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隙中的人:我們能從李滄東的小說中看到怎樣一個韓國?

2020-12-06 界面新聞

記者 | 實習生 姚妤婕編輯 | 黃月1

北京大學中文系戴錦華教授認為韓國導演李滄東的電影《燃燒》是近二十年來最好的世界電影之一,電影表現了不同階層的人們共享著關於生活的想像、關於生活方式的選取、關於價值的認可。相較於小說家,李滄東的電影導演身份更廣為人知——他被譽為「電影詩人」,《燃燒》更是獲得了坎城有史以來的場刊最高評分。

實際上,早在拍攝處女作《綠魚》(1997)之前,李滄東的寫作生涯就已開啟。《火與灰》(1987)與《舞》(1985)這兩篇小說中就有著「燃燒」與「舞」的元素,與數十年後電影《燃燒》中的影像形成了巧妙呼應。除了此類元素的延續,我們也可以在他的文學及電影中同時發現對社會邊緣人物的聚焦以及對社會現實真實到幾近殘酷的描畫。

電影《燃燒》海報

他的短篇小說文本關注當代韓國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諸如朝韓分裂後的社會矛盾、工業化、光州運動等等——中的普通人;在文本理解和價值判斷上,又將權利悉數交給讀者。正如他在2019年香港國際電影節上接受採訪時所說:「人生有很多不同的感受,我沒有分那是快樂抑或黑暗,它本來就很複雜,由很多元素組成,我只是把人生的面貌併合出來,大家看的時候可能都會對應自己的感受,於是便有不同的想法。」

日前出版的《燒紙》是李滄東首部被譯介為中文的短篇小說集,收錄了包括其處女作《戰利品》在內的十一篇短篇小說。作者以細膩的筆觸賦予韓國底層與弱勢人群最大程度的共情與悲憫,將一束溫和的聚光投射到人們的視覺盲區之中,我們得以看見,鮮活的人如何無法避免地與生活的無常、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裂隙相遇。

普通人的悲慘世界

李滄東小說的主人公往往是小人物,他們被放置到某一特定時空,既是歷史的親歷者和體驗者本身,也是目睹時代變局卻充滿無力感的渺小刻痕。《火與灰》的背景是1986年5月在仁川召開的修憲大會。修憲運動呼籲實現反美與直選,被視為韓國民主化進程中的重要步驟,但參與其中的學生與工人受到警察追捕、政府打擊以及美國介入的情況下,運動不可避免陷入僵局。

我們從《火與灰》中可以看到李滄東半自傳的意味:在寫作這部作品的前一年,李滄東不幸喪子,文學創作也遭到了困難,他借主人公「我」之口自嘲道:「走上文壇後的四年裡,我像嘔吐一般勉強寫出了幾個短篇。」

「我」的好友在說辭中肯定宗教意義,因為人類生來懦弱,甘於沉淪卻期待苦難能換得救贖。但在「我」的所見所感中,關於生命的質詢走向「沒有出路的出路」——「一個渾身燃燒著火焰的人正在上升」。這或許也可以視作李滄東身為創作者的某種誓言:四處碰壁後的無望不假,無望中的憤怒與反抗也為真,「燃燒」之前的探問與質詢亦值得書寫。

電影《燃燒》劇照

在小說末尾,「我」自漢江悼子歸來,於回程計程車上聽聞許多消息,猝不及防地被諸如工人被捕、油價下跌、左翼暴亂等現實衝擊,卻又無法逃離對個人命運的苦苦思索,兩廂碰撞之下,跌入一種無從抒發的痛苦。在車駛過的高架橋橋墩之間,我看到有一個渾身燃燒著火焰的人,「沒有墜落,而是穿透了死亡,正在上升」。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魏然曾提到,《火與灰》的結尾與《燃燒》主旨秉承了同樣一種被逼到絕境的憤怒,但能夠以「燃燒」方式宣洩的憤怒又意味著希望。

