勞作,似乎只有通過工作,這些人才能感受到生存的意義。
  • 生活在非洲小國,我想念我的父親和家鄉
    時光如梭,日子總歸是要沉寂在煙火裡。風景或壯美或秀麗,久了也就習慣了。倒是身旁來往穿梭的人,帶著他們的塵世生活,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故事。各式的畫和民族服飾,色彩運用相當豐富,或用古樸抽象的幾何圖案穿插,或是對生活場景的趣稚描繪,配色和圖案誇張卻不突兀,感覺和諧繼而生出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