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舍利弗和目犍連決定拜佛陀為師?

2020-12-10 瀋陽北塔

節選自夏壩仁波切《隨念三寶經講記》

當時,舍利弗和目犍連二人聽說有佛叫喬達摩,專門前來觀察,如果殊勝的話,就拜他為師;否則,他們就離開。這兩個人學問非常好,每個人皆有六百多個弟子跟隨,一起來到了王舍城。當時佛陀晝夜六時,普遍觀察,由神通力了知此事,知舍利弗和目犍連慧根極勝,便觀察由誰出面調伏這兩位,知道由馬勝以清淨調柔的形象來調伏比較合適。所以,當他們來到王舍城,發現了很奇怪的現象。在其它城裡託缽化緣時,當地總是有很多人圍繞著他們,求問道理,對他們非常敬仰。可是進入王舍城以後,他們自己和眾弟子周圍都沒有人圍繞,於是便找當地人詢問原因。當地人告訴他們,釋迦牟尼佛就在這裡,老百姓都追隨釋迦牟尼佛去了,不會有人追隨他們了。

有一天,佛陀安排馬勝去調伏舍利弗和目犍連。馬勝穿著袈裟,非常莊嚴,故意來到二人跟前。因為馬勝的行為非常調柔,誰看到馬勝,都會生起非常強烈的恭敬心,他無論走到哪裡,眾人都圍繞著他供養。舍利弗和目犍連一看,以為是佛,便問當地人,當地人告訴他們,這不是佛,只是佛的弟子之一而已。二人心想,這位比丘如此行為端正,威儀具足,身性調柔。弟子尚且如是,那佛應該是什麼樣呢?他們不由自主地對佛產生了非常強烈、深厚的信仰,便去問馬勝:「你所修何法?如何修?」馬勝給他們做了回答,這兩位是大智者,他們曾經也問過許多外道,但是回答都無法令他們滿意。聽了馬勝的話,他們立刻生起了非常強烈的信心,於是歸依在馬勝那裡。然後,二人對弟子們說:「你們不願意跟我們一起出家的,就回家去;願意跟我們出家的,就在這齣家吧。」弟子們沒人回家,都跟著舍利弗和目犍連一起出家了。馬勝就帶著他們到了釋迦牟尼佛那裡。這就叫隨機調伏眾生。

因為佛知道,什麼樣的人,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樣的方式,由什麼人去調伏和度化最合適,這叫世間智,也叫世間解。

