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後,吐蕃佔據蘭州,居民見大唐使者,第一句話就讓人淚下

2020-12-15 隴史薈

唐代的蘭州:

庭院有樹,樹棲鸚鵡,園子裡花很多,如同江南

隋唐時期,蘭州已經成為地域文化經濟中心。城內不僅有大商隊往來,而有個粟特人的聚落。粟特人以善於經商而聞名絲路,他們在蘭州設立聚落,說明蘭州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價值!而蘭州人的生活也相對悠閒,家家戶戶種樹,樹上還有鸚鵡。

1.隋代,有了「蘭州」一詞

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設置了蘭州。「蘭州」一詞首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為何叫蘭州呢,人們說因皋蘭山而得名,但近百年來,也有人說因為山上有蘭花,故而叫蘭州。

隋代的蘭州,下轄金城郡,金城郡下轄子城縣,實際上蘭州只有一個縣。三年後,隋王朝就取消了金城郡,直接由蘭州管縣。隋王朝在蘭州城關區一帶設立五泉縣,顯然這個縣的得名和五泉山有這直接的關係。可見,當時蘭州的五泉已經非常有名了。其時,蘭州管轄子城縣(在今榆中縣一帶)、五泉縣(管轄今城關、七裡河、西固一帶)。而今永登、皋蘭、紅古三縣則為廣武縣,後來廣武縣也劃歸蘭州。隋文帝時期的蘭州還管轄臨洮。古代行政區劃多有變化,各種情形相當複雜,這些只是大體情況。

隋代的五泉縣城大體在今天南城巷以北、慶陽路以南,酒泉路以西,上溝以東,東西長約600步,南北寬約300步。到隋代中期,蘭州地區在籍的,有戶9744戶,口50372人。

2.玄奘高適他們蘭州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一說貞觀三年八月),26歲的玄奘從長安出發,開始了他非凡的5萬裡西域之行。大師和秦州(天水)和尚孝達結伴到了天水。正巧又遇,到蘭州的人,於是玄奘又和他們結伴來蘭州。大師在蘭州住了一夜,人們推測玄奘就住在莊嚴寺內,因為那離黃河非常近。

752年,隱身漁樵數十年,剛做了幾年縣尉又不堪吏役辭掉了的高適,也沿著絲綢之路來到了蘭州。他寫下了《金城北樓》:「北樓西望滿晴空,積水連山勝畫中。湍上急流聲若箭,城頭殘月勢如弓。垂竿已羨磻溪老,休道猶思塞上翁。為問邊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無窮。」

和高適齊名的邊塞詩人岑參也經臨洮到蘭州,然後前往北庭都護府。岑參在《題金城臨河驛樓》中寫道:「古戍依重險,高樓見五涼。山根盤驛道,河風浸城牆。庭樹巢鸚鵡,園花隱麝香。忽如江浦上,憶作捕魚郎。」

這首詩,在給人們描述金城地理位置的同時,也寫蘭州的在絲綢古道上交通樞紐地位。同時,將蘭州的景色的描寫的如同江南一樣,庭院有樹,樹上棲鸚鵡,園子花很多,麝隱藏其間。如此風光,不僅令今人羨慕,也令古人羨慕。

唐武德三年,廢掉隋煬帝設金城郡、金城縣,重新整合了蘭州。此時,蘭州下轄五泉縣、廣武縣、狄道縣。後,唐劃分全國為十道,蘭州隸屬於設在青海樂都的隴右道。

3.陷入吐蕃的蘭州,依舊種植稻麥

安史之亂後,隴右和河西節度所屬的大軍東調平叛,唐德宗廣德元年(763年)吐蕃攻佔蘭州在內十餘州,開始了近300年的吐蕃統治時期。但是蘭州的唐人,依舊保存著他們生活風俗。

「元鼎逾成紀、武川、抵河(指黃河)廣武梁,古時城廓未墮,蘭州地皆 秔稻,桃柳李榆岑蔚,戶皆唐人,見使者麾蓋,夾道觀。」這裡所說的元鼎就是唐政府派往吐蕃的會盟使劉元鼎。他是長慶二年(公元822年)沿著唐蕃古道前往吐蕃。文章提到的廣武梁,是黃河上的橋,有人考證說在今天的蘭州河口一帶。

他還見到,當地耆老千餘人拜且泣曰:頃從軍沒於此,今子孫未忍忘唐服,大有「南望王師又一年」之意。

在唐代,蘭州的中西交通相當發達,不僅玄奘、高適、岑參他們經過蘭州,而且蘭州還是當時絲綢之路上的大型商貿重鎮。來自中亞的粟特商人們,他們建立了從中亞通往長安商人驛站,從拉姆河到蘭州,沿線的城市中都有粟特商人的分布。在隋中後期和唐初,粟特商人曾經在蘭州建立了一個大型的商業聚落。

可惜,人們至今沒有弄清楚,粟特商人在蘭州建立大型商業聚落的情況。

王文元原創作品

請關注 請轉發

版權已保護,轉載微我, 以免誤傷,盜用必究!