思想家漢娜·阿倫特認為,人成為被處境規定的存在者(conditioned beings),但人也常常在被賦予的境況之外創造出自己的處境。絕境中的不得已出路,是只能燃燒自己,玉石俱焚。這固然令人產生蟲蛾撲火般的喟嘆,卻也構成了一種無聲而極端的抗議,這種抗議源於以鮮活的個體生命叛離或斷絕與一切不公和壓迫的關聯。在李滄東的小說裡,克制的語言與鑿實的悲慘之間沒有距離,線性的敘事仿佛筆直走向了「燃燒」的結局。

《燒紙》[韓]李滄東 著 金冉 譯鹿書deerbook·武漢大學出版社 2020-05

代際創痛與記憶斷裂

在李滄東的筆下,家庭連結起了兩代人身上不同的歷史傷痕以及破碎記憶。

《臍帶》秉承俄狄浦斯情結的隱喻,主人公金大植與他的母親之間有著超出普通母子的依戀情愫。他憐憫備受辱罵的妻子,卻又難以切割對生母的異樣感情。在得知兒媳的父親有共黨背景後,母親的謾罵變本加厲。

《燒紙》中的成國和成浩是一對同母異父的兄弟,他們的母親長久沉浸於幾十年前的一個夜裡被指認為「赤色分子」的丈夫一去不復返的噩夢之中。「赤色分子」作為南韓民主化歷程中試圖與社會主義陣營劃清界限的標誌,在具體的文學敘事中轉化成個體家庭的離散。弟弟成浩印髮帶有「反動思想」的傳單,遭到哥哥的極力反對,兩人隔閡已久。在《燒紙》的末尾,傳單被焚燒,化作一攤白色粉末,這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兄弟對立的消解,也在母親丈夫亡故與曾被姦污的黑暗夢魘中鑿出一道裂痕,照進少許光來。

《祭奠》一篇也是如此,一位自稱「德秀」的陌生男人突然出現,打破家庭的死寂。家族秘史原應由一個匿名的前妻與乍現的長子書寫,卻因為朝韓內戰的背景有了更意味深長的意味。第三人介入姐弟關係,縫補了存在著隱性裂痕的家譜,也修整了戰爭造成的創傷記憶。

雖然《燒紙》與《祭奠》在結尾處都走向了家庭矛盾的和解,但這一類關注朝韓分裂後社會現實的作品,依舊浸滿了李滄東對於社會分裂、歷史衝突與家庭苦痛之間關係的反思。20世紀80年代,韓國湧現出了一批反映朝鮮半島南北分裂現狀的作品,在韓國文學史上被稱為「分斷文學」,這一群寫作者處理的不僅是韓國社會的現狀與陣痛,更是代際記憶的斷裂與意識形態的對立。

李滄東

《燒紙》一書譯者金冉在序言中寫道,李滄東小說中「未經歷過戰爭的一代人在看待戰爭時都帶有非批判性的視角」。成國、成浩兄弟一開始無法理解母親這代人所經歷的悲劇,他們不曾經歷戰火,對戰爭的理解始於對母親的共情。在這裡,人與人的關係超越了單純的血肉相連,而成為了一種持續不斷、代代相承的延續記憶的紐帶,人們憑藉這紐帶接近和理解歷史,尋找並確認自己與整個當下社會從何處來。

但與此同時,記憶由於代際區隔喪失了其本真和細節,保留在記憶中的歷史也就有了被曲解的可能。歷史學家賴因哈特·科澤勒克認為,代際更迭改變了觀察對象,倖存者的過去充滿了個人體驗,但伴隨著回憶的逝去過程,距離感與質量都發生了不可避免的變化。伴隨著個人成長、代際更迭,記憶的逝去似乎成為了必然。蘇珊·桑塔格在《關於他人的痛苦》中也提到,「所有記憶都是個人的,不可再生產的——它隨著每個人死去。」即使有著超越個體記憶的集體記憶的傳遞,記憶也不可避免受到後來意識形態的塑造,如德國記憶研究學者阿萊達·阿斯曼所說,記憶在集體和制度性層面上受到媒介和政治控制,它們往往以實體場所——如博物館、紀念館等——固定並傳遞。

