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記火神山醫院「專家黨員突擊隊」
■解放軍報記者 高立英 王通化 通訊員 劉遠橋
如果沒人介紹,你肯定認不出「他」。此刻,在火神山醫院,「他」正穿著防護服、戴著護目鏡,或細細詢問一個個患者狀況,或落筆寫下一份份醫囑。
看到「他」,原本焦慮不安的患者,漸漸有了笑容。看到「他」,年輕人的目光充滿著關切和敬意。
「他」其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徐迪雄、毛青、李琦、楊仕明、曹國強、任小寶、陳萍……
他們平均年齡超過50歲,入黨時間最短的也有28年。在火神山醫院,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響亮名字:「專家黨員突擊隊」隊員。
他們是排頭兵——
「衝鋒在前,是老兵的本能」
第一時間趕回病房,將患者託付給同事,李琦來不及與家人告別,就登上了馳援武漢的軍機。
當年,非典疫情暴發時,身為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的他,被抽調進入全軍抗擊非典專家組,整日奔波在各醫院病房。如今,他再一次義無反顧奔赴戰「疫」一線。
衝鋒,意味著直面危險。
「越是危險,越要做好表率。」1月26日,金銀潭醫院隔離病房正式接診。隨著重症患者一個接一個送進去,專家組組長徐迪雄第一個走進病房。
穿上密不透風的防護服,戴上口罩和護目鏡,徐迪雄走在隊伍最前面。從清潔區、半汙染區到汙染區,從每個病房到每張病床,他都一一仔細檢查,確定沒有安全隱患,才放心讓其他醫護人員進入。
55歲的任小寶主動請戰,參與接手第一批患者。這些年,任小寶先後參加過汶川抗震救災、玉樹抗震救災、援非抗埃等任務,多次與大災大疫過招。對待患者,他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
「恢復得蠻紮實,等東湖的櫻花開了,我們約起過早啊!」2月17日,火神山醫院感染一科二病區,51歲的醫療隊專家楊仕明用地道的武漢話鼓勵患者陳阿姨。
陳阿姨不知道,這位18歲就從武漢鋼鐵公司第十子弟中學考入軍醫大學的老鄉,是全軍知名的消化專業專家。生於武漢、長於武漢的楊仕明和患者對話更像親人間的交流。
他們是一束光——
「『至暗時刻』不用怕,我們來照亮它」
採訪李琦主任,是中午就餐時。
交流,一再被按下「暫停鍵」——他迷彩服左肩膀上別著的黑色對講機,不停發出聲音。
對講機裡,是病房醫務人員交流的聲音。作為火神山醫院感染一科一病區主任的李琦,需要隨時關注和解答各類問題。他說:「時刻保持在線,心裡更踏實。」
1月26日,李琦和隊友進入金銀潭醫院「紅區」,陸續接診37名確診患者。為全面了解每位患者的病史、科學判斷病情,李琦逐一查房,制訂治療方案,進行心理疏導。
「我能被救活嗎?」一位患者異常恐懼。李琦來到患者病床前,耐心講解,悉心安撫,患者的情緒漸漸穩定了。
患者難免會遇到身體和心理的「至暗時刻」。李琦告訴年輕的同事:「『至暗時刻』不用怕,我們來照亮它。」
△1月29日,醫療隊專家李琦與同事在病房內查房,討論治療方案。於方洲攝
凌晨時分到病房轉一圈,這是李琦多年來養成的雷打不動的習慣。這位經常睡在科室病房值班室的專家說:「醫生必須要在病床前。」
病房裡,專家與病患心手相連;戰場上,他們與戰友並肩作戰。
「甘老師好!」患者老甘每天最期盼的,就是聽到這句問候。上午11點,一個爽朗的聲音在感染一科二病區準時響起。老甘知道,是徐迪雄又來了。
老甘是一名退休老師,剛住院時一說話就喘不上氣,情緒低沉。現在,經過徐迪雄的診療和「話療」,甘老師身體康復得很快。
作為火神山醫院專家組組長,徐迪雄無論多忙都堅持每天進入「紅區」,問診每一個危重患者。他說:「救人和打仗一樣,不能紙上談兵、光看片子,那是對生命不負責任。」
始終與患者在一起,在紮實的臨床實踐中,徐迪雄提出「早評估、早會診、早轉運、早插管」的危重患者治療原則,同時推行「病區-科室-專家組」三級會診制度,優化了床位的周轉使用,優化了危重患者救治效果。
58歲的陳萍已從事感控工作30年,是感染控制專家。疫情發生後,她聞令而動,奔赴武漢。
作為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感染控制專家組成員,陳萍的職責是通過感染監測系統,督促醫護人員嚴格遵守流程,守護好他們的安全。
有一次,一位護士從「紅區」出來時,因為過度勞累發生嘔吐。情況突發,這名護士站在原地不知所措。透過監控視頻,陳萍馬上穩住護士的情緒,又一步步指導她嚴格按照規範脫掉了防護服。
他們是衝鋒的路標——
「我怎麼做,你們就怎麼做」
深夜下班,走出火神山醫院,年輕護士竇恆仰起頭,夜空星光璀璨。
天上的星星,給人方向。在戰「疫」一線衝鋒,隊員們的路標就是這些「專家黨員突擊隊」隊員。
這樣一件事,讓醫療隊隊員讀懂了什麼叫醫者仁心——
楊仕明常對隊員說:「我怎麼做,你們就怎麼做。」2月20日,他搶救完患者,走出病區時已難以站穩了。他一再囑咐護士:「患者病情變化快,馬虎不得。」
「在他心裡,患者健康擺在第一位。」隊員王美菊說,這些專家們的言行感染著身邊的年輕人,「讓我上」在醫療隊蔚然成風。
這樣一句話,讓醫療隊隊員讀懂了什麼叫重任在肩——
「紅區」查房、「黃區」指導、「綠區」討論以及隨時準備去搶救患者,是曹國強每天的「戰鬥計劃表」。年輕隊員擔心高強度的工作會讓他身體吃不消。57歲的曹國強卻說:「我年紀雖大,身體還很結實!」
這樣一個身影,讓醫療隊隊員讀懂了什麼叫與子同袍——
一次,任小寶看見兩位護士抬著裝滿物資的大箱子,吃力地爬樓梯。他二話不說,就把箱子扛上肩;看到隊員們都忙得不可開交,任小寶為隊員們領飯、發飯。
陸軍軍醫大學退休教授錢桂生已經78歲高齡,當得知他的學生李琦到武漢一線,專門打電話叮囑:「一定要以病人為重。」
李琦自豪地給老師匯報:「不光您的學生來了,您學生的學生也來了,他們有的還當上了病區科室主任。」(解放軍報武漢3月1日電)
本文刊於2020年3月2日《解放軍報》
「01」「03」版
軍報記者微信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