資料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安史之亂中吐蕃趁機侵吞了大唐不少領土,唐朝是如何收復失地的?
    安史之亂爆發後大唐為了平定叛亂不斷從西域抽調精銳軍隊進入中原,「盡徵河隴、朔方之將鎮兵入靖國難」。吐蕃趁機蠶食了河西和西域,即便在這種情況下安西都護府白髮老兵依然抵抗了吐蕃幾十年。安史之亂後才逐漸收拾局勢,逐步展開對於吐蕃的反攻。其實吐蕃和大唐是一對冤家,吐蕃有點死心眼也有點窮兵黷武。大唐好不容易平定安史之亂後,吐蕃已經佔據半壁江山還屢屢進攻大唐。
  • 唐與吐蕃兩百年戰爭:生命不息、戰鬥不止,大唐封死吐蕃稱霸之路
    後是,公元696年的素羅漢山之戰,吐蕃宰相倫欽陵親率大軍進攻洮州(今甘肅臨潭),以阻斷大唐與西域的聯繫。此戰,大唐的兩大名將王孝傑和婁師德共同領兵,卻共同戰敗,損兵十餘萬。此戰後,宰相狄仁傑上書武則天,建議放棄安西四鎮,因為「遠戍勞人、百姓虛敝」。
  • 安史之亂後,大唐續命一百五十年,都採取了什麼措施?
    唐玄宗期間,大唐曾爆發了安史之亂,這場叛亂持續了八年,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那麼經過八年安史之亂,大唐是如何苦苦支撐150年的?安史之亂之所以持續這麼久,其實原因很多。當然了最主要的原因是唐玄宗昏庸無能失招盡出,給了叛軍可乘之機。
  • 十大名將復興安史之亂後的大唐王朝
    大唐自安史之亂後,內有藩鎮割據自立,不服朝廷管轄,外有吐蕃、回鶻等外敵不斷入侵圍攻,然而大唐在這內憂外患的煎熬下仍舊堅挺了將近一百五十年,這一切都離不開幫助大唐克敵伐叛的十大中興名將,正是他們穩住了大廈將傾的大唐,重塑了大唐的根基,延續了大唐的國祚。
  • 安史之亂後,朝廷唯一依仗的神策軍,為什麼會是太監統領?
    安史之亂對李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不管唐玄宗之前如何的勵精圖治,開創盛世。就這一下,讓多少年的辛苦付之東流,從此李唐走向了衰落。不過衰落是不假,但是維持的時間還挺久的。這中間的原因不是單一的,是多方面促成的。
  • 大唐使者王玄策:憑一己之力滅掉天竺國,最大的受益者卻是吐蕃
    武周時期,在大唐邊境爆發了一場亞洲大戰,數十萬唐軍與後突厥,吐蕃等國家的軍隊爆發了空前規模的戰爭。唐軍仍然獲得了勝利,唐朝威名大振。許多國家對唐朝驚人的經濟以及軍事實力感到震驚,不遠萬裡紛紛來到長安朝賀,史稱「萬國來朝」。
  • 滿城盡白髮,不敢忘大唐。一萬唐軍抵抗了西域60多個國家半個世紀
    大唐無愧是我國最強盛的時代,「貞觀盛世」「開元盛世」「萬國來朝」,當時世界上有超過300個國家每年派使者給唐朝皇帝進貢,唐朝在西域設置都護府,管理著西域60多個國家和部落。,在兵力只有兩萬多人的情況下就可以威懾西域60餘國,控制著30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
  • 大唐公主出嫁到吐蕃後,唐與大食作戰,吐蕃偷襲造成了什麼後果?
    吐蕃是現在藏族的祖先,很早的時候就生活在今天的青藏高原一帶。7世紀上半葉,吐蕃在其傑出的贊普松贊幹布領導下統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邏些(今拉薩)。松贊幹布還制定了法律,建立起自己的官制、兵制,創造了本民族的文字;同時,吐蕃在發展經濟上也取得重大成就,成為擁有40多萬兵員的強大政權。
  • 大唐使者出使印度被欺負,借來兩千人馬掃平印度,並將國王俘虜
    阿羅那順內心極度膨脹,並不打算與大唐保持友好關係。聽說了王玄策一行到來的消息後,他派出軍隊前往國境線,擋住了大唐使者團,拒絕王玄策等人入境。使者團一行也有30多人,並不懼怕印度人的淫威。雙方交涉無果後,發生了衝突,畢竟大唐團隊只有30餘人,雙拳難敵四手,無論如何驍勇,也不是印度大軍的對手。最終,大唐使者團隊被俘虜,隨身攜帶的財物也被印度人洗劫一空。
  • 大唐帝國有多強大?同時和三大強國開戰
