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蘭州:
庭院有樹,樹棲鸚鵡,園子裡花很多,如同江南
隋唐時期,蘭州已經成為地域文化經濟中心。城內不僅有大商隊往來,而有個粟特人的聚落。粟特人以善於經商而聞名絲路,他們在蘭州設立聚落,說明蘭州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價值!而蘭州人的生活也相對悠閒,家家戶戶種樹,樹上還有鸚鵡。
1.隋代,有了「蘭州」一詞
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設置了蘭州。「蘭州」一詞首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為何叫蘭州呢,人們說因皋蘭山而得名,但近百年來,也有人說因為山上有蘭花,故而叫蘭州。
隋代的蘭州,下轄金城郡,金城郡下轄子城縣,實際上蘭州只有一個縣。三年後,隋王朝就取消了金城郡,直接由蘭州管縣。隋王朝在蘭州城關區一帶設立五泉縣,顯然這個縣的得名和五泉山有這直接的關係。可見,當時蘭州的五泉已經非常有名了。其時,蘭州管轄子城縣(在今榆中縣一帶)、五泉縣(管轄今城關、七裡河、西固一帶)。而今永登、皋蘭、紅古三縣則為廣武縣,後來廣武縣也劃歸蘭州。隋文帝時期的蘭州還管轄臨洮。古代行政區劃多有變化,各種情形相當複雜,這些只是大體情況。
隋代的五泉縣城大體在今天南城巷以北、慶陽路以南,酒泉路以西,上溝以東,東西長約600步,南北寬約300步。到隋代中期,蘭州地區在籍的,有戶9744戶,口50372人。
2.玄奘高適他們蘭州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一說貞觀三年八月),26歲的玄奘從長安出發,開始了他非凡的5萬裡西域之行。大師和秦州(天水)和尚孝達結伴到了天水。正巧又遇,到蘭州的人,於是玄奘又和他們結伴來蘭州。大師在蘭州住了一夜,人們推測玄奘就住在莊嚴寺內,因為那離黃河非常近。
752年,隱身漁樵數十年,剛做了幾年縣尉又不堪吏役辭掉了的高適,也沿著絲綢之路來到了蘭州。他寫下了《金城北樓》:「北樓西望滿晴空,積水連山勝畫中。湍上急流聲若箭,城頭殘月勢如弓。垂竿已羨磻溪老,休道猶思塞上翁。為問邊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無窮。」
和高適齊名的邊塞詩人岑參也經臨洮到蘭州,然後前往北庭都護府。岑參在《題金城臨河驛樓》中寫道:「古戍依重險,高樓見五涼。山根盤驛道,河風浸城牆。庭樹巢鸚鵡,園花隱麝香。忽如江浦上,憶作捕魚郎。」
這首詩,在給人們描述金城地理位置的同時,也寫蘭州的在絲綢古道上交通樞紐地位。同時,將蘭州的景色的描寫的如同江南一樣,庭院有樹,樹上棲鸚鵡,園子花很多,麝隱藏其間。如此風光,不僅令今人羨慕,也令古人羨慕。
唐武德三年,廢掉隋煬帝設金城郡、金城縣,重新整合了蘭州。此時,蘭州下轄五泉縣、廣武縣、狄道縣。後,唐劃分全國為十道,蘭州隸屬於設在青海樂都的隴右道。
3.陷入吐蕃的蘭州,依舊種植稻麥
安史之亂後,隴右和河西節度所屬的大軍東調平叛,唐德宗廣德元年(763年)吐蕃攻佔蘭州在內十餘州,開始了近300年的吐蕃統治時期。但是蘭州的唐人,依舊保存著他們生活風俗。
「元鼎逾成紀、武川、抵河(指黃河)廣武梁,古時城廓未墮,蘭州地皆 秔稻,桃柳李榆岑蔚,戶皆唐人,見使者麾蓋,夾道觀。」這裡所說的元鼎就是唐政府派往吐蕃的會盟使劉元鼎。他是長慶二年(公元822年)沿著唐蕃古道前往吐蕃。文章提到的廣武梁,是黃河上的橋,有人考證說在今天的蘭州河口一帶。
他還見到,當地耆老千餘人拜且泣曰:頃從軍沒於此,今子孫未忍忘唐服,大有「南望王師又一年」之意。
在唐代,蘭州的中西交通相當發達,不僅玄奘、高適、岑參他們經過蘭州,而且蘭州還是當時絲綢之路上的大型商貿重鎮。來自中亞的粟特商人們,他們建立了從中亞通往長安商人驛站,從拉姆河到蘭州,沿線的城市中都有粟特商人的分布。在隋中後期和唐初,粟特商人曾經在蘭州建立了一個大型的商業聚落。
可惜,人們至今沒有弄清楚,粟特商人在蘭州建立大型商業聚落的情況。
王文元原創作品
請關注 請轉發
版權已保護,轉載微我, 以免誤傷,盜用必究!
資料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