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分析威廉在尼德蘭反抗西班牙的歷史進程中扮演的角色

2020-12-12 淮蕊觀史

引言

威廉的個性以及獨特的地位在尼德蘭反抗西班牙的歷史進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就像菲律普二世的敵人評價他為「暴君」一樣,威廉的敵人也認為威廉的城府很深,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以及貴族利益,可以隨時改變其宗教的信仰。「沉默者」這個稱號,來自他平時沉默寡言、謹言慎行的個性色彩;同時也說明他處變不驚或者說高深莫測、不動聲色的性格。

在宗教信仰上,威廉出身於信奉路德宗的日耳曼貴族家庭,後來受到查理五世的器重 和鼓勵,改宗為天主教徒。1572年,在荷蘭與西班牙戰事激烈的時候,他希望得到加爾文 派的支持,再改宗為加爾文派的信徒。他認為在宗教信仰上人類有自己選擇的自由。事實 上,在尼德蘭地區,貴族們在宗教改革運動以後所關心的主要問題並非人民選擇天主教或 是新教的信仰問題,而是把重點放在當面對教派的分裂時,當權者應當採取怎樣的態度。 當菲律普二世毅然決然地推行維護天主教為唯一合法信仰並鎮壓「異端」的新教的時候,很多貴族認為,這樣的宗教措施不適合尼德蘭地區。

他們對新教抱著同情的態度,對人民或者自身擁有何種宗教信仰持比較自由的觀點。 威廉的幾次婚姻也頗受爭議。他的第一任太太是富有的埃格蒙特家族的安娜,他們生育了三個孩子。安娜於1558年去世以後,他與撒 克遜選帝侯的女兒安娜結婚,共育有五個孩子,其 中的三個孩子活到了成年。撒克遜家族信奉新教的路德宗,安娜是當時日耳曼最富有的女 貴族繼承人,而且該家族還與查理五世有世仇關係,威廉完全漠視了這一點。當時的總督 格蘭維爾樞機主教對於這門親事持激烈的反對態度,他們之間的緊張關係公開化了。

格蘭維爾總督兼樞機主教不僅看到以威廉為代表的尼德蘭上層貴族在追求財富、權力以及聲望時所表現出來的野心,而且更加擔心由於這些上層貴族在皈依新教以後對於一般民眾的引領作用,從而導致新教在尼德蘭地區不可遏制的發展。威廉的第二次婚姻也更加加深了西班牙國王菲律普二世對於威廉的懷疑。在1566年正式放棄天主教信仰以前,威廉在給菲律普二世的信件中一再表達對於羅馬天主教會的忠誠。威廉的第三任妻子是夏綠蒂 ,他們育有多名女兒。在夏綠蒂去世以後,很可能是他想贏得法國的新教徒的支持,他又與法國新教的領袖科裡尼將軍的女兒路易絲結婚。

16世紀60年代以後,尼德蘭北方的許多貴族已經明顯地表現出傾向和同情新教的情緒,威廉對他們甚表支持。在他統治的駐地布雷達,即便他不積極提倡新教,也極力庇護新教不受西班牙和天主 教會當局的迫害。威廉在宗教觀上認為在信仰的問題上應該讓人民擁有自己的意識和良 知,他反對國王和親王們對人民的宗教信仰加以控制。有些歷史學家還認為他的思想明顯 地受到了伊拉斯謨的影響。他個人政治上基本的目標也是堅定不移的,他就是要在尼德蘭 新教急劇發展而菲律普二世極為熱忱地持守天主教信仰的矛盾衝突中,在哈布斯堡統治下 的尼德蘭地區扮演一種宗教妥協的仲裁者和調停者的角色,從而在政治上受益。

