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與天主教的區別,不可隨眾行惡,一切美德中都有馴服的因素

2020-12-19 無名狂客

任何與各國出自不同門第的自由思想家有過許多接觸的人,肯定都會對天主教出身的自由思想家與新教出身的自由思想家之間顯著的區別有深刻的印象,不管他們是在多大的程度上認為自己已經拋棄了年輕時所學的神學。新教徒與天主教徒之間的區別,在自由思想家中間就像在信徒中間一樣明顯;的確,本質的區別也許比較容易發現,因為它們並不是潛藏在教條的公開分歧背後。

當然,這裡有一個困難,那就是:大多數新教無神論者是英國人或德國人,而大多數天主教無神論者是法國人。那些像吉本那樣與法國思想有過親密接觸的英國人,儘管他們是新教出身,卻習得了天主教自由思想家的特點。然而,廣泛的區別則依然存在,而努力找出這種區別之所在,可能是饒有樂趣的。

人們可以把約翰·斯圖亞特·穆勒的自傳中所描寫的他的父親詹姆斯·穆勒看作是一個極其典型的新教自由思想家。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寫道:「我的父親受過蘇格蘭長老會信條的教育,很早就通過自己的研究和思考,不僅拒絕相信啟示,而且也拒絕相信通常被稱作自然宗教的那種崇拜的根據。我父親拒斥一切被稱作宗教信仰的東西,他的這種拒斥並不像許多人可能猜想的那樣主要是邏輯和證據的問題:他拒斥的理由與其說是理智上的,倒不如說是道德上的。他覺得,人們不可能相信如此充滿邪惡的世界,是既擁有無限的權力又具有完美的善和正義的造物主的作品……。

在通常附著於宗教這個詞的意義上,他對宗教的厭惡與盧克萊修對宗教的厭惡是同一類型的厭惡:他懷著不是因純粹心理上的妄想,而是因道德上的大惡而產生的那種感情看待宗教。假如允許我獲得與我父親關於宗教的堅定信念和感情相反的印象,那就會與他的責任觀念完全不符:他從一開始就要我牢記,世界形成的方式是人們一無所知的課題。」然而,毫無疑問,詹姆斯·穆勒依然是個新教徒。「他告誡我對宗教改革運動要有最強烈的興趣,因為它是反對教士專制、爭取思想自由的偉大而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鬥爭。」

在所有這一切上,詹姆斯·穆勒只是在貫徹約翰·諾克斯的精神。他是個非國教教徒,但卻屬於一個極端教派,並且依然保持著他的先驅們所特有的道德上的認真和對神學的興趣。從一開始,新教徒就因他們所不相信的東西而有別於反對他們的人;因此,再拋棄一條教義,只不過是使這個運動又向前推進一個階段而已。道德熱情是問題的本質。這只是新教道德與天主教道德之間的特殊區別之一。

對新教徒來說,特別好的人就是反對權威和被普遍接受的學說的人,比如沃爾姆斯議會中的路德。新教徒關於善的概念就是關於某種個人的和孤立的東西的概念。新教中令我印象最深的經句之一是:「不可隨眾行惡。」我感覺到,這一經句至今仍影響著我最重要的行動。天主教徒關於美德的概念則完全不同:他認為,一切美德中都有馴服的因素,不但要順從啟示於良知中的上帝的聲音,而且還要順從作為啟示儲藏室的教會的權威。這使天主教徒關於美德的概念的社會性遠遠超過新教徒的這一概念的社會性,並且在天主教徒與其教會斷絕關係時產生大得多的痛苦。

