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醫師報《融媒體》記者 黃玲玲
「這一切與英雄主義無關,唯一的法寶是正直。」這正直、這強烈的責任感讓全國4.2萬餘醫護人員勇敢地奔赴湖北。援鄂,迎戰新冠肺炎。
2小時組建團隊 出發去武漢
從接到通知到集合出發,只有短短的2個小時,中日友好醫院詹慶元教授回憶。在援鄂抗疫戰役中,北京國家醫療隊精銳盡出,作為其中重要一支隊伍,中日醫院帶領了一個整建制的呼吸與危重症團隊支援前線,並接管了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一個50張病床的重症病區。
詹慶元教授
「選誰過去?醫生、護士與呼吸治療師如何安排是我當時最重要的考慮內容。」作為中日友好醫院援鄂醫療隊臨床救治組副組長,他重任在肩。
詹慶元教授至今都記得2月1日,到達武漢時場景,若大的機場空空如也,只有他們與迎接醫療隊的有關人員。「所有來迎接我們的人的第一句話都是『非常感謝你們』。」在湖北人民看來,這些逆行的白衣戰士們都在以命相搏。「真的非常感動。」詹慶元教授由衷地說道。
設備、流程、人員安排 救治工作步入正軌
在接管重症病區後,2月4日,醫療隊開科的第一天就收滿了50個患者。「晚上開始來患者,到第2天早晨就收滿了,只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這在詹慶元教授的職業生涯中是從來沒遇到過的事情,足見當時武漢抗疫的形勢之嚴峻。
此時,詹慶元教授所帶領的醫療隊還面臨著3個困難,第一,設備不夠,兩小時的集結時間只夠隊員們自帶一部分防護物資,後續的物資均要等國家應急醫療隊專用大卡車運來。所以出現了人先到,設備還沒到的難題。
萬事俱備,只差東風。ICU需要各類精密的醫療設備為患者提供生命支持。直到開科的那一天,所有人仍焦急地等待著設備的到來。後來各類設備陸續到達。「很多公司也支援來不少機器,像GE醫療,他們將呼吸機、監護儀及中央站的安裝與應用支持帶到了疫區,這些幫助非常及時。」詹慶元教授表示。
第二,流程的制定。每做一件事都要有相應的設備耗材、人與操作程序,多個環節環環相扣。中間一旦出現任何問題,在武漢這樣特殊的環境下,都將帶來難以預料的後果。於是,詹慶元教授與同事放棄了休息時間,以最快的速度討論各種工作流程和醫療隊的管理制度,制定了主診醫師負責制、疑難病例討論制、上崗培訓制、氣管插管、ECMO建立等制度規範。
將這兩項工作捋順以後,第三是做好人員安排,實現合理排班。此次過來的醫生與護士均來自不同的科室、不同的專業,非常考驗領導者的組織能力。將這三個困難逐一克服後,他們的工作很快進入正軌。
用神器與病魔搶時間
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臨終狀態是怎樣的?
有醫生形容,大量的水,進到了肺裡面之後,氧氣進不去,肺被病毒導致的果凍狀的分泌物給佔滿了,他們清醒並伴隨劇烈的掙扎狀態,直到呼出最後一口氣……
對新冠肺炎重症及危重症患者來說,沒有特效藥,呼吸機就是他們的重要支撐。「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除了要重視原發病治療,最重要治療手段之一就是呼吸支持,然而他與普通肺炎不同,有極強的傳染性,如何對患者實施合理的呼吸支持,同時避免交叉感染就顯得尤為重要。」
詹慶元教授介紹說,「在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我們主要做的是:
第一,通過呼吸支持設備給與患者氧氣支持;
第二,治療相關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包括感染和出血等,防止患者因併發症死亡;
第三,患者合併症治療。」要想實現呼吸支持,呼吸支持相關設備不可或缺。
最近,西班牙一位老婦人無助哭泣的視頻在網上熱傳,她哭著說:「我的丈夫症狀非常嚴重,需要呼吸機,但醫院沒有床位。」歐洲正在經歷武漢初期曾遇到過的困難,防護物資、醫療設備短缺,尤其是呼吸機更是奇缺。
這些困難詹慶元教授也曾經歷過,他說,重症病區當時一下子收治了很多需要氣管插管的重症患者,醫療隊帶來的呼吸機數量遠遠不夠。恰好GE公司支援了幾臺多功能呼吸機,這對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此外,當時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重症病區重症監護室(ICU)是臨時改造的,並不十分標準,缺乏一個完整的監護系統,只是給每個病床配了一個獨立的監護儀,沒有中央監控系統,在管理患者上非常不便。
