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山醫院「專家黨員突擊隊」:「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2020-12-24 新聞晨報

「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記火神山醫院「專家黨員突擊隊」

■解放軍報記者 高立英 王通化 通訊員 劉遠橋

如果沒人介紹,你肯定認不出「他」。此刻,在火神山醫院,「他」正穿著防護服、戴著護目鏡,或細細詢問一個個患者狀況,或落筆寫下一份份醫囑。

看到「他」,原本焦慮不安的患者,漸漸有了笑容。看到「他」,年輕人的目光充滿著關切和敬意。

「他」其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徐迪雄、毛青、李琦、楊仕明、曹國強、任小寶、陳萍……

他們平均年齡超過50歲,入黨時間最短的也有28年。在火神山醫院,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響亮名字:「專家黨員突擊隊」隊員。

他們是排頭兵——

「衝鋒在前,是老兵的本能」

第一時間趕回病房,將患者託付給同事,李琦來不及與家人告別,就登上了馳援武漢的軍機。

當年,非典疫情暴發時,身為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的他,被抽調進入全軍抗擊非典專家組,整日奔波在各醫院病房。如今,他再一次義無反顧奔赴戰「疫」一線。

衝鋒,意味著直面危險。

「越是危險,越要做好表率。」1月26日,金銀潭醫院隔離病房正式接診。隨著重症患者一個接一個送進去,專家組組長徐迪雄第一個走進病房。

穿上密不透風的防護服,戴上口罩和護目鏡,徐迪雄走在隊伍最前面。從清潔區、半汙染區到汙染區,從每個病房到每張病床,他都一一仔細檢查,確定沒有安全隱患,才放心讓其他醫護人員進入。

55歲的任小寶主動請戰,參與接手第一批患者。這些年,任小寶先後參加過汶川抗震救災、玉樹抗震救災、援非抗埃等任務,多次與大災大疫過招。對待患者,他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

「恢復得蠻紮實,等東湖的櫻花開了,我們約起過早啊!」2月17日,火神山醫院感染一科二病區,51歲的醫療隊專家楊仕明用地道的武漢話鼓勵患者陳阿姨。

陳阿姨不知道,這位18歲就從武漢鋼鐵公司第十子弟中學考入軍醫大學的老鄉,是全軍知名的消化專業專家。生於武漢、長於武漢的楊仕明和患者對話更像親人間的交流。

他們是一束光——

「『至暗時刻』不用怕,我們來照亮它」

採訪李琦主任,是中午就餐時。

交流,一再被按下「暫停鍵」——他迷彩服左肩膀上別著的黑色對講機,不停發出聲音。

對講機裡,是病房醫務人員交流的聲音。作為火神山醫院感染一科一病區主任的李琦,需要隨時關注和解答各類問題。他說:「時刻保持在線,心裡更踏實。」

1月26日,李琦和隊友進入金銀潭醫院「紅區」,陸續接診37名確診患者。為全面了解每位患者的病史、科學判斷病情,李琦逐一查房,制訂治療方案,進行心理疏導。

「我能被救活嗎?」一位患者異常恐懼。李琦來到患者病床前,耐心講解,悉心安撫,患者的情緒漸漸穩定了。

患者難免會遇到身體和心理的「至暗時刻」。李琦告訴年輕的同事:「『至暗時刻』不用怕,我們來照亮它。」

△1月29日,醫療隊專家李琦與同事在病房內查房,討論治療方案。於方洲攝

凌晨時分到病房轉一圈,這是李琦多年來養成的雷打不動的習慣。這位經常睡在科室病房值班室的專家說:「醫生必須要在病床前。」

病房裡,專家與病患心手相連;戰場上,他們與戰友並肩作戰。

「甘老師好!」患者老甘每天最期盼的,就是聽到這句問候。上午11點,一個爽朗的聲音在感染一科二病區準時響起。老甘知道,是徐迪雄又來了。

老甘是一名退休老師,剛住院時一說話就喘不上氣,情緒低沉。現在,經過徐迪雄的診療和「話療」,甘老師身體康復得很快。

作為火神山醫院專家組組長,徐迪雄無論多忙都堅持每天進入「紅區」,問診每一個危重患者。他說:「救人和打仗一樣,不能紙上談兵、光看片子,那是對生命不負責任。」

始終與患者在一起,在紮實的臨床實踐中,徐迪雄提出「早評估、早會診、早轉運、早插管」的危重患者治療原則,同時推行「病區-科室-專家組」三級會診制度,優化了床位的周轉使用,優化了危重患者救治效果。

