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6
瓷雕小夥的「關公情 海絲夢」
閩南網7月30日訊 從一個木雕家族,轉行進入瓷雕,五年過後,莆田小夥子鄭建冰已經在德化小有名氣,成為諸多陶瓷大師口中的後起之秀。
「來德化之前,根本不知道有這麼個地方;到德化之後,發現瓷性實在太強了!完全可以用更現代的方式,把傳統瓷雕的鮮活一面展現出來,吸納更多年輕的因素。」這種瓷性的強大,最終讓鄭建冰成功說服父親,還拿出大筆資金幫助他紮根德化。
鄭建冰的武關公瓷雕硬氣十足,他希望把它推向海外
「瓷聖」何朝宗是德化陶瓷最著名的大師,並形成了何氏流派,影響深遠。出生在木雕家族的鄭建冰,聽從恩師的建議轉攻陶瓷,也選擇了仿何,專攻關公和觀音塑像,並且在造型上進行了突破。
「關公塑像一般分為文和武,瓷雕基本上是文關公居多,我的武關公一出來,就佔了『人無我有』的優勢,獲得了一定的認可,但要走的路還很長。」他說,瓷器必須活在當下,才能影響更多人,最期待的就是他的武關公也能走出國門,在歐美國家和地區產生共鳴,在華人領域之外,向世界推薦這位中國「硬漢」。
「小神童」學成後 舍木雕改瓷雕
初見鄭建冰,圓臉、短髮、古銅色皮膚,一笑眼睛就半眯起來,聽到新鮮的事就馬上露出好奇的神情,就像是一個大孩子。
1990年,鄭建冰出生在莆田市的一個木雕家族,他父親還同時經營木雕和石雕生意。在這樣氛圍下長大的他,從小就接觸到雕刻藝術,比別人多了一些稟賦和耳濡目染。
在父親的眼裡,他可是一家的驕傲,15歲就進入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本科班,是附近有名的「小神童」。當時,父親希望他能多接觸一些別的雕刻藝術,學成後繼續做木雕。
「2008年畢業的時候,我也才18歲,就拜入王則堅老師門下繼續學習。」王則堅是當代著名雕塑藝術家、工藝美術大師,曾經在德化呆了10年之久,是業界公認的何朝宗瓷塑藝術優秀傳統忠實的研究者與傳人。對於這個年輕的小徒弟,王則堅也非常喜歡,帶了3年之後,給他提供了第二個選擇——瓷雕。
「我父親特別不理解,幹嘛要到德化吃這種苦?但後來,他還是尊重我,支持了一大筆錢。」鄭建冰說,當時跟父親「鬥爭」將近一年,自己的幾個老師也都請出來幫忙說服。
精心創作武關公 拿下百萬訂單
雖然出身名師門下,但作為學院派,鄭建冰的到來並沒有引起多少關注,他和愛人創辦的工作室,起步也很艱難。
到德化繼續沉寂3年,去年11月,一位瓷商偶然看到鄭建冰的一尊武關公,當場給了他一個意想不到的大訂單:99尊,每尊創作費近1萬元。事實證明,這筆投資很值,市場成交價從最初的1.2萬元,漲到了現在的3萬元;少量幾件在北京、上海交易的,高達5萬元。
鄭建冰的工作室內,還留有少許這樣的武關公,他每個月也只能做三四尊出來:右手持青龍偃月刀,左手抓住及胸長鬍鬚,撩到一邊去,硬氣十足。而以往很多關公塑像則不同:鬍鬚要麼是用手輕撫,要麼是隨風而動,相對祥和內斂。
市場上,各種關公塑像並不少見,何以一個初出茅廬的90後,能拿下百萬訂單?「人無我有,而且這是包含了人體美學的,有數據支撐。」他說,在構圖的時候,就嚴格遵循「人體通常是七個半頭長」的比例,形成整體的和諧美,而不是在創作時有各種「神來之筆」。
他的海絲夢 讓武關公走向世界
如今,鄭建冰已經不用為訂單發愁,已經籤訂的合同要到2017年才能做完,「我也不急,但還是每天堅持加班,創作一旦停下來,思路就可能斷了」。
鄭建冰其實也有自己的「關公情 海絲夢」,把義薄雲天的關公,用陶瓷的方式,向全世界傳播推廣,這也是他努力去鑽研武關公的原因之一:歷史上,德化瓷器成名於歐洲宮廷是因為精美的餐具,當下歐美國家的人對孤膽英雄的硬漢情節,從各種熱播的電影就能看得出來,關公的勇武,完全能塑造出一個中國硬漢形象。「藝術到了一定程度,是共通的,外國人也會欣賞中國的關公雕像,就像中國人也會欣賞大衛雕像一樣」。
「其實在2011年之前,我是不知道還有個地方叫德化,但來了之後就不想走了,這就是陶瓷的魅力吧!」鄭建冰說,既然選擇留下來,那就會堅持下去,要用年輕的、現代的思維,去把德化陶瓷發揚光大,比如說就專攻武關公,讓瓷雕也走紅海外。(海都記者 徐錫思 黃謹 實習生 梁帥帥 黃泓凱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