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必了解的小熊維尼,影視中他於主人重聚了,現實中卻再也不見!
文/二八哥(小野)
小熊維尼:尋找克里斯多福·羅賓(1997)
以錄像帶形式發行的《小熊維尼》動畫電影講述開始上小學的克里斯多福留言給維尼等朋友們,卻引起大家的誤會,維尼一行開始尋找克里斯多福。這部溫馨的影片最終當然是以克里斯多福與維尼重聚為結局,然而真實生活中的克里斯多福卻恰恰在影片發行的前一年去世,這讓影片的結局平添傷感。
正如主演麥格雷戈所說:「在那些老故事裡,羅賓在與維尼相處時貢獻了許多才智。維尼和小驢屹耳帶來了很多哲學性的問題,而克里斯多福·羅賓以某種方式給他們答案。」而長大後的羅賓,「很大程度上失去了這種孩子特有的智慧,陷入了困境。他一心扎進工作中,沒有任何時間遊戲。我想這就是這部電影的主題:重新找回他年輕時的感情」。影片將採取真人與動畫相結合的形式,維尼和他的朋友們都被處理成毛絨玩具式的外形,這與《小熊維尼》最早的創意來源相一致。
片中只有克里斯多福可以看到活動的維尼一行,而其他人只能看到會動的毛絨玩具—也難怪妻子伊芙琳會覺得老公瘋了。曾執導過《尋找夢幻島》的馬克·福斯特再一次闢出一方童心淨土,他認為維尼完美地將無邪童真與成人經驗結合在一起:「他是個學步孩童和老人的結合體,他總有一套自己的哲學,卻總顯得非常荒謬。這經常讓我想起《富貴逼人來》( Being There)中彼得·塞勒斯飾演的昌西。」這也正是《小熊維尼》可以超越年齡差異受到歡迎的原因,維尼的言行代表了一種異於常人卻怡然自得的人生哲學,一個似曾相識卻從未尋回的自我。
1921年8月21日,倫敦切爾西區的小男孩克里斯多福·羅賓·米爾恩度過了他的第一個生日,父親艾倫·亞歷山大·米爾恩送給他一個泰迪熊毛絨玩具作為禮物,從此它和另外幾個毛絨玩具一起成為克里斯多福童年的玩伴。在他四歲時,父親買下了一個農場( Cotchford Fam)全家人會在那裡度過周末和假期。農場有叢林、牧場和小河,這裡是童年的克里斯多福與他的玩伴們夢幻般的田園。
這些真實生活中的元素成為啟發艾倫·亞歷山大·米爾恩創作《小熊維尼》的靈感源泉,1925年平安夜,第一篇《小熊維尼》小說作為聖誕故事刊登在倫敦《新聞晚報》上。以克里斯多福·羅賓與他的毛絨玩具們為原型的形象從此成為風靡百年的卡通角色。1961年迪士尼取得了《小熊維尼》的授權,幾十年中創作了大量電影和電視動畫作品。
重視友情、愛吃蜂蜜的維尼、膽小的小豬、好動的跳跳虎以及總是很憂鬱的屹耳,如今已是僅次於米老鼠家族的迪士尼金字招牌去年由福克斯探照燈出品的真人影片《再見,克里斯多福·羅賓》,主要講述的正是真實生活中的《小熊維尼》作者艾倫·亞歷山大·米爾恩與克里斯多福·羅賓的父子關係。
戰爭、名利帶來的隔閡,農場中的珍貴回憶,苦樂交織。了解了兩人遠比童話苦澀、複雜但卻最終歸於溫暖親情的關係,更能讓人對《小熊維尼》有更多的理解——在現實生活的摧殘下流露出的單純美好,殊為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