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看:日本九六式輕機槍 罕見的原編號品相 瞄準鏡依舊可以使用

2020-12-17 hawk26講武堂

近日,日本某古董槍店上架了一挺九六式輕機槍,引起廣泛的關注。

按照日本法律規定,銷售的古董槍械都必須經過無害化處理,也就是說這款機槍已經不具備發射能力。在這家拍賣行網站上,公布了該槍的售價為33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1.3萬元。

昭和十一年(1936年),為了取代結構複雜、在沙塵環境中可靠性不足的大正十一式輕機槍(「歪把子」),日本陸軍開始列裝一款新型輕機槍。由於當年按照日本神武紀元是2596年,因此被定型為九六式輕機槍。至1945年日本投降,共生產了41000挺九六式輕機槍。

這款機槍整體設計風格受到了當時中國軍隊廣泛裝備的ZB26機槍影響,採用可靠性更高的導氣式自動方式,不僅廣泛裝備日本陸軍,還裝備了海軍陸戰隊,以及偽滿洲國軍隊等盟友。該槍依舊發射6.5×50mmSR有坂彈藥,與三八式步槍保持彈藥通用。

儘管九六式機槍受到ZB-26的影響,但在一些方面都表現出日本特色,比如特殊的兩腳架固定方式,以及可以安裝刺刀和瞄準鏡,都在當時的同類輕機槍中顯得特立獨行。

由於彈藥殺傷力不足的問題,三年後日軍開始列裝九九式輕機槍,口徑7.7×58mm有坂。但由於九九式的產量較少,始終無法取代十一式和九六式輕機槍的地位。

九六式輕機槍的提把是向前的握把上有較為誇張的橫向紋路,因此被中國軍民稱為「拐把子」。這支九六式輕機槍的木製提把已經出現較嚴重的使用磨損,其中部分已經缺失。

機匣側面有小倉兵工廠的生產標記,以及「九六式」的字樣。下方有槍號1934,以及生產日期昭(和)14年2月(1939年2月)。據該公司介紹,這挺機槍主要零件上的槍號都是1934,因此可以說是非常難得的保存狀態。

彈匣從機匣頂部的彈匣倉插入,右側是拋殼口。彈匣倉和拋殼口都由同一根彈簧控制,使其保持自動關閉狀態,提高了防塵性能。

機匣表面可以看到較明顯的加工痕跡,不過這樣的做工也算很不錯了。

木製的小握把有較細密的橫向防滑紋路,使用痕跡同樣比較明顯。需要注意的是,扳機較長,扳機護圈有開槽可以容納較長的扳機。這樣的設計可能是為了避免冬季戴手套扣動扳機時,手套卡入扳機護圈與扳機尖端的縫隙。

