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畝田農業資訊網-農村青年離開土地 未來誰來種地? ,觀點-獲取...

2021-01-09 一畝田資訊

市場體系中產業轉型升級,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根本上是人才和資金流向的問題。

記者調研

天津日報近日刊載《「農二代」不願務農,咋辦?》

記者在農村調查發現,許多「農二代」走出農村後都不願再回流繼承父業務農。這不僅有普通種地為生的農家孩子,也包括那些在農業領域幹出一番事業的領軍人物。

調查顯示,現在的農村青年在擇業時更傾向於到二三產業工作,在他們看來,這些行業比起過去父輩從事的一產農業更新鮮、時尚、舒適、收入高、有挑戰性,充滿現代生活的魅力。傳統農業生產存在的繁重、辛苦、枯燥、收入低、農產品銷售難等現象,早已對現代農村青年失去吸引力。

這當然不是天津一地的現象。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在11月曾經談及,在很多地區我們主要勞動力有人把它形容為「3861」部隊,農業的農村的老齡化可以說速度比城市還要快,婦女也越來越成為中老年婦女,中老年農民越來越成為我們農業勞動力的主力。

鄰國老齡化

根據2015年11月的統計數據顯示,日本農業從業人員數量過去5年減少了近20%,總數已降至209萬人。日本政府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老齡化。隨著農業人口年齡增大,越來越多人放棄了務農。

如果從歷史數據看,數字就更為驚人,與2010年進行的上次調查相比,這一數字減少了51.6萬。而與1985年相比,日本農業人口30年間減少了約60%。2010年,日本農業人口平均年齡為65.8歲,而目前這一數字已經達到66.3歲。日本農業面臨自然規律的巨大壓力。

另一組數據表明日本耕地面積逐年減少,1961年的耕地面積為608.6萬公頃 ,到2011年為456.1萬公頃,2013年為453.7萬公頃,2014年進一步下降為451.8萬公頃,大量土地棄種。

其實到2013年,日本廣義糧食自給率僅為39%。

       問題的解答:合作社和職業農民

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國農民合作社達147.9萬家,比2014年底增長15.5%;入社農戶9997萬戶,覆蓋全國41.7%的農戶,各級示範社超過13.5萬家。

組織結構變化之後要素開始流動。

目前全國土地經營權流轉面積達到4.3億畝,佔耕地家庭承包合同面積的32.3%。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持續發育,全國1324個縣(區、市)、1.73萬個鄉鎮設立了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流轉糾紛得到有效調處,2411個市區縣設立了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

12月12日,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在北京召開全國農廣校校長工作會議,研究部署深入推進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

會議指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已上升為國家戰略。近年來農業部會同財政部等部門,加強頂層制度框架設計,組織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和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全國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正在發生可喜變化。

年末,北大光華新年論壇上,著名經濟學家厲表示,近年來他在農村調研發現,農村土地確權以後,農民對務農、辦家庭農場的積極性高了,有的希望進職業培訓班,進一步學習農業技術、農場管理。

       新農人現象

「新農人」一般的理解是指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的農業從業人員。

《中國青年報》2015年9月22日刊載署名為章正的觀點《新農人是農村中最活躍的經濟力量》一文。文中指出:新農人有這樣的特徵:他們大多出身於農村,在城市中有幾年的工作經驗。每次回到家鄉,他們都會為土特產沒有體現出應有的價值而感到惋惜。於是,有的青年選擇回鄉創業,專注於某項農產品,被稱為新農人。

文中更進一步指出:區別於祖輩的農民,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整合資源,把農產品重新包裝,貼上品牌,放到網上,有可能就把農產品賣出好價錢。

最近一段,媒體大量報導了90後新農人的新聞。

西安日報報導,「我的性格彪得很。」「就是嘚瑟得很。」24歲的安陽斌連用兩個詞給記者解釋著自己這不安分的性格。他似乎確實很「嘚瑟」,初中畢業後就沒再上學,在福建幫人賣了2年魚,之後學習電焊,在江蘇又做了半年電工……2009年18歲的安陽斌回到家鄉閻良,做起了「農業經紀人」——幫助菜農們一起賣蔬菜,這一幹就是6年,如今他註冊的公司,每年可以幫助菜農銷售300萬斤蔬菜。

一畝田分析師認為,與日本很不同的是,國內市場機制正在發揮作用,一批年輕人離開土地的同時,也有相當多的年輕人回歸土地。在這一輪產業的結構轉型升級中,網際網路將發揮重要的作用是毫無疑問的,問題就在於如何發揮作用,和怎樣發揮更大的作用。


 