相關焦點

  • 佛陀的十大弟子,目犍連和舍利弗他們出家的因緣是什麼?看看吧
    舍利弗就上去問說:請問這位師父你是修什麼法門的?我為什麼看你這麼自在?馬勝比丘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這是我師父說的。舍利弗聽到這個偈頌之後,一下子醍醐灌頂,他說:你師父是哪一個?他實在是太了不起了,一語道盡了人世間的一切,道破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師父還說了什麼?那馬勝比丘又說:諸行無常,是法生滅。生滅已滅,寂滅為樂。
  • 舍利弗、目犍連拜師傳奇,一首偈頌,打開心門,走向解脫
    其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和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最令人注目。他兩個在皈依佛陀前就是很要好的朋友,當時在王舍城的一著名苦修大師那裡學習。他們互相承諾,誰先證得大道,就要第一時間告知對方。一天舍利弗在王舍城看到了乞食的馬勝,便立刻被馬勝的安祥儀容所懾。他想:此人似乎已證大道。
  • 佛陀十大弟子中的著名建築師: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言詞清晰,義理周詳,語驚四座,折服了所有的人,受到人們的讚嘆。國王對他很欣賞,當即賜給他一個村莊。二十歲時拜六師刪惹夷為師,與同學目犍連為知友,經過一個時期學習,對刪惹夷的學問不滿,想另投高師。恰巧一天遇到馬勝比丘為說:佛所教導的修行法語,「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使其頓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和目犍連一起帶領二百弟子到竹林精舍皈依了佛陀。
  • 佛教:目犍連尊者,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孝慈救母開創盂蘭盆法會
    生而容貌端正,自幼即與舍利弗交情甚篤,同為刪闍耶外道之弟子,各領徒眾二百五十人。嘗與舍利弗互約,先得悟解脫者必以相告,遂共競精進修行。舍利弗後因逢佛陀弟子阿說示,而悟諸法無我之理並告目犍連,目犍連遂率弟子一同拜謁佛陀,蒙其教化,時經一月證得阿羅漢果。
  • 目犍連一輩子碌碌無為,卻因做了這件事,成為佛陀身邊的大弟子
    昌樂法師講述《淨土探微》63我們這一講來講目犍連。目犍連尊者也可以說是僧團當中神一樣的存在。日出日落到底為了什麼?人生的意義又是什麼?然後他從每天去掙錢轉變到學會去分享,他感覺到布施、供養給人生帶來的快樂遠遠超過了自己索取帶來的快樂。就是這樣的積功累德,後來慢慢有了他出家的這個因緣。目犍連出身於豪門,佛的大弟子當中,很多都是身出豪門,這裡的豪門,經典裡面常常說的就是四大種姓當中的婆羅門。
  • 佛教:舍利佛尊者,佛陀弟子中智慧第一,於未來世號「華光如來」
    舍利弗並通曉外典,屢以超絕之辯才摧伏赤眼婆羅門等外道;而須達多長者之皈依佛陀,捐建祇園精舍等事,亦為舍利弗撮挽接引所致。佛陀晚年,提婆達多唱五事非法,欲破僧團,並率五百比丘遁入伽耶山中,舍利弗乃與目犍連共至彼山,令五百比丘自悟其非,復歸佛陀。
  • 因果是不能避免的:釋迦佛的親族遭難 目犍連的母親墜入餓鬼道
    為什麼目犍連的母親會墜入餓鬼道?為什麼目犍連送的飯會變成火炭?原來其母生前不僅不信佛法,而且還毀謗佛法。此外,她還十分貪心、易怒、待人刻薄,還喜歡吃魚鱉蝦蟹,特別歡喜吃魚籽,因此種下了殺生的罪業,所以死後墜入餓鬼道。雖然目犍連有神通可以給母親送飯,但身處餓鬼道、罪業大的其母,是不被允許吃任何食物的。
  • 誰是佛陀心中最佳的僧團繼承人?
    阿難隨侍佛左右四十餘年,法鼓先聞,甘露先嘗,可惜一直到佛陀入滅,遲遲未能證道。可以說,阿難讓佛失望了。後來,智慧第一舍利弗、神通第一目犍連雙賢的出現,佛門終於有了真正能代佛宣法之人。雙賢眾望所歸,成了默認的繼承人。佛也放心將僧團大小事務交由舍利弗、目犍連管理,自己退居二線,只擔任眾生的精神導師。
  • 她用美色誘惑佛陀十大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結果卻出人意料
    有神通力的目犍連尊者,非但不會給有魔力的弊魔所害,就是美色也動搖不了他的道心。有一次,目犍連在託缽歸來的途中,經過一座園林,園林中有一位中年的女子在等著他。這個女子,雖然已有三十多歲,但年齡掩飾不了她的美麗。她嬌媚的眼珠,輕盈的體態,很能吸引一般男子的心。她見到目犍連走近她身旁的時候,就站起來微笑著向目犍連說道:「尊者!
  • 佛教人物系列之六:釋迦牟尼佛大弟子舍利弗
    舍利弗,源自梵語音譯,又叫「舍利子」,出生於王舍衛城附近一個婆羅門教家庭。父親是婆羅門教的大學者。舍利弗自幼受家庭教育的影響,精通婆羅門教。成年後與他的道友目犍連志同道合,一起在鄉裡傳道受業,各自擁有數千門徒。
  • 佛教:釋迦族的滅亡和目犍連的神通
    釋迦牟尼佛在琉璃王帶兵攻打迦毗羅衛國的路上,坐在一棵枯樹下等他,當時的釋迦牟尼佛已經是印度最受尊敬的聖者,琉璃王見佛陀擋住了他的去路,只好下馬詢問佛陀為何不坐在有樹蔭的樹下。佛陀答曰:親族之蔭,更勝餘蔭,明白地指出琉璃王的目的和意圖,在佛祖的勸說下,琉璃王帶兵悻悻而返,如是者三次,第四次琉璃王不顧佛祖的勸阻,強行帶兵攻入了迦毗羅衛國。
  • 如來佛祖 釋迦牟尼佛陀
    所謂「四門遊觀」事件:他出城分別見到老人、病人、死人,當最後看到出家沙門時便決定出家,一般認為這是釋迦牟尼出家動機的象徵性說法。覓道的經過 出家到摩揭陀國:佛陀29歲出家(或19歲、25歲)。他在某天中夜離城,行至阿那瑪河畔,剃去鬚髮並去除飾物。然後南行至當時印度新文化中心地摩竭陀國,這裡群集眾多新型思想家。
  • 法華經:從舍利弗的未來作佛授記中,你能覺悟出什麼?(23)
    正是由於有這樣殊勝的法緣,故而舍利弗今生見到釋迦牟尼佛及其教法,立刻就能皈依並相信佛陀。「佛」字翻作覺悟,「二萬億佛所」就是二萬億覺悟所。舍利弗在佛陀的教化下,轉二萬億無明煩惱所為二萬億覺悟所,這是一個積功累德的漸覺過程。「長夜」是比喻心住相見,為無明遮蔽。在沒有明心見性前,眾生修學都是住在相見的長夜中修學。
  • 佛陀開示:道心退轉,如何對治?
    從佛陀覺悟到僧團的創立,佛陀宣說佛法的對象大都是成年人,僧團中甚至有多位比佛陀年紀還大的行者,如迦葉尊者、目犍連尊者等,卻從來沒有接收過小沙彌。佛像直到佛陀回到故國之後,才把自己剛七歲的兒子羅睺羅帶進僧團,而羅睺羅也成為僧團當中最年輕的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