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可居住星球要考慮的不僅僅是宜居帶

2020-12-15 天文在線

星球必須要有液態水才能被認為是可居住的。細胞,作為組成生命的最小單位,需要有水才能運作。而液態水的存在必須要有適宜的星球氣溫。

那麼星球的大小能對液態水存在產生影響嗎?

如果沒有足夠的質量,星球就沒足夠的重力緊緊把液態水控制在它上面。一項最新的研究著力於弄懂星球的體積是怎麼樣影響鎖水力,以及它的可居住性。

關於什麼因素會使星球變得可居住的問題依然被人們火熱爭議中。不僅是對於系外星球而言,還對於未來太陽系的人造地球衛星而言。

圖解:2013年1月2日:天文學家估計銀河系可能包含多達4,000億顆系外行星,這幾乎是每一顆恆星都有一顆行星。

科學家們還巧妙地想到星球需要從恆星獲取多少能量來維持液態水的問題。

這個問題帶來了一個有名的概念「宜居帶」,或者說是環繞恆星的可居住的地帶,其鄰近恆星的範圍不算太遠也不算太近,可以讓星球維持液態水的存在。

當對處於宜居地帶的系外星球的研究越來越火熱,我們也有更先進的望遠鏡和科技去深刻探究系外星球,科學家們在研究什麼樣的星球上花費資源的方面也需要更多的束縛。

圖解:藝術家顯示在銀河系內的恆星有行星環繞著是多麼普通的現象。

就像這篇文章所示,星球的質量可以作為有用信息的「過濾器」。

一篇名為《低重力水上世界的大氣進化》的論文被發表在天文學雜誌上。它的作者是一名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康斯坦丁·W·阿恩斯謝德。

想要維持液態水在星球上,大氣,系外星球和系外衛星都必須具備質量,否則液態水和大氣就會很容易飄向太空。而且星球必須有足夠長的時間留住液態水,才有可能孕育生命。天文學家估測要十億年才有可能出現這個現象。

圖解:太陽系與巨蟹座55行星系統的比較圖。

「當人們考慮宜居帶的內部和外部邊緣的時候,都會傾向於空間化想像,意思就是總往星球離恆星多近的方面考慮。」論文的第一作者康斯坦丁·W·阿恩斯謝德說。

「但事實是,星球可居住的性質還被許多因素影響著,包括質量。降低定義可居住星球的標準包括星球大小會給我們在探索宜居的系外星球和系外衛星的道路上帶來更嚴峻的束縛。」

恆星周圍的宜居地段

宜居地段的大小和範圍取決於恆星。一個更小的能量更少的恆星如紅矮星,相比於我們的恆星太陽而言,會創造出一個離它自己更近的宜居帶。這很容易明白。

如果星球離恆星太遠,水就會結冰。如果離得太近,溫室效應就很容易形成,水會變成蒸汽,散發到太空外。

如果是體積小質量也小的星球,溫室效應就會更加嚴重。

如果質量小的星球變得暖和,大氣就會擴張,覆蓋面積會比星球的外部面積還要大。這樣會導致兩種結果:一是增大的大氣面積會比以前吸收更加多的能量,二是它所輻射的能量會比以前多。

圖解:利用凌日法偵測系外行星,下方的線圖代表不同時間地球所接收到的光量。

據研究者所說,這些活動的最終結果是,擴張的大氣會延緩活躍的溫室效應,並且可以維持住表面的液態水。

這將意味著質量小的星球可以更加靠近恆星而不用「失水」,宜居帶可以囊括更小的系外星球。

但是這一進程有個限制,如果是質量小的星球體積太小,這將會因為沒有足夠的引力,而失去大氣,其液態水要麼與星球分離要麼冰封在其表面。

這就意味著,這種情況下有生命出現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研究者們聲稱變成可居住的星球需要滿足一個極其簡單的條件。這意味著宜居星球的形成不僅要有合適的恆星距離位置,還要有體積限制。