相關焦點

  • 新教與天主教的區別:上帝是不存在的,但是我們應當行善
    喬治·艾略特在這方面是新教自由思想家的典型。總而言之,可以說,新教徒喜歡行善,他們發明神學是為了使自己行善;而天主教徒喜歡作惡,他們發明神學是為了使他們的鄰居行善。因而就有了天主教的社會性和新教的個人性。典型的新教自由思想家傑裡米·邊沁認為,自我滿足的快樂是所有快樂中最大的快樂。
  • 東正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到底是怎麼來的?
    公元1世紀,基督教誕生於羅馬帝國統治下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中,最初被認為是猶太教的一個分支,信徒基本為猶太人,但由於教義和禮儀等方面與猶太教的不同,逐漸從猶太教中分離出去,形成基督教。基督就是彌賽亞,即救世主,也是耶穌的尊稱。
  • 一把捋清: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和猶太教的錯綜關係
    基督教內部又有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三大教派,外部跟猶太教還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今天咱就把樓上四個的關係從頭捋清楚。最早,只有亞當和夏娃,因為他們偷吃房東的水果,被趕了出來。有了穩定收入,再加上不挑食,基督教從此一飛沖天,短短六十多年後,竟一躍成為羅馬的國教,又叫大公教,他們的信徒則被稱作普世基督徒(Catholic Chritians)明朝萬曆年間,禮部尚書徐光啟,從《周禮》中的一句話 「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中,取天主二字,作為基督教的官方冠名,從此被咱稱為天主教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天主教領地與城市的高級學校有何特點?
    在新教區域和帝國城市中,城市貴族議事會在承擔學校領導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相應地,在天主教區域內,修士團,特別是耶穌會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在大多數新教區域內,早在16世紀就有拉丁學校。這些學校主要的還不是人文主義一資產階級教育理想的產物。相反,這類學校與神學的發展緊密相關。
  • 天主教
    臺灣天主教會開辦有幼稚園224所,小學10所、中學28所、職業學校9所、語言學校4所、大專院校3所,其中輔仁大學是臺灣著名的綜合性高等學府,1991年在校生達17550名,並於1992年在臺灣高校中建立第一個宗教學系。教會設有7家出版社,發行刊物94種,有「中聲」、「益世」兩家廣播電臺和6家視聽節目製作中心;還有16家醫院、17個診所,以及育嬰室、安老院等社會慈善機構。
  • 天主教的挑戰
    但自從1776年美國建立以來,最異乎尋常的局面發生了:最高法院8名現任大法官中有5位天主教徒,而且很快可能會變成6個。唯一一位新教大法官戈薩奇也是被作為天主教徒撫養的。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是天主教徒,司法部長威廉·巴爾也是。而可能成為下一任美國總統的拜登同樣信奉天主教。  這麼多天主教徒身居高位又該如何解釋呢?至少可以認為,盎格魯·薩克遜白人新教精英的統治已經結束。
  • 世界天主教國家一覽,值得一看!
    義大利威尼斯聖馬可教堂,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聖瑪麗亞教堂、米蘭大教堂、比薩大教堂都是天主教堂中的瑰寶。 德國人34.2%信仰天主教,34.5%信仰基督新教。 美洲 北美的墨西哥、古巴、瓜地馬拉、宏都拉斯、貝里斯、薩爾瓦多、多米尼加、蘇利南、哥斯大黎加等,南美的阿根廷、智利、秘魯、哥倫比亞、烏拉圭、巴拉圭等國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國家,整個南美洲幾乎完全是天主教的世界。
  • 美國多名天主教徒身居高位,新教統治地位已結束?
    但自從1776年美國建立以來,最異乎尋常的局面發生了:最高法院8名現任大法官中有5位天主教徒,而且很快可能會變成6個。唯一一位新教大法官戈薩奇也是被作為天主教徒撫養的。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是天主教徒,司法部長威廉·巴爾也是。而可能成為下一任美國總統的拜登同樣信奉天主教。 這麼多天主教徒身居高位又該如何解釋呢?
  • 天主教的感恩和節約糧食觀
    天主教教義教規有感恩食物、節約糧食、儲存糧食、反對貪食、救濟窮人的諸多美德。感恩食物。「天主,求你降福我們,和我們所用的食物,及一切恩惠,因我們的主基督。阿門!」「全能永生永王的天主,你賜給我們一切的恩惠,我們讚頌感謝你,因我們的主基督。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天主教領地與城市的基礎學校有何特點?
