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餐飲,就涉及到「吃雞」問題了,國雞傳統的銷售方式都是通過活禽進行流通,大眾也普遍認為只有活禽才能觀察出一隻雞最好的精神面貌,以及活禽才是最新鮮。其實,隨著國家對活禽禁售生鮮上市的推進,生鮮雞的市場開始不斷擴大。國雞養殖企業如何布局生鮮市場?
在10月29-30日,廣西桂林舉辦的「2020國雞產業高峰論壇」上,廣東天農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正芬、廣東江豐實業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江偉烽、廣西富鳳農牧集團董事長李非、廣西鴻光農牧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志南、廣西玉林三黃雞食品有限公司運營總監王志明、禮藍動保家禽飼料事業部總監陳繼榮就該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會議現場
主持人:廖玉英
廣西獸醫研究所副所長廖玉英主持圓桌論壇
張正芬廣東天農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生鮮轉型,首先是對質量的需求轉變。活禽與生鮮的質量要求有差異,體型要求大一些,均勻度要求更高,胴體外觀很重要。其次,生鮮產品的檢測更為嚴格,需要標準化。
其次,活禽與活禽銷售的渠道有差異。活禽在供需平衡情況下時,銷售量大壓力小,但生鮮的銷售就要花費更大的精力,需要投入和持續堅持。賣生鮮雞,就是要「求別人」,因為按照普通消費者的想法,生鮮禽比活禽重量小,理應要便宜,然而有了屠宰成本,生鮮雞成本價格往往比較高,如何「求」消費者購買,轉變思路和模式很重要。
第三,要做好國雞生鮮的宣傳推廣。不僅需要新牧網、新禽況這樣的媒體參與,政府、企業也要積極引導市場和消費,讓消費者認可生鮮雞。
江偉烽 廣東江豐實業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
江豐實業從2002年就開始了生鮮雞的屠宰,目前在香港市場擁有一定的佔比。我們認為,做好生鮮,需要在品種、工藝改進、成本,品牌、通路上努力。
品種上要針對生鮮雞的市場需求進行育種。如針對香港生鮮雞的市場,屠宰型麻黃雞應運而生。工藝改進上,要從養殖工藝和屠宰工藝上改進,適應生鮮產品的需要。由於屠宰會增加成本,因此生鮮雞的成本是高於活禽,如果想要市場有所擴大,需要降低成本。同時在消費端,更需要做好品牌,以「企業品牌+品種」雙結合,贏得消費者的認可。最後是通路,不管選擇是商超、批發商,還是自建渠道,都要打通銷路。李非 廣西富鳳農牧集團董事長
今年活禽銷售受疫情影響很大,生鮮轉型勢在必行。但生鮮屠宰想要很快的實現不大現實,因為這對養殖企業來說是另外的一個領域。公司有一個屠宰廠在運行,但屠宰帶來的收入遠遠低於其投入和運營成本,盈利很難。
遠看屠宰廠覺得有利潤有前途,但是進入之後才發現,不是想的那麼美好,虧損很容易。
我們曾嘗試在屠宰生鮮方面開源節流,但依舊難以盈利平衡。我覺得想要盈利,還是要做熟食,向老鄉雞學習。公司未來將「屠宰+冷鮮+食品」多條腿走路,做好屠宰和冷鮮產品的同時,也要積極向食品方面開拓和發展,做好產品。
李志南 廣西鴻光農牧有限公司總經理
屠宰對於國雞是比較困難,這是無法逃避的事實。鴻光以育種為主,長期做80-120天的品種育種,但公司在生鮮上市推進速度很快的兩廣、華東、西南市場發現,消費者對國雞的要求變化很大,需要我們培育適合屠宰的品種,公司也在開始關注這方面的工作。
在市場的需求下,國雞的體重增加到3.7斤左右,但個人認為,優質雞屠宰後胴體沒有優勢了,不應該在屠體上投入更多的資源,更應該做好品牌和品質,代替屠體方面的投入。
王志明 廣西玉林三黃雞食品有限公司運營總監
在政府、協會、企業的努力下,玉林三黃雞食品公司2020年成立了,想為已有地理標誌的玉林三黃雞的品牌推廣做一些事情。為此,我們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首先從原種原產地方面做推廣,突出地標,做好本地的市場宣傳和推廣,強化原產地認知。
其次,在屠宰和銷售方面加強工作,解決三黃雞到消費終端的問題。如與餐飲業合作推廣三黃雞的消費和口碑,建立三黃雞品牌。此外,還和中國移動、中石油、教育等系統單位合作,推廣玉林三黃雞的銷售,擴大品牌影響力。
第三,得益於液氮技術,三黃雞的銷售半徑擴大了。我們要利用液氮運輸體系,讓三黃雞走的更遠。
陳繼榮 禮藍動保家禽飼料事業部總監
生鮮上市對養殖企業而言,需要在冷鏈配送上,要做好保障,建立銷售渠道和品牌,堅決做好食品安全,提供健康的食品。這不僅僅養殖企業的責任,也是上遊企業的責任。
我們與全球養殖企業的長期合作,在保障動物健康和食品安全上,有著一些很好的經驗和產品,在保障動物健康的同時,還能兼顧降低成本,為養殖企業的生鮮上市提供支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