1566年9 月,在瑪格麗特尚未授權的情況之下,威廉在安特衛普準許當地的加爾文派教徒舉行禮拜儀式。不久,南方的其他城市也相繼出現這類情況。12月,他本人抵達安特衛普,在當地鼓吹宗教的包容,同時也極力拖延戰爭。他寫信告訴瑪格麗特「當地的市民對於行政官員 的成見以及敵意很深,而且為時已久,有朝一日可能出現很大的問題」。 威廉最後走向反叛的道路,有一個過程。開始時,他聲稱並不反對國王本人,他承認菲律普的統治是合法正當的。他說他反對的是西班牙人邪惡的政策、特別是阿爾巴公爵的暴政。這種表達,無論是出於真心或者是策略,不得而知。

從政治的角度考慮,當時他並沒有完全倒向加爾文派,他不想與菲律普二世徹底決 裂,當然也不想讓日耳曼的信奉路德宗的貴族支持者失望。最初,他沒有突出他所領導的抵抗運動在宗教上的特性,他只是強調必須拯救尼德蘭人民脫離暴政,回到他們「以前所 享受的自由和特權」。 威廉在內心掙扎許多年以後,特別在阿爾巴的暴政表露無遺以後,終於選擇了反抗。 有一件事情可以說明他的反抗心思的確立——那就是當他聽到阿爾巴的軍隊即將抵達布魯 塞爾的時候,他約埃格蒙特伯爵在佛蘭德斯的登德爾蒙特村中的一間小屋裡見面,他勸說這位伯爵逃跑,但是被後者拒絕。

威廉說:「兄弟,如果你拿起武器, 我會加入你的行列;否則,我必須離開你,離開這個國家。你忘了阿爾巴公爵以前曾經對 查理五世說『死人無法作戰』嗎?我不會等待他們的正義或是仰賴他們的善意。」從那時起,反抗者已經在他的周圍聚集。當時,在阿爾巴的軍隊抵達尼德蘭以後,至少有6萬名加爾文派的信徒逃出低地國家。他們流亡到日耳曼的北方、法國以及英格蘭南部的沿海地區。他們翹首以待,期盼一位領袖與豪傑的出現。在威廉最初組建的軍隊當中,有不少這樣的從戎者。在他的周圍還聚集了不少流亡的反西班牙的尼德蘭貴族,包括以前布雷達的一些戶主。

威廉還得到日耳曼境內信奉新教的巴拉丁的選帝侯金錢上的資助,能夠籌集相當數量的經費。他還逐個地與別的日耳曼的親王、歐洲國家的統治者談判,希望得到他們道義的以及物質上的幫助。他自己也是一名信奉新教的日耳曼親王。在他的周圍有一批非 常懂得宣傳以及鼓舞人心的人才,其中包括後來在他麾下的富有才幹的秘書菲律普斯·馬尼克斯,這是一位出生於布魯塞爾 的作家和詩人,早年在日內瓦學校加爾文的神學,1560年回到尼德蘭,投身於當地的宗教 改革運動,以後一度又去了巴拉丁選帝侯那裡,再回來投奔威廉。

從拿騷和迪倫堡,威廉向人民發出呼籲,歷數西班牙人的殘暴不仁,特別是生動地描繪了阿爾巴公爵的暴戾,呼籲尼德蘭的人民拿起武器、拯救國家,使得人民從「難以忍受的奴役」中解放出來。威廉還派遣他的私人代表前往尼德蘭各個城鎮,與市政廳的議員們交換意見,鼓勵他們舉旗反叛。他還設法組織海軍,提供捕押許可證給各種不同類型的,有些甚至是具有海盜性質的各國船隻。這些船隻停泊在英格蘭的一些港口,船長們都宣誓效忠威廉。也就是在阿爾巴來到的這段黑暗的歲月,威廉逐漸地成為那些在心底反抗西班牙人統治的尼德蘭社會各階層人民的希望。

