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丨《李鴻章傳》——擔任海軍與陸軍總督

2021-01-14 新世界悅讀


在歐洲,以及在中國的外國人當中,一般認為李鴻章的成功歸功於他的外交事業,而他的國人則將他的卓越表現歸因於他作為大清帝國軍事指揮者和組織者所進行的活動。的確,這種榮譽,就像在他的國家給予先知的這種榮譽通常是沒有區別而且不著邊際的。

在中國和其他的地方一樣,一個公眾人物之所以能夠以其管理才能而被人稱道,是因為他筆下的哲學散文整潔優美。歐洲人在關注1894年中國危險的時局時,極力讚揚李鴻章在與日本和談期間以及之後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勇氣和智慧。

李鴻章之後的環遊世界被大家公允地認為是值得紀念的行為,這增強了他獨特的治國之術的名聲。但對中國人來說,他組建的海軍和陸軍所獲得的威望,在日本人發動戰爭之前已經達到了頂點,其後便轟然倒塌。實際上,他那過分誇耀的海軍和陸軍在潰敗之後遭到了許多同僚的譴責,證明了他不但沒能力擔任高級職務,而且不適合繼續存在。我們已經看到,只有慈禧太后的幫助才能把他從困境中拉出來;在國家遭受屈辱和戰敗的時候,他在外交和管理事務方面給國家提供了實實在在的服務,而這些已經被大家忘記或者忽略了。

不可否認的是,李鴻章對海、陸軍的管理是一個極大的騙局,也是一個極大的失敗;當它接受考驗時,肯定會暴露。但歐洲人不太清楚清政府集體「弄虛作假」的無限能力,不免會有這樣的疑問:李鴻章的同僚和批評者怎麼能對這種弄虛作假的行為在幾年中都表現出完全的信任和熱情的讚美?從慈禧太后到各省的官僚,都不是得不到有關北洋艦隊內部運作狀況的準確信息;國人都知道這些事情,每個官員都會花時間進行談論。但是東方和西方一樣,一旦成功了接下來還會成功,只要李鴻章勇猛的軍事風採沒有在突然爆發的戰爭中露出馬腳,作為創立人和管理者,他就會長期地得到財富和名聲。

……

在政治知識和普通常識方面,李鴻章走在了同代人之前,他知道在清政府的領導下中國軍隊沒有希望在與歐洲軍隊作戰時保住陣地,而且他在軍校聘請了外國教官,還為要塞的建造、兵工廠和造船廠的建立聘請了外國專家,這些都說明他公開地和保守觀念進行對抗。1870年,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並從曾國藩手中接管這個有著較強戰鬥力的軍隊,因此他很容易憑著鎮壓太平天國的功勞而高枕無憂。但是他和華爾、白齊文、戈登交往時引進的歐洲軍事科學,以及他在南京建立兵工廠的過程中得到的經驗,在他的腦海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那以後,他開始用西方的模式組建了一支海軍。他跟朝廷解釋了自己的政策,說他僱傭外國顧問、引進外國設備的目的是為了讓中國可以有效地抵抗外國侵略。日本能夠這樣做,為什麼中國不可以?他的目的是合法的,理由也是合理的;但是經過了25年的努力後,合法性和合理性都化為泡影了,因為他沒法讓海軍、陸軍的管理免遭官場腐敗的侵蝕而變得不堪一擊。

我們在這裡沒有必要重述李鴻章在1870年到1894年間為了重組和改革而採取的各種各樣的措施。從所有表面跡象看,這些措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琅威理上校的治理下,北洋水師(兩艘鐵甲艦、六艘巡洋艦和一些輔助艦隊)已經獲得了某種程度的效力,成為一支不可小覷的軍事力量。旅順口、大連灣和威海衛海軍港要塞的防禦工事都是在馮·漢納根先生(李鴻章在軍事方面的德國顧問)指揮下完成的,被視為固若金湯的工程。



