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陳家祠早170餘年、享有嶺南建築藝術博物館之譽,它就是……

2021-01-10 廣州日報

如果說有一座祠堂能夠集中體現嶺南文化精粹,那麼,位於番禺區沙灣古鎮的何氏大宗祠(留耕堂)是繞不過的。

12月12日,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走訪留耕堂,了解這座古祠堂背後的故事。

留耕堂,為番禺沙灣大族何姓的宗祠,始建於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後幾毀幾建,現規模是於清康熙年間擴建而成的,比廣州陳家祠(建於1890年)早了170多年。佔地面積3334平方米,為中軸對稱的五開五進格式布局,是廣州地區現存年代久遠、規模宏大、造工精巧、格局高雅的嶺南古建築。

還未進入祠堂,記者便被門前豎起的一座座旗杆所吸引。旗杆夾與旗杆,為古代科舉制度之遺存。古人凡科場得意獵得功名,必於祖祠前豎旗杆,祠內懸金匾,為光宗耀祖和畢生榮耀之事。舊日祠堂前,池塘南部旗杆夾滿布,旗杆如林。今已考得何族留耕堂曾湧現初文武進士8人,文武舉人近50人,博學鴻詞省元1人。

進正門,一座高大的石碑坊便聳立在人們的面前,這座碑坊在古建築學上稱為儀門,屬於留耕堂的二進。儀門門額是清代著名書法家陳白沙所書「詩書世澤」的石刻,表明沙灣何氏是書香門第,歷代不少人考取科舉功名。上簷承以木構如意鬥拱,層層飄出,四面簷牙高樓,碑坊的主脊是一條用灰塑的手法雕塑出來的頭西足東的七彩回龍。那彩龍正欲擺尾高飛,神態畢現,塑在碑坊頂上,充滿了生氣而又寓意吉祥。

過碑坊,到丹墀(大天井),回首可見,儀門碑坊額上的「三鳳流芳」四個蒼勁大字。這是為了表彰沙灣何氏祖先在北宋後期考取進士的三兄弟,這三人在當時被尊稱「何家三鳳」而流芳後世。

除了儀門外,還包括後面的丹墀(天井)、月臺和享殿(象賢堂)、寢殿(留耕堂)及東兩廡廊和襯祠。天井由紅磚鋪成。月臺(又稱釣魚臺)依天井的北面而建,高出天井1米,原是族人在喜慶日子看戲的舞臺。其基石由一列15塊大理石構成,石上刻有「老龍教子」「雙鳳牡丹」「雙獅戲珠」「犀牛望月」「蒼松文理」及松、梅、竹、菊、牡丹等圖案,刀法渾樸自然、玲挑剔透,是元、明 年間的古石雕,非常珍貴。、站在月臺上,環顧四周,北面象賢堂和東西廡廊的60多條大柱,錯落有致,虛實相間,就如鋼琴的琴鍵,令人仿佛聽到一曲古典音樂,悠揚婉轉,跌宕起伏,心潮澎湃,仿佛置身藝術的海洋裡。

寢殿有一副木刻對聯:「陰德源從宗祖種,心田留與子孫耕。」點出了留耕堂的原意。如今,一塊古老的「留耕堂」木匾仍保存在祠堂裡,該匾約長310釐米,高90.5釐米,於大躍進時為防洪需要被埋於大堤之下,30多年後的1984年才被發現、挖出,經省市文物專家精心清洗與保護,陳列於留耕堂內。據考證,「留耕」二字為明中葉學者兼書法家,人稱「白沙先生」的陳獻章所題。專家推斷,此匾是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本祠重修時,族人根據殘存「留耕」二字,並補書「堂」字翻刻而成。

據了解,留耕堂為中軸對稱的五開五進格式布局,依次分為頭門、儀門、象賢堂、後殿等4大組成部分。整座留耕堂以柱多而出名,共有木、石柱112條。

全祠有自元、明、清各個朝代的建築藝術,木刻、石刻、灰塑等,各具風格,對研究古建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參考價值。留耕堂2019年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被我國著名文物考古學家夏鼐先生及其專家組譽為「嶺南古建築綜合藝術之宮」。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肖桂來

配圖:廣州日報圖片記者李波、肖桂來

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波、肖桂來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曹騰