GE公司提供的一套完整的監護系統,包括中央監護系統及床旁監護系統,還幫助聯網搭建了網絡中央站。據悉,網絡中央站具有高效的臨床數據整合特性,將分布在患者床旁的監護儀進行實時的集中化數據管理,即便醫護人員不進入感染區也能通過聯網操作隨時回顧、掌握患者數據信息,滿足實時監護觀察的需要。
「這樣可以讓醫護人員在清潔區就能看到汙染區患者的情況,對提高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減少醫護人員的工作負擔,提高患者安全管理,降低潛在風險,節約防護易耗物資等方面,提供了非常大的幫助。」詹慶元教授表示。
及早使用呼吸機、及早進行氣管插管,有助提高患者生存率
對絕大部分重症患者來說,「呼吸困難」是他們的大敵。一旦血氧飽和度「高開低走」,病情就會在幾個小時內迅速惡化,很快就會面臨生命危險。所以呼吸機的使用時機非常重要。
對於重型、危重型病例的治療,國家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第七版(試行版)方案中指出,當患者接受標準氧療後呼吸窘迫和/或低氧血症無法緩解時,可考慮使用高流量鼻導管氧療或無創通氣。若短時間(1~2小時)內病情無改善甚至惡化,應當及時進行氣管插管和有創機械通氣。
對需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的危重症患者來說,肺功能評估、營養支持方案是很關鍵的治療內容。GE呼吸機便是能夠提供功能殘氣量監測和能量代謝監測的詳細數據的設備,這兩個量化指標,一是可協助醫生利用數據直觀和系統的評估患者肺的可復張性以及肺復張效果,降低患者肺損傷風險。二是能讓醫生擺脫以往根據經驗估算營養供給方案,能夠基於數據精準定製營養支持方案,提升患者預後。
「呼吸機一定要早用,尤其是遇到需使用有創呼吸機的情況,一定要及早進行氣管插管,若太晚有可能會降低患者的生存率。」他強調。近日,詹慶元教授團隊就通過呼吸機、ECMO(體外膜肺氧合)等救回幾位重症患者。
除了呼吸機的使用時機,他還強調了3點治療經驗,
第一,建議儘量不給患者使用肌松劑,少用鎮靜劑,讓患者保持一個相對清醒、可維持自主呼吸的狀態。
第二,大部分患者對俯臥位通氣效果不錯,救治時可酌情考慮;
第三,針對重症及危重症患者,若有相關指徵,建議早期行氣管切開。此外,還應基於對患者病情的綜合判斷及醫療設備輔助,快速發現救治核心,制定有效救治方案,挽救更多生命。這是詹慶元教授團隊在多次從死神手中搶回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生命後總結出的「北京經驗」。
他指出,醫療設備的輔助在一定程度上可給予醫生評估患者狀況的臨床診斷提供更多依據。但醫生長年累月的經驗積累更為重要,機器是為人服務的,人靈活,機器才能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此外,在詹慶元教授看來,對重症及危重症患者救治過程中,遇到的另一個最大的難題是氣管插管,其風險性非常高、作用也非常大。目前,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指定由喉科與麻醉科的醫生為患者插管。這就要求插管的醫生最好可以隨叫隨到,若晚了一點就可能影響到插管的成功率。為提高插管成功率,他們重點做了兩方面工作,一是一旦綜合判定患者可能需要插管,便提前請家屬籤字,減少等候的時間。二是與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溝通好,提前請麻醉科醫生做好準備。「氣管插管早的患者基本都活過來了。」這是詹慶元教授最開心的事情。
截至3月16日,中日友好醫院援鄂醫療隊所負責的病區已收治過72例患者,50多例已治癒出院,至今未再出現死亡病例。
來漢至今50多天,是所有隊員沒日沒夜的努力挽回了這麼多危在旦夕的生命,也讓我們看到了勝利的曙光。日前,部分援鄂醫療隊已開始分批返回,而負責重症及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的詹慶元教授及醫療隊隊員們可能需要堅守到最後,「我們做好了戰鬥到最後一刻的準備」,期待英雄們凱旋。
陌上花開,白衣戰士們可緩緩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