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軍人都崇尚「馬革裹屍還」的豪情壯志,好男兒上了戰場,就會捨生忘死,勇往直前,將所有的顧慮拋諸腦後,一心只想要上陣殺敵,保家衛國,立下不朽功勳。
在抗日戰爭中,就湧現出了許多這樣的英雄人物。曾經有一位國軍將領,奉命堅守自己的陣地,在上級要求必須堅持7天的情況下,硬是堅守了47天,這樣的戰爭奇蹟世所罕見。這個國軍將領就是方先覺,他參與這次保衛戰就是衡陽保衛戰,又被譽為「東方的莫斯科保衛戰」。
一場可歌可泣的英雄戰事
1944年,已經日薄西山的日本侵略者發動了豫湘桂戰役,這場戰役發生在中國已經開始局部反攻的情況之下。經過七年多的抗戰,中國軍隊開始源源不斷地獲得國際上的支援,而日本人則陷入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實力上的此消彼長,讓所有人都已經開始展望即將迎來抗戰最終勝利的時刻。
然而,這場戰役,不管是過程,還是結局都非常地令人失望。國民黨軍隊在這次戰役中的拙劣表現,令正在出席開羅會議的蔣介石很沒有面子。一場大潰敗雖然沒能夠挽救日本人最終的命運,但是卻讓國民政府在國際上的名聲愈加不堪。
好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叫做方先覺的國軍將領橫空出世,他帶著自己不多的軍隊駐守在衡陽城裡面。面對著比自己實力更為強大的日軍,苦苦支持了47個晝夜,最後,所部的幾萬人僅剩下數千人活了下來,大部分人都在這場戰役裡面為國捐軀。
在47個晝夜裡面,中日雙方的軍隊在衡陽城下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炮火,鮮血,屍體以及數不清的斷壁殘垣,每一個角落裡,都有戰鬥在發生,每一個時間點,都有犧牲和傷亡。
衡陽保衛戰,是日本人自抗戰以來打得最為驚心動魄的一場戰事,在遭受了巨大的傷亡之後,還是不能夠真正地攻克衡陽城。如果不是其他國民黨軍隊逡巡不前的話,這支攻打衡陽城的日軍極有可能全軍覆沒。
雖然,方先覺與活下來的國軍士兵最終投降了日本,但是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的英雄,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方先覺以及他的部下最終脫離了日軍的看管,安全地回到了自己的陣營,受到了英雄般的禮遇。
英雄莫問出處,富貴當思原由
方先覺之所以能夠創造這樣的戰爭奇蹟,與他從小生長的環境離不開關係。
清光緒三十一年,方先覺出生於江蘇省徐州府蕭縣欄杆區方家寨的一戶鄉紳世家。他的父親是清末的秀才,因此在父親的教育之下,他受到了良好的家教,並且很早就開始了啟蒙教育,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
從中學開始,他就致力於自己成為一名出色的律師,為大眾謀福祉。在考入上海法政大學之後,方先覺接觸到了三民主義。這種思想似乎與他的父親所教導的儒家思想沒有任何的關係,但是在本質上卻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這讓其逐漸有了革命的思想。
當時,黃埔軍校面向全國的有志青年招生,在同鄉的感召之下,方先覺決定投筆從戎,前往廣東報考軍校,成為了黃埔軍校第三期入伍生總隊第一營的一名入伍生。
在黃埔軍校裡面,方先覺進步很快,同年11月,他就開始擔任第3師第9團偵察隊的少尉見習官,見習期滿後改任中尉排長。這對於一個剛剛投身軍校不足一年的年輕人來說,確實很不簡單。
在之後的軍旅生涯中,方先覺憑藉著自己的軍功,一路升遷,是黃埔軍校同學中最早晉階為軍長的人之一。
繁華之後的平淡人生
在衡陽保衛戰結束之後,方先覺成為了家喻戶曉的英雄。在方先覺被日軍扣留期間,全國上下掀起了一場營救英雄的運動。在得到了偽衡陽縣自衛司令王偉能等人的幫助之下,方先覺在被囚禁三個月之後,逃出了日軍的控制範圍,並在第19師的護送之下,安全地到達了陪都重慶,旋即被任命為第36集團軍中將副總司令,達到了自己在軍隊生涯裡面的頂峰。
之後的歲月裡,由於國民黨派系林立,方先覺不屬於任何一派,始終都未能夠得到真正地重用,隨著國民黨敗走臺灣,方先覺也到了臺灣,擔任了一些閒職,聊以度日。
在方先覺的軍隊生涯裡面,可能並不像陳誠、薛嶽一直受到蔣介石的重用,一直活躍在國民黨的政治軍事舞臺上面。但是方先覺難能可貴的一點就在於他的絕對服從性。在衡陽保衛戰前夕,他接到的命令是在衡陽堅持七天,其他國軍就會前來支援。
但是實際上堅持了47天,也沒有等來援軍。而在成為英雄之後,他並沒有居功自傲,而是十分低調地做人,即便是遭受了排擠,也選擇了默默承受。
對於國民黨以及蔣介石來說,能夠擁有方先覺這樣的將領,是一件幸福幸運的事情,但是沒有真正重用他,又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情。
小結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深受儒家思想洗禮的方先覺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不管未來如何,不管歷史如何演變,他的故事都將是傳奇。大家說是嗎?
參考資料:《方先覺小傳》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