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思想就是科學「人態」思想的表現,儘管馬克思沒有留下生態學的遺產,但是馬克思關於人類社會的狀況的詮釋的「人態學」思想正是馬克思生態學思想的核心內容,是馬克思關於生態自然界思想的基本內容,生態自然界是人類社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類勞動過程本身就應該被定義為是人與自然新陳代謝的相互作用的一般條件。因為正是無限制的工業化才是生態學問題產生的根源,諸如:有毒廢棄物、核技術、氣候變化等都是工業化的生態災難,正是人的不良生活方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致,在馬克思那裡人與自然的關係正是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政治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破壞了人的生存環境和生活環境,人的新陳代謝正常序列被撕裂了,破壞了人的生存自然界。也就是說人的貪婪和無盡的欲望使有限的自然資源無法滿足這樣一種「惡」的生活方式為我們帶來的災難性的後果,「資本主義已演變為『危及人類生存的致命彎道』」[12](P194)。而且「現代西方文明的特點是原子化和碎片化」[12](P7)。全球化把整個地球變成了一個「地球村」,使人類從以往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國度性存在變成了作為一個整體來生存、活動和發展的存在,「使在場和缺場糾纏在一起,讓遠距離的社會事件和社會關係與地方性場景交織在一起」[16](P23)。全球化給人類帶來的負面效應是把原本有限的、地域性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不斷加劇並升級為全球性問題。這樣一來,個人主義價值觀及其所呈現的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權利政治就根本無法解決,需要一種新的非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建構,即責任政治的科學主義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取代之。
正義社會和平等社會是密切聯繫的社會,正義的社會不是絕對平等的社會,而只能是相對平等的社會,正如平等需要被證明一樣[17]。正義也是需要被證明的,需要證明每個人的正義都得以兌現,所以,正義不能僅僅是平等問題。因為社會經濟生活當中貧窮和不公正是主要問題,諸如在中國的許多「老、少、邊、窮」地區都是一些「山清水秀」的地方,也是一些被現代化「不顧」的地方,因為沒有經濟發展問題,自然也就談不上生態正義問題。所以,現實世界的可持續性發展指向的是一種「不確定的未來」,而不是什麼「無限的未來」。在可持續發展經濟當中,最好的老師就是自然,也就是說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可持續經濟發展的基本問題。
生態正義問題是不可能從社會和政治生活中消失的,正義是人類生活的美好制度呈現,任何一項社會工程的存在都必然引起生態的後果的思慮,進而出現正義的生態問題,因為人們生存的地球空間有限,資源有限,在不同的時間之內,人們在改造著世界和創造著世界,然而,人們必須認識到的是我們生存的地球是我們向自己的後代借過來的,任何一項社會規劃和工程可能造成的生態後果都必須進行詳盡的思考和研究,生態正義正是在這樣的詰問中高屋建瓴。人類的實踐行為在於生態事業之中,財富和權力的結合、貧窮和生存的纏繞。科學社會主義生態正義在於消除貧困、消滅剝削和多樣化的人類創造性實踐。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關於公平與效率的討論反映了中國的社會分配正義觀的變化,黨的十四大確認了「兼顧效率與公平」的價值原則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運行機制,在取得經濟發展積累的基礎上,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更加追求社會公平的價值原則;在黨的十七大的會議文件中,則更進一步提出了社會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而將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的位置,社會的分配正義思想體現在國家的利益分配之中,也使中國的社會分配正義思想更加豐富和完善。在黨的十八大會議中得到了兌現,諸如「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國人民」,「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共享發展」的理念,使馬克思的「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正義觀完全體現在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中,這也是生態正義的核心內容和基本價值指向。
總之,生態正義關涉的是不同共同體間的相互作用和關係,不同的利益共同體「共同組成」「命運共同體」——生態共同體。老子曾言:「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道德經·第七十七章》)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目標不是單純地為了GDP的生長,而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生存和生活,這是一種人的自由的擴展。社會的進步、財富的增長並不只是為了保護私人的利益,而是為了所有人的福祉。社會的文明既包括物質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增長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指標,但不能作為唯一的標準。我們只能從整體的視角出發,從「命運共同體」的境域出發,實現生態正義,構建生態的世界秩序,才能真正構建一個和諧的正義的統一的美好社會。「我們所有的人都應該對生命的地球共同體負責,沒有地球,我們無法倖存。」[12](P149)因此,面對生態危機、氣候惡化、生物多樣性的銳減、空氣和土壤惡性汙染,等等各種各樣的生態問題,人類必須結合成「命運共同體」。因為對損失進行分攤是一個生產進步的社會所必須思考的方法,當然,伴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進步的努力,某些人的得益會給他人造成傷害,所以,損失分攤是一個後發國家必須面臨的嚴酷的過程。
①諾亞方舟(Noah's Ark),是《希伯來聖經·創世紀》中的故事。一艘根據上帝的指示而建造的大船,其建造的目的是為了讓諾亞與他的家人,以及世界上的各種陸上生物能夠躲避一場上帝因故而造的大洪水災難。這裡是喻指西方發達國家為了自己的目的而提出的解決世界生態危機的「正義」方案——筆者注。
原文參考文獻:
[1]吳迪.西美爾論18世紀19世紀個人主義[J].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247bde0100yka5.html.
[2][澳大利亞]伯奇,[美]柯布.生命的解放[M].鄒詩鵬,麻曉晴譯.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3][德]伯爾尼德·哈姆,[加]拉塞爾·斯曼戴奇.論文化帝國主義[M].曹新宇,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4][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M].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5][美]彼得·S.溫茨.環境正義論[M].朱丹瓊,宋玉波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李培超.論生態正義[N].光明日報,2005-03-15.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J.Passmore.Man's Responsibility for Nature:Ecological Problems and Western Tradition[M].New York:New York Co.,1979.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美]羅爾斯頓.環境倫理學:大自然的價值以及人對大自然的義務[M].楊通進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11]汪信硯.環境倫理何以可能[J].哲學動態,2004,(11).
[12][美]菲利普·克萊頓,賈斯廷·海因澤克.有機馬克思主義[M].孟獻麗,等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3][美]漢娜·阿倫特.人的境況[M].王寅麗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14][美]奧康納.自然的理由[M].唐正東,藏佩洪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15][美]T.朱特.重估價值——反思被遺忘的20世紀[M].林驤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16][英]安東尼·古登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M].趙旭東,方文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