相關焦點

  • 多地試行「一戶一田」?3個原則必須遵守!想種地的農民有福了
    【村長曉佳一】用文字記錄農村生活,書寫三農問題,解讀社會焦點!敬請點擊關注! 土地作為農業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一直為我們提供著最重要的物質需求。作為三大產業之一的農業要依託於土地才能存在,因此土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助力扶貧攻堅 一畝田亮相2020中國農村電商供應鏈博覽會
    助力扶貧攻堅 一畝田亮相2020中國農村電商供應鏈博覽會 11月28日,2020中國農村電商供應鏈博覽會在江蘇白馬農業國際博覽中心舉行。
  • 一畝田攜手江西省農業農村廳 聚力助推江西鄉村振興
    會議現場,一畝田等全國知名農產品電商平臺代表和中國食品安全報社,與江西省農業農村廳圍繞聚力助推江西鄉村振興籤訂了《建立政媒企合作機制,聚力助推鄉村振興合作框架協議》。,助力江西綠色有機農產品品牌提升,著力打造江西鄉村振興新樣板,助推江西農業農村現代化。
  • 農村一畝田地怎麼樣才可以賺到一萬塊錢?
    在很多人看來,現在農村種地,不僅成本高而且還是不賺錢的行業。但是,就有那麼一批人,通過農業種植實現了一畝超過一萬元的收入,那麼,問題來了,要想在農村一畝田賺到1萬元,怎麼才可以做到呢?
  • 農業心聲:農民不願種地?扯蛋!不是不願種,是種地「活不起」!
    今天的農村,誰在種地?以後的農村,誰來種地?這不僅是懸在農民心頭的一個問題,更是擺在中國農業發展面前的一個嚴峻問題。很多地少的農民,都希望自家能多有幾畝地,縱然以後幹活更辛苦了,但卻有動力。如今情況不一樣了,現在農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種地失去了興趣,而且也不會種地。很多老農民說「70後不願、80後不會、90後提都不提」,這種怪象不是一個村存在,幾乎村村都有這種情況。國家也看到這個問題,並且對農村土地開展確權,提高了土地價值,而且種地還給不少補貼。
  • 體驗數字農業前沿 農業農村部部屬單位百位處長走進一畝田
    11月4日,農業農村部部屬單位處級幹部能力培訓班走進一畝田北京總部參觀、調研,親身體驗了作為農業產業網際網路領跑者的一畝田在數字農業領域的能力,以及以網際網路推動農產品出村進城的成果。到訪培訓班學員充分認可一畝田過去九年的成就,並通過APP平臺體驗了一畝田在農業全產業鏈覆蓋的廣度和深度。
  • 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廣德福:一畝田做的很好,要繼續服務更多農民
    「一畝田做的很好,希望一畝田能做更多服務農民、服務老百姓的實事好事」。10月16日,第五屆中國國際食品配料博覽會(簡稱食博會)線下展覽正式開展,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廣德福來到一畝田的線下展區參觀指導,並鼓勵一畝田越做越好。
  • 農村早稻一畝利潤400多,進入收割期,10畝地總收入不到5000元!
    農村的早稻已進入收割期,現收購價為110元一擔,一畝稻穀產量1000斤左右,除去成本利潤僅400多塊錢,種10畝水稻總收入還不到5000元,相當於普通打工者一個月的工資,而一季水稻的周期為4個月,以及需要2個勞動力,到頭來還不如打工一個月的收入多,可為什麼農民還是要種地呢?
  • 一畝田CEO鄧錦宏獲評"數字農業先鋒人物" 現場分享:未來農業要靠...
    12月12日,2020世界數字農業大會於廣東盛大開幕,一畝田創始人兼CEO鄧錦宏獲評"數字農業先鋒人物"獎,以表彰其九年間帶領一畝田,以科技與大數據為引領,改造大宗農產品流通環節的努力。發言中,鄧錦宏詳細的介紹了一畝田如何從0開始,到如今每年處理超過5PB來自大宗農產品流通各個環節的數據。通過平臺AI、深度學習等技術進行海量數據的處理,用算法極大的提升大宗農產品的流通效率。鄧錦宏表示,數據將成為數字農業新時代的"石油"。數字農業時代,靠產能量大已經不能取勝,而是靠"數"量來取勝!
  • 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提種地,將來農村誰種地?
    有的年輕人覺得在外打工要比在家種地賺的錢多,還有的年輕人不願意待在農村的原因是覺得沒有大的發展,但不管是哪種原因,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種地的人確實要比以前少得多。大多數的年輕人對於種地來說都沒有什麼清楚的概念,甚至都很少提到種地的事情。
  • 一個潮汕村莊的土地流轉探索:500餘畝土地從「沉睡」到煥發新活力