簡單來說就是,即使星球是處於宜居地段,但是體積太小的話也是不可以成為宜居星球的。

宜居星球的最低質量限制

最低體積限制,根據阿恩斯謝德和其他這項研究的作者所示,是地球質量的2.7%。他們說只要體積小於這個數,星球就不能夠緊緊留住大氣和液態水來孕育生命。

根據記載,月亮是地球質量的1.2%,水星是地球質量的5.53%。

研究者們發現,以類彗星球為例,彗星會很多水,但當它們靠近太陽時候會升華掉。

但是它們缺少相對應的質量,以致於不能留住蒸汽,它們也不能形成大氣。水都散失掉在太空中了。所以一個星球如果體積太小,即使上面有很多水,也不能把水留住。

研究者們用模型估測低質量的行星的宜居帶圍繞兩種不同類別的恆星:M型星或者紅矮星,以及G型星如太陽。

圍繞紅矮星的系外星球和衛星

他們也許解決了長期以來關於太陽系的可居住的問題。木星的衛星木衛三,木衛四和木衛二上面都有許多液態水,封鎖在冰層之下。

天文學家疑惑如果太陽在未來的星際世界輻射出更多能量它們是否會變的可居住,但是根據作者的研究結果顯示,它們缺少質量把水緊鎖在星球上,即使它們變得足夠暖和。

木衛三差不多是地球質量的2.5%,但是它如類彗星球一樣小巧,導致液態水總是向太空中散失掉。

「低質量的水上世界向我們展示了在太空探尋生命有許多奇妙的可能,這篇論文向我們展示了它們與類地星球的運動模式的不同。」羅賓·華茲華斯說,他是一位環境科學領域的副教授兼海洋工程的高深學者。

「當我們發現這個領域是有跡可循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十分爽快地著手研究預測了。」

研究者們要在研究的時候作出必要的假設,他們假定低質量的星球的大氣是完全由水蒸氣組成的。

他們也假設水佔了地球質量的40%,在研究時會忽略掉其他因素,比如二氧化碳循環,雲量變化和海洋化學變化等。因為總是有太多可變因素而導致他們不能夠在每一個工作階段建立穩定的模型。

圖解:畫家筆下的脈衝星PSR B1257+12行星系統

學者們也想過不存在可居住星球而僅僅存在可居住衛星。我們很容易想像在其他的太陽系中,衛星比星球更適宜居住,而其他的影響因素就會按部就班,發揮自己的作用,比如潮汐力。

這種情況尤其會出現在M型恆星或者紅矮星附近。因為當星際周的宜居帶環繞這些恆星時候,已經比環繞G型星(如太陽)更加接近自身的恆星了。

系外衛星的合引力,星球以及恆星也許會抵消掉可居住的性質。

研究者們也意識到還有其他不同的因素會影響星球可居住的性質。比如木衛三,即使它太小而不能被容納於模型裡,但是在海平面下的水裡依然可能會存在生命,因為厚實的冰層防止了液態水逃逸星球。