他騎著高頭大馬,穿梭於各個城市之間,他的形象輪廓分明、挺拔穩重, 贏得了人民的信任,許多城市的人民出來夾道歡迎他。1568年「沉默者」威廉在聯省議會上 演說時提到:「對於所有愛好自由的人民來說,你們是美德的範例。你們是打擊對聯省不義、施行恐怖統治的暴君之人。你們將留給子孫後代最好的示範,為了保護自由的思想和權力,你們將提供給後代基於正義與合法的基礎上的不可改變的自由與價值。只服從合法與正義的親王,如此,你依照良心,參與付出道義上的責任。

你們代表全體人民,全體人民的自由與福祉委託於你們。」威廉談到他組織「荷蘭的反叛」的原因時說:「當我被告知阿爾巴公爵欲圖謀害在尼德蘭與法國等地的新教徒的時候,我悲憫這些受迫害的新教徒。他們正計劃引進比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更加冷酷的異端裁判所,當我看到這種機構摧殘貴族和人民的時候,我卻只能看著他們一步步走上火刑柱,所以我決定將西班牙的惡徒攆出尼德蘭。」

相關焦點

  • 第一次反殖民戰爭,尼德蘭革命的成功,宣告海上霸主西班牙的沒落
    但只要有壓迫就會有反抗,尼德蘭革命就是一次反抗殖民侵略者的戰爭。革命軍開始徵集軍隊於是在1566年4月5日,以奧蘭治·威廉親王、厄格蒙特伯爵和荷恩大將為首的尼德蘭早起資本家組成了「貴族同盟」,他們身穿乞丐服,向腓力二世派駐尼德蘭的總督瑪格麗特呈交請願書,要求停止迫害新教徒,並且撤退西班牙駐軍讓他們獨立發展
  • 高二歷史教案:宗教改革和尼德蘭革命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宗教改革的背景,西歐國家宗教改革中的主要教派;德意志、法國、英國宗教改革;尼德蘭資本主義發展和各種社會矛盾;尼德蘭的地理概念;尼德蘭人民爭取獨立的歷史過程;尼德蘭革命的歷史意義。
  • 西班牙霸權主義下的尼德蘭革命,海上馬車夫的前世之戰!
    這個時期,在尼德蘭的封建社會經濟的內胎中,早已經孕育這治本主義生存關係的萌芽。但此時的尼德蘭,貌似強大的背後,蘊含著種種矛盾。西班牙的霸權主義統治,嚴重阻礙了尼德蘭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尼德蘭的經濟發展並不平衡,存在南北兩個對立的經濟區域,彼此間存在著激烈的鬥爭。
  • 解析尼德蘭革命:「貴族同盟」瓦解!西班牙完善霸權戰略部署
    前言尼德蘭對於西班牙在公元16世紀的西歐世界霸權主義戰略中,除了佔據著重要的經濟支撐地位之外,其所處的重要戰略位置,也為西班牙不斷加強對於尼德蘭及其民眾專制統治增加了政治因素。尼德蘭地區實際上連接著英國、法國、義大利,是當時西歐主要國家之間的交通樞紐。因此西班牙要想成為西歐世界真正的強國、大國,能夠控制這個要衝地區尼德蘭,實際上非常關鍵。
  • 歐洲:尼德蘭革命的爆發 獨立戰爭的開始
    1544年,雷內戰死,年方十一歲的威廉經查理五世皇帝批准繼承其爵位和財產,故稱奧蘭治·威廉。同年起,威廉遵父命長期在布魯塞爾總督的宮廷裡接受天主教教育。]551年,皇帝親自作媒,威廉與尼德蘭名門閨秀結婚,領地又有增加。如他後來所說:他在尼德蘭並非外國人,尼德蘭是他的祖國。後來,威廉長期任職軍隊,為查理五世東徵西討,立下汗馬功勞。
  • 發展必然衝突,衝突引發革命,「尼德蘭革命」的爆發已不可阻擋?
    得益於尼德蘭工商業經濟地位的不斷提高,特別是在西班牙帝國統治時期的尼德蘭,其經濟地位進一步得到空前提高。一方面尼德蘭成為西班牙向當時的英、法、意等國家和地區,進行商品傾銷、進口的重要市場平臺。這使得尼德蘭在西歐世界的經濟角色進一步加強,為西班牙帝國在西歐世界勢力的壯大做出了重要貢獻。
