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6日,從周原考古隊傳來一個消息,宛如驚雷炸裂冰凍的寒冬——「周原就是西周的都城」。
自此,一個沉睡了3000多年的文明,在八百裡秦川的土地上徐徐展開。
01活在《詩經》裡的王朝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有一個偉大的王朝,五千年燦爛的中華文明成型於此,但其國都卻被歷史的沙塵徹底掩埋,連它的準確位置都難以尋覓。它在《封神演義》裡是一個賢者輩出的理想之國,但這些傳說只會使它輝煌的存在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它就是西周。
除了夏,周是迄今為止文字史料最少、最為神秘莫測的一個王朝,也是一個與神話和傳說息息相關的國度。周人的祖先是后稷,傳說是一名叫姜嫄的女子在野外踩上了巨神的足跡而懷孕生下。
或許是繼承了部分神力,后稷是一個卓越的耕種天才,他耕種的穀物繁茂、收成喜人,他還教會他人耕作,並且開闢了以穀物祭祀天神的傳統,帶著周人進入農耕文明時代。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詩經·大雅·綿》
大約在3000多年前的一天,為躲避少數民族的侵擾,首領古公亶父帶領子民,從都城「豳(bīn)」也就是現陝西彬縣一帶出發,來到了位於今天岐山縣箭括嶺下的平原地區——周原。後人將這一決定周人發展的重要歷史事件記了下來,人們又將周南、召南等周朝諸侯國的詩歌集結成冊,誕生了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可以說,西周是一個活在《詩經》裡的王朝。
周原土地肥沃,周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周太王古公亶父、周季王歷、周文王昌,還有姜子牙、周公、召公等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得以施展才華,實現抱負,他們帶領人民修造良田,建設宮殿,安民保疆,制禮作樂,實行仁治,為中國這個禮儀之邦奠定了完美的開局。
然而,就這樣一個偉大的王朝,國都卻無處可尋,甚至連宮城遺蹟都無從搜尋。
02周人的足跡
根據《詩經》記載,涇渭兩河之間土地肥美,周人的祖先遷徙至此,闢草萊,作畎畝,起宮室,攻城掠地,成就大業。
因此,當西方考古學家手捧《荷馬史詩》尋找特洛伊時,而我國學者則按照《詩經》的記載,來到涇渭之間,尋找周原以及周人的足跡。
那麼前面說到的這個「周原」到底指哪裡呢?
周原,泛指周人建立國家政權之前在岐山一帶所居住的地方,它的地理位置在距離陝西省西安市不到200公裡的地方,包括今天扶風縣和岐山縣的20多個自然村落。考古工作者稱這裡為「周原遺址」。
但是更為重要的是,首領古公亶父帶領族人從離開都城「豳」到定都於「豐」之間的這一段時間內,政治活動中心——「都邑」在哪裡呢?
1933年,考古學者對周原範圍內的周文王、成王時期的都城豐、鎬遺址進行調查。1943年,又對周原遺址岐陽堡進行調查;1951年始,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豐、鎬遺址進行發掘。
1976年,周原考古隊對周原遺址發掘出土了著名的鳳雛、召陳兩處西周大型建築基址。1976年,周原考古隊在周原遺址進行了長達兩年的大規模發掘,召陳村和鳳雛村旁邊兩處大型建築基址被發掘,這組建築基址隨後經過碳14測定,大約是在3100年前建造的,屬於周人的宗廟建築。
同一年,在扶風縣莊白一號窖藏一次出土青銅重器103件,一時間轟動世界。
1999年始,由北京大學、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和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聯合組建的周原考古隊對周原遺址再次展開有計劃的調查和發掘。2003年,考古隊在扶風縣李家村發掘一處西周鑄銅作坊,出土了數以千計的陶範。
同年,在周原保護區範圍內的眉縣楊家村,出土青銅器27件且均有銘文,銘文總字數達4048字,內容涉及西周11代12王。兩次發現都被評為2003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青銅重器和高等級建築群橫空出世,就可以論斷「周原遺址就是西周都城」了嗎?
