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深山裡的留守老人:85歲爺爺抱著貓坐家門口,吃穿不愁

2020-12-14 清水雷鳴

陝西秦嶺山村,生態環境優越,雖然很多人已搬離深山,住進集鎮或縣城的易地移民安置區,但有不少老人住不慣安置區的樓房,依然留守在深山裡。

85歲的趙爺爺和74歲的老伴沒有和兒子一起搬出大山,老兩口有一個兒子,兒子在縣城有房子,兒子也希望父母和他們一起生活,但趙爺爺和老伴都住不慣樓房。趙爺爺說:「我們老兩口腿腳都不好,我髖骨有問題,老伴站不起來,走路靠坐在板凳上一點點移動,住樓房我們上不去下不來呀。」

趙爺爺抱著一隻貓和老伴坐在家門口,老兩口吃的用的,都是兒子買好了送來,吃穿不愁,但留守大山,難免孤獨。

一條小狗成了留守奶奶最好的伴。小狗和奶奶寸步不離,連眼神都和奶奶高度一致。

八旬奶奶在家門口曬黃豆。

一名60多歲的老人在房頂曬苞谷。在秦嶺山村,青壯年都外出打工,60歲左右的大叔大媽是主要勞動力。

一名雙目失明的老人坐在牆根曬太陽。

一名老人扛著兩根枯木回家,枯木用來燒火做飯、取暖。

相關焦點

  • 秦嶺深山裡的思政課
    茂密的森林當教室,山裡的一草一木作教材,守護森林37年的護林員是客座教師……日前,一堂搬進秦嶺深山的小學生思政課,在秦嶺深處的陝西黑河國家森林公園開講。「孩子們,你們都吃過板慄和核桃吧,這就是板慄樹和核桃樹,你們吃的是它們的果實,它們的家就安在秦嶺山上。如果我們保護不好它們,好吃的果實就沒了,環境也不好了……」在山中不斷移動的思政課課堂上,客座教師李西峰,首先從山上高聳的經濟林木說起,給孩子們講解大秦嶺的神奇。
  • 60後夫妻秦嶺深山種藥材一年淨掙十萬,兒子省城買房給了25萬
    安康寧陝梅子鎮生鳳村,54歲的田永壽和51歲的妻子王顯英留守秦嶺深山,靠種藥材供兒子上大學,兒子大學畢業後在省城西安工作,買房結婚時,他們給了25萬元。王顯英說:「今年天麻的價格太低了,沒法賣呀,但也沒辦法,不挖也不行,不挖的話明年開春它都爛了。」夫妻倆已種了20多年藥材,除了種天麻、豬苓,還種燈臺七、白芨等。靠種藥材,一年能淨掙10多萬元。
  • 寓意男孩一生福壽安康、吃穿不愁的名字(帶解釋)
    寓意男孩一生福壽安康、吃穿不愁的名字寓意男孩一生福壽安康、吃穿不愁的名字(一)茂陽:寓指生機盎然、活潑開朗、積極向上。嘉宥:寓意屬鼠的男孩福壽安康,吃穿不愁的美好寓意。鈞瑜:寓意著屬鼠男孩以後能夠名類前茅,成為一個行業佼佼者。琦煜:寓意這個男孩有美玉一般的氣質和修養。柏淇:比喻男孩以後可以收穫幸福。
  • 農村留守老人有了充電站,隆陽辛街村村辦起老年大學
    「農村留守老人也應該通過學習充實自己,今年因為疫情影響我們文化隊已經很久沒有開展集體活動了,得知老年大學的老師要送教到阿今村,我們早早就做好了準備,在家門口就能參加老年大學活動,大家都非常高興。」阿今村楊菊鳳說道。隨著時代的變化,農村老人們已不僅僅是需要滿足物質需求了。很多老人並不愁吃穿,而是對精神文化需求更為迫切。
  • 洪水來的那個下午,一個留守兒童在等爺爺接他放學
    每次我看見那攥著鉛筆頭的黑乎乎如同掏過煤球的「熊爪」時,都不得不帶著他先去水池邊把手洗乾淨。作為班主任,我多多少少對孩子的家庭狀況有了解。宋晨晨的父母常年都在外省打工,平日裡只有爺孫倆相依為命,他是一個典型的留守兒童。爺爺年紀大,文化水平不高,除了日常吃穿住用,其他都得靠他小小的肩膀承擔。宋晨晨的家長會一直都是他爺爺來參加的。
  • 這梗是指一群吃穿不愁、身價千萬……
