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媳婦」一詞出現很晚,在宋代以前一般寫為「息婦」。古人稱親生子女為息,西漢劉向《觸龍說趙太后》「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以及唐代張籍《董公詩》「汝息為我子,汝親為我翁。」中「息」都是此意,而「息子」、「息男」都是指親生兒子,「息女」則指親生女兒,宋代《太平廣記》卷三百七十五再生一有記載:「雋問暢曰:卿有兒死不?暢曰:有息子涵,年十五而亡。」其中「息子」就是親生兒子之意。
「息婦」一詞當與「息子」相對應,婦本指已婚的女子,我國的第一部詞典《爾雅》解釋「子之妻曰婦」,是以「息婦」就是兒子之妻,比如北宋張師正《括異志·孫翰林》有「乃召子婦詰之,云:老嫗言來日郎君欲就息婦房中宴飲,方責其妄語,即便走出。」
「媳」字的出現較晚,《說文解字》並無提及此字,推測「媳」字應在漢代之後出現,「媳婦」一詞則最早出現於《舊五代史·卷八十六(晉書)》「《契丹國志》載皇太后降表云:晉室皇太后媳婦李氏妾言」,宋代開始,「媳婦」一詞多見於各類文獻,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就有記載:「凡娶媳婦,先起草帖子,兩家允許,然後起細帖子。」
現在大部分地方習慣稱呼中「媳婦」仍是指「兒媳」,就是兒子的妻子,而弟媳、侄媳、孫媳等則分別指弟弟、侄子、孫子等的妻子,在《現代漢語詞典》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中,媳婦也特指兒子的妻子。雖然也有一些地方稱自己妻子為「媳婦」的,但這只能代表當地,我們可以尊重當地習慣稱呼,但絕不能隨意推廣開來,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而在廣東,三大方言都很少直接用「媳婦」一詞,粵語的「新抱」、潮州話的「新捕」、客家話的「心舅」都指兒子之妻,這三個詞用各自的方言讀出來,居然很是接近,六甲番人推測是否都來自古代「新婦」一詞,此是題外話。
我是六甲番人,敬請大家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