在李滄東筆下的韓國故事裡,遮蔽了個體遭遇的「時代悲劇」標籤被撕去,被宏大敘事壓抑的鮮活生命和代際裂隙得以顯形,他為我們呈現了「人」的境況,以及歷史記憶的扭曲和代謝。

民主化與工業化之下的冷漠

走出家庭的範圍,李滄東也將「人」嵌入了更廣闊的社會圖景之中,描畫了在民主化和工業化浪潮之下韓國複雜的社會形態與人的冷漠。

短篇小說《為了大家的安全》將場景限制在一輛駛向光州的大巴車上,李滄東以緊促的節奏呈現了一位精神失常的老婦的遭遇,她幼稚的舉止被人們屢屢嗤笑,失禁更是讓唾棄羞辱到達頂點。開往光州的密閉大巴這一設定,明顯指向了韓國歷史上至關重要的光州運動。這一篇的寫作時間是1987年,在同一年,韓國發生了全國範圍內的民主運動。在社會運動的動蕩之中,李滄東幾近直白地表露了他的擔憂:精神失常又生理失禁的老太婆,依舊受到一車人的旁觀與漠視。熱血、鬥爭與犧牲換得了「民主」,但沉痾已久的社會問題無法朝令夕改,「民主」所遮蔽的複雜訴求更是變得無從辨識。

韓國光州民主運動遭到鎮壓

伴隨著80年代民主鬥爭的是韓國的工業化進程。《韓國工人:階級形成的文化與政治》一書指出,韓國的工業化缺乏文化(手工業傳統)和組織(工人直接從奴隸中徵用)基礎,新工業制度催生了擁有高度適應性和靈活性的工人,他們艱苦工作卻期望值低,在家庭或血緣圈子之外沒有集體認同感。缺乏本土根基的工業化衝擊人與人的關聯,消解了沿自儒家文化圈的向心型關係。

一方面,象徵著現代性的工業化否定了舊有生產關係與社會關係,從前的生活形態和社會關係搖搖欲墜;另一方面,作為現代裝置的城市在侵蝕農村的同時,也造成了環境汙染與工業廢墟。至於後者,我們不難從李滄東小說集的風景描寫中有所感受:在《火與灰》中,漢江江景已經全然變樣,荒涼的工地取代了茂盛的垂楊柳;在《舞》中,人造的海水浴場甚至連大海都無法看到……

韓國文學批評家、弘益大學教授秦炯俊認為,「無法適應工業化的人=被傳統價值觀念束縛的人」這一二分法在李滄東筆下轉為善惡的分界。同樣未逃出二分法的桎梏,後者卻在工業化社會中更為普適。原先的二分法粗暴劃分了「傳統/現代」「農業/工業」「農村/城市」,但現實卻是,東亞南韓移植了西方一整套工業化體系,卻不免在面對快速轉型時陷入陣痛。

《空房子》中的尚洙單純淳樸,來自鄉下,租住經濟適用房,每天在上下班的路上花費三小時。他被工人龍八和部長設計,從郊區的簡陋房間搬入富人區的豪宅,自以為是憑藉能力獲得,不料卻落入了惡人編織的陷阱成為犧牲品。這一犧牲是對工業時代人性的拷問,而非傳統價值無法適應工業化邏輯的反映。同樣的例子還有《為了超級明星》,故事中的老金住著高級公寓,他的兒子給一位美國人打工。在兒子的勸說下,老金替兒子照看房子,同時照顧房子裡一條備受美國人寵愛的狗。父子關係在「西化」背景下剔除了親緣成分,有著一層說不清的「隔膜」。故事中未受良好教育的小孩,被老金好心收留住進頂級公寓後,對老金惡言相向,毫不留情地進行嘲諷。

李滄東為我們揭開了韓國快速工業化圖景之下的社會變動與價值搖擺,秦炯俊分析道,「相互對立的價值觀對每個人都一樣,可以不分階層地混淆在一起,需要用李滄東式的均衡穩定的視線去審視。」民主化與工業化的滾滾大潮無法逆轉,但正如李滄東試圖告訴讀者的那樣,「既然接受了工業化/西方化的生活,就要接受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而他所說的真正的「接受」,絕不是單純享受現代社會的紅利,也非全盤接納工業化的效率至上與環境傷害,而是在物質進步與生活改善之外,持續思考人性的保全與堅守。