    宗教改革時代以後,在天主教領地內和城市中也有許多基礎學校,例如1558年對帕騷教區的巴伐利亞部分所進行的檢查記錄中表明的。此前主要是在15世紀,那裡有許多學校;1558年建立的學校設施,數量也是相當可觀的。一方面,差不多每一所修道院都有一所學校。
  • 在天主教中為什麼財主進天國比駱駝穿過針眼還難?
    可是,作為「新教之母」的天主教,卻長期被認為是阻礙現代社會形成的禍首。這其實是人們對天主教的偏見。一、天主教會編織的「世俗之網」眾所周知,基督教教條在某種程度上是倡導禁欲主義的。在中世紀的莊園裡,人們時常要去教堂做禮拜、做懺悔;在城市中,教會人士在服務於人的同時,也同工商業者們發生著積極的互動。這些互動有時是精神上的,有時卻是經濟上的。比如,有的莊園會安排有專門的宗教法庭,人們普遍願意依靠受人尊敬的牧師來審判案件,並甘願為牧師的付出給予經濟報酬上的支持。也有的城市會聘請有才華的牧師前來授課,也有的經濟交易是教會組織的。
  • 美國歷史上第一一個信仰天主教的總統,只做兩年總統,卻影響巨大
    這些總統可以說是什麼樣的人都有,主要為英格蘭裔、蘇格蘭裔、愛爾蘭裔6人、荷蘭裔3人、德裔2人,非裔1人等。不過他們雖然出身不同,卻有一個共性,就是都信仰基督教新教,但也有特殊的。這個人就是美國第35任總統甘迺迪。他是美國唯一一個信仰天主教的總統。甘迺迪家族是從愛爾蘭移民過來的,所以他的新人是羅馬天主教。
  • 若望·保祿一個斯拉夫人,為何能成為天主教教宗?如何被封為聖人
    基督教傳入歐洲的時候,因為教義的不同和各國統治者的觀念,逐漸演化成為天主教、新教和正東教三大教派,期中以羅馬梵蒂岡的天主教規模最大,影響最廣。天主教的興起是從羅馬帝國覆滅之後開始的,從羅馬開始,進過長久的擴張和傳教,到了中古的時候,經歷了法國丕平獻土之後,天主教逐漸影響了整個歐洲。雖然說誰都有信奉上帝的權力,但是在無論在哪個教派中,出身都代表了一切,比如天主教雖然在歐洲的影響力比較大,信仰的人數也眾多,但是在若望·保祿之前的時候,從未有一個非義大利人當上教宗。至於若望·保祿為何能當上教宗呢?
  • 論伊斯蘭教與天主教之區別
    今天你提到主宰,說天地萬物都是他所造化,這不是跟天主教的說法很相近嗎?【原文】予曰:是又不然。彼天主教之所謂主宰者,設像而祀,飲食不擇,惡得與吾教相似?[31]彼所言主宰,似是而非,自認不的。即以天主降生,聖母受胎之說,大相天壤。既曰「天主」,其母又稱「聖母」,何不直稱「天主之母」?此自相矛盾,不知根柢之甚也。
  • 加爾文是法國著名的基督教新教的重要派別加爾文教派創始人
    法惹勒和加爾文很快就完成了日內瓦的改教運動,羅馬天主教被逐出該城,是年(即主後一五三六年)五月一日人民投票表決,接納新教統治該城,以福音為生活準則。( 四 ) 在日內瓦的偉大事工:有個義大利的貴人到日內瓦,曾寫信告訴他的朋友說:「我參見改革的教會很多,從沒有見過像日內瓦這樣好的。每逢禮拜四日,牧師和十二個長老,聚會一次。
  • 中國天主教歸信人數少 採取行動總結經驗、助力福傳
    今年復活節前後,全國天主教領洗人數為2萬人,並且十多年來一直如此。中國天主教領袖提醒天主教會應當有危機感,總結經驗努力福傳。公眾號「光來洞見」的文章報導,福建省寧化縣的張若翰神父在首屆「福傳工作坊」開幕式上的致辭,說,國內天主教會該有危機感,也要有憂患意識。據介紹,十多年來,全國復活節領洗人數一直徘徊在2萬人上下。
  • 畸形的珍珠:天主教反宗教改革運動巴羅克文化的出現
    巴羅克是天主教反宗教改革運動的文化,發軔於義大利羅馬,主要服務於教皇和教廷貴族,後來傳播到天主教國家,如西班牙、奧地利和德意志南部。古典主義是統一的民族國家的宮廷文化,發軔於法國,主要服務於國王和宮廷貴族,後來傳播到新教國家,如英國、尼德蘭和德意志北部。
  • 基督教(新教)
    目前,全臺灣新教系統的不同教派有100個左右,登記教堂1867個(1991年底),教職人員12893名,登記信徒519731人。在1991年一年當中,臺灣新教各教會共做禮拜117640次,平均每次有教友120人參加;舉行布道會4194次,經常性查經活動77802次,教義研習活動9078次,平均每次參加的信徒人數分別為142人、32人和44人。
  • 天主教15大朝聖地,足不出門也能大飽眼福!
    3.梵蒂岡梵蒂岡:每年有成千上百萬人來到義大利羅馬的梵蒂岡。天主教徒視這裡為聖地,這裡是聖伯多祿和聖保祿兩位最大宗徒的殉道之地,是天主教宗座所在之地,是整個天主教世界的中心;這裡有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有人類藝術至精華的教堂壁畫,有馳名世界的博物館,也有歷代殉道聖人的石窟,更有千萬基督徒來到這裡的吶喊。
  • 世界史:分析威廉在尼德蘭反抗西班牙的歷史進程中扮演的角色
    他認為在宗教信仰上人類有自己選擇的自由。事實 上,在尼德蘭地區,貴族們在宗教改革運動以後所關心的主要問題並非人民選擇天主教或 是新教的信仰問題,而是把重點放在當面對教派的分裂時,當權者應當採取怎樣的態度。 當菲律普二世毅然決然地推行維護天主教為唯一合法信仰並鎮壓「異端」的新教的時候,很多貴族認為,這樣的宗教措施不適合尼德蘭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