大家普遍認為李鴻章採用這種西方軍事科學方法訓練出來的軍隊可以和任何一個列強的軍隊相媲美。事實上,中國龍號稱是不可戰勝的大型動物,但是有機會看到它表面之下的人都清楚,表面光鮮的權宜之計和弄虛作假的偽裝只是一個堅固的外表,裡面空空蕩蕩。赫德爵士和德璀琳先生這樣的顧問對軍事並不熟悉,有可能會被這樣閃亮登場的虛假外表所欺騙,但各個方面的專家尤其是李總督部下的專家,都很明白大清國安全依仗的這個結構已經腐爛到了核心。

首先來說說海軍。北洋水師的組建體現了20多年來的努力。1886年,艦隊在數量上達到了頂峰,1890年達到了最高效率。1891年,北洋水師在丁提督的率領下參觀訪問了日本,並給日本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這讓日本政府迅速增加了大量的艦隻。中國船員(大多數是山東人和浙江人)的整潔幹練和嚴明守紀也得到了好評。

李鴻章對沿海海軍防禦每三年會視察一次,最後一次(1893年)的視察顯然是一次勝利的巡視。那裡是他畢生的心血,所有人都對親眼所見的這些成就給予了讚美;他的要塞、軍校、鐵路、碼頭、戰船和槍炮全都油光鋥亮。槍炮鳴禮,龍旗招展,都在迎接著他的到來,歡送著他的離去;同僚們對這些印象非常深刻。慈禧太后也是這樣,很快就賜予他三眼花翎,這個待遇是漢人官員所得的最高榮譽。海內外的新聞媒體也是這樣,因為李鴻章從來沒有打算隱藏他任何一處閃光點,而且「自己的記者」人數眾多並在那樣的場合給予了他十足的讚揚。



這個時候李鴻章的名聲如日中天,但陰雲迅速從地平線上聚攏,隨後會遮蔽他前程的陽光。想一下,當一個有才智的人看到李鴻章在一片讚揚聲和感恩聲中從自己巨大成功的手工藝展歸來時,就不得不驚訝這位老人自欺欺人的地步有多深,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對這個虛幻的輝煌構造有所認同。他周圍的那些人,有的在輪船甲板上,有的在衙門的辦事處,都是他親自任命的狡詐的貪婪之徒,這些人迫不及待地出賣了國家的安全,急著把錢揣入腰包。

比如,在迫使琅威理艦長及其下屬的英國指揮官辭職的3個福建船長策劃的陰謀中,導致了艦隊的迅速腐化,李鴻章在多大程度上參與了此事?在多大程度上是因為體力不佳而默許了這個陰謀?

公正地考察這個事實,我們得出了以下結論:李鴻章在這次事件中負有主要責任。李總督一般情況下不願意把實權授予哪怕是最好的外國顧問,所以在修訂協議的時候,他得知琅威理堅持要求得到和丁提督一同管理艦隊的權力時,便口是心非了。當丁提督暫時不在艦隊時,琅威理發現自己只是個空頭銜。總兵劉步蟾是三個陰謀的策劃者之一,他的目的就是把琅威理從位子上拉下來,所以堅持要求管理整個艦隊事務,李鴻章支持了他。這樣擺脫外國人之後,三位艦長(林泰曾、劉步蟾和方伯謙,全都是福建人)便開始把海軍作為自己盈利的商業機構。其結果是災難性的、直接性的。脫離了忠實的監管和紀律後,各個供給部門迅速腐化了。陰謀策劃者把備戰放在了艦隊的末尾;相反他們依靠李鴻章的和平外交來維持和平狀態,同時從「虛假」的軍隊中分享利益。要完成一個徹底瓦解的過程4年就足夠了,日本人完全明白了這一點。

廣東人林文慶是改良派的領導人康有為的朋友,他在1900年所寫的文章中說,了解了琅威理辭職的原因也就知道了為什麼中國幾乎所有的新計劃都會失敗。他還說,外國專家和國內無知的高級軍官之間相互妒忌,學生和軍官的薪酬太低,裙帶關係和錯誤的政策,都是中國採用歐洲海軍和陸軍體制落得失敗的原因。無疑,林文慶沒有把官員的不誠實列在導致災難的原因中。