03西周都城疑雲
要確定西周都城的性質,青銅器、墓葬、大型建築、生活遺存的分布和相互關係是最為重要的根據。
從窖藏的青銅器來看,周原遺址出土一百多批次,可見數量眾多,同時分布範圍之廣,遍布十餘平方公裡的範圍。
但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數百件有銘文的青銅器中,非姬姓貴族的銅器佔92.18%,姬姓貴族的銅器只佔7.82%,我們都知道,「姬」姓才應該是周王族的姓;還有,這些銅器的年代多集中在西周中晚期,這些和「岐」作為西周早期的都城難以吻合。
然而,鳳雛、召陳和雲塘等大型建築的基址的發掘,又讓人們對「周原就是西周都城」充滿信心。但是,周原遺址這些建築的年代也多屬西周中晚期,迄今尚沒有一處可以確定為先周或西周早期的此類建築基址。
由此可以推斷出,周原遺址應該是西周時期以諸多氏族貴族為中心的聚居區,他們將遺址內十餘平方公裡的土地蠶食瓜分,餘下可供姬姓周人居住的地方已十分有限,更何況周王室的宮殿?
周的都邑也許並不在周原遺址。
04轉「戰」周公廟
周公廟位於岐山縣城西北7.5公裡的鳳凰山南麓,3000多年前「鳳鳴岐山」的典故據說就發生在鳳凰山上。
周公廟又名周公祠,是唐高祖李淵於武德元年(618),為祭祀周公姬旦下詔在此建立。
2003年年底,考古隊在周公廟遺址內發現了甲骨文,同時發現了空心磚、瓦等建築材料,而有大型建築的遺址就一定不會是普通的村落!
種種跡象表明,周公廟遺址應該是一個都邑級的大聚落。
2004年2月,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隊經過67天的仔細發掘,共發現卜甲700餘片,其中有刻辭的有80片,經初步辨認,有文字350個。卜甲刻辭內容涉及戰爭、祭祀、紀事等,字數最多的一片刻有36字。
在隨後的考古中,又發現了10座帶四條墓道的大墓、1000餘座中小型商周墓葬、長達1500米的夯土牆和6處大型夯土建築基址……
周公廟遺址目前已出土西周甲骨1萬多片,可辨識近2600字,是國內其他地區出土甲骨文字總和的兩倍多,這使周公廟遺址成為出土西周甲骨文最多的地方。
有一坑甲骨將近500字是周公旦本人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使用的器物,比如東徵平叛調動軍隊時的甲骨,比如營建洛邑佔卜用的甲骨。
周公老年以後,他也回到了岐邑(就是岐山縣),在一個叫「卷阿」的地方隱居。「卷阿」就是彎曲進去的山麓的意思,而這正是現在周公廟所在的地方。
周公去世後,周成王以「國家之禮」厚葬他,他擁有四個墓道不足為奇。
西周考古已有六七十年,這是唯一一處同時發現西周城牆、甲骨文、高級建築和墓葬群等遺存的大型周人聚落。周公甲骨文的多次出現,說明此處應該是周公採邑,墓地應是周公家族墓。
(採邑指的是古代國君封賜給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也叫「採地」、「封邑」、「食邑」,中國盛行於周朝。)
05司馬遷留下的遺憾
幾十年間,考古工作者孜孜不倦地探尋西周都城「岐邑」所在,卻往往抱憾而歸!
《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公既卒,成王亦讓,葬周公於畢。」《逸周書·作雒解》記載:「元年夏六月,葬武王於畢。」由此可見,文王、武王、周公旦都埋葬在一個叫「畢」的地方,畢應當是周王陵集中之地。
但是,史書對於「畢」的詳細地理位置未作詳細記載,留給後人的只有隻言片語。
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在鎬京所在地長安縣、鹹陽等處,進行了大量的發掘考察,卻沒有找到一個有墓道的大型墓葬及其建築遺址。
輝煌的是《史記》,卻把中國歷史最早的年代,僅僅上推到公元前841年,也就是說,以公元前841年為界,中華民族有確切編年的歷史,只有2800多年。
結語中華文明五千年綿延不斷,可夏商周卻長期處於「三代無信史」的局面,和別人講起來底氣不足,也讓商、周的許多傳說和故事看起來迷霧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