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番風雨,而成春秋,
幾度春秋,便是人生。
人生逆旅行程,註定風雨相隨;
或灑落在時光裡,或滴落於心田中。
那點點滴滴,落在心裡的雨,
或悲或喜,釀成了回味悠長的酒,醉成了韻致無盡的詩。
借半窗濃蔭、一壺清茶,來聽《虞美人·聽雨》吧,
共鳴於心,亦是一曲滄桑的吟唱。
雨越時空,共鳴於心,亦是一曲滄桑的吟唱。
和竹山先生一起聽雨吧
竹山先生叫蔣捷,字勝欲,號竹山,約生活在1245年~1305年,宋末元初詞人。其詞悲涼清俊、蕭寥疏爽、造語奇巧,在大宋詞壇獨具一格。和周密、王沂孫、張炎並稱「宋末四大家」。
就是這位風華獨步的奇才,卻遭遇了讓他人生很尷尬的兩件事:
首先是雲泥之變的人生:先生61年的人生歲月,卻跨了兩個朝代,35歲前還是南宋,之後的26年偏落元朝,從南宋的才子到蒙元的「南人」(最下等人),從士人淪為亡國奴,人生之變判若雲泥;
其次是紅樓夢碎的身世:先生先世為宜興大族,南宋鹹淳十年(1274)中進士。然而好景不長,躊躇滿志的報國夢竟隨著南宋覆滅而破滅,深懷亡國之痛的先生,隱居而再不做官,其氣節為時人所敬重。
四季免不了風雨,人生又豈能沒有風雨。
只是先生的經歷太過慘痛了,就像八大山人一樣,心已殘損,冰冷如鐵,只有冷眼向天,紙墨乾坤,吞吐詩詞,品味歲月,聆聽風雨。
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悲歡離合總關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雨裡聽人生,別具真性情
雨聲裡,我們聽到了心聲,那是先生真實的一生。
那漫長而曲折的經歷,被先生用心血和著雨水,染點成三幅意象畫,再現了從懵懂少年到華發蒼顏,這段人生歲月在自己環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1、歌樓聽雨圖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少年的心,不識愁滋味,總是放蕩不羈的,就算聽雨也要尋個浪漫的去處,選喜歡的人陪在身邊,那時候是無憂無慮的,沒有經歷人生風雨,心中裝滿豪情壯志,就算淺憂閒愁,也顯得淡雅與悠然,也只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罷了。
在悠閒與得意中,會為了春花與秋月而不由發出感嘆:青春是本書,只是太倉促。
2、客舟聽雨圖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客舟中聽雨,與歌樓時已大不相同。一幅水天遼闊、風急雲低的江上秋雨圖展現眼前。那隻失群孤飛的大雁,恰是作者自況啊!壯年之後,兵荒馬亂裡,詞人在人生的蒼茫大地上踽踽獨行,每每東奔西走,常常四方漂流。只這樣一幅客舟江雨圖,一腔旅恨、萬種離愁卻都已包孕其中了。
3、僧廬聽雨圖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這是一幅作者當時的自我畫像。一位白髮老人獨自在僧廬下傾聽著夜雨。處境之蕭索,心境之悽涼,在十餘字中,一覽無餘。江山已易主,壯年愁恨與少年歡樂,已隨雨打風吹去。經歷了滄海桑田之後,此時此地再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自己已然無動於衷了。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世事滄桑,歲月無情;悲歡如夢,轉眼又空。
一切如同這瀝瀝雨聲,和雨聲裡自己走過的坎坷人生。
世事沒完沒了,何妨順其自然、以不了了之。
且聽雨聲,安心當下。
且聽雨聲,安心當下。
聽雨,是一種走過深沉、歸於寧靜後升華了的人生
寫到此處,突然就想起了那段話,那段刻在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一塊墓碑上的話 :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
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
當我進入暮年以後,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我們的國家,
我的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
當我現在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
我突然意識到:
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
然後,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
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
然後,誰知道呢? 我甚至可能就改變了這個世界"。
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我相信竹山先生會心有共鳴。
是的,我堅信,因為心聲只有同頻與否,沒有時空阻隔。
竹山先生聽的雨,內容包涵較廣,感情蘊藏較深。
一生際遇作經線,三時聽雨為緯線,織就一幅聽雨錦繡。
由少年歌樓聽雨、而壯年客舟聽雨,再到暮年僧廬聽雨、已是鬢髮星星。
結尾兩句更超越了年華,展現出一個超然的新境界。
面對逝水流光,沒有撕心裂肺的悲號,只是淡淡的喟嘆,
是傷感青春,也是欣慰收穫,
更是一種走過深沉、歸於寧靜後升華了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