  • 尼德蘭革命:撕開封建專制陰霾的第一道光,民主與專制的激烈抗爭
    在16世紀的歐洲尼德蘭,也就是今天的荷蘭及周邊地區,作為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它對歐洲文明史的貢獻無疑是巨大的,革命的勝利成果,也就是荷蘭共和國的成立,它沉重的打擊了西班牙帝國這一曾經叱吒歐洲的老牌封建帝國,嚴重地削弱了歐洲封建反動勢力,為歐洲資產階級反抗封建專制提供了醒目標杆。
  • 荷蘭史:「反叛」前的尼德蘭社會
    引言近代早期荷蘭人「反叛」的歷史,在史學研究上歷來有許多不同的討論重點。一些具有民族主義思想的荷蘭歷史學家,常常將荷蘭對於西班牙的反抗,解釋為荷蘭人的「愛國的 精神」是反抗運動的主要的動因他們經常強調威廉·奧倫治和執政官莫裡斯等領袖人物以及一般民眾對於荷蘭的深切的感情。
  • 西班牙帝國衰亡史(下)
    可通過和愛好歷史的朋友們聊天兒,我發現信了這套鬼話的人遠遠不止我一個。因為在許許多多的歷史普及讀物上,都是這麼寫的……比如我小時候讀得滾瓜爛熟的一套《十萬個為什麼》,不僅照搬了這個說法,還配有一幅嘲諷西班牙人驕兵必敗的插圖,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瓜兒。於是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被帶節奏帶到溝裡的事兒,還有哪些呢?
  • 西班牙做錯了什麼,最終導致了尼德蘭革命?
    但是由於海外毛紡織產品需求量的不斷增加,使得尼德蘭原來的手工工場,一時間難以滿足如此突飛猛漲的產品需求。為此尼德蘭不得不選擇擴大工場規模,擴大產能,最大程度上滿足海外市場的商品需求。比如,尼德蘭重要手工業城市萊頓城,從公元1500年至公元1530年這短短的三十年中,每年生產的呢絨居然達到了驚人的25000匹。
  • 沉默者威廉:桃色醜聞纏身,打仗一敗塗地,為何被稱作荷蘭國父
    在一度風靡歐洲的騎士文學中,騎士們以擁有可以效忠的女恩主為榮,而女主同騎士之間的種種曖昧更是為人津津樂道。這麼看來,安娜公主的婚外戀主要還是因為與情夫地位太過懸殊,這才導致醜出得如此大。02前面說到尼德蘭政局不穩,這又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這尼德蘭是西班牙霸佔的一塊低地殖民地。
  • 「尼德蘭革命」,荷蘭的曲折建國史!
    尼德蘭的經濟發展引起了階級關係的變化。資產階級要求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建立獨立國家,發展資本主義。而且在宗教上不再信仰西班牙的天主教,改信加爾文教派。這些政治、經濟和宗教上的獨立是西班牙王室所不能容忍的,當時西班牙國庫的年收入一半以上來自尼德蘭。腓力二世時代,西班牙對尼德蘭的壓迫更緊,特別是迫害了許多新教徒。
  • 從「尼德蘭高盧」到聯省共和國,闡述荷蘭的地緣環境和興衰歷程
    在經過了長達80年反班牙的鬥爭中,尼德蘭七個省建立的聯省共和國終於在歐洲獲得了廣泛的承認。相較於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對金銀、香料的粗暴掠奪,荷蘭人同時還借鑑了「漢薩同盟」的經商模式,並一躍成為全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享有「海上馬車夫」的盛名。然而,就在荷蘭日如中天的時候,它卻遭到英國的強勢打壓,慘遭落敗。那麼,荷蘭為什麼會在全球貿易和海外擴張的競爭中輸給英國呢?本文就讓我們一探究竟吧!