58歲的陳萍已從事感控工作30年,是感染控制專家。疫情發生後,她聞令而動,奔赴武漢。

作為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感染控制專家組成員,陳萍的職責是通過感染監測系統,督促醫護人員嚴格遵守流程,守護好他們的安全。

有一次,一位護士從「紅區」出來時,因為過度勞累發生嘔吐。情況突發,這名護士站在原地不知所措。透過監控視頻,陳萍馬上穩住護士的情緒,又一步步指導她嚴格按照規範脫掉了防護服。

他們是衝鋒的路標——

「我怎麼做,你們就怎麼做」

深夜下班,走出火神山醫院,年輕護士竇恆仰起頭,夜空星光璀璨。

天上的星星,給人方向。在戰「疫」一線衝鋒,隊員們的路標就是這些「專家黨員突擊隊」隊員。

這樣一件事,讓醫療隊隊員讀懂了什麼叫醫者仁心——

楊仕明常對隊員說:「我怎麼做,你們就怎麼做。」2月20日,他搶救完患者,走出病區時已難以站穩了。他一再囑咐護士:「患者病情變化快,馬虎不得。」

「在他心裡,患者健康擺在第一位。」隊員王美菊說,這些專家們的言行感染著身邊的年輕人,「讓我上」在醫療隊蔚然成風。

這樣一句話,讓醫療隊隊員讀懂了什麼叫重任在肩——

「紅區」查房、「黃區」指導、「綠區」討論以及隨時準備去搶救患者,是曹國強每天的「戰鬥計劃表」。年輕隊員擔心高強度的工作會讓他身體吃不消。57歲的曹國強卻說:「我年紀雖大,身體還很結實!」

這樣一個身影,讓醫療隊隊員讀懂了什麼叫與子同袍——

一次,任小寶看見兩位護士抬著裝滿物資的大箱子,吃力地爬樓梯。他二話不說,就把箱子扛上肩;看到隊員們都忙得不可開交,任小寶為隊員們領飯、發飯。

陸軍軍醫大學退休教授錢桂生已經78歲高齡,當得知他的學生李琦到武漢一線,專門打電話叮囑:「一定要以病人為重。」

李琦自豪地給老師匯報:「不光您的學生來了,您學生的學生也來了,他們有的還當上了病區科室主任。」(解放軍報武漢3月1日電)