因朝鮮而發生的戰爭危機到來的時候,李鴻章大肆誇耀的海軍幾乎沒有起任何作用,它們就像京城牆上畫著的中世紀的槍炮一樣。李鴻章認識到這個情況了嗎?我們覺得他意識到了,因為朝廷和總理衙門催促他派艦隊為沉沒的「高升號」復仇時,他卻儘量地拖延時間,把艦隊小心地藏在海灣裡。如果報告所言屬實,那么正是在這個關鍵點上他給慈禧太后遞交了一份奏摺,暗示說如果皇太后沒有堅持把用於海軍建設的資金挪用到重建和修飾她的頤和園上,那麼海軍不會這樣慘敗。可是總理衙門不理會任何藉口,御史們一致地發出譴責和嘲諷聲,李鴻章被迫派出他的艦隊,讓它們去黃海海戰中碰碰運氣。

天津機器局的每個歐洲人都很清楚,丁提督手下的艦長們膽小懦弱,再加上艦隻數量不夠,這些因素都意味著災難。這位勇猛卻無能的司令官也明白這一點,在他的建議下,李鴻章匆匆忙忙地讓在清政府裡工作的勇敢而忠誠的外國人作為他的人力資源。沒有馮·漢納根先生、泰勒上校、麥吉芬上校、麥克盧爾上校和其他歐洲人的指揮就不可能對敵人形成有效的對抗,而就只會是一場可恥的徹底失敗了。



馮·漢納根先生在「高升號」沉船中僥倖逃生(7月25日)之後,被任命為丁提督的參謀長和顧問。8月,他從威海衛向李總督報告說,艦隊缺炮彈,因此建議李總督下令天津機器局全速運送充足的炮彈來。但是炮彈沒有現貨,而斯圖阿特先生和外國工作人員都沒法提供所需的炮彈。9月,當艦隊前進時平均每炮只有14顆炮彈,而且裡面裝的都是練習時用的輕型炸藥。臭名昭著的張佩綸,也就是李鴻章的女婿,衙門裡第一號「撈錢王」,這時正主管軍械的供應部門。大清海軍的失敗主要是因為他的巨額貪汙,部分是因為那些縱容他貪汙並分享贓物的軍官們的貪生怕死。



戰爭爆發前兩年,馮·漢納根先生催促李鴻章批准訂購克虜伯公司大量的重型炮彈,以期給「鎮遠號」和「定遠號」兩艘鐵甲艦配備10英寸的大炮。但是訂單從未被實行過,因為張佩綸不贊同在爆炸彈藥上花錢,而他的朋友林泰曾、劉步蟾、方伯謙三個艦長都同意他的觀點(如果我們能弄清楚李鴻章對這種「節約」行為究竟是否知情,以及他在多大程度上贊同將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於是北洋海軍的兩艘鐵甲艦於9月17日前去參加黃海海戰了,兩艘艦總共才只有三顆重型炮彈。在這三顆炮彈中,一顆由(克虜伯公司的)炮手指導員赫克夏發射,擊中並且幾乎是摧毀了日本的「松島號」旗艦。如果能為這些重炮提供充足的炮彈,那麼黃海海戰的結果或許是有利於中國的,畢竟丁提督是一個鬥士,他的大多數部下都是可靠的。但是戰艦的大炮沒有發揮一點兒作用,因為張佩綸的節約思想迫使他們在戰鬥結束的時候在小炮上使用那種不會爆炸的鋼彈。因此我們可以精準地說黃海海戰失敗的原因是李鴻章女婿張佩綸的貪汙腐敗所致。

由於張佩綸在李鴻章的衙門裡做事,李鴻章本人是推卸不了責任的。他不能假裝不知道親戚的壞名聲,因為御史們的奏摺裡經常提到這個情況,但是李鴻章一直保護著他。4個月後,張佩綸因被控和一個日本特務有腐敗交易,遭到了革職流放。