    這梗是指一群吃穿不愁、身價千萬……時間:2020-05-23 17:02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順義媽媽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是指一群吃穿不愁、身價千萬 是指一群吃穿不愁、身價千萬、住別墅,但是永遠在拼孩子的媽媽們。
  • 留守兒童從12歲起被爺爺性侵,家人未發現,直到女孩懷孕8個月
    但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故事,卻讓人無比寒心,不是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不懂得報恩,也不是長輩辛苦一生卻好心餵了驢肝肺,而是在偏遠農村裡,上演的一幕幕讓人瞠目結舌的親情悲劇。就這樣小雪一出生就成為了留守兒童,只有過年才能見到爸爸媽媽。雷某的爸爸,也就成為了養育小雪名義上的「爺爺」,爺爺把小雪從小養到大,小雪可以說是和爺爺相依為命。可沒想到,小雪的噩夢生涯在她12歲的時候開始了。
  • 如何解決爺爺奶奶管不了,父母管不著的留守兒童
    工廠復工後,大量的農民工又要離開家了,走上打工之路,孩子的教育和學習就留給了爺爺和奶奶。爺爺奶奶成為孩子的監護人,負責孩子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但是爺爺和奶奶對於孩子的學習和監督也存在了很多的問題。現在對孩子來說,爺爺和奶奶管不住孩子,孩子很容易學壞,因為從小爺爺奶奶都是嬌慣孩子,孩子要什麼就給他買什麼。自己愛幹嘛就幹嘛。爺爺奶奶除了照顧他的生活,其他的也管理不了。爺爺奶奶基本上沒有文化,在學習上無法輔導孩子,當孩子遇到學習上的問題,自己不知道要怎麼做。只能請教老師,這樣使孩子對學習者失去的興趣和耐心。
  • 85歲爺爺練瑜伽,一字馬倒立樣樣行
    85歲爺爺練瑜伽,一字馬倒立樣樣行 近日,江蘇南京。
  • 85歲神仙爺爺,住洞閣抽旱菸喝燒酒60多年,看活成啥樣
    85歲的馮爺爺是山西省芮城縣陽城村人,老人家最大的愛好就是抽旱菸喝燒酒,用他的話說就是和菸酒幹了半輩子,也算是在菸酒中生活了大半輩子的人,老爺爺身體健康,紅光滿面,最喜歡與人說笑聊天
  • 日本「朱鷺爺爺」:為了瀕臨絕滅的鳥,兩代人在深山裡付出了一生
    而本文的主人公以及他的故事就發生在佐渡島佐渡山脈深處山坳中的一個叫做「生椿」的小小集落裡…… 本文主人公的名字叫高野毅,77歲,於昭和18年(1943年)出生在「生椿」這個只有五戶人家的集落裡,這裡也是日本朱鷺在佐渡島最後的生息之處。據高野先生講:生椿海拔只有3、400米,是佐渡島冬季唯一的積雪能達到一米以上的地區。
  • 浙江一鄉幹部化身「剃頭匠」 免費為留守老人理髮
    三年來,他已為該鄉留守老人免費理髮1000餘人次。在理髮過程中,林松苗還會和留守老人們拉拉家常,在服務老人的同時,也在心裡畫起了一張「民情地圖」。  5月的一天,林松苗本應在家休息,但他一早就聯繫到景寧家地鄉家地行政村村幹部吳樹根,讓他通知在村裡需要剪頭髮的村民在村裡等他來理髮。
  • 貴州4.7億元教師工資消失五年,290萬「留守老師」無路可退
    他們是留守老師,生命有著無盡的心酸,卻託起了無數孩子的未來。 深山裡的守望 葉連平90多歲了,骨瘦如柴,臉色蒼白。 他在家裡騰出一間屋子,給幾十個留守兒童免費教英語,一幹就是20年。
  • 我的相親對象,媒人說只要和她在一起,以後的生活就不愁吃穿了