參考資料:

[德]阿萊達·阿斯曼.《回憶空間》.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6

[韓]具海根. 《韓國工人:階級形成的文化與政治》.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4

[美]蘇珊·桑塔格. 《關於他人的痛苦》.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8

[美]漢娜·阿倫特. 《人的境況》.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紀要|【雲端論壇02】鏡中火焰——李滄東的《燃燒》,今日電影與世界:https://mp.weixin.qq.com/s/haf5lXBXU1grax_9AEzP1A

專訪《燃燒》導演李滄東:年輕人的無力感是一個時代的癥結https://maoyan.com/news/49508

【導演訪談】作品中都找不到快樂?李滄東:人生本來就很複雜https://www.spill.hk/films/lee-chang-dong-interview-afa13/

專訪李滄東:我不知道《燃燒》算不算一部好電影http://ny.zdline.cn/h5/article/detail.do?artId=59873

韓國導演李滄東小說《燒紙》出版:「我希望點燃別人手裡的蠟燭」 https://www.sohu.com/a/392975089_161795

相關焦點

  • 影如其文:燃燒的李滄東
    讀李滄東的小說就如同看他的電影,每一個章節,每一個段落的文字描寫都仿若他的電影片段。文字帶來的情緒渲染和電影所帶來的感官感受有異曲同工之妙。相比電影,也許文字的形態不夠豐富,但是能給人更多想像與思考。電影《詩》截圖《大雪紛飛的日子》這一篇裡你能看到他最具代表性的電影《薄荷糖》的影子。從女孩去看望當兵的男主,再到其中誤殺的場景,無一不體現了《薄荷糖》的情節。這樣的故事,在他的其他小說裡都能看得到。讀到小說《舞》中,妻子幾次或笨拙或放鬆的跳舞,腦海中第一反應出來的畫面正是電影《燃燒》中,女孩起舞的樣子。
  • 燃燒吧,李滄東!|深焦圓桌
    比如《綠魚》中勾引警官之妻而被黑幫活埋的猥瑣男,身份是教會的執事,《綠洲》中數次出現的例行公事式的禱告,卻從未對忠都有過任何實質性幫助,《薄荷糖》中虔誠信教的妻子,卻沒能給金永浩提供一個出口,《詩》中為受害女孩舉行的安魂彌撒,卻沒有楊美子的容身之地……可以說,基督教這個話題,貫穿李滄東作品的始終,只不過在其他作品中,更多的是旁敲側擊的嘲諷,而在《密陽》中,他把宗教和信仰問題放大到了極致
  • 戴錦華、孫柏、陳濤、魏然:鏡中火焰——李滄東的《燃燒》
    魏然老師指出,《燃燒》與導演李滄東此前作為小說家時寫作的小說一脈相承,某些形象的自傳性和「罪己」的意味,這與韓國的近代史和他本人親歷的民主化運動密不可分。《燃燒》故事改編自村上春樹的小說《燒倉房》,並帶有福克納《燒馬棚》的印記。這提示我們故事或許並不局限於當代韓國,而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甚至上溯全球,因為故事所要傳達的是資本的暴力和人在暴力經濟結構中的處境。
  • 李滄東的電影世界——榮思Rthinking俱樂部電影研討會圓滿成功!
    研討會上,主講嘉賓Santiago Li及來自影視行業的專家、學者、作家、編劇、導演、評論家就李滄東的創作道路,其作品的視聽表達、敘事策略和社會文化表達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嘗試總結了李滄東導演作品中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共性,參會人員現場討論熱烈,研討會取得了圓滿成功。李滄東是誰?
