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地處中國大陸東南部,長江中下遊南岸,自古為吳頭楚尾、粵戶閩庭,地理位置優越。江西省最北部的九江市,位於江西、湖北、安徽、湖南四省交界處,長江、鄱陽湖、京九鐵路的交叉點,號稱「三江之口,七省通衢」,是江西的北大門。
九江市下轄的彭澤縣,則為江西省最北部的縣,地處江西、安徽兩省交界處;彭澤縣境東、北、西三面被安徽省環繞包圍,突入安徽省腹地,縣境南部與本省鄱陽縣、都昌縣、湖口縣接壤,地理位置特殊,素有「七省扼塞」、「贛北大門」之稱。
古彭澤縣
彭澤縣境,上古時期禹鑄九鼎,分天下為九州,縣境屬古揚州地域。周朝建立後,實行分封制,周天子將天下土地分封給各諸侯國進行統治,縣境屬吳國領地,地處吳國、楚國交界區域,故有吳頭楚尾之稱,春秋戰國時期先後屬吳國、越國、楚國統治區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縣境屬九江郡轄境。秦末楚漢相爭,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後,於公元前201年設置豫章郡,豫章郡的管轄範圍大致即今江西省全境,共管轄十八個縣,彭澤縣即於此時建縣,為豫章郡十八個轄縣之一。
此時的彭澤縣,管轄範圍極大,包括今彭澤縣、湖口縣全境,以及都昌縣及安徽省宿松縣、望江縣、東至縣的一部分地區,縣治位於今湖口縣境內,縣名源於彭蠡澤。
兩漢及三國時期,彭澤縣均隸屬於豫章郡,西晉時於公元304年設置尋陽郡,彭澤縣改屬尋陽郡管轄。東晉義熙元年即公元405年八月,著名詩人陶淵明最後一次出仕為官,擔任彭澤縣令,同年十一月陶淵明因忍受不了黑暗的官場,寫下《歸去來兮辭》後辭官歸隱,前後任職僅有八十餘日,留下了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歷史典故。
南北朝時期,彭澤縣屬南朝統治區域,在此期間先後於縣境內僑置了三個縣。公元589年,隋文帝發兵滅了陳朝,統一了全國,同年彭澤縣與三個僑置縣合併為龍城縣,公元598年廢除龍城縣,復置彭澤縣。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朝,隨後派兵前往江南,公元622年於今黃嶺鄉舊縣街修築城池設置浩州,同時彭澤縣遷治於此,為浩州州治所在,公元625年浩州被廢,彭澤縣改屬江州管轄。
公元690年武則天正式稱帝,改唐為周,史稱武周,公元692年宰相狄仁傑被貶為彭澤縣令,此後在此為官長達五年之久,直到公元696年起復為魏州刺史。狄仁傑擔任彭澤縣令期間,為官清明,奏請朝廷減免了彭澤縣的租稅,並將前任關押的大量囚犯免除死罪釋放回家,囚犯感其恩情,在監獄旁邊用土堆成土丘,人稱「縱囚墩」,後人在縱囚墩上修建了狄公祠,時至今日黃嶺鄉仍有狄公祠遺址。
今彭澤縣
五代十國時期,彭澤縣先後屬吳國、南唐統治區域。南唐統治時期,於公元938年劃彭澤縣地設置湖口縣,同時彭澤縣遷治今縣城址龍城鎮,此前及此後一段時間內,原彭澤縣西境大片轄區先後劃歸周邊各縣,彭澤縣管轄範圍快速縮小,逐漸接近今縣境範圍。
兩宋、元、明、清,彭澤縣建置延續不變,明清時彭澤縣均隸屬於九江府。新中國成立後,彭澤縣先後隸屬於江西省九江專區、九江地區,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後,改屬地級九江市管轄至今。彭澤縣總面積1544平方千米,下轄10個鎮、3個鄉,全縣常住人口36.48萬人。
縱觀彭澤縣的歷史,其自西漢初年公元前201年建縣,已有2200多年建縣歷史,且「彭澤」之名一直沿用至今,是一個歷史悠久、名副其實的千年古縣。彭澤縣建縣時縣境管轄範圍極大,此後在不斷的歷史發展中,縣境逐漸縮小,至五代十國時期湖口縣建縣後逐漸接近今縣境大小。彭澤縣在中國歷史上也小有名氣,前有陶淵明為彭澤令,後有狄仁傑為彭澤令,兩人均在中國歷史上均留下了千古美名。
對於彭澤縣,大家如何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