本文刊於2020年3月2日《解放軍報》

「01」「03」版

軍報記者微信發布

相關焦點

  • 一線抗疫群英譜 「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此刻,在火神山醫院,「他」正穿著防護服、戴著護目鏡,或細細詢問一個個患者狀況,或落筆寫下一份份醫囑。看到「他」,原本焦慮不安的患者,漸漸有了笑容。看到「他」,年輕人的目光充滿著關切和敬意。 「他」其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徐迪雄、毛青、李琦、楊仕明、曹國強、任小寶、陳萍……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刊出的「一線抗疫群英譜」專欄文章《「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 ...火神山、雷神山醫院項目部臨時黨支部書記、黨員突擊隊隊長舒偉浩
    圖為舒偉浩(左)在火神山醫院建設現場新華網武漢7月10日電(耿桂英 王賢)在疫魔肆虐、人心惶惶之時,他衝鋒在前、身先士卒,帶領團隊逆行出徵,通宵達旦援建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短短20多天,他帶領同事們忙碌在定點醫院、方艙醫院、隔離點等14處援建場所。
  • 來自火神山的一份思想匯報:「像黨員那樣去戰鬥」
    在戰「疫」一線,一大批抗疫「戰士」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他們把初心落在行動上,把使命擔在肩膀上,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衝鋒在第一線、戰鬥在最前沿。火線入黨抗疫「戰士」們,為戰「疫」一線黨組織帶來新的戰鬥力量。2月21日下午,火神山醫院組織了一場短暫的火線入黨宣誓儀式。34名預備黨員多地同步面向鮮紅的黨旗莊嚴宣誓。他們中年齡最大的50歲,最小的20歲。
  • 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設者們,應該被銘記
    「我雖然不是湖北人,但很多陌生人幫助過我,在我有能力的時候,我一定要為社會做點事情,所以我要從貴州趕來建設火神山!」李松深情地說。短短幾天,4000餘名管理人員、35000餘名作業工人,匯集成兩股鋼鐵洪流,奔湧在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工地,確保了兩個醫院分別在正月初一和正月初三順利開工。
  • 沉默的英雄——記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設者們
    ……「哪些人是黨員和中層幹部?」「我是!」「我是!」……又是一陣刷屏。有嚴重糖尿病的高級工程師金暉在微信裡看到這一場景,馬上決定放棄回福建老家,趕往火神山工地,成為火神山安裝項目部總工程師。  年過五旬的高級工程師嚴再閣原準備春節前回老家給去世不久的母親掃墓。1月23日,他預感有建設任務,便決定留下來。「雖然有些對不起家人,但自己是黨員,關鍵時刻我不能走!」
  • 火神山醫院為消防員送去八套榮譽勳章和感謝信
    疫情期間,在火神山消防救援站,一支由 7 名黨員和 1 名預備黨員組成的隊伍 24 小時備勤,全力守護著醫院安全。△// 來自武漢火神山醫院運行保障指揮部的 8 套榮譽勳章及證書武漢春暖花開,今天,我們終於等來了這個來之不易的「0」!
  • 揭秘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背後的「中國力量」
    1月23日,武漢市政府決定參照北京小湯山醫院模式建設一所專門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醫院——火神山醫院。面對不斷變化的疫情,1月25日下午,武漢市決定在火神山醫院之外,半個月之內再建一所「小湯山醫院」——武漢雷神山醫院,新增床位1300張。任務重,責任大,時間不等人。
  • 到火神山上去戰鬥——記中建三局火神山醫院安裝項目部總工程師金暉
    金暉今年43歲,是中建三局火神山醫院安裝項目部總工程師,建設武漢抗擊疫情應急醫院的指令下達的第一時間,他不顧自己身患糖尿病綜合症的身體,放棄舉家回福建老家過年的計劃,第一時間向公司發出「請戰書」,通宵達旦建醫院,他說,「早一分鐘建成醫院,就能早一分鐘抗擊疫情,一分鐘都耽誤不起,」儘管內心愧對家人,但他無怨無悔。
  • 河北醫大一院成立心理幹預與諮詢黨員突擊隊
    疫情當前,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迅速成立心理幹預與諮詢黨員突擊隊。1月8日,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黨委發出倡議書《面對疫情我們全力而戰》,號召全院黨員幹部和廣大職工全力投入抗疫保衛戰。醫院黨委專門召開動員會,面向全院黨員幹部和廣大職工發出號召。 該院精神衛生黨總支聞令而動,迅速成立「心理幹預與諮詢黨員突擊隊」。
  • 中部戰區總醫院黨員突擊隊:一切為了人民健康