  • 李滄東《燃燒》與村上原著的9個不同
    Great hunger是為生活意義而飢餓的人,我們為什麼活著、人生有何意義—— 終日探尋這種問題的人,布希族認為這種人才是真正飢餓的人。」Little hunger和Great hunger這兩個詞彙從一個這麼性感的女孩嘴裡說出來,真的是足夠感性了。我和她也不是常常見面。一般每月一回,頂多兩回。我打電話給她,約她出去玩。我們一起吃飯,或去酒吧喝酒,很起勁地說話。
  • 《電話》裡的少女殺人魔,憑什麼打動李滄東丨人物
    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當數「少女殺人魔」英淑,她的扮演者全鍾瑞讓全球觀眾見識到了韓國女演員也可以有如此狂放邪魅的一面,而這才僅僅是她第二部作品。早在2018年,全鍾瑞就在電影《燃燒》的女主角海選中吸引了李滄東導演的注意,在片中飾演了周旋於劉亞仁和史蒂文·元之間的神秘女子海美,並以其不俗的演技和存在感,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處女作答卷。
  • 《燃燒》:「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團火,但路過的人只能看到煙。」
    2018年,韓國導演李滄東帶著《燃燒》回歸大眾視線,這部電影改編自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燒倉房》,李滄東對原作進行了大量的修改,如果說原作是對愛與欲的探討,那麼,改編之後的《燃燒》則是一幅韓國青年的精神圖鑑。《燃燒》的故事聚焦在三個年輕人身上,鍾秀、惠美還有本。
  • 《燃燒》與《寄生蟲》誰更能代表韓國?
    我們的電影是誕生於文學與戲劇之上的,在它誕生之初,電影就不可避免的承擔起傳遞價值觀念與挖掘信息等人文關懷的重任。李滄東和奉俊昊也深電影傳意的功能,他們也扛起了韓國後現代進程中的大旗,用屬於他們自己的方式從現實主義題材視角出發,在混沌與撕裂中找到文化的出口。
  • 世界盃上的韓國隊踢得細膩,其實韓國電影更細膩
    之所以決定要改編這部小說,也是因為李滄東看中了熱衷神秘和隱喻的村上春樹在文中所留下的無盡的謎團,「村上春樹小說中那種極簡主義和神秘感讓我感到興奮,我覺得它可以擴充開來,衍生更多的謎。這一點非常有趣。」但為了補充好三者之間的人物關係,以及整個劇情的韓國落地化,除了村上春樹的《燒倉房》之外,李滄東還在電影中融入了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的短篇小說《燒馬棚》。
  • 星際戰甲:穿梭於裂隙之間,隨心所欲凍結時間,裂隙之主靈薄獄!
    穿梭與不同的空間,隨心所欲地控制時間,想必是許多人最渴望的能力之一了。時空靜滯:凍結裂隙位面中的敵人。技能激活時武器的彈藥也會停止在半空,直到時空靜滯結束後才繼續飛行。裂隙湧流:將裂隙能量注入附近裂隙中的敵人。敵人死亡時,裂隙湧流會傳播到附近一個裂隙外敵人身上。受影響的敵人離開裂隙時,會放逐自己和附近所有敵人。
  • 仙境傳說RO:守護永恆的愛手遊封測進行中 新玩法修復裂隙曝光
    與仙境傳說RO端遊一樣,在心動RO手遊中也有很多組隊玩法,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組隊修復時空裂隙吧! 第一次進入時空裂隙是是單人就可以進入的,在進入時空裂隙後,便進入了另一個次元,周圍原有的魔物、NPC、隊友以外的其他冒險者都不見了,只有自己獨自存在在這個次元內。
  • 1999~2019,回顧21年來的最佳韓國電影
    第一期刊物發表的文章包括《誰控制了韓國電影業》,《韓國電影50強投票》等。Cine21目前是韓國最著名的電影雜誌之一。韓國電影雜誌「CINE 21」從1998年開始每一年都會評選該年度的最佳電影作品。2010年前的榜單都是五部作品,其後為十部,其中也有並列第五或者並列第十的作品。