確定星球是否具有可居住性質還需要進一步的工作,正如論文的其他學者指出:「未來的工作將需要思考更複雜的流體動力逃逸的模型建立。」

我們所知的系外星球是如此多樣而深邃,但是如今的研究成果已經慢慢揭開了它的一部分神秘面紗。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EVAN GOUGH, UNIVERSE TODAY-盧曉怡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又一系外行星被發現,且處宇宙宜居帶,它真的適合人類居住嗎?
    不過,即使地球不會像霍金所預言那般在數百年內毀滅,霍金的預言也指出了人類可能面臨的可怕未來,畢竟地球作為目前唯一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我們人類的命運是和地球綁在一起的。其實,早在霍金的預言提出之前,科學家們就已經開始進行在宇宙中尋找其它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地球」了。
  • 比地球更宜居!科學家找到24顆「超宜居星球」,上面會有生命嗎?
    人類搜尋地外宜居星球已經長達70年的時間,之所以要花如此長的時間去尋找宜居星球,是因為人類始終相信茫茫宇宙中應該還存在著和地球擁有類似自然環境的星球,科學家們將這類行星稱為「類地行星」。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在太陽系外發現了超過一千顆行星,那麼這些行星有哪些是適合居住的呢?
  • 「宜居星球」「超級地球」到底是什麼?
    ——恆星溫度越高,行星距離恆星越近,溫度就越高;反之則越低,所以不同類型的恆星,匹配的「宜居行星帶」位置和範圍是不一樣的。當「宜居行星」和「超級地球」逐漸失去它們的「光環」和背後所賦予的過於美好的想像之後,或許到了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的時候:說起系外宜居星球,我們到底在尋找什麼?
  • 盤點最適合人類居住的五大宜居星球,其中一個簡直就是地球的翻版
    我們地球的歷史已經接近四十億年了,很多跡象表明,人類不可能永遠在地球居住,因此科學家開始尋找宜居星球,這是為了人類未來的繁衍生息。因此今天美女小倩統計出最近幾年科學家發現的宜居星球,將最有可能的五大星球列舉出來,供大家品評。
  • 比地球還完美的星球?科學家已經發現24顆行星,更適合人類居住
    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我們的環境也受到了嚴重的破壞,有科學家認為再過10億年的時間,地球將不再適合人類居住,所以科學家一直都在宇宙中尋找一個更加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終於經過科學家們的多方研製,終於找到了24個行星,而且它們具有更加適合人類居住的生存環境。
  • 我們能從零開始建造一個宜居的星球嗎?
    我們經常在科幻小說中看到人類居住在行星大小的物體上。從傳說中的《星球大戰》中的死亡之星到《銀河旅行者指南中》的行星建造設施,像我們這樣的怪人一直思考製造宜居星球問題。問題是,我們可以做到嗎?如果是這樣,我們如何去做呢?
  • 美德科學家發現24個星球,比地球更宜人類居住
    引言 在近段期間,美國和德國的科學家意外發現了近24個星球,甚至比地球更適合我們居住,難道地球不再完美了嗎?隨著各國人口數量不斷加大,很多科學家都在尋找能適合我們居住的星球,畢竟多度的開發和對環境的破壞,我們目前所居住的環境已經「千瘡百孔」。但要想找到與地球相仿的克隆版是非常難的,因此現在科學家都在尋找質量、體積、溫度,距離等相仿的宜居星球。
  • 又有2顆宜居星球被發現,有承載生命體的能力,距地僅19光年!
    又有2顆宜居星球被發現,有承載生命體的能力,距地僅19光年!現在科學家們探索地外星球的目的,除了尋找地外資源之外,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尋找其他的可宜居的星球,雖然我們現在在地球上的生活比較安逸,其實地球早就已經不堪重負,傷痕累累。
  • 諾蘭《星際穿越》成真會怎樣 科學家發現24顆宜居星球
    #科學家發現24顆比地球更宜居星球#而此刻它可能真的要來了!研究人員認為地球母親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地球作為已經有44~46億歲,浪漫的月球衛星圍繞著地球以30天的周期旋轉,而地球以近24小時的周期自轉並且以一年的周期繞太陽公轉。從人類生長進化以來,確實是地球上最具破壞力的生物了!南北極的融化,全球氣溫變暖。資源的過度開採,水土流失地下空洞。
  • 直徑20萬光年的銀河系,有多少宜居星球?
    在之後的若干年裡,人類又發射了若干個探測器探索了太陽系所有行星,連後來被降格成矮行星的冥王星都被新視野號抵近拍攝過了,但在「尋找地外生命」這一項上還是一無所獲。種種證據都表明,太陽系目前只有地球存在生命,也只有地球是宜居星球。
  • 比鄰星軌道最近的星球可能適宜居住