魚尾形槍託右側有槍背帶掛環,槍託同樣有較重的使用痕跡。

槍託左側的磕碰和劃痕更加嚴重。槍託上似乎有俄語「ДД」字樣,應該是被蘇聯軍隊繳獲過。

這挺九六式輕機槍還配備了一個東京炮兵工廠製造的光學瞄準鏡,序列號25731。

機匣左側可以看到保險。

木製提把較突出的尾部是其薄弱環節,保持至今的多數九六式輕機槍這個部分都損壞了。

較長的兩腳架也是二戰期間日本輕機槍的特色。槍管上有螺旋散熱槽,不過槍管根部連接提把的地方也要強行加上三個槽,真懷疑設計師是強迫症。

槍管外徑逐漸變細,因此散熱槽顯得越來越淺。

日本輕機槍的兩腳架非常有特點,兩個支腳都是單獨操作,而且有各自的鎖定裝置。

導氣裝置可以進行調節,以適應不同的使用環境。

由於機匣頂部安裝彈匣,所以機械瞄準具靠左布置。準星兩側有豎直的鏤空護翼,這樣的形狀很容易讓新手在戰鬥中將其誤當作準星。

準星可以調節左右位置,看上面還有深孔,後側有開槽,似乎應該是可以插入螢光管,方便進行夜間瞄準。

木製提把的破損情況。

彈匣採用前掛後卡固定方式,彈匣倉後部有巨大的帶孔卡榫。

瞄準鏡表面有輕微的磨損痕跡。

瞄準鏡頂部的銘文,可以看到2.5倍,物鏡直徑13mm。瞄準鏡內部通過稜鏡,將物鏡設置到右側。

一直覺得九六式、九九式機槍將槍託安裝到小握把上顯得很矯情。

木製槍託頂部有較長的延伸部分,這起到託肩板的作用,不過大多數機槍都採用摺疊託肩板的設計。

這挺機槍只有木質零件部分有較嚴重的使用痕跡,其他金屬部分品相都不錯。

而且所有主要零件槍號都是統一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更加難得。

機匣底部。九六式輕機槍儘管設計風格與ZB-26接近,但槍機結構差異很大,並非直接山寨。ZB-26的拋殼口在機匣底部,而九六式輕機槍的拋殼口在機匣右側。

因為太長而顯得單薄是兩腳架。

兩腳架的鎖定位置除了垂直,還有向前傾斜的一個位置。似乎二戰中,日軍機槍手都喜歡這樣設置兩腳架,可能是能夠更方便控制槍身。

槍口部分有卡槽,似乎可以安裝和固定槍口裝置。

金屬的槍託底板上還有四條橫向防滑紋路。

槍管內部鍍鉻,提高了槍管的壽命。

瞄準鏡內的分劃板,至今非常清晰。

彈匣編號為1924,與機槍編號1934就相差10,看來是同一批次的產品。

儘管並非原槍彈匣,不過插上以後非常穩定,不會出現鬆動和異響。

相關焦點

  • 捷克式輕機槍:與日軍歪把子、九六式和九九式輕機槍的淵源
    二戰時期,日軍裝備了三把輕機槍,也即大正十一年式(俗稱「歪把子」以槍託為了便於貼腮瞄準而向右彎曲而得名)、九六式和九九式,這三把侵華日軍使用的輕機槍,與抗戰軍隊裝備的捷克式輕機槍,正式名稱ZB-26輕機槍頗有淵源。
  • 二戰日軍九九式輕機槍是仿造捷克式嗎?也對也不對,之間有九六式
    在二戰日軍所使用的「九九式輕機槍」歷史反映上,國產抗日影視劇普遍胡來,甭管什麼時間點鬼子兵都架著一水的「歪把子」。而在美國的太平洋戰爭影片中,倒是比較注重了這個史實:戰爭後期,日軍精銳部隊普遍列裝的其實是九九式輕機槍,《血戰鋼鋸嶺》、《風語者》裡面那些插著豎彈匣的就是。
  • 二戰歷史上 差點被忽略的經典槍械 號稱日軍最強輕機槍的99式
    ,日本得以聲名遠揚的優良輕武器除了三八大蓋之外,估計也就是這一款九九式輕機槍了。 曰本軍方把從戰場上搜羅來的ZB-26機槍作為研究範本,根據自己的的設計理念和本國特色,研製了一款6.5mm口徑的輕機槍,這一款輕機槍三八步槍通用的子彈,被命名為九六式輕機關銃
  • 細看:MG08/15輕機槍 一戰德軍的主力裝備 重達18千克水冷槍械
    近日,日本某古董槍店上架了一挺MG08 / 15輕機槍,引起廣泛的關注。該槍是在德軍1908年裝備的第一種機槍MG08的基礎上,增加木製槍託和小握把,改裝而成的輕機槍。該槍口徑7.92×57mm,採用100發帆布彈鏈供彈。
  • 外觀像「五胞胎兄弟」的二戰輕機槍,其中一款知名度極低!
    二戰中輕機槍種類繁多,其中捷克ZB-26輕機槍,日本96和99式輕機槍,還有英國的布倫式機槍外觀都極為相似!(第一款)圖為捷克ZB-26輕機槍:它是捷克於1926年開始正式量產的,定名為(Zbrojovka Brno vzor 26,簡稱即為ZB-26。
  • 披著特偵皮的中攻,日本海軍九六式陸上攻擊機的誕生
    該機的翼型沒有採用當時流行的NACA四字編碼翼型,而是在風洞試驗後使用了布萊克本的佩蒂設計師設計的B9翼型。此後八試特偵主翼的平面形狀、高寬比、翼型在九六式陸攻和其後的一式陸攻上一直沿用,成為陸攻機的標準設計。
  • 1937—1945,23張老照片簡介抗戰時期中日兩國常用的14款輕機槍
    比利時白朗寧BAR自動步槍(輕機槍,7.92mm),在一戰中為美國軍隊使用。雖說是自動步槍,但該槍卻常被當做輕機槍使用。1933年,中國一次性採購了5000挺。1937年,中國又採購了9148挺。抗戰爆發後,中國再次採購了8000挺。
  • 評測:韓國DI光學公司機槍用瞄準鏡 巨大紅點鏡與倍率鏡混搭組合
    可以看到CSW配備了彈鏈供彈的AR-15機槍(因為是全自動,所以按照美國法律來說就是機槍),這樣巨大的反射型紅點瞄準鏡可以讓機槍手獲得非常好的觀察視場,即便機槍有震動,也能夠保持目標區始終在瞄準鏡的視野內。