  • 世界史:北方的「反叛」以及阿爾巴公爵的暴政
    在他看來,許多尼德蘭地方上的修道院院長甚至主教們都可能感染了「異端」思想,他要委任羅馬教廷或者是他本人信任的高級神職人員擔任這些地區的宗教領袖。 1559年4月3日,菲律普二世在為解決西班牙與法國之間為爭奪義大利的戰爭中產生的利益問題,與法國國王亨利二世籤署了《卡多康布雷斯條約》,西班牙與法國的戰事告一段落。
  • 西方史:分析荷蘭與西班牙在戰爭期間雙方的貿易往來狀況
    荷蘭共和國當局中的許多位高權重的人都是船主和商人,他們深深地捲入與伊比利亞半島以及由西班牙與葡萄牙王室統治的海外領地的貿易活動。除了短暫的時間以外,他們允許繼續進行這樣的貿易,只要雙方支付相應的港口稅就可以了。
  • 威廉親王紀念館:荷蘭國父在家中遇刺始末
    威廉此後雖改信天主教,但一直同情新教,主張宗教自由。1566年新教徒在尼德蘭發動破壞聖像運動激化了宗教矛盾,1567年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派出有「鐵腕公爵」之稱的阿爾巴公爵(Fernando lvarez de Toledo, 3rd Duke of Alba,1507-1582)前往尼德蘭鎮壓。
  • 世界史:西班牙以及葡萄牙建立的美洲以及東方的殖民地
    引言西班牙以及葡萄牙建立的美洲以及東方的殖民地,也帶動了尼德蘭地區海外貿易市場的形成與發展。雖然在北海與伊比利亞半島之間經常有海盜出沒,阻礙了兩地之間的交流。但是,16世紀的尼德蘭在歐洲大陸上的經濟發展仍然引人矚目。因為新航路的發現, 終於將歐洲的海外貿易路線從地中海轉移到了大西洋。
  • 西方史:簡析哈布斯堡王朝下轄的尼德蘭
    勃艮第統治下的尼德蘭國家在「良善者」菲律普之子「勇者」查理時期達到了頂峰。他是父王在其第三次婚姻時與其結縭的葡萄牙公主伊薩貝拉所生之子。1465年,他在皮卡第與法國軍隊的作戰中,其勇猛的形象為他贏得了「勇者」的稱號。他覬覦法國的最高統治地位,拉攏英國,欲獲得其支持與法國抗衡。他的政策就是擴充軍隊,佔領更多的領土,加強中央集權的各項措施,徵收更多的稅收。他採取高壓措施,但是不得人心。
  • 盧森堡:「十字路口」中的「彈丸之地」,是如何從荷蘭獨立的
    後來出生於尼德蘭的哈布斯堡王子查理成為了西班牙的國王,包括盧森堡在內的尼德蘭地區就成為了西班牙的一部分。1568年,尼德蘭爆發反西班牙統治的「八十年戰爭」。1579年,尼德蘭北方七省建立了「烏特勒支同盟」,1588年他們自行宣布成立「尼德蘭聯省共和國」。而信仰天主教的尼德蘭南南方(包括盧森堡等地)繼續處在西班牙控制之下。尼德蘭的南北方出現了第一次分裂。但西班牙此時沒有承認尼德蘭北方的獨立。
  • 盧森堡:「十字路口」中的「彈丸之地」,是如何從荷蘭獨立的?
    1568年,尼德蘭爆發反西班牙統治的「八十年戰爭」。1579年,尼德蘭北方七省建立了「烏特勒支同盟」,1588年他們自行宣布成立「尼德蘭聯省共和國」。而信仰天主教的尼德蘭南南方(包括盧森堡等地)繼續處在西班牙控制之下。尼德蘭的南北方出現了第一次分裂。但西班牙此時沒有承認尼德蘭北方的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