在為戰艦重炮訂購彈藥之前,黃海海戰已經結束了一個月。炮彈被運送到威海衛時為時已晚,因為艦隊已經被敵人封鎖,正在做著最後的抵抗。此外,這個據說是無敵的堡壘中,勇敢的丁提督發現由於總督的供給部門的無能和腐敗,所以無論在海上還是陸地上都無法完成防禦任務。麥克盧爾上校和泰勒上校手下的幾個忠實的歐洲人堅定地支持了他,但命運對他如此殘酷,從日軍包圍海港的那天起就註定了災難的結局。

在這個要塞裡,104發炮彈中只有4發是填滿了東西的,而其中只有1發填了火藥,其他都是沙子。8英寸立體的阿姆斯特朗的觀測鏡被人偷去了,後膛也出了毛病。整個要塞亂成一團,山東巡撫急著要把自己的過失推到別人身上,所以和丁提督作對起來,而不是合作。這次圍攻的一個特點就是要塞裡出現了許多個日軍收買的叛徒;也許是一個或多個叛徒控告了丁提督,所以他在12月時被迫交出指揮權,進京接受進一步的處罰。這個命令後來通過李鴻章的影響和丁汝昌手下所有的外國軍官的強烈抗議而被取消了,這足以讓這位勇敢的將領在應該得到鼓勵和幫助時感到失望。

1895年2月12日,丁汝昌的彈藥用光時,他把炮臺和港口交給了日軍海軍司令伊東上將,自己便在當日捨身成仁了。和他一起自殺的還有劉公島的指揮官,即李鴻章的親戚張將軍。在停止抵抗的前一天,丁汝昌還希望能從山東巡撫那裡尋求援助,但希望破滅了。不僅如此,李鴻章還下令讓丁提督在必要時刻放棄要塞,但要把他的艦隊開往另一個港口。這個命令可能是由張佩綸或者總督衙門裡的一個無賴草擬的,以期讓這些好人的戰敗和死亡來填充他們的腰包。



李鴻章十分欣賞丁汝昌(他是一個和藹忠誠的人),對於他的死而感到萬分悲傷。李鴻章十分敬佩這位將領,說腐敗和屬下的背叛動搖了一切卻動搖不了他堅定的心。伊東上將以他日本武士般的勇氣和情感也十分欣賞這位不幸的對手,並把丁提督的屍體好好運到煙臺。伊東遵照了東方人的習俗,在要塞被佔領之前,不止一次地勸說丁提督放棄自己心裡也十分清楚的毫無希望的事業,但他被禮貌性地拒絕了。

由於威海衛的淪陷和丁提督的自殺,戰爭實際上已經結束了,因為李鴻章的陸軍和海軍已經不存在了。朝廷開始處置李鴻章的許多將領,因為這些將領表現得十分無能和怯弱。同時為了防止獲勝的日本人進軍京城,朝廷準備逃亡西安。李鴻章在災難降臨的時候總是沉著冷靜的,他安排自己的可動資產從天津轉移到安徽老家,並承擔起新的任務,擔任全權大使和談判者前往日本去了。

這樣,由於內部的腐敗和混亂,這個曾讓李總督感到自豪並成為其名聲之源的海軍以恥辱為結局,一切都化為泡影了。他多年來的努力就和在沙子上建造的大廈一樣,在第一波的衝擊下就倒塌了,因為這一切都沒有以忠誠和愛國為堅定的基礎。

大清陸軍的潰敗甚至更加徹底、更加迅速,但陸軍的威望從來就沒有趕得上海軍。作為一支作戰力量,它的無所作為幾乎是社會接受的事情,所以對李鴻章和清政府來說這種失敗並不十分出人意料。李鴻章的外國僱傭軍供應充足,薪餉很高,但它只是皇家的衛隊,是給大家參觀的儀仗隊,只能用於宮廷的政變,或者刺激一下記者和外交官的想像力,讓人留下大清國認真備戰的印象,實際上卻是一種異國風情的結果,給人一種純粹的地方性和非典型性的舞臺印象。在重組軍隊方面,李鴻章和其他總督所做的斷斷續續的努力,就好像是在穿破了的舊衣服上反覆打補丁。密吉先生曾有幸看到了李總督管理機構的運作情況,對此他做了一番描述:


「軍事設施一成不變。正規軍沒有組編,只是組建了一系列的地方軍隊,而且這些軍隊毫無凝聚力可言,也不受中央調配,外國教官的權力被限定在教學範圍之內,並且要聽命於他們的學生,他們自己沒有一點兒權力。他們可以訓練士兵,但大部分軍官卻不去參加閱兵場上單調乏味的訓練。少數已經獲得歐洲軍事教育的軍官和外國教官一樣,都無法說服他們完全無知的領導。所以那些最荒唐可笑的陋習不是慢慢影響,而是迅速地湧進了每個營房、每個學校,把科學的教學變成為空虛的滑稽劇。」


本文節選自《李鴻章傳》

李鴻章被西方譽為晚清第一名臣、「東方俾斯麥」,更被作者稱為「現代中國偉人第一號人物」。本書以西方人的視角透析這位中國晚清「名人」的一生:創立淮軍、對抗太平軍、倡導洋務運動、創建北洋水師、處置中法戰爭,籤訂《馬關條約》,周遊列國,籤訂《辛丑條約》……作者運用西方史學方法,評價人物力求客觀、公正。這個被朝廷和國外列強盛讚,被國人痛罵的晚清首輔,是賣國賊還是晚清救星?同時,本書附以梁啓超先生的《李鴻章傳》。有利於讀者全面客觀公正地看待這位大清國 「糊裱匠」的真實人生。