    3、娶個身材好的妹子容易嗎,這霸氣讓新郎懷疑人生4、開車還是看路,別就知道勾搭人5、這波狗糧我不吃,哼~6、回家路上撿到路邊有一個妹子喝醉了,躺在馬路上。10、不知道身體能支撐幾天?11、感覺好不情願,你的職業素養呢?12、昨天朋友說要給我介紹一位妹子。13、我不能再低調了,天下武功唯快不破!14、陪女朋友看韓劇,還要會演技!
  • 一張香料秘方讓他家族6代不愁吃穿,現在這個秘方讓他年入23.4億
    在中國說起老乾媽,應該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不僅在國內非常暢銷,在國外也是被稱為「來自中國的進口奢侈品」,啥玩意,調味食品成了奢侈品?沒錯,老乾媽在國外的零售價曾經達到過12美元,換算成人民大概在78.72元。為什麼老乾媽的價格在國內這麼親民,在國外如此貴呢?
  • 「你將我養大後卻糟蹋我」,少女懷孕8個月,從13歲起被爺爺侵犯
    在一些偏僻的城市裡,仍有許多留守兒童。由於家庭經濟能力有限,許多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維持家庭生活。這樣一來,孩子們只能由爺爺奶奶照顧,由此引發了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農村留守兒童。那時候的她才20多歲,因為忙著看外面五彩繽紛的世界,莉莉更是走哪都比較好奇,交朋友時也沒有防範之心,就這樣,莉莉在工作時認識了一個男朋友。她男朋友對她很好。一年後,他們便住在了一起,後來莉莉還發現做空懷孕了,告訴自己的男友後,男友表示會對她負責。
  • 黃永玉28歲到此,《開國大典》在院裡完成,白石老人就是齊爺爺
    這個小院是由徐悲鴻先生把當時一批既有創造性又有傳承的年輕的藝術家聚集到一起,記得黃永玉到這裡的時候只有28歲。1946年,徐悲鴻與北平美術作家協會同仁合影,協會中大部分為國立北平藝專教師 網絡圖片李小可:這個院子裡的藝術家有個共同的特點:不管是從革命老區來的,還是從全國各地來的,都對白石老人有一種敬畏。1957年我父親要到德國訪問寫生的前夕,向白石老人告別。
  • 曾經的留守兒童如今的「逆行者」,這位湖南妹陀重回大山,帶著編織...
    而現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2000多名曾經的留守兒童,不再為此而思念落淚。因為他們知道,媽媽就在身邊工作,不會再出遠門了。在龍山縣,有一家淘寶店和其背後的工廠,員工全部由留守婦女和殘障人士組成,車間還遍布25個農村。工廠的創始人、85後譚豔林,也因此最近剛被評選為「全國勞動模範」。
  • 中國農村留守老人的孤獨誰能體會?
    我們走在鄉間,看到更多是老人孤獨倚在門外,遙望遠方等待兒女回歸;但大多數兒女出門在外打工賺生活。這幅畫面看起來非常可憐,而這種農村留守老人,似乎也成了當代中國農村一種常態,換而言之,人們已見怪不怪,因為生活迫使你進城,把老人扔在鄉下。如果我們還不及時改變,將來就是我們這一代了。
  • 「我不想在奶奶家」,三歲女兒滿臉的「委屈」,是留守兒童的無奈
    一:「我不想在奶奶家」,三歲女兒滿臉的「委屈」,是留守兒童的無奈三歲的彤彤是眾多留守兒童中的一員,她的父母是一對85後小夫妻,在女兒彤彤三歲前,小夫妻兩人一直將孩子帶在工作的城市廣州,過著普通家庭孩子擁有的幸福與美好生活。到了彤彤三歲後,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了,媽媽小麗也不想一直不上班做全職媽媽,於是選擇把孩子送回老家交給爺爺奶奶帶。