    有人問,大唐帝國有多強盛?僅僅從8世紀中期唐朝的兩場對外戰爭中就能看出大唐帝國有多強大,因為這兩場戰爭是同時打的。一場戰爭是怛羅斯之戰,另一場戰爭是南詔戰爭。這兩場戰爭的對手分別是和唐朝並駕齊驅的阿拉伯帝國,稱霸西南的南詔和強大的吐蕃。當時能同時和三大強國開戰的估計也只有大唐了。公元750年,大唐安西節度使高仙芝以石國「無番臣禮」為由,徵討石國。石國向阿拉伯帝國求救。
  • 經歷八年安史之亂後,為何唐朝還能苦撐150年之久?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比起安史之亂前,大唐王朝遠播四方的強大榮耀來,安史之亂後的中晚唐,卻也有個公認亮點:命硬。安史之亂結束後,差點被要了老命的唐王朝,也基本是被大放血:河西走廊和安西盡數淪陷,吐蕃的鐵蹄一度殺到長安眼皮底下。中原大地也是藩鎮四起,各處藩鎮畫地為牢,動不動就與唐王朝叫板,內部還有宦官朋黨來回折騰。
  • 國宴上吐蕃使者多看將軍兩眼,武則天頓生疑惑:嗯?什麼情況!
    唐休璟登高眺望敵陣,見吐蕃士兵旗鎧鮮明,很有聲勢。(《舊唐書·唐休璟列傳》)交代完畢後,唐休璟親自披甲上陣,躍馬揮刀殺向敵營。唐軍士卒在唐休璟的帶動下,士氣高漲,群情激奮,一時喊殺聲震天。吐蕃的軍隊被唐休璟這麼一衝殺,隊形頓時亂了。
  • 吐蕃的實力並不比高句麗強,為何鼎盛時期的大唐對其無可奈何?
    說起盛唐,在很多人印象裡是一個萬邦來朝的國家,並且盛唐在武力上,也是軍事全盛時代,盛唐的軍隊,可謂打遍天下無敵手,不過,在盛唐依舊存在一個十分無奈的對手,這個對手就是吐蕃。
  • 中華文明在中亞的潰敗:大唐帝國是如何失去西域的?
    當時,中西交通隔絕,大唐帝國政府都以為西域地區早已淪陷,一直到了安史之亂結束後的第五年,即768年,孤軍堅守的西域唐軍再次與唐朝政府取得聯繫,至此,朝野上下才知道原來西域仍然在大唐手中,對此,唐代宗馬上下詔褒獎堅守西域的唐軍,讚揚他們「不動中國,不勞濟師,橫制數千裡,有輔車首尾之應。以威以懷,張我右掖,凌振於絕域,烈切於昔賢。」說他們孤軍堅守西域,實在可歌可泣。
  • 唐代名將郭子儀單騎退回紇,曾多次率領部隊與吐蕃和回紇交戰
    公元765年,在安史之亂中立過戰功的河北副元帥僕固懷恩自以為戰功卓越,對朝廷的封賞不滿,便產生出了叛唐的想法。他與吐蕃和回紇取得了聯繫,欺騙他們說,郭子儀已經被殺,並要求他們出兵反唐。郭子儀是大唐名將,曾多次率領部隊與吐蕃和回紇交戰,吐蕃和回紇曾多次企圖起兵反唐,但都因為畏懼郭子儀而作罷。這次聽說郭子儀已死,他們非常高興,立即派出兵馬向大唐進發。
  • 再造大唐的中興名將—郭子儀,功高不震主,名高不自傲,終得善終
    郭子儀是唐代中期最著名的將領,對於大唐江山而言,郭子儀有再造之功。安史之亂對於唐朝的打擊是巨大的,唐玄宗倉皇出逃,幾近亡國,是郭子儀揮師勤王,平定叛亂,拯救大唐於水火之中。而後的吐蕃與回鶻聯軍進犯大唐,攻克長安,逼得唐家天子唐代宗再次上演出逃的戲碼。郭子儀再次力挽狂瀾於危難之際,擊鼓入長安,收復京都,迎代宗回京。
  • 大唐最有血性的軍隊,孤守邊疆42年,破城之日將士皆已白髮蒼蒼
    大唐最有血性的軍隊,孤守邊疆42年,破城之日將士皆已白髮蒼蒼 第二任都護則是名將郭孝恪,其在繼任的第三年,擒獲了判歸突厥的焉耆王,後又擊敗龜茲國
  • 大理有一石碑,上面7個字揭示當年大唐的屈辱,20萬唐軍命喪黃泉
    大唐牢牢佔據了塔裡木盆地、準噶爾盆地、伊犁河流域,控制了俄屬突厥斯坦的西突厥部落及原屬突厥人統治的位於河中地區、吐火羅和阿富汗的許多城邦,疆域之大可謂空前。但就是搞不定這個很倔的吐蕃,吐蕃就是不肯屈服。
  • 大唐將領50年堅守西域一塊「飛地」,最後2萬人血灑疆土
    此時這裡由郭子儀的侄子郭昕臨危受命,帶領著幾千人的部隊,暫守待命。安西的駐軍大部內調,剩下的士卒都老弱不堪,吐蕃一看,這簡直是天賜良機呀,於是趁機出兵,攻下河西走廊。從此,從安西到唐朝的道路中斷了。這時的安西都護府,對大唐來說就是一塊孤懸西域的「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