相關焦點

  • 翁同龢憑戶部尚書一職就能給李鴻章穿小鞋?從制度上來講十分困難
    可是,後來發生的一件事,讓他們兩家的關係惡化,並導致翁同龢、李鴻章二人成為冤家。事情發生在同治元年,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上奏清廷,彈劾翁同龢的兄長翁同書於定遠失守後棄壽州。恰巧的是,李鴻章當時在曾國藩營中擔任文書,這份奏摺就是他親自起草的。其內容可謂文採飛揚,字字珠璣,隨後朝廷下令,翁同書革職發遣新疆。
  • 李鴻章一生都做過哪些官職?放到今天大體相當於哪些官職?
    李鴻章曾擔任過的主要官職有五個: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一等肅毅伯。 爵位咱們暫且不論,因為今天中國不是君主制國家,所以也沒有爵位一說,咱們只說那幾個職務。
  • 李鴻章初次訪美,看到高樓大廈沒有驚訝,而是說了句話,讓人心酸
    」——莊子 李鴻章,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慈禧太后左膀右臂,在清末危亡亂局中,文人出身的李鴻章因為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轉而從戎。太平軍被鎮壓後,李鴻章一路扶搖直上,封一等肅毅伯、任職剿捻欽差、湖廣總督,督辦軍務之外更成為洋務重臣,李家的財產,不少都是來自這場洋務運動。
  • 清朝六部長官和總督到底誰的權力更大?你選六部長官,還是總督?
    不過明朝也有中央派出官員,不止一個,有三個,叫總督、巡撫和巡按。清代沿襲明朝制度,但派出官員只有兩個,叫總督和巡撫。 這就是總督的來歷,明清都是總督最大。 李鴻章直隸總督,公元1875年,他負責奉命組建北洋水師,自然要花錢,錢從哪裡來,他自己不可能掏錢,錢就要從戶部撥款,當時李鴻章的時候,清朝已經入不敷出,財政困難,雖然如此,戶部仍然每年拿出
  • 「八旗都統」和「清朝總督」誰的權力大?調動權在誰手裡?
    在清朝,各省總督和八旗都統都是軍政大權一把抓的官員,可謂位高權重,地位顯赫,那麼他們究竟誰更說了算呢?這要分為不同時期來看。清朝初年,多爾袞設置清朝官制,中央官員大體沿襲明制,地方官制則把前朝臨時性的「總督」設為常設職位,官階正二品,多由漢人擔任。清朝最早的總督是天津總督、山西總督、陝西三邊總督。
  • 李鴻章的最高官職,放在今天相當於什麼職務呢?
    在同治9年的時候,李鴻章又成為了直隸總督,創辦了天津機器局。 可以說,當年李鴻章的權勢已經做到了地方上的排名之首,因為直隸總督可謂是最有實權地位最尊崇的一個地方職位。 當事人稱,晚清兩大重臣,一位李鴻章,一位張之洞,兩人可謂並駕齊驅。但事實上,李鴻章之前飾演在張之洞之上,而且李鴻章所創辦職業以及實權也遠在張香帥之上。 不僅如此,在當年李鴻章接過直隸總督沒多久,很快還幹起了北洋通商大臣。
  • 西方畫報上的李鴻章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西洋鏡」叢書編者收集了一百多份西方人描繪的李鴻章(畫報、立體照、明信片等),希望可以結合這批國內難得一見的原件,給大家展示下近代西方人眼中的李鴻章和中國人。一、李鴻章形象在西方的變遷19世紀70年代,在外國人的筆下,負責清帝國外交的直隸總督李鴻章是位與格蘭特、俾斯麥齊名的傑出人物。
  •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李鴻章
    李鴻章,晚清中興名臣,一生先後創辦淮軍、北洋水師,是洋務運動的領袖,更因其親手籤訂的多個不平等條約成為中國近代史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同治九年(1874年),李鴻章正式接替自己的恩師曾國藩出任直隸總督,並監管三口通商既北洋大臣。從那一刻起,近三十年的時間中,晚清名臣李鴻章,經歷了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榮辱沉浮。
  • 怎樣理解李鴻章這個人,客觀事實評價?
    李是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稱其為「李中堂」,字漸甫,號少荃,也作「少泉」,晚年自號為儀叟,官至文華殿大學士、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諡號「文忠」。李鴻章這個歷史人物太過複雜,如果單純說他是好人或者壞人,未免太過簡單,歷史對他的評價,可謂是冰火兩重天。
  • 清朝總督和提督哪個地位高,權勢大?
    清朝的總督清朝一共設置了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四川總督、閩浙總督、雲貴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東三省總督和陝甘總督,這九大總督都是負責地方行政和軍務的。另外還有一種總督是負責專門事務的,如河道總督和漕運總督。清朝的這九大總督除了四川總督僅執掌四川一省外,其他八個總督都執掌著幾省的軍政大權,可謂是位高權重。在其中有兩位權勢最重,一是直隸總督,二是兩江總督。