    此作品展現了環繞於紅矮星比鄰恆星(Proxima Centauri)作軌道運轉的比鄰星b的星球表面視圖,比鄰星是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雙星半人馬座阿爾法星AB也出現在圖片中。比鄰星b的質量要稍大於地球,運行於比鄰星周圍的宜居帶內,其溫度適合液態水存在於它的表面。
  • 宜居星球陸續被發現,星球移民計劃或將實現
    逃離地球,前往那片未知的星域一探究竟,或是尋找第二顆宜居星球,拋開在地球上的一切,開展全新的生活,這是20世紀後期鬧得沸沸騰騰的星球移民計劃。在當時,星球移民是一個值得憧憬、帶著人類無限希望的詞語,然而到了今天,這似乎成了人類未來唯一尋求生存的途徑。
  • 科學家發現地球不是最完美的:宇宙或許有比地球更適合居住的星球
    自從我們知道了地球在宇宙當中是這麼渺小,一直就覺得太陽系之外肯定還有外星文明存在,也一直在盡力的尋找,這麼多年一點消息都沒有是因為我們的技術還沒達到,不是因為沒有,是因為我們的技術還沒達到,地球上的環境正在日益惡化,我們急需找一個能夠移居的星球,來實現未來的星際移民,雖然我們可以轉移到離地球比較近的火星上
  • 有顆和原始地球很像的星球,它就是土衛六,它能夠變為宜居星球?
    如果放任它不管,那麼土衛六是絕沒有可能自行變為一顆宜居星球的,因為首先一點,它根本不在太陽系的宜居帶之中,而且距離宜居帶還頗為遙遠。要把土衛六變為一顆宜居星球,就必須進行人為幹預,也就是將土衛六推到太陽的宜居帶之中。
  • 科學家發現24顆比地球更宜居星球!網友:請問多少錢可以搬家?
    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新華社/美聯同時就職於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和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的教授德克·舒爾策-馬庫赫牽頭這項研究,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和美國維拉諾瓦大學天文學家合作,確定「超宜居」標準,例如行星年齡、質量、體積、表面溫度、是否有水、與恆星距離等。他們最終從4500顆已知地外行星中篩選出24顆「超宜居」行星。
  • 除了地球,它是唯一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卻被科學家無情排除
    隨著對宇宙深入了解後,人類越來越好奇除了地球外,宇宙中是否還存在著其它的宜居星球。特別是人類進入近現代社會後,在工業文明和信息化的推動下,各個國家對能源的消耗產生了巨大依賴。所以,尋找下一個適合人類的星球,成為了科學家們目前比較重要的任務。首先,科學家們想到的是地球的近鄰——火星,為此,荷蘭在2013年啟動了「火星一號」的探測任務,而這個探測器目的是計劃在2023年前能啟動火星移民計劃。不過,根據各種數據表明,火星目前還不適合人類生存,它的氣候太過惡劣,且早晚溫差高達幾百度。
  • 迄今為止最精準的銀河系全貌圖公布,地球太幸運了,恰好在宜居帶
    當然科學家們認為,這裡之所以被稱之為宜居帶,最重要的還是溫度上的適宜,我們來看太陽系的其他行星,要麼距離太陽過近,導致星球表面的溫度太高,不適宜生物的出現和進化。所以它們沒有出現任何的生物。要麼就是距離太陽太遙遠。同樣不適宜生物的出現和進化,因為距離遠,所以溫度又太低,而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真的是剛剛好。
  • 科學家研究發現,銀河系有數億顆潛在宜居星球,上面會有生命嗎?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宇宙中去尋找宜居星球研究者稱銀河系中有數億顆潛在宜居星球前段時間,來自美國《天文學雜誌》上的一篇研究報導,讓很多人都深感意外,因為根據研究顯示,在銀河系中,至少存在著3億顆潛在的宜居星球,這些星球中至少有4顆,和地球之間的距離不足30光年。
  • 為什麼克卜勒452b適合人類宜居?科學家有什麼判斷標準?
    研究發現,克卜勒452b圍繞運轉的恆星與太陽非常相似,而克卜勒452b在星系中的位置,和地球一樣都處於星系宜居帶。 宜居星球模型 天文學家根據地球上的生態系統,提煉出了7個對於人類而言至關重要的環境因素,只要滿足這7個因素的天體,就有可能適宜人類居住。 恆星系位於星系的宜居地帶。以太陽係為例,太陽系內之所以可以誕生生命,和它在銀河系的位置有關。
  • 「近鄰宜居行星巡天計劃」來了
    一直以來,尋找「地球2.0」是人類的夢想。5月7日,現代快報記者採訪了中國科學院行星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季江徽。他坦言,人類進行系外行星的觀測,終極目標是為了尋找宜居行星或第二顆地球。紫臺的「近鄰宜居行星巡天計劃」也在穩步推進中,該計劃可能會發現真正的「地球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