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青年報在針對特殊兒童的一項報導顯示,將近一半的特殊教育在校生正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接受融合教育。有網友這樣形容普校融合教育的推行現狀:「似乎是看得見的曙光,卻又是摸不著的未來。」而要真正實現「融而合」教育的理想狀態,相關部門還需建立多方支持體系,為特殊兒童提供人際關係場所,提供正確的行為模仿榜樣,逐步打破隔閡。(中國青年報)
就在今年兩會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團長邰麗華提交了《關於修訂隨班就讀相關政策 促進提升特殊需要兒童融合教育的建議》,並在建議中表示,為了切實保障所有殘障兒童及其他特殊需要兒童的受教育權利,建議儘快修訂《隨班就讀辦法》,並在新修辦法中基於《義務教育法》和《殘疾人保障法》精神擴大政策對象範圍。
的確,法律要與時俱進。隨著我國殘障兒童教育事業的發展,在一些法律法規中,也應該體現出更多的改進措施。除此之外,針對我國特殊兒童融合教育面臨的很多問題,也應儘快建立多方支持體系。
比如,針對特殊教育的師資力量始終有限,而殘障兒童由於種種原因,對教師的依賴性又相對更高。但很多家長都傾向於選擇讓殘障兒童隨班就讀,這就需要解決殘障兒童與其他兒童的相處問題,避免出現衝突。近些年,在殘障兒童的融合教育上,一個突出問題是學校的軟弱和家長的不配合。部分家長認為,和殘障兒童同在一個教室,會影響自己孩子。
顯然,需要讓這些家長認識到,一個班集體裡有一兩位特殊兒童,並不是壞事。一定程度上,這恰恰是讓孩子從小認識社會多元化的一種方式。通過和特殊兒童的交往,也是讓孩子在相處中學會尊重、包容、理解和共情等。而對於特殊兒童可能遭受的異樣眼光,甚至歧視和嘲弄,就需要把法律法規、健康價值觀,普及給家長和孩子。
除此之外,學校在制定各項管理制度時,也應該多一些「人情味兒」。在日常考核以及一些常規檢查中,設定個性化的教育計劃,對孩子的評價內容應更加多元。對於行動不便的同學,同意家長陪讀。針對學習吃力的同學,就將教學目標定靈活調整。教師們也要加大對特殊兒童的關心力度。在特殊兒童入學之初就對學生的認知能力、語言水平、適應能力進行測試,向家長詢問孩子的病史、教育史、治療史和家庭情況,和任課老師了解殘障學生的課堂表現、學習能力等做綜合評估,再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幹預。
特殊教育的本質,不是要將一些殘障兒童特殊化,而是用比常規教育更多的耐心和智慧,讓他們的學習生活趨向正常化。這就需要給特殊兒童提供平等交流的環境,幫助其在心理上產生一種自信,覺得社會是包容自己的。在滿足特殊孩子社會支持需要、帶來平等尊重的同時,也讓教育體系結構與教育實踐變得更具彈性、合作性與接納性。
最後,推進特殊兒童融合教育,要告別溫室獨立成長。要做到此,義務教育基礎更加堅實,做到特殊兒童「全覆蓋、零拒絕」,各類資助項目、資助標準也不斷提高。非義務教育穩步發展,藉助禁止歧視、單獨考試、單列計劃、單獨錄取等方式,讓特殊學生在普通學校留得住、發展好。夯實「融合教育」基礎,需要教育部門聯合多部門持續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專業師資培訓、課程教材開發等支持保障工作,為特殊兒童爭取更多的上升通道。
來源:河北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