  • 存在與否——觀李滄東《燃燒》有感
    韓國導演李滄東的作品《燃燒》,初看時覺得平淡,仿佛是一個從容不迫、緩慢優雅敘述著的韓國文藝片,述說著韓國當今年輕一代的困境:失業、零工、卡債、貧富分化、探尋人生意義等問題。而不可思議的是,這一辦法,竟然就是這部電影教會你的,因此,這部電影也是一個哲學的故事,探討生命的意義和存在的問題。影片中處處是隱喻和關聯,當你在一次又一次的觀影及回想時,不斷想出電影畫面、言語、鏡頭表達之後的隱喻時,你被這部電影完全折服了,他的豐富值得你慢慢體會,他的細膩也僅僅屬於有耐心慢慢品讀的人。
  • 不比寄生蟲差的韓國電影,同樣是說貧富階層,結局卻更加虐心
    大家好,我是阿術,近日,韓國電影《寄生蟲》可謂是風光無限,拿獎拿到手軟,但實際上,韓國還有一部類似的非常優秀的電影,那就是《燃燒》,這部電影是李滄東導演的又一佳作,在前年的坎城電影節上刷新韓國影片高分紀錄,李滄東導過許多備受歡迎的影片,並且他曾以《密陽》將全度妍推上坎城影后之位,三年之後的《詩
  • 除了《寄生蟲》,還有這些韓國電影值得重溫
    近日,英國《衛報》首席影評人Peter Bradshaw選出20部韓國電影佳作,名導樸贊鬱、奉俊昊、李滄東、洪尚秀等導演作品入選,這其中有些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之作,但也有一些屬於電影史中的小眾口味,還有幾部是國際電影節的冷門佳作。
  • 李滄東導演的電影《燃燒》,每一個鏡頭,每一句臺詞都乾脆利落
    在街角抽菸的場景裡,一個細節值得注意——海美目視宗秀往裝菸灰的紙杯裡吐了一口痰後,也拿來吐了一口痰。這其實是一個很本能的動作,當一個人在觀察另一個人之後,開始模仿他的動作,說明他很感興趣,也暗示兩人的關係會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其次,這部電影的風格屬於偏現實主義類型的,或者說是文藝懸疑片。
  • 韓國電影《活著》:劉亞仁真是可惜了
    好多國內觀眾看到這個名字,還以為是餘華同名小說改編的那部經典在韓國重映了,其實文藝作品同名同姓也是屢見不鮮了,但是看完劉亞仁主演的這部《活著》,再想想張藝謀導演、鞏俐主演的《活著》,那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前者給後者提鞋都不配。
  • 韓國電影年度十佳,洪尚秀登頂
    韓國電影雜誌「CINE 21」從1998年開始每一年都會評選該年度的最佳電影作品。可以看出洪尚秀、金基德、李滄東、奉俊昊、羅泓軫等老牌韓國導演幾乎是只要有新作一定會進入當年的最佳榜單。7.《鯰魚美琪》李玉燮
  • 最值得觀看的15部最佳韓國電影三
    一個兒子在警方的脅迫下承認了罪行,出於人類本性中最原始的母愛,一位沒有任何背景與社會影響力的媽媽為了拯救兒子,從鄉下來到大城市,無所不用其極地要為兒子洗清罪嫌,難以預期的連鎖效應和驚駭秘密也接連爆發…12.秘密陽光(2007)該劇是由韓國導演李滄東編劇及導演,於2007年上映的韓國電影。
  • 地下城堡2黑暗覺醒裂隙怎麼打 裂隙開荒攻略知識指引
    地下城堡2黑暗覺醒裂隙怎麼打 裂隙開荒全攻略知識指引。本攻略詳細說明了裂隙的1到60層詳細開荒方式與打法,趕緊來看看吧! 命中率公式: (己方技巧/敵方速度)*30%+技能基礎命中率+裝備提供的命中率-敵方閃避率 【友情提示:由於遺蹟怪基礎屬性奇高,所以閃避流對遺蹟怪基本上無效,而技巧在遺蹟裡提供的只有暴擊收益,對命中的加成可以忽略不計,所以在遺蹟輸出優先穿命中裝備】 暴擊率公式(暴擊效果為150%): 技巧×0.05+技能基礎暴擊率+裝備提供的暴擊率 也就是說每100技巧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