相關焦點

  • 這裡是嶺南建築之冠!聚集清末雕刻藝術的璀璨殿堂
    廣州地鐵一號線有個站叫陳家祠,很多外地人選擇在這裡下車,因為地面上有一座赫赫有名的同名建築。 該祠規模宏大,裝飾華麗,集中了廣府建築裝飾藝術大成,其上的「三雕兩塑一畫」,即石雕、木雕、磚雕、灰塑、陶塑、壁畫,造型生動、工藝精美,是公認的廣府傳統建築裝飾藝術傑作。
  • 珠海有福,第一福×陳家祠文創產品亮相珠海博物館,斬獲一眾好評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家祠)受主辦方邀請,攜與第一福合作開發的文創產品參加展覽。2018年起,第一福與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家祠)正式達成合作,第一福優秀設計團隊根據陳家祠內木雕、磚雕、石雕、灰塑、陶塑、銅鐵鑄和彩繪等裝飾藝術,青磚牆、青瓦、假山、魚池等傳統嶺南祠堂式建築元素,以及裝飾時大量使用的蝙蝠、鰲魚、葫蘆、鹿角、壽桃、醒獅等題材,融入到文創產品的設計當中,開發設計出具有濃厚陳家祠特色的文創產品。
  • 陳家祠,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建築之大成,被譽為「廣州文化名片」
    資料介紹:陳氏書院是廣東規模最大、裝飾華麗、保存完好的傳統嶺南祠堂式建築,佔地面積1500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為6400平方米,由大小十九座單體建築組成,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建築之大成,巧妙運用木雕、磚雕、石雕、灰塑、陶塑、銅鐵鑄和彩繪等裝飾藝術,題材廣泛、造型生動、色彩豐富、技藝精湛,是一座民間裝飾藝術的璀璨殿堂。
  • 廣州百年老祠堂,薈聚建築裝飾藝術之大成,10元門票值得來!
    第一眼的陳家祠就令人感到無比震撼。它是廣東規模最大、裝飾華麗、保存完好的傳統嶺南祠堂式建築,集中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大成,巧妙運用木雕、磚雕、石雕、灰塑、陶塑、銅鐵鑄和彩繪等裝飾藝術。其題材廣泛、造型生動、色彩豐富、技藝精湛,是一座民間裝飾藝術的璀璨殿堂。
  • 博物館內響起了悠揚民樂聲,2021廣州民族樂團新年音樂會上演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陳浩圖/主辦方提供12月18日晚、12月19日下午,廣州市文化館分別在粵劇藝術博物館和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家祠)推出廣州民族樂團新年音樂會。市民和遊客不僅在水鄉園林、美麗祠堂中欣賞嶺南建築的精巧綺麗,還享受到曲目經典、動人心魄的民族音樂。
  • 兩岸e眼:參訪廣州陳家祠,臺灣記者感嘆「高手在民間」
    今天下午,來自海峽兩岸新媒體記者來到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家祠),發掘廣州的另一面,他們用最新的媒體技術,將古祠的風貌傳播到海內外。該博物館始建於清末,是嶺南民間建築的集大成者,房屋面積6400平方米,由幾個四合院將大小19座建築聯為一體,形成以中軸為主線,東西配殿,外設廂房的嚴謹對稱布局,具有嶺南建築的鮮明特點。
  • 廣東宏偉祠堂,被譽民間藝術殿堂,這點卻讓市民不忿
    嶺南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中國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由它衍生而來的戲曲藝術、書法、民風、飲食習慣、建築等,是極具特色的存在,在某一地區,很難見到儒家、法家、道家、佛家等宗派如此徹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廣東文化是嶺南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今天筆者要介紹的是廣東龐大的家祠。
  • 奏響博物館奇妙樂,廣州民族樂團2021新年音樂會上演
    為進一步擦亮廣州城市名片,推動廣州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文旅融合發展為契機,廣州市文化館於2020年12月18日晚、19日下午分別在粵劇藝術博物館和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推出廣州民族樂團新年音樂會。
  • 廣州仁威祖廟:一座凝聚嶺南古建築藝術的精華的千年古寺
    #90後旅行#廣州仁威祖廟:一座凝聚嶺南古建築藝術的精華的千年古寺其中不說如果說擁有眾多印記,那就是荔灣區和越秀區,就拿陳家祠到恩寧路荔灣湖這些地方,都可以說是見證了整個廣州的發展歷程,但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事一個小眾寺廟,它叫仁威廟,坐落在荔灣湖公園附近的一個精緻的廟宇。這座寺廟名字就是叫仁威祖廟。
  • ...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利用典型案例暨文創產品推介活動」在陳家祠舉行
    見證了兩千多年來廣州作為嶺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發展歷程。該項目在城市核心區開展大面積的考古遺址保護展示,是城市考古與文物保護的典範。以回填保護及概念性復原展示形式,實現了有效的遺址保護,提升了遺址的可讀性與觀賞性。