    相關數據顯示,我省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人均耕地僅有0.35畝。黨的十九大提出,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根據《關於加快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意見》,力爭到2020年底,我省農村承包地流轉面積佔家庭承包地面積40%以上。
  • 不願種地的農民增加,土地長草種樹的現象普遍,咋解決?辦法來了
    以前的農村,大都是以小農經濟發展為主攻方向,可現在隨著人口不斷流失,勞動力缺失導致「無人種地」的情況愈演愈烈,再加上過去那種經營模式,糧食價格不穩定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放棄農業,外出務工。國家為了解決農村耕地閒置,無人種地的現象,不得不對農業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 一群60歲以上沒有知識、沒有文化的老年人,撐起了中國農業!
    如果你也是其中一份子,或者你正在彷徨新農人的路該怎麼走,看完本文,不妨在文末留言您的觀點 當下,撐起中國農業的,是一群60歲以上、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甚至沒有多少文化的人。 說這話,沒有一點歧視和嘲諷的意思。
  • 土地找「管家」線上保春耕——黑龍江省蘭西縣農業生產託管服務見聞
    為降低疫情影響,網籤託管合同、土地託管貸、集中調配農資……一幅別樣的備耕新圖景, 破解「誰來種地」「錢從哪兒來」「農資怎麼購」的難題,保障備春耕生產順利推進。土地找「管家」 破解「誰來種地」人勤春來早,農時不等人。
  • 朱啟臻:堅持農民在農業農村中的主體地位|《三農大家談》第3季第6期
    很多人認為現在我們老齡化了,很多人不種地了,能不能把土地流轉給工商資本和企業,由企業來種地,其實不現實。因為我們說農業的特點決定了農民是最適合農業生產的主體。無論是種植業還是養殖業,農業的勞動對象都是有生命的物質,它不是工業的礦石、鋼鐵。既然是有生命的東西,它就需要高度的責任感,要對勞動對象負責。
  • 「造血式」扶貧 一畝田助力雲南多縣打造農業電商精英團隊
    11月25、26日,一畝田分別走進雲南省施甸縣和龍陵縣,面向各鄉鎮農業合作社理事長、農民經紀人、村官、農業種植大戶、農業服務業經營者和返鄉創業帶頭人等開展了電商人才培訓活動,以培訓扶貧帶頭人、「領頭雁」等人群的電商應用技能作為電商培訓重點,為雲南地區培育一批帶不走的帶頭人。
  • 百萬農民培訓師資課開啟 一畝田助力廣東培養農業網紅講師
    "線上的農業教學短視頻,要多互動少說教,多實踐少理論,多室外少室內,多實景少虛擬。"10月15日,一畝田聯合創始人劉志嘉在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短視頻製作專題培訓班上,面向來自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的近百位農業講師,現場講授如何製作農民看得懂、用得上的短視頻內容。
  • 26人種萬畝田
    新華社南昌11月26日電題:26人種萬畝田新華社記者陳春園鄱陽湖畔,「江南糧倉」南昌縣蔣巷鎮,江西首個萬畝「智慧農場」的晚稻剛收割完,運糧車來回駛過,驚起在田裡覓食的鳥群。從2018年起,南昌智慧大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當地流轉了1萬多畝低洼地,種植優質水稻,只僱用了26個職業農民,其中的秘訣就是「智能化、機械化」。
  • 農村大片良田、土地長草長雜樹,怎麼解決?
    農村大片良田,土地長草長雜樹怎麼解決?這種情況多數發生在邊遠山區。山區的田地既無法通過流轉、租給別人,又無法實行全面機械化,而且各家各戶田地少。農民守著那一畝三分地,不要說發家致富,就連最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農民只好外出打工,田地荒蕪長出雜草雜樹。
  • 2020年之後,農村的土地到底由誰來種植?他們是哪些人?
    導讀摘要:2020年以後,農村種田的人越來越少,農村的農田耕地究竟是由誰來種植?這些人群願意留在農村種田嗎?2020年之後農村的土地到底由誰來種植?近幾年來,農村大多數人都進城打工,留守在家裡的人非常少,絕大部分是老人和體弱多病的婦女以及孩子,年青力壯的農民根本都不會留下來,只有一少數家裡有其它事業的農民或種田大戶在家。因此,有許多農田耕地撂荒。這種現象不是某一個地方,基本上是整個農村的普遍現象。從目前的經濟形勢來看,糧食價格沒有上漲的情況下,農村農田耕地荒蕪的現象越來越嚴重,種田的人將會越來越少。目前來看,農村農田耕地只有這些人來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