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有一座祠堂能夠集中體現嶺南文化精粹,那麼,位於番禺區沙灣古鎮的何氏大宗祠(留耕堂)是繞不過的。
12月12日,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走訪留耕堂,了解這座古祠堂背後的故事。
留耕堂,為番禺沙灣大族何姓的宗祠,始建於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後幾毀幾建,現規模是於清康熙年間擴建而成的,比廣州陳家祠(建於1890年)早了170多年。佔地面積3334平方米,為中軸對稱的五開五進格式布局,是廣州地區現存年代久遠、規模宏大、造工精巧、格局高雅的嶺南古建築。
還未進入祠堂,記者便被門前豎起的一座座旗杆所吸引。旗杆夾與旗杆,為古代科舉制度之遺存。古人凡科場得意獵得功名,必於祖祠前豎旗杆,祠內懸金匾,為光宗耀祖和畢生榮耀之事。舊日祠堂前,池塘南部旗杆夾滿布,旗杆如林。今已考得何族留耕堂曾湧現初文武進士8人,文武舉人近50人,博學鴻詞省元1人。
進正門,一座高大的石碑坊便聳立在人們的面前,這座碑坊在古建築學上稱為儀門,屬於留耕堂的二進。儀門門額是清代著名書法家陳白沙所書「詩書世澤」的石刻,表明沙灣何氏是書香門第,歷代不少人考取科舉功名。上簷承以木構如意鬥拱,層層飄出,四面簷牙高樓,碑坊的主脊是一條用灰塑的手法雕塑出來的頭西足東的七彩回龍。那彩龍正欲擺尾高飛,神態畢現,塑在碑坊頂上,充滿了生氣而又寓意吉祥。
過碑坊,到丹墀(大天井),回首可見,儀門碑坊額上的「三鳳流芳」四個蒼勁大字。這是為了表彰沙灣何氏祖先在北宋後期考取進士的三兄弟,這三人在當時被尊稱「何家三鳳」而流芳後世。
除了儀門外,還包括後面的丹墀(天井)、月臺和享殿(象賢堂)、寢殿(留耕堂)及東兩廡廊和襯祠。天井由紅磚鋪成。月臺(又稱釣魚臺)依天井的北面而建,高出天井1米,原是族人在喜慶日子看戲的舞臺。其基石由一列15塊大理石構成,石上刻有「老龍教子」「雙鳳牡丹」「雙獅戲珠」「犀牛望月」「蒼松文理」及松、梅、竹、菊、牡丹等圖案,刀法渾樸自然、玲挑剔透,是元、明 年間的古石雕,非常珍貴。、站在月臺上,環顧四周,北面象賢堂和東西廡廊的60多條大柱,錯落有致,虛實相間,就如鋼琴的琴鍵,令人仿佛聽到一曲古典音樂,悠揚婉轉,跌宕起伏,心潮澎湃,仿佛置身藝術的海洋裡。
寢殿有一副木刻對聯:「陰德源從宗祖種,心田留與子孫耕。」點出了留耕堂的原意。如今,一塊古老的「留耕堂」木匾仍保存在祠堂裡,該匾約長310釐米,高90.5釐米,於大躍進時為防洪需要被埋於大堤之下,30多年後的1984年才被發現、挖出,經省市文物專家精心清洗與保護,陳列於留耕堂內。據考證,「留耕」二字為明中葉學者兼書法家,人稱「白沙先生」的陳獻章所題。專家推斷,此匾是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本祠重修時,族人根據殘存「留耕」二字,並補書「堂」字翻刻而成。
據了解,留耕堂為中軸對稱的五開五進格式布局,依次分為頭門、儀門、象賢堂、後殿等4大組成部分。整座留耕堂以柱多而出名,共有木、石柱112條。
全祠有自元、明、清各個朝代的建築藝術,木刻、石刻、灰塑等,各具風格,對研究古建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參考價值。留耕堂2019年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被我國著名文物考古學家夏鼐先生及其專家組譽為「嶺南古建築綜合藝術之宮」。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肖桂來
配圖:廣州日報圖片記者李波、肖桂來
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波、肖桂來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曹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