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成都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聽取對成都「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意見建議。會上,成都首次提出,將在「十四五」期間聚焦10個領域加快實施一批創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重大工程。
這「十大工程」包括:
大力提高市民收入水平
持續保持生活成本競爭力
實施高品質公共服務產品倍增計劃
加快提升城市通勤效率
全面完成城鄉老舊社區更新改造
建設穩定公平可及營商環境標杆城市
建設青年創業就業環境友好城市
建設生態惠民示範城市
建設智能韌性安全城市
建設全齡友好型城市
與「十三五」期間的戰略規劃和決策部署相比,以「十大工程」為代表的「十四五」規劃編制突出了民生的維度,更加強調從企業市民的真切感受和現實體驗來制定政策,即成都提出的「從宏觀著眼、從微觀著力」。
下一個5年,
如何讓成都人更幸福?
毫無疑問,
這「十大工程」的加快實施至關重要。
#提高收入、保持生活成本競爭力
讓高技能、高素質人才願意來成都發展
大力提高市民收入水平,是關係市民「錢包」的小事,也是維持城市競爭力的大事。在首度提出的「十大工程」中,提高收入水平位居首位,說明了其重要性。
「十三五」時期,成都曾提出縮小收入差距,這意味著更多通過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完善最低工資保障等制度,來「分好蛋糕」。2019年,成都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878元,比上年增長8.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57元,增長10.0%。對比東部沿海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尚有差距。
▲成都夜市 圖片來源:極美成都
「十四五」規劃編制的的一個新的導向,是「做大蛋糕」,明確提出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要在「十四五」期間有大的躍升、提高,讓市民對發展成果有感受,讓高技能、高素質人才願意來成都發展。
某種程度上,這是「十三五」時期政策的延續和深化。居民收入水平,反映的是城市的城鎮化水平和產業結構,只有產業結構向產業鏈的高端和價值鏈的前沿延伸,城市居民的基本收入水平才會提高。「十三五」時期,成都打開「一山連兩翼」的發展空間布局,並通過產業功能區的建設變革經濟發展模式,向集中集約轉變。今年11月召開的成都市先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大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成都要實現規模和業態突破,打造面向全國、輻射全球的生產性服務業中心城市和供應鏈樞紐城市。顯然,到「十四五」時期,城市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落腳點在於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
到「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成都已連續12年位居「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宜居」是成都的一張亮眼的名片。在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之中,成都的生活成本保持著強大競爭力。「十四五」時期,持續保持生活成本競爭力仍然是成都的一項重要民生工程。會上提出,保持合理的房價、穩定的物價不是短期的權宜之計,而是成都長期的戰略部署。
#住房、交通、求學、就醫
讓老百姓對發展成果有感受
生活在城市中,人們最直觀的幸福感,往往源於生活中享受的配套與服務,希望就近就有學校和醫院,希望衣食住行都方便不操心。
「十大工程」中,實施高品質公共服務產品倍增計劃、加快提升城市通勤效率、全面完成城鄉老舊社區更新改造、建設生態惠民示範城市,都是市民感受最深、也最關心的。
據統計,「十三五」時期,成都的基本公共服務民生支出佔財政支出比重始終保持在65%以上的高位,其中教育文化、醫療衛生支出達到了「十二五」時期的1.5倍以上。
財政花的錢,直觀地反映在市民的生活點滴變化上。
2017年以來,成都全市新增學位43.5萬個,為2007年到2017年全市基礎教育學位增加總量的十年之和;
2017年以來成都體育場館建設投資總額超過180億元,超過過去67年總投入的5倍;
2018年,居民平均預期壽命突破80歲大關;
2015年至今,全市共計完成老舊小區改造4491個,惠及居民約39萬戶,涉及建築面積3000餘萬平方米;
2020年空氣品質優良率較2015年提高20個百分點,首次全部消除劣Ⅴ類水質,建成天府綠道4332公裡。
在成都看來,高位增長的公共服務仍然存在質量和數量的問題。一方面,高品質的公共服務產品供給缺乏;另一方面,成都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戶籍人口為1500萬,存在公共服務產品的設計缺口。因此,實施高品質公共服務產品倍增計劃將是「十四五」聚焦的重點。
▲金沙演藝綜合體項目已開工建設 效果圖
2019年成都機動車保有量已超過500萬,對於大多數成都人而言,通勤仍然是巨大的時間成本。過去五年,成都是全國地鐵發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以此來加快提升城市通勤效率。2020年成都地鐵運營裡程將達到518公裡,是2015年的6倍,躍居全國第四位。繼續「治堵」,依然是破題城市生活品質的建設的著力點。
▲連接東部新區和中心城區的地鐵18號線已開通運營 圖片來源:成都地鐵
#包容的城市
讓每個人都能找到安身立命之所
「當一個城市辦事不求人、辦成事不找人的時候,這個地方的營商環境就是好的。」座談會上,成都將上海和深圳的營商環境作為對表的標杆,提出建設穩定、公平、可及的營商環境標杆城市。
2017年,成都在全國率先設立新經濟發展委員會,著力解決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市場對接難等問題,聚焦企業生產經營中「哪裡有機會,怎麼抓機會」的堵點痛點問題,創新推出「城市機會清單」,讓市場主體獲得平等參與城市建設的市場機會。今年3月,成都再次推出營商環境3.0版政策體系,大力建設「蓉易辦」營商環境品牌。
▲成都城市機會清單發布會現場 資料圖
長時間來,成都五方雜處、移民集聚,形成了包容的城市文化。「十大工程」也充分體現了這份面向所有群體的包容。年輕人、老年人、健康人、殘疾人,每個人都能在成都找到安身立命之所,都能在城市的友好環境中找到一份安全感和幸福感。
▲殘疾人坐成都地鐵可以享受專「車」接送 圖片來源:成都地鐵
值得注意的是,「十大工程」中專門突出了青年,專門提出建設青年創業就業環境友好城市。2017年成都人才新政發布以來,已有超過30萬本科生落戶成都,「十四五」時期,成都把青年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並且把高技能人才和高知識人才放在了同等的重要位置。落腳點,則放在了青年的創業和就業——有能力就創業,沒有能力就就業,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歸宿。
▲青年人才驛站 資料圖
此外,「十大工程」還包括建設智能韌性安全城市、建設全齡友好型城市。數位化是時代的重要標誌,智能化則是城市管理水平和現代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標識。面向「十四五」,是否智能、安全、具有韌性,也是一座城市是否宜居、老百姓有沒有安全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全齡友好型城市建設則關照到了老年人和殘疾人。這不僅是包容城市的重要方面,更是一個現代文明城市的重要體現。
▲成都組建了「飛系」消防救援專業隊伍 資料圖
未來5年,
一個更幸福、更美好的成都,
值得期待!
綜合 成都商報、成都發改委、蓉城政事等
編輯 冉暉昱
校對 羅夢丹 全威帆
審核 黃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