  • 曾國藩論天下英雄 一是李鴻章一是他 70歲還領兵打敗法國軍隊
    曾國藩曾說:「若論天下英雄,當數彭玉麟、李鴻章。」李鴻章是我們再也熟悉不過的人物了。彭玉麟又是何方神聖,竟然成為曾國藩眼中的天下英雄人物,排名還在李鴻章之前?彭玉麟字雪琴,人稱雪帥。雪帥本是一介書生。1854年,太平天國運動席捲大半個中國。養尊處優的八旗子弟兵毫無戰鬥力,一敗塗地。43歲的曾國藩接受朝廷的命令,回鄉籌辦團練。有人向曾國藩推薦彭玉麟,彭玉麟卻不願意出山。
  • 清朝九大末代總督結局,有人經商當了富豪,有人投敵做了漢奸
    那麼作為直隸地區的老大,直隸總督自然是備受矚目。其地位之高,職責之重,堪稱九大總督之首。自雍正元年李維鈞上任直隸總督開始,坐在這個位置上的人,無一不是清朝名臣。我統計了一下,從1723年雍正設立直隸總督一職到1912年清帝退位,187年的時間裡,一共有74人擔任過直隸總督這個位置。其中比較出名的有李 衛、孫嘉淦、英廉、劉墉、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等等。
  • 揭秘:日本陸軍和海軍的怪異內鬥,陸軍竟進攻海軍總部
    日本軍隊的原則是「陸主海從」,陸軍的地位高於海軍,這可能是因為當時的日本並不特別需要海軍,而更需要陸軍來平定國內叛亂。當時的日本民間有這樣的一個傳統,兩個敵視的家族,如果一家把孩子送進了陸軍,另一家一定會把孩子送進海軍,足見在日本人心中,陸軍和海軍就是水火不容。
  • 李鴻章當中國第一任總統?東南互保背後的秘密
    李鴻章,對中國近代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清末洋務派代表,淮軍領袖,北洋水師創立者。這些身份一般人都知道,但是有點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李鴻章差一點就當上了中國第一任總統。這是什麼情況呢?
  • 美國陸軍沒有司令:部長由文職人員擔任,參謀長為四星上將是首長
    1775年6月14日,組建的美國陸軍,由正規陸軍、國民警衛隊和陸軍後備隊等三個部分組成,與空軍和海軍一樣,是美國武裝力量的組成部分之一。陸軍,顧名思義,當然主要負責於陸地上的作戰了。但與外界想像的不一樣,美國軍隊中沒有陸軍司令,同樣的沒有海軍司令,也沒有空軍司令。美軍只有陸軍部長和陸軍參謀長,海軍部長和海軍參謀長,以及空軍部長和空軍參謀長。根據美國憲法規定,總統才是美國武裝部隊的最高統帥,是美國陸軍、海軍和空軍的總司令,但總統儘管身為美國三軍總司令,卻沒有相應的軍銜,也非正式的軍人。
  • 左宗棠曾擔任過浙江巡撫和陝甘總督,放到現在是什麼官?
    他一生雖未按照一般的科考之路步入仕途,但也是從基層起步,最終成為巡撫、總督,乃至軍機大臣。因而這樣優秀的左宗棠,若是在今天,大抵算是個怎樣的官?或者說,巡撫和總督這類的職務,在今天相當於什麼職務?
  • 日本陸軍光和日本海軍爭鬥?其實日本陸軍自己內部也要鬥個不停
    只要找到個機會雙方就會鬥個不停,從日常的軍費鬥爭,到雙方互相派兵對峙,陸軍甚至還看過海軍大將,而海軍也用艦炮對準過陸軍。剩下比如"陸軍造航母,海軍造坦克",那都是小意思了,屬於日本軍隊政治的日常工作。那麼,這是不是說日本陸軍內部就很團結了呢?其實陸軍並不團結,因為日本陸軍最好內鬥,從建立到戰爭結束都在內鬥不休。今天我們就看看,日本陸軍內部都是怎麼爭鬥的。
  • 帝國首富盛宣懷:李鴻章的馬前卒
    世紀葬禮民國六年,陽曆1917年11月18日,已經去世一年半,曾經擔任清朝郵傳部尚書、皇族內閣郵傳部大臣的晚清首富盛宣懷(1844-1916),在上海正式舉行出殯大典,為了這場葬禮,盛宣懷的子孫們共斥資達30萬大洋,出殯儀仗隊長達2500多米,僅抬棺材的槓夫,就達到了64人之多,堪比帝王出殯,為此,整個上海幾乎傾城出動,爭睹這場世紀葬禮。
  • 二戰日本陸軍海軍矛盾頻出:陸軍吃的糙米,在海軍被扔進大海
    然而日本這個奇葩的國家卻恰恰相反,在二戰期間,日本的海軍和陸軍依舊矛盾頻出,其具體表現簡直讓人大跌眼鏡。 考慮到日本是一個海上島國,所以日本政府就將大部分軍費都撥給了海軍,這讓日本陸軍眼紅不已,兩軍矛盾進一步加劇,就拿軍隊夥食來說吧,日本陸軍餓得要吃草,海軍卻豐衣足食,時不時「大採購」,把糧食扔進大海。
  • 探秘李鴻章家族:父親打開仕途之門,後代家字輩三兄弟皆為企業家
    其六子為依次為李瀚章、李鴻章、李鶴章、李蘊章、李鳳章、李昭慶,此六子皆以父親李文安的別號「愚荃」的荃取號。很多人只知道李鴻章,卻很少人知道其兄李瀚章。李瀚章在清朝那也是一代封疆大吏,曾擔任過湖廣總督、四川總督、兩廣總督。每個職位在清朝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李鴻章六兄弟中,老四李蘊章最為特殊,因其一目失明無法像兄弟們一樣出外闖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