  • 廣東「隱藏」的古村走紅,號稱「嶺南建築博物館」,潮汕民居之巔
    德安裡,屬於清末的家族式集聚寨,是潮汕地區目前存在的保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也是歷史時期最長的巨型府第式建築組群,也是國內罕見的府第式古村落。德安裡古村距今已經有140多年的歷史了,分為「老寨,中寨,新寨」三個部分,佔地面積將近6.3萬平方千米,建築面積達到3.2萬平方米,整個建築規模之大,構築之精,造型之美,堪稱建築藝術一朵奇葩。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德安裡古村落的街道狹小,過不了車,最好的方式還是步行進村。
  • 炎帝陵: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譽
    炎陵縣古屬荊地,漢代屬長沙郡茶陵縣,史稱「長沙茶香之尾」。洣水是湘江下遊支流,因流經炎帝之寢陵而被世人稱為「聖水河」。炎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寢福地,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譽。1996年,國務院將炎帝陵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今年廣州各大博物館看展指南
    省博的「隻立千古——《紅樓夢》文化展」自中國國家博物館引進,將通過古籍善本、文物器物、書法繪畫、學者手稿、藝術作品、非遺作品及諸類輔助展品,「帶您走進曹公的《紅樓夢》中」;「應時而作——中國傳統時節繪畫展」將與觀眾一道進入中國傳統文化與習俗,探索「時節裡的繪畫」;「酒之源——中國酒文化展」取四季中的代表性節氣,以「酒」連結,將相關的自然資源代表與館藏文物融合,展示嶺南釀酒的技術和製造工藝,從「禮儀、
  • 8位建築大師為港頭村量體裁衣 ,8件「大師之作」設計方案揭曉
    8今年,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廣東恆健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廣東恆廣投資有限公司以及CBC建築中心共同發起了「嶺南國際建築師公社」項目,創建「政府主導、企業運作、文化注入」的工作模式,並提出以 「設計改變鄉村、藝術修復鄉村、文化引領鄉村、產業振興鄉村」為途徑的系統性解決方案。
  • 溯源嶺南文明,百度「寶藏中國」走進廣東「知識直播」助力打造城市...
    」的腳步踏進了嶺南文化的發源地——廣東。文/沈釗看完廣州最美騎樓永慶坊的廣繡之美,就去珠江新城欣賞造型獨特的現代雕塑;品嘗了廣州酒家「食在廣州第一家」的粵菜風味,再到潮州牌坊街上衝上一壺功夫茶;在佛山嶺南天地修習完詠春拳,轉頭便到東莞的牙香街點燃一支沉香
  • 2021 廣州各大博物館看展指南
    這個重磅大展由雲南省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漢二陵博物館)、南越王宮博物館聯合主辦,昆明市晉寧區博物館、雲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協辦。1956年底,雲南晉寧石寨山「滇王之印」被發現,印證了《史記》《漢書》中有關漢武帝「賜滇王王印」的記載,證明這裡是滇王及其親屬的墓地。滇文化的大幕由此打開。
  • 佛山不但有黃飛鴻的「佛山無影腳」,更有獨特嶺南韻味和民俗特色
    其實,佛山更是一座底蘊深厚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嶺南特色水鄉,有陶藝之鄉、粵劇之鄉、武術之鄉、民間藝術之鄉、美食之鄉等美譽,人文和自然旅遊資源豐富,可以說是嶺南文化的一張名片。祖廟:老佛山的精神祖屋,見證佛山的歷史佛山祖廟位於佛山老城禪城區,是一座具有濃厚嶺南特色的廟宇建築,和廣州陳家祠、肇慶悅城龍母廟合稱為嶺南古建築三大瑰寶。
  • 「嶺南之窗」111歲的木雕精品 講述源遠流長的「洪聖王」文化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8月8日晚,「嶺南之窗」廣州文旅融合創新示範區項目在廣州塔正式啟動。現場,嶺南雕刻工藝的代表作、具有百年歷史的金漆木雕精品——番禺木雕神樓驚豔呈現,引來關注無數。這件佔地約5米見方的巨大木雕,到底是何方神聖?為何在這樣的大舞臺上站C位呢?記者從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家祠)方面了解到,這件木雕精品,是該館的珍藏。
  • 「民藏博物館交流論壇」活動在青島銘史堂工匠藝術博物館舉辦
    青島銘史堂工匠博物館創始人劉魯民院長在《民藏藝術中的人生積澱》演講中分享了自己30餘年的收藏曆程。劉魯民院長認為收藏是學習升華的過程,是一生的課程。隨著藏品數量的增多,他開始由收而藏之到藏而分之,銘史堂工匠藝術博物館的創建是收藏定義的轉折點,博物館始的創建用了近3年的時間,從一石一磚到一梁一木皆由劉魯民院長親自設計,可以說銘史堂博物館不僅是陳列藏品的載體,它本身就是一件宏偉的建築藝術品。劉魯民院長表示願盡畢生之力,為珍貴的民間藏品打造一個「物物皆非苟設,事事具有深情」的庇護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