    那天,他的同事、在外出差的呼吸內科主治醫師屈磊的手機上也收到一張榮譽證書照片。跟隨扶貧醫療隊行走在廣西崇左的田間,屈磊感到渾身充滿力量。時間的指針撥回到今年春節,武漢大地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身處疫情一線的中部戰區總醫院,立即投入了戰鬥。在這場抗疫鬥爭中,中部戰區總醫院2200多名醫護人員自發組成黨員突擊隊,義無反顧衝鋒在一線,築起阻擊病毒的鋼鐵長城。
  • 平凡英雄,無限榮光——記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設者和維保者們
    「我兒子明年大學畢業,要讓他覺得有這樣的爸爸很光榮。」在建設者中,雖然以男性居多,但是中建三局總承包公司「鐵娘子黨員突擊隊」卻撐起了火神山醫院建設的「半邊天」,她們由15名骨幹黨員組成。,每天睡眠不足5個小時,24小時隨時待命,瘦小的身軀爆發出無限能量;湯麗華除夕當夜抵達項目,往返於風水電各類安裝材料堆場,用喊啞的嗓子為物資轉運開闢一條條「生命動線」;53歲的王曉紅,是現場鋼結構專家,帶領團隊在一天之內算出2套鋼結構材料計劃清單,並在關鍵時刻帶領眾人一路肩扛手抬1公裡,將材料運送到施工一線……她們衝鋒在前,戰鬥在前,在最危險的抗疫一線,在最艱苦的建設一線
  • 扛起責任 衝鋒在前——武漢疫情防控一線黨員剪影
    2月5日一早,武漢雷神山醫院建設現場,中建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黨員突擊隊的勇士們士氣高昂地奔向各自的崗位。  這一天,雷神山醫院建設接近尾聲。自1月27日中建商砼參加雷神山醫院混凝土工程建設任務開始,這支由24名黨員組成的黨員突擊隊,每次都衝在最前線,攬下了眾多艱巨任務。
  • 火神山「娘子軍」助推「中國速度」
    從1月24日晚進場,1月25日正式開工,到2月2日交付使用,9天10夜建成的火神山醫院,成為彰顯「中國速度」的又一標誌性符號。這一切的背後,離不開中國建築等參建單位每一位建設者、維保者的艱辛付出。在他們當中,活躍著一支由15名女性組成的黨員突擊隊。她們衝鋒戰鬥在第一線,撐起了「半邊天」。2月2日,火神山醫院施工現場,孫燕芳(前排左一)和同事在為工人送盒飯。
  • 邊檢站黨員突擊隊衝鋒在前:有情況就隔離我一個人
    邊檢站黨員突擊隊衝鋒在前:有情況就隔離我一個人金羊網  作者:錢瑜、王建茂、王相國  2020-02-05 港珠澳大橋邊檢站黨員突擊隊逆風而行
  • 北京青年 一同戰「疫」 | 記中建集團青年援建火神山、雷神山醫院
    這個春節,他為自己的平凡信仰加上了勇敢的註解,他的「不將就」就是在決戰書上按下指印的義無反顧,是奔赴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無悔逆行,是夜以繼日搶建醫院的不餘遺力,更是家國有難挺身而出的責任擔當。他早已蓄勢待發,隨時準備為這些白衣「天使」服務。同時,他也在等待中建一局馳援火神山醫院的徵集令,並在家時刻待命。    2月3日上午10點30分,劉東明接到中建一局援建火神山醫院的通知後,立即請纓,來不及收拾行囊便奔赴火神山醫院。後來,網絡上4000萬網友在線當起火神山醫院的「雲監工」,劉東明成為了那些視頻裡,一個小小的移動的點。
  • 約4萬名建設者10天左右建成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兩山速度...
    「與雷神山醫院相伴,永生難忘!」4月15日晚,中建三局員工章幹抑制不住一整天激動的心情,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從建設到維保,他在雷神山醫院戰鬥了79天。  當天上午,雷神山醫院舉行休艙儀式,站在建設者代表隊伍裡,驕傲和自豪從章幹的內心深處升騰:「時間作證,我們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 來自火神山醫院的「神秘禮物」!
    疫情期間,在火神山消防救援站,一支由 7 名黨員和 1 名預備黨員組成的隊伍 24 小時備勤,全力守護著醫院安全。4 月 25 日,火神山消防救援站收到了來自武漢火神山醫院運行保障指揮部的 1 封感謝信和 8 套榮譽勳章及證書。
  • 專家:武漢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建設標準高於「小湯山」
    專家:武漢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建設標準高於「小湯山」 2020-01-30 22:53:44專家認為標準高於「小湯山」  中新社武漢1月30日電 (韓成林 王騰 徐金波)受邀擔任武漢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建設的專家顧問——原北京小湯山「非典」醫院院長張雁靈,30日為即將投身兩座醫院即將上崗的醫護和管理人員進行上崗培訓,並認為上述醫院建設標準高於「小湯山」。
  • 趙軍:「火神山」「雷神山」彰顯中國速度
    趙軍,中建三局安全總監,中建三局火神山醫院項目指揮部臨時黨委副書記、指揮部工程組組長。疫情期間,中建三局牽頭承建了火神山、雷神山醫院,10天建成火神山醫院,12天建成雷神山醫院,用中國建設的「中國速度」助力武漢戰疫勝利。中建三局獲評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