  • 二戰日軍的歪把子輕機槍,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會被拐把子踢下寶座?
    二戰時期,輕機槍是非常重要的班組自動火力,比如英軍的布倫輕機槍,蘇軍的DP-27輕機槍等等,都在戰場上發揮了巨大作用。 二是根據日本神武歷年份,比如九六式輕機槍,指的是神武2596年(公元1936年),同理還有九九式步槍(神武歷2599年)。
  • 盤點《使命召喚16》中的七款輕機槍原型對比
    ,還能拆除槍託,可以作為近戰衝鋒武器使用。 該槍的原型是來自於,德國的HK G36班用輕機槍,它是在G36突擊步槍的原基礎上,加長槍管,採用彈鼓,加裝支架,升級的一種步槍形態的機槍,彈藥沒有變化
  • 戰後四大著名班用機槍:第二款出鏡率最高,第四款滿滿二戰情懷!
    第一款:蘇聯RPK輕機槍,它是由蘇聯槍械設計師卡拉什尼科夫設計的一款輕機槍,雖然已有近50年的歷史,但仍是世界多國的主要裝備之一。RPK輕機槍是以AKM突擊步槍為基礎發展而成的,它具有重量輕、機動性強和火力持續性好的特點。
  • 「轉盤機槍」是志願軍的標誌之一丨盤點抗美援朝志願軍經典武器
    志願軍使用布倫輕機槍 日制九六式輕機槍 日本九六年式6.5mm輕機槍研發於1936年,因當年為日本神武紀元九六式輕機槍實際上是「歪把子」和捷克ZB-26輕機槍結合產生的「混血兒」,在中國俗稱「拐把子」,是繼「歪把子」之後,日本侵略軍裝備的新一代制式輕機槍。在抗日戰爭中,中國抗日軍民也曾經繳獲大量的九六年式6.5mm輕機槍,其數量不在所繳獲的「歪把子」之下,而且比「歪把子」用得更多更廣。解放戰爭後期,解放軍裝備的輕機槍中,「拐把子」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 日本『野雞脖子』機槍的親戚——哈奇開斯M1909
    哈奇開斯M1909輕機槍誕生於20世紀初,當時法軍提出希望研製一種機動性良好、儘可能輕小的機槍,主要裝備法軍騎兵部隊。這種新型機槍被法軍採用,命名為Fusil Mitrailleuse Légére Modéle 1909,即1909年式輕型機關步槍(當時法軍把類似輕機槍的武器叫做機關步槍),也被稱為哈奇開斯M1909輕機槍或者貝內特-梅西M1909輕機槍。
  • 美軍MK19自動榴彈發射器射擊訓練 安裝紅外瞄準鏡 罕見射擊姿勢
    美國陸軍預備役部隊在某次演習中,使用MK19Mod3自動榴彈發射器進行實彈射擊。之所以這組照片引起關注,是因為在機匣上面安裝了一款紅外瞄準鏡,推測可能是AN/PAS-13B。先進的紅外或微光瞄準鏡都可以在白天使用,只不過需要調節檔位或控制物鏡的進光量。使用紅外瞄準鏡可以更容易發現隱蔽的目標,這是普通光學瞄準鏡所不具備的優點。鏡座可以調整俯仰角度,以適合MK19非常彎曲的彈道。這張照片可以看出MK19正在射擊較遠的目標,發射管的仰角稍大,鏡座具有一定俯角,始終瞄準遠處地平線的目標。
  • MG30是通用機槍,可以當做重機槍使用,為何卻被納粹德國拒絕?
    MG30屬於通用機槍畢竟單從MG30的槍重來看,其只有12公斤左右,即便裝上三腳架,也完全可以做到廣義上不超過25公斤的重機槍標準底線。反觀德國一戰期間使用的「MG08式馬克沁重機槍」,光是槍重就已經達到了27.2公斤,一戰後的德國明顯是被禁止使用的。
  • 全球最輕的大口徑機槍:中國軍工創造奇蹟,模仿中超越對手
    而且,這款槍枝除了重量相對較輕,威力比較大以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優勢。上世紀80年代,我國急需一款重量相對較輕的大口徑機槍,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開展了相關的研製工作。在我們研發這款機槍的時候,蘇聯的nsv受到了我們的關注,這款重機槍的重量僅有25公斤,非常便於士兵的攜帶,深受設計師的喜愛。
  • 既不是步槍也不是機槍:俄羅斯RPK-16「槍族化」設計的特點分析
    獲勝者是捷格加廖夫RD-44,經過小規模的測試和部隊試用,該武器以「捷格加廖夫手提式機槍(RPD)」的名稱列裝蘇軍,成為蘇聯步兵主要班組支援火力。上世紀60年代,更先進的卡拉什尼科夫輕機槍(RPK,如圖)連同AKM一起,取代了RPD和AK-47。儘管如此,RPD依舊保留在蘇軍預備役部隊中。
  • 越洋爆擊與迎頭痛擊,中國戰場上的九六式陸上攻擊機
    其中一些早期生產的飛機還在使用木質四葉定距螺旋槳,而大多數飛機已裝備全金屬三葉可變距螺旋槳。在當時這些飛機就是日本海軍裝備的最現代化新銳機型。隨著外界資訊的湧入,不少人開始根據外來資料質疑該事件到底是日本人的蓄意挑釁還是一次烏龍事件。但從上文可以看出,七七事變之後日本海航的準備可以說是環環相扣,在大山事件的前一天,具有渡海轟炸能力的陸攻單位已經就位,而為此他們準備了接近一個月,這還不包括海上遊動的第一航空戰隊龍驤和鳳翔、第二航空戰隊加賀兩個航母戰隊。到大山事件發生時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之勢。
  • 瞄準鏡配機槍聽說這是CF火線最新潮流你out